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名着》PDF电子书全4册,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出版。
keM万圣书城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这四部书是中医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医学着作,为祖国医学中的瑰宝,一向为医学界所推崇,被列为中医必读之书,传统上称之为“中医四大名着”。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对于以上着作,笔者从国内多种校注本中选其较佳范本,编成《中医四大名着》,供广大中医工作者及学习者随时查阅、研读,以便更好地掌握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keM万圣书城
keM万圣书城
《中医四大名着》书目:
keM万圣书城
中医四大名着 第1卷
keM万圣书城
中医四大名着 第2卷
keM万圣书城
中医四大名着 第3卷
keM万圣书城
中医四大名着 第4卷
keM万圣书城
keM万圣书城
keM万圣书城
《中医四大名着》出版说明:
keM万圣书城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治疗方法。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时期的着名医学家张仲景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并总结出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着作大量传播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keM万圣书城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人,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在当时的中国,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使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近年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keM万圣书城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keM万圣书城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着作之,也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约起源于神农氏,人们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因此,《神农本草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前人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着,也是对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keM万圣书城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作者只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keM万圣书城
《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收录的各种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疾病都进行了简要的记载与描述,这无疑是早期临床药学宝贵经验的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部分是正确的,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比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而且各种药物主治疾病的种类也非常广泛,约有170余种,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此外,《神农本草经》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keM万圣书城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国内首部药物学着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keM万圣书城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作。张仲景(约公元215年—219年),是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也是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keM万圣书城
在这部着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keM万圣书城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着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每每按法施用,都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着、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keM万圣书城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是日本,不仅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时至今日,日本的中医界还十分推崇张仲景,在当地一些着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要占60%以上,其中甚至有些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的影响之大。
keM万圣书城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keM万圣书城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keM万圣书城
《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着,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keM万圣书城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keM万圣书城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姐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keM万圣书城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为方便阅读,本次选取清朝张志聪先生的《黄帝内经集注》,进行再版。
keM万圣书城
《中医四大名着》已被历代医家奉为珍籍之秘典和临证之法宝,并称其为中医的一把金钥匙。中医药研习者,若能把“中医四大名着”理论知识有机地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认清中医学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两者就会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将形成与其他医学无可比拟的一大特色。因此,正确或重新认识“四大名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医学国粹,将会屹立于世界医学科技之林,使之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
keM万圣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