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备要 全100册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注意:《四部备要》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四部备要 全100册

《四部备要》PDF电子书全100册,由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v2Q万圣书城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大型古籍丛书。陆费逵﹑高野侯等辑校﹐中华书局1920年起排印出版。共5集﹐计收经﹑史﹑子﹑集各种古籍351种﹐11305卷﹐缐装2500册。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有意仿傚于敏中等所辑《籀藻堂四库荟要》,但选目更着重实用。全书用聚珍仿宋活字排印﹐字画清晰﹐精美古雅。先以6开缐装出版﹐重版时放大版面﹐5开缐装﹐仍为2500册。1934年又出版布面精装16开本 100册﹐纸面平装16开本280册﹐将原4 页缩成1页﹐正文注释都加句读﹐按张之洞《书目答问》次序重新编排。原计画分 8集出齐﹐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只出了 7集。1955年补出第8集时抽去集部所收《曾文正公诗集》3 卷﹑《文集》3卷﹐增入《养一斋文集》20卷﹐《李养一先生诗集》4卷﹑《赋》1卷﹐《诗馀》1卷﹐因此前后略有不同。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因选书实用﹐字体清晰﹐很适合中小图书馆和文史研究者使用﹐流传极广。缺点是有些书底本选择不精﹐又经排印﹐不免有脱字误字﹐使用时遇到问题﹐仍须核对原书。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这部丛书收书336种,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用丁氏仿宋活字排印,个别影印。《四部备要》性质和《四部丛刊》相仿,但《四部丛刊》着眼于选择宋元明珍本影印,而《四部备要》则偏重于实用——选印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常备书籍。
四部备要 全100册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全100册
 
四部备要 全100册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书目: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册  周易 尚书 毛诗 周礼 仪礼 礼记
四部备要 第2册 春秋经传集解 公羊传 榖梁传 孝经 论语 孟子 尔雅 四书集注
四部备要 第3册 周易注疏 尚书注疏 毛诗注疏
四部备要 第4册 周礼注疏 仪礼注疏 礼记注疏
四部备要 第5册 春秋左传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四部备要 第6册 孝经注疏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四部备要 第7册 周易述·周易述补·尚书今古文注疏·毛诗传笺通释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册 周礼正义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册 仪礼正义·礼记训纂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0册 春秋左传诂 公羊义疏 榖梁补注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1册 论语正义 孟子正义 孝经郑注疏 尔雅义疏 附经义述闻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2册 经义考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3册 说文解字 说文系传 说文解字注 说文通检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4册 玉篇 广韵 集韵 小尔雅义证 方言疏证 广雅疏证
v2Q万圣书城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5册 史记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6册 前汉书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7册 后汉书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8册 三国志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9册 晋书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0册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1册 魏书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2册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3册 南史 北史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4册 旧唐书1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5册 