《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书全7册,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的转折点。在此时期,由于西医的强势造访,并携着“科学”以高姿态来论;中医除了以理论之,更注重的是以临床实效来争取话语权。因此,这一期造就了很多集理论与临床于一体的中医大家,如张锡纯、丁甘仁、恽铁樵等。他们的中医学着作,除了阐明中医学理,也大都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作用。而在这些着作中,最能体现他们临床经验与学术精华的,则集中在他们对药物应用与处方的阐释方面。为了能够更便于学习民国医家的学术经验,并将之用于临床与研究,我们此次精选了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七位名医:丁甘仁、张锡纯、恽铁樵、何廉臣、曹炳章、秦伯未、卢朋着,并将他们的药学与方剂学着作汇编成册,使读者更易于把握他们的临床经验与学术要点。通过方药互参,更便于临床医生将前辈们的经验转化到实践应用中,这对于传承民国中医学术和发扬中医的临床实用性都将起到良好作用。
此次的方药选集囊括了中医方药学着作的诸多层面,例如在方剂着作方面,不但有医家们的处方经验集,还有方剂学的教材讲义方剂的科普通俗读物、膏方集、中成药手册等。所选的着作也均是方药学中该方向的代表性着作,如卢朋着的《方剂学讲义》,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学教材;秦伯未的《膏方大全》,在当时的膏方着作中几乎无出其右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编校中,曹炳章的《规定药品考正》与《经验随录方》,系由曹氏的手稿首次整理问梓,弥足珍贵。因时间与水平有限,还望读者们对此次编校的不足予以指正。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书目: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 临床大家 张锡纯方药论着选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 理论大家 恽铁樵方药论着选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 孟河大家 丁甘仁方药论着选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 医学大家 秦伯未方药论着选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 医药学家 曹炳章方药论着选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 绍派伤寒 何廉臣方药论着选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 岭南名医 卢朋着方药论着选
《民国名医临证方药论着选粹》出版说明: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从药物与医方两方面进行论述。药物部分精选了79味常用药物,从性味归经、煎服方法、配伍化裁到诸家论述等方面进行介绍。张氏以《神农本草经》为宗,旁参他家本草论着,并结合实践,去伪存真。对所载药物,多附录临证验案进行阐发,论证结合,相得益彰。
医方部分收方176首,分为治阴虚劳热方、治阳虚方、治大气下陷方等33个类别。其中,既有自制之方,又有化裁古人之方,还收录他人验方,中西合璧,囊括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汇集其多年临证经验之精华。论述医理,深人浅出,条分缕析。方后所附验案,有理有据,不拘一格。
张氏崇古尊经,本书中对医理的阐发均溯源《内经》《难经》,在药性药用的认识上推崇《神农本草经》,而在组方配伍上取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能对历代医家的经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药性提要》成书于1930年,被收入于《家庭医药常识丛刊》第三集。秦氏针对既往本草书“繁而失实”的缺点,“力求简净”。故精选270余品临床常用药物,按功用分为12种,每种下再细别为2~4小类。每药用4~8字概括其主治,并附以性味、用量。使初学者得以“一览了然,绝无疑义”。
《常用中药手册》系秦氏根据其在1954年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的中医师温课班的讲义提纲整理而成,由温课班副主任名医张赞臣校订。全书选取283种最常用的基本药物,按主要效能分为16章,每药下列“性味”、“适应”(即主治)“用量”三项,“大半照各方临床报告及个人和友好间的直接经验作基础,选择切实而接近科学的加以精简”。大多数药物下还列有“配伍”“备注”两项前者是该药在方剂中的应用;后者则涉及该药的化学成分、其他作用、品种、用法等。附带药物90余种,或为主药附品,或作用与之相关,亦归于该“备注”项。书后附“生药成分简释”“一般药物对于生理上的作用”两篇,以“促进‘医学现代化’和‘中药科学化的要求”。
