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寺院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PDF电子书全3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Ivi万圣书城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汉传佛教建筑,又在中国佛教建筑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以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并建造了中原地区最早的寺院——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然而,从古代建筑遗存上来观察,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历史遗存不仅跨越的年代最久,而且覆盖的类型也最多。中国佛教建筑在造型形式上,也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以佛塔建筑为例,现存最早的佛塔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塔的结构形式上,不仅有木塔,还有砖塔、石塔、砖木混合结构塔,甚至陶塔铁塔。在塔的造型差异上,则有单层塔、多层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华塔、琉璃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其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几乎是任何其他类型建筑都难以比拟的。Ivi万圣书城
《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所关注的中国古代佛教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佛教建筑的系统研究、对理解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脉络、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Ivi万圣书城
Ivi万圣书城
《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书目:Ivi万圣书城
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 上册Ivi万圣书城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 中册Ivi万圣书城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 下册Ivi万圣书城
Ivi万圣书城
Ivi万圣书城
Ivi万圣书城
Ivi万圣书城《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出版说明:Ivi万圣书城
佛教传入中国的中原地区,即使以历史学家认识比较一致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时算起,也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了。这2000年间,先后经历了东汉一代缓慢的佛教接纳期,三国时期渐次岀现的塔寺初创期,接踵而至的是十六国时期佛教僧徒在乱离之世有意识地分张徒众与迁徙流布,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大规模的寺院建造与北方地区大规模的石窟开凿,从而终于使得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Ivi万圣书城
紧步南北朝之后的隋唐两代,开创了中国佛教建筑史上的第二个高潮期。规模宏大的寺塔殿阁建筑群,不仅遍布隋唐两京内外,也渐渐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州郡城市与名山大壑之中。也就是说,自隋唐时代起,佛教寺院及其建筑终于成为中国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佛教寺院的基本空间格局与建筑配置经过自南北朝至隋及唐初的数百年发展演化,终于出现了初唐时期南山道宣律师那具有总结性的《祇洹寺图经》《戒坛图经》两部图经,从而为唐代那种一座寺院有数十乃至上百个院落,寺院空间由重重叠叠诸多廊院组成的宏大寺院的历史建筑场景,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Ivi万圣书城
虽然晩唐武宗灭法与五代世宗限佛的双重打击,以及唐末五代战争的蹂躏与摧残,使中国汉传佛教的发展一度跌人了低谷,南北朝与隋唐时代那种辉煌一时的佛教事业及其寺院建筑的辉煌繁荣与驳杂宏大的景象已经不再,但是,继之而起的两宋、辽金时期却是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大约同历史时期鼎足而立的北宋、辽与西夏,以及南宋、金与西夏的统治者们,都对佛教采取了接纳、扶植与积极弘传的态度,从而造就了中国中古时代汉传佛教建筑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Ivi万圣书城