旧唐书2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6册 新唐书1(前90卷)(共225卷)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7册 新唐书2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8册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29册 宋史1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0册 宋史2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1册 宋史3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2册 宋史4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3册 辽史 金史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4册 元史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5册 明史1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6册 明史2
四部备要 第37册 资治通鉴1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8册 资治通鉴2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39册 资治通鉴3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40册 资治通鉴4 通鉴目录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41册 续资治通鉴1(前108卷)(共220卷)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42册 续资治通鉴2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43册 明纪(详细书签)
四部备要 第44册 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越绝书·吴越春秋·国语·战国策·路史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45册 东观汉记·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晋略·贞观政要·唐摭言·宣和遗事·靖康传信录·长春真人西游记·圣武记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46册 说苑 列女传 高士传 国朝先正事略 中兴将帅别传
四部备要 第47册 水经注 山海经笺疏 洛阳伽蓝记 荆楚岁时记 历代地理志韵编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48册 通志略 汉官六种 吾学录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49册 历代帝王年表·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历代纪元编·历代职官表·历代史表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50册 历代统纪表 历代疆域表 历代沿革表
四部备要 第51册 史通通释 读通鉴论 宋论 文史通义 校仇通义 廿二史札记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52册 孔子家语 荀子 孔丛子 孙子 吴子 司马法 管子 慎子 商君书 郑析子 韩非子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53册 晏子春秋 墨子 公孙龙子 尹文子 鬼谷子 尸子 鹖冠子 燕丹子 吕氏春秋 老子道德经 关尹子 列子 庄子 文子 文子缵义 
v2Q万圣书城
儒家、道家、释家、杂家、小说家: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54册 新语·新书·春秋繁露·淮南子·盐铁论·法言·新论·潜夫论·论衡·申鉴·人物志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55册 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颜氏家训·中说·意林·子略·世说新语·续世说·弘明集·广弘明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56册 周子通书·张子全书·二程全书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57-58册 朱子大全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59册 象山全集·阳明全书·明夷待访录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60册 近思录集注·小学集注·性理精义·五种遗规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61册 宋元学案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62册 明儒学案 国朝学案小识 国朝汉学师承记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63册 风俗通义·博物志·古今注·困学纪闻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64册 日知录集释 十驾斋养新录 东塾读书记 