药物之部”即1959年成书的《中医入门》之第四章。该章分釆集和炮制、药性、使用三节,讲述中药基本理论。其中“药性节阐述了中药的气味、效能和归经,介绍了当时通行的中药分类法,即将中药按效能分为解表药、泻下药等15类,并“将最繁用的药物结合常见证候”,分为扶正(肺、心、肝、脾、肾、肠胃、膀胱)和祛邪(外邪、热、湿、痰、气、血、积)两类,以便于学习和应用。“使用”一节说明了中药的配合和用量,并例举了52个药对。
方剂之部”系《中医入门》之第三章。第一节“方制”讲述了君臣佐使、七方和剂型等方剂学基本理论,介绍了当时通行的方剂分类法,即沿袭汪昂的《医方集解》,将方剂按功效分为补养剂、发表剂等22类。第二节介绍了四君子汤、四物汤等40个基本方剂的组成、功治及加减法。并选录近案6则,以说明对汤剂、丸剂、散剂和膏方的处理。
《膏方大全》成书于1929年,上海中医书局曾多次刊印。上编开篇阐明“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其意义在于“救偏却病”。余篇通论膏方的效力、组织、用量、时期、煎熬、服食、禁忌、经验诸项。下编选录了咳嗽、痰饮、调经、白带等16种内、妇科病案及其膏方27首。
“对甘草粉蜜汤中‘粉’的讨论”写于1958年,被收入《秦伯未医文集》。秦氏首先指出,《金匮要略》甘草粉蜜汤是杀虫方,甘草作为该方的君药,起着诱饵的作用,并批评了余云岫把《伤寒论》里的甘草误解为无用之物。接着分析了“毒药”“瘥即止”“如薄粥的含义,并指出米粉的作用“在解毒而不在杀虫”。最后引据前人注释,说明甘草粉蜜汤中的“粉”当为铅粉。
防老方—首乌延寿丹的我见”写于1958年,被收入《秦伯未医文集》首乌延寿丹出自清末医家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秦氏详细介绍了该方的组成及制法、陆九芝对该方的评价,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指出该方的滋补作用具有不蛮补、不滋腻、不寒凉不刺激的四大优点,总结了该方的六大适应证,并提出将该方从丸剂改为膏方的剂型改良意见。
“漫谈处方用药”写于1962年。秦氏通过举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处方用药必须根据理法、掌握基本治法有助于处方用药、灵活运用成方、重视药物的配伍、用药的数量和质量、处方的形式等中医处方的关键问题。其中列举了80个药对,分三类概括了药物的配伍作用。
《药物学讲义》,是恽铁樵为其铁樵函授中医学校所编着的讲义,成书于19世纪30年代早期,被收录于《铁樵函授中医学校讲义十七种》中。该书详释了《伤寒论》中的主要药物,共分为八期,十五讲。前六期,作者是以《伤寒论》六经为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闸释《伤寒论》方证的基础上,介绍了《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功能,及在六经病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各种药物的应用指征、宜忌等,将对药物的阐释融于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阐释当中。第七、八期,作者还专论了在临床中应用较为特殊的药物—附子及诸呕用药的标准。该书实际上是“《伤寒论》的药物讲义”,突出了恽氏重视临床实证,药不离方,方不离医理,理不离经典的学术思想。
《验方新按》与《金匮翼方选按》亦是恽铁樵为其函授中医学校所编着的讲义,约成书于19世纪20年代末,被收录于《铁樵函授中医学校讲义二十种》。《验方新按》选择了62首在临床中常用或应验有效的丸散膏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应用。如安宫牛黄丸、毓麟丸、万氏牛黄清心丸、防风通圣散、海藏愈风丸、济生橘核丸、小活络丹等。作者除详述各方的药物组成、剂量、炮制方法,以及方剂的制作过程、方法,并阐明了方剂的功用、主治,服法及宜忌等。在每方后,还加按语,就药物配伍、应用宜忌、临证化裁等多有发挥,提纲挈领,见解深刻。《金匮翼方选按》分为四期,分别以《金匮要略》中的病名或证名等为纲,如中风失语、偏风、痰膈等,他认为《金匮》中有些方剂已不再切合实际,因此只保留了其中临证有效的方剂,并补充了后世医着中对这些病切实有效的方剂,如从《千金方》《本事方》《卫生宝鉴》等着作中进行遴选,并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应用宜忌、临证化裁等进行评按。在《验方新按》与《金匮翼方选按》的有些按语中,作者还引用了西医知识,来说明方剂的药理及所治病的病因、病理等,体现了作者在中西医汇通上的尝试。