无论如何,辽代佛教建筑的遗存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之大批保存良好的尺度恢弘、规模巨大的佛教殿堂、楼阁、佛塔,是辽代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北宋、南宋与金代也留下了一批至为珍贵的木构佛教殿阁建筑实例,以及十分丰富的佛塔建筑遗存。而西夏则留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砖筑佛塔建筑案例及部分石窟寺遗存。自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下半叶,中国建筑史在这一时期写就的鸿篇巨制,主要就是由两宋、辽金、西夏几个王朝留存的丰富而多样的佛教建筑遗存所构成的。Ivi万圣书城
元明以降,直至清代,佛教寺院建造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历代帝后与国家及地方民众参与建造的小型与大型寺院,自元至清,也几乎没有辍止。一批又一批大大小小的寺院建造起来了,又遭到了自然与人为的焚毁与破坏;一片又片宏丽隆耸的殿堂楼阁矗立起来了,又被后世香客们浓烈的香火熏得歪歪斜斜,子孙们不得不再为他们每日顶礼膜拜的佛祖、菩萨们重塑金身,再创新阁。因此,尽管在晚清时期的佛教寺院仍然几乎遍布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些寺院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是后世重建的清代寺院空间格局与清代建筑配置模式了,甚至其中的绝大部分殿堂也都是清代重新建造的建筑物。即使是一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寺,也难逃被后人将前寺彻底抹去、在旧址上建造全新殿堂的厄运换言之,我们所见到的寺院建筑及其造像,绝大多数都已经是经过明清两代重新建造或重新塑造过的,其基本的寺院空间格局与佛教建筑配置与这座寺院的历史几乎已无关联。也就是说,我们所见到的古寺,并非“古”人所创之寺,而是后世之人新创之寺。Ivi万圣书城
这些晚近重建的寺院遗存,显然不能代表将近2000年轰轰烈烈、起起伏伏的汉传佛教寺院与建筑发展的真实历史,现存的寺院也并非历史上佛教寺院的真实样态。那么,还原这一历史的真实,通过史料的爬梳与历史线索的梳理、分析,厘清不同时代寺院的建造情况,寺院内部空间配置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轨迹,描绘出不同时代寺院空间的基本特征,就变得十分重要。本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逐步厘清:在不同时代的寺院中,究竟出现过哪些不同类型的建筑?这些类型建筑在寺院中的功能与空间位置究竞是怎样的?不同时代的寺院,特别是寺院格局渐趋定型的两宋、辽金时期及元明时期的寺院内的各种建筑究竞是如何配置的?这些都是本书希望能够解答的问题。Ivi万圣书城
换言之,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空间格局,究竟是如何由初创之简率与粗犷的格局,渐渐发展到隋唐时期繁缛密集之院落式组合格局,再发展到缜密成熟之中轴线对称左右配置的两宋式格局,直至后来渐趋简约而精致的明清中心院落式紧凑小巧格局的?这一切都需要经过史料中记录的大量寺院实例的逐一梳理、分析、排列、推测,然后才可略窥一斑。Ivi万圣书城
至于单体建筑,除了已知的现存历代遗构之外,从史料上所见的大量记载较为详尽的不同时代佛塔、殿阁,确实为我们推测性还原这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佛教单体建筑提供了一个研究与想象的空间。透过当时木构建筑的结构逻辑,依据文献中提供的数据史料,大体上还原这些古代曾经存在过的寺院与建筑,或能够为丰富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上的建筑实例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Ivi万圣书城
《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洋洋洒洒上百万言的文字表述,几乎想穷尽各个时代的相关史料,说到底,其实就是围绕上述这几个目标逐一展开的。然而,由于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上,不同时期的相关史料遗存的数量差异比较大,对于两宋以前的史料,大略上还是可以做到尽可能多地阅读与梳理,尽可能细致地厘清这一时期的相关寺院与建筑问题的。但是,到了元明以降,特别是明清时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Ivi万圣书城
明清以来的佛教建筑史料之丰富,内容之驳杂,涉及地域之广大,即使是一个团队的力量,也几乎难以驾驭。这一时期的文献留存数量更是浩如烟海,无论怎样搜集、阅读与梳理,也都几乎只是做了九牛一毛的工作。以笔者一人之力,无论如何也无法穷尽如此丰富的佛教寺院与建筑资料。这或也是笔者将明清时期寺院与建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南京、北京及明清时期渐趋定型的四大佛教名山,以及一些明清时期佛教寺院较为繁盛的城市,如杭州、苏州、镇江等地的主要原因之。因为真要穷尽明清佛教寺院资料.即便再增加一倍的文字量,似乎也难以全面表述清楚,反而可能会落入烦琐晢学的窠臼。在笔者眼中,明清时期寺院,特别是清代寺院,已经进入一个规模相对比较小、空间格局变化相对比较僵滞的历史时期。以北京、南京、五台山等地的寺院史料记载及实物遗存资料为基础,大致也可以厘清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寺院建筑空间的一般配置情况,彼此在规模与细节上的相互差距,其实应该不是很大Ivi万圣书城
以这样一种方式,为拙稿对眀清佛教寺院史料发掘得不够充分与深广来作以解释,似乎有一些自解自嘲的意味。但是由于交稿时间的限制,这似乎也是唯可以聊以自嘲自解的托词了。当然,自我嘲解也并非是为了逃避,有识方家的任何批评指正,一直都是笔者所欢迎与期待的。Ivi万圣书城 Ivi万圣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