四部备要 第65册 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集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四部备要 第66册 周髀算经·长术辑要·古今推步诸术考·易林·太玄经·皇极经世绪言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67册 蔡中郎集(含/曹子建集/嵇中散集/陆士衡文集/陆士龙集/靖节先生集/鲍氏集/谢宣城集/梁昭明太子文集/江文通集/何水部集/庾子山集/徐孝穆全集)
四部备要 第68册 初唐四杰集(含:曲江张献公集/李太白文集/杜工部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69册 王右丞集笺注(含/孟浩然集/韦苏州集/刘随州集/元次山集/颜鲁公文集/陆宣公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0册 昌黎先生集 柳河东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1册 孟东野集(含/贾浪仙长江集/李长吉歌诗/元氏长庆集/白香山诗集/刘宾客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2册 玉溪生诗笺注(含/樊南文集详注/樊南文集补编/樊川诗集注/温飞卿集笺注/唐女郎鱼玄机诗/南唐二主词)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3册 徐公集(含/林和靖诗集/苏学士文集/宛陵先生集/司马温公文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4册 欧阳文忠公全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5册 南丰先生元丰类稿 临川先生文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6册 嘉佑集 斜川集 栾城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7册 东坡七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8册 山谷全集(含/淮海集/后山先生集/简斋诗集/杨文节公江湖诗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79册 陆放翁全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0册 水心文集(含/龙川文集/张子野词/片玉集/石湖词/稼轩长短句/白石道人诗集歌曲/梦窗词集/苹洲渔笛谱//山中白云/花外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1册 元遗山诗笺注(含/清容居士集/道园学古录/铁崖古乐府注/贞居词/蜕岩词)
四部备要 第82册 宋文宪公全集 青邱高季迪诗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3册 逊志斋集 震川文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4册 亭林诗文集(含/姜斋文集/南雷文定集/曝书亭全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5册 吴诗集览(含/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饴山堂诗文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6册 壮悔堂集(含/安雅堂诗集/莲洋集/敬业堂诗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7册 樊榭山房全集 小仓山房诗文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8册 望溪先生文集(含/惜抱轩全集/大云山房文稿/茗柯文编/养一斋诗文集)(详细书签)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89册 戴东原集(含/述学篇/卷施阁集/更生斋集/仪郑堂骈体文)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0册 唐确慎公集(含/定盦文集/巢经巢集/定山堂诗余/珂雪词/湖海楼词集/弹指词/纳兰词/灵芬馆词四种)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1册 楚辞 文选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2册 古文辞类纂 续古文辞类纂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3册 骈体文钞 六朝文絜 经史百家杂钞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4册 乐府诗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5册 十八家诗钞(集部第二十九册)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6册 玉台新咏(含古诗选/古诗源/今体诗钞/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笺/词选)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7册 词综(含/明词综/国朝词综/国朝词综续编/国朝词综二集)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8册 宋六十名家词 十五家词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99册 元曲选(集部第三十三册)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第100册 文心雕龙(含/初月楼古文绪论/词源/钟嵘诗品/司空图诗品/苕溪渔隐丛话/说诗晬语/佩文诗韵释