《药性辑要》,作者丁甘仁,初刊于1917年。该书分为三篇,分为药性总义、药性辑要卷上与药性辑要卷下。药性总义介绍了药物的气、味及其运用的总则;“药性辑要卷上”辑录了163种草部药;“药性辑要卷下”辑录了83种木部药、45种果部药、8种菜部药、23种金古部药、3种土部药8种人部药、19种兽部药、5种禽部药、24种虫鱼部药以及药性赋。所选药物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又从《本草从新》中补入了部分药物,并标以“增补”二字以示区别。该书的文体以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的骈体为主;对于增补部分,亦采用骈文,以便于诵读。该书对药物所增补的注释则采用《本草纲目》及《本草从新》。对于部分药物,还加了按语,专门介绍了用药的宜忌等。
《沐树德堂丸散集》,作者丁甘仁,初刊于1907年。该书先以功效与证类为纲,辑录了补益心肾、脾胃泄泻、痰饮咳嗽、诸风伤寒、诸火暑湿痧气的162种丸散膏丹剂;又以科别为纲,辑录了妇科、儿科、眼科、外科63种丸散膏丹剂;后以剂型为纲,辑录了胶、膏、花露、药酒香油、膏药的64种方剂。书末,还辑录了丁氏经验内科33种、丁氏经验外科53种丸散膏丹剂。所辑录的方剂,并未列及药物组成、剂量、制作方法等,而是重点介绍了方剂的服用方法和功效。尤为可贵的是,篇末还附录了丁氏戒烟局的批示及膏丸及单稿、丁氏加减林文忠公真方戒烟补正丸、丁氏参燕百补戒烟膏丸等。该书是民国时期较全面的中成药集大成者之一,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实验药物学》初刊于1924年。该书共9卷。全书按药物功效分为了发散、涌吐、清凉、和解、开透、通利、攻泻、温热、消化9类药物,共收载药物373种。每一类药物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如发散剂分温散风寒、凉散风热、燥散风湿、解散风毒、升散郁火5类;清凉剂又分轻清气热药、轻清血热药、大凉气热药、大凉血热药4类。在论药时,先简述每药的属性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然后附以何氏的按语。何氏结合临床心得,并引用了大量文献,来说明药物的实际应用,所引文献不但有《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还引用了日本的一些药学研究文献,并参以西医的药理知识来解读中药。
《温热验方》节选自何氏的《重订广温热论》。该书初刊于1914年,初本为戴天章所撰的《广瘟疫论》,后经陆懋修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再经何廉臣参考前贤着作,进行综合印证、增删补充、悉心重订,最终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温热验方》分为温热验方、验方妙用两章。“温热验方”介绍了320余方剂,何氏还为其中部分方剂加按语,指出方子的出处、适应证、加减化裁等;“验方妙用”则以发表、攻里、和解、开透、清凉、温燥、消化、补益等八法为纲,辑录总结了何氏与其老师樊开周的温热验方,并详述了辨证与临证化裁的方法。
《规定药品考证》分上下二卷。该书是曹炳章有鉴于当时药界在中药的采购、炮制、贮藏等存在问题及一些商家为谋求暴利,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种种的弊端,本着“革除乱真伪品,改进不良炮制”之宗旨,以其平日经历所得,结合各种本草着述、前贤诸论,从产地、形态、修制、效用、主治、用量、炮制、贮藏等方面对中药予以阐述,以期“医者对病用药,自然着手成春,效如桴鼓”。今以曹氏手稿本首次进行整理。
《增订伪药条辨》为《伪药条辨》增辑而成。分为四卷,全书凝集了两位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内容更加充实,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虫介、兽8部,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进行切合实际的论述,为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提供经验。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在国内广泛流传。《增订伪药条辨》对于提高医药人员鉴别药物能力,丰富药物知识,有着较大影响。今取民国十七年(1928年)绍兴和济药局初刊本为底本予以整理。
《经验随录方》成书年代不详。该书记录了临床行之有效的各种单方验方52首,详细阐明了各方的证候主治、药物组成、使用方法以及方剂来源,个别方剂还附有病案记载加以说明。今以曹氏手稿本首次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