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全100册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全100册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 全100册
 
 
四部备要 全100册
 
 
四部备要 全100册
 
四部备要 全100册
 
四部备要 全100册
 
四部备要 全100册
四部备要 全100册v2Q万圣书城
 
 
 
《四部备要》与《四部丛刊》:
v2Q万圣书城
就《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来作比较。崔文印先生在 2002年第1期的《书品》杂志上,写有《近代最有影响的两部丛书》一文,精简扼要。李鼎霞女士曾在《文史知识》杂志1982年第3期上发表过《<四部丛刊>与<四部备要>》一文,是首先就此两书作比较性探讨的专文。以上两篇文章讲到的,我们就少说几句。
v2Q万圣书城
    首先要说的是,这两套大丛书是商务与中华商业竞争的产物。崔文印先生誉为“商业竞争的良好典范,……不是取巧,而是在产品质量上下了真功夫”。这话不假,还可以进一步分析的是:在当时“整理国粹”呼声形成合唱的大环境中,在新旧各派学者对整理古籍都表现出兴趣的气氛笼罩下,中华当然会想到分商务这一杯羹。大部头丛书便于各种图书馆一次扩容,如新开办的各级学校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即便是库容很大的大馆老馆,购入这么一大套书,在当时也算不上珍稀之物,如果开架阅览,也省得总是入库找书,还省得动善本。于那时附庸风雅的有钱的人,有这么一大套摆在客厅或书房,也很壮观呢!再说,整套打折预订后,分批出书时一般总得多印不少,拆零售卖。因此,出古籍丛书固然本钱下的大,回报必然可观。中华步商务的后尘,往这上面打主意,就是必然的了!
v2Q万圣书城
    中华一没有涵芬楼那样的善本图书室,二缺张元济先生与南北内外藏书家、图书馆的交往,三则当时重要的善本已被商务各丛书影印得差不多了——虽然那时有许多书籍商务还没有影印出来,但至少是在策划中——所以只能自辟蹊径。 1920年6月,中华购进丁辅之兄弟新造的“聚珍仿宋”系统活字并经过补充后,1921年就开始辑印《四部备要》。这是中华聪明之处。因为这种字特别适合印古籍线装本,古雅大方,当时中华独一份。这就甩掉了影印方面无法取胜的包袱或说无法克服的弱点——那是非影印善本不可的——排印则主要看内容有无价值,底本不是主要的考虑对象。
v2Q万圣书城
    影印善本受底本的限制大,在丛书中按目录的要求组成良好的整体不太容易。好比募兵,哪能班班齐呐 !从《四部丛刊》的“经部”就可看出,费了挺大劲,还是得进许多宋本以后的本子才凑齐。如《仪礼》用明徐氏翻宋本,《大戴礼记》用明袁氏嘉趣堂本,即是。商务后来在二次印时又作补苴替换,如《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初印本全用述古堂影宋抄本,二次印则卷三十至四十改用宋本,即是。清刻本当时尚多,一般说是不宜影印的,这就限制了许多清代优秀着作,特别是为前人着作所作的注疏等,被划在《四部丛刊》之外了,而那些着作却正好是从事古籍整理的读者十分需要的。自《书目答问》之后,梁任公、胡适之等先生对清代学者整理旧籍的总成绩估价很高,还有人不断开书单子。中华得以凭借参考的这种推荐目录很有几种,排印的天地又极为自由宽广,因而,单纯从那时的学术角度来看,《四部备要》收书的系统性要比《四部丛刊》强。例如,拿崔文印先生举出的“经部”来说,“十三经”就有“十三经古注”、“十三经注疏”、“清十三经注疏”三整套;“经义” 尊主编的《经义考》,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小学”有通用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等。总之,研究经学的主要书籍基本齐备。不像《四部丛刊》那样,似乎是请来一大批高士,可是经世致用的人才不全,需要时还得另行外请。“史部”呢,商务大约眼光太高,用多年时间准备出《百衲本二十四史》。可是,即以《旧五代史》而言,因为“终望金南京路转运司刊本尚在人间”,“展转追寻,历有年所。迷离惝恍,莫可究诘。今诸史均将竣事,不得已,惟有仍用刘氏《大典》本(按,即刘氏嘉业堂本),以观厥成”。(张元济先生《涉园序跋集录》中“旧五代史”条)按商务原意,是用这套“二十四史”来配《四部丛刊》的,所以,《四部丛刊》“史部”打头的“正史”就全部缺员。而《百衲本二十四史》由于主要是找好的版本来配合,直到1930年才开印,1936年才勉强完成。这就使早在1919年就出版的《四部丛刊·初编》,如多兵种作战时一个主要兵种严重残缺(如炮兵之缺少重炮队),有点不尽如人意啦!相对来说,《备要》就像程不识的部队,严谨整饬,整体看来很有精神。
v2Q万圣书城
    《四部丛刊·初编》发行后,很快就遇到出来竞争的《四部备要》。从当时流行的“推荐目录”、“导读书籍”中,从与《四部备要》收书在目录方面的对比中,聪明的商务领导马上认识到这部大丛书结构上的缺点。他们补救的办法却是继续搜集善本并影印《续编》、《三编》。这两编因为是《初编》的补充,同时也受到找寻善本的限制,因而,从目录角度看,更加散漫,有如飞将军李广的营伍。似乎是为了补救《初编》中大部头的书较少的缺陷,《续编》中影印了《大清一统志》五百六十卷 (还附有新编的索引,这是商务的长技),《三编》中影印了《太平御览》一千卷,这都是大手笔。可是,综览这三编全局,终不如《备要》整齐严饬也。
v2Q万圣书城
v2Q万圣书城
v2Q万圣书城
v2Q万圣书城
v2Q万圣书城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四部丛刊》(以下简称《丛刊》),中华书局出版了《四部备要》(以下简称《备要》),这是两部脍炙人口的大型古籍丛书,前者注重版本,后者注重实用,海内外久有定评。但《备要》注重实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尚未见有专家详细论证。特撰此文,略抒管见。
    中华书局《校印〈四部备要〉缘起》云:“吾国学术,统于四部,然《四库》着录之书,浩如烟海,坊肆流传之籍,棼若乱丝,承学之士,别择维艰,……同人有鉴于此,爰于前年,择吾人应读之书,求通行善本,汇而集之,颜曰《四部备要》,……经、史、子、集最要之书,大略备矣。”对于这一段话,需作两点解释:(一)什么是“应读之书”、“最要之书”?如“段氏之《说文》,孙氏之《周礼》,姚、王、曾之选古文,沈、姚、曾之选诗,以及近代名家……等专集,……极有用者”。可见,所谓“应读之书”、“最要之书”即“极有用”之书。(二)在版本学上,通行本与善本,是两种价值不同的书籍。通行本一般指普遍流通、文物价值不高的书籍;善本一般指流传甚少、文物价值高的旧刻本、旧钞本、手稿本等。《备要》所求之“通行善本”,是些什么书呢?“更有校勘精本,如阮文达之《十三经》,平津馆之诸子等,则书虽同而校本不同。”可见,所谓“通行善本”,就是通行本中的校注精审者。有比较才能鉴别。今例举若干种书籍,将《备要》与《丛刊》对照研究,以说明二者采辑方针之不同,从而显现《备要》注重实用之特色。
    先师范文澜先生说过:“‘五四’运动以前二千多年里面,所谓学问,几乎专指经学而言。……派别繁杂,训解浩瀚。”(《中国经学史的演变——延安新哲学年会讲演提纲》)面对这个实际情况,《备要》所选收的经部书,既有《十三经》古注,又有阮元校刊的《十三经注疏》,还有清代学者所作的《十三经注疏》,基本上囊括了《十三经》的重要注疏,给学者研究国学极大的便利。这是《备要》注重实用的表现。我的介绍,也就从《备要》的经部书说起。
    (一)《备要》采用清阮元校《十三经注疏》,《丛刊》无。
    《十三经注疏》者,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清人阮元据宋本校刊,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清史稿·阮元传》云:“博学淹通,……撰《十三经校勘记》,……专宗汉学,治经者奉为科律。”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 (以下简称《学记》)第六章云:“(阮元编刻《十三经注疏》)每卷之后,附校勘记。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记,至便学者。”《备要》采阮刻《十三经注疏》之后,1980年中华书局又校补世界书局缩印阮刻本影印出版,可见此书之“极有用”。
    (二)《备要》辑“清十三经注疏”,《丛刊》无。
    “清十三经注疏”者,《备要》采惠栋《周易述》,江藩、李林松《周易述补》,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仪礼正义》,朱彬《礼祀训纂》,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陈立《公羊义疏》,钟文《谷梁补注》,皮锡瑞《孝经郑注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而成。
    惠栋等十二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新撰诸经注疏之贡献。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十四云:“清学自当以经学为中坚。其最有功于经学者,则诸经殆皆有新疏也。”接着梁氏列举了二十一部清代着名经疏,其中有十部是《备要》所采者。范文澜先生在《经学讲演录》中列举了十部清代经学名着,其中有五部是《备要》所采者。可见《备要》所采辑的“清十三经注疏”是精当的,对学者有用的。
    (三)《备要》采胡承珙《小尔雅义证》,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以及朱彝尊《经义考》、王引之《经义述闻》等经学名着,《丛刊》无。
    胡承珙等五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治经之功。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一》评朱彝尊《经义考》云:“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亦可以云详赡矣。”梁启超《概论》十四云:“其在《说文》以外之古字书,则有戴震之《方言疏证》,……胡承珙之《小尔雅义证》,王念孙之《广雅疏证》,……得此而六朝以前之字书,差无疑滞矣。”同书十二又云:“《经义述闻》,全书皆纠正旧注旧疏之失误。所谓旧注者,则毛、郑、马、贾、服、杜也;旧疏者,则陆、孔、贾也。宋以后之说,则其所不屑是正矣。是故如高如父子者,实毛、郑、贾、马、服、杜之诤臣,非其将顺之臣也。夫岂惟不将顺古人,虽其父师,亦不苟同。……王引之《经义述闻》,与其父念孙之说相出入者,且不少也。……吾侪今日读王氏父子之书,只觉其条条皆犁然有当于吾心,前此之误解,乃一旦涣然冰释也。虽以方东树之力排‘汉学’,犹云:‘ 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首。汉唐以来,未有其比。’ (《汉学商兑》卷中之下)亦可见公论之不可磨灭矣。”
     (四)《备要》采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以及万斯同《历代史表》,齐召南、阮福《历代帝王年表》,陆费墀《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段长基《历代统纪表疆域表沿革表》,李兆洛《历代纪元编》、《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等史学名着,《丛刊》无。
    王夫之等六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治史之功。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章学诚生平,见《清史稿·文苑传二》。传云:“着《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推原《官礼》而有得于向、歆父子之传。其于古今学术,辄能条别而得其宗旨,立论多前人所未发。”
    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评万斯同《历代史表》云:“其书自正史本纪、志、传以外,参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鉴》、《册府元龟》诸书,及各家杂史,次第汇载,使列朝掌故,端绪厘然,于史学殊为有助。”梁启超《概论》十四云:“清初诸师皆治史学,欲以为经世之用。王夫之长于史论,其《读通鉴论》、《宋论》皆有特识。……自万斯同力言表志之重要,自着《历代史表》,自后表志专书,可观者多。……齐召南有《历代帝王年表》。”同书十五又云:“中清之地理学,亦偏于考古一途。……其通考历代者,有……李兆洛之《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皆便检阅。”《丛刊》忽略表谱。
    (五)《备要》采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江藩《汉学师承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丛刊》无。
    黄宗羲等三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学术研究之贡献。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三》评顾炎武《日知录》云:“炎武学有本原,博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牾者少。” (黄汝成博采诸家之说,成《日知录集释》。)同书《史部·传记类二》评黄宗羲《明儒学案》云:“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知明季党祸所由来,是亦千古之炯鉴矣。”梁启超《概论》十四云:“黄宗羲始着《明儒学案》,为学史之祖。其《宋元学案》,则其子百家与全祖望先后续成之。皆清代史学之光也。”张舜徽《学记》第四章云:“江氏着述虽多,而传布最广、影响最大者,首推《汉学师承记》一书。……于是汉学二字的招牌,在当时学术界,便很彰明地挂出来了。”
    (六)《备要》采张先《张子野词》,周邦彦《片玉集》,范成大《石湖词》,辛弃疾《稼轩词》,吴文英《梦窗词集》,周密《萍洲渔笛谱》,张炎《山中白云》,王沂孙《花外集》,《丛刊》无。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鲍氏廷博得绿斐轩《张子野词》钞本二卷,凡百有六阕。……既又得侯文灿《十名家词集》所刊,去其重复,得六十三阕。复于诸家选本中采辑一十六阕,次为《补遗》二卷。合计得词一百八十四阕,于是子野词收拾无遗。……本局特据鲍本校印,并附近人朱氏孝臧校记。”
    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一云:“《详注周美成片玉集十卷》:……此宋陈元龙注本。……元龙以美成词借字用意,言言俱有来历,乃广为考证,详加笺注焉。”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宋范成大《石湖词》,……此系朱孝臧《疆村丛书》本,本局据以校刊。” 同书又云:“宋辛弃疾《稼轩词》四卷本……此本系据王氏鹏运四印斋重抚元大德信州本校刊。……又《稼轩词补遗》一卷……朱孝臧以万载辛启泰辑本刊入《NB266村丛书》,并附校记。兹特精为校刊,附于卷后,以成完璧。”
    同书又云:“宋吴文英《梦窗词》不分卷,附《补遗》,朱氏孝臧以万历张廷璋所藏旧钞本,一再校勘,刊入《疆村丛书》,后附自撰小笺,本局即据此本校刊。……自经朱氏笺证,词中故事,大都已有线索可寻。”
    同书又云:“宋周密《萍洲渔笛谱》二卷,仪征江昱为之考证,复以家藏《草窗词》诸本编附于后,为《集外词》一卷,以补《渔笛谱》之遗。其弟恂,刻于新安,传本颇罕。朱氏孝复命工重雕,列入《疆村丛书》。……题中人地岁月以及本事轶事词话倡和之作,凡有关系可互相发明者,并疏附词后,考证至精。”
    同书又云:“《山中白云词》八卷,……此本系朱氏孝臧以江昱疏证、江恂参较手稿本精校刻入《疆村丛书》。江氏兄弟……寤疑辨惑,……遂使词中精蕴,挹之逾出。……朱氏付雕时,复举所知者补证十馀条,附记集后,亦颇精核。”
    同书又云:“《花外集》一卷,一名《碧山乐府》,宋王沂孙撰。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足称词坛三绝。……本局特据王鹏运四印斋本精校,并以叶德辉《自园读书志》跋语,附刊卷后。”
    (七)《备要》采侯方域《壮悔堂集、四忆堂诗集》,宋琬《安雅堂诗集》,赵执信《饴山堂集》,吴雯《莲洋诗钞》,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孔广森《仪郑堂骈体文》,唐鉴《唐确慎集》,郑珍《巢经巢集》,《丛刊》无。
    侯方域等八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二十六》评赵执信诗云:“平心而论,王(士祯)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又评吴雯诗云:“雯天才雄骏,……此本沿新城之派,又以神韵婉约为宗,一切激昂沈着之作,多见屏斥,反似邻于清弱,亦不足尽其所长。……惟雯诗本足自传,不藉士祯之评为轻重。”梁启超《概论》十七云:“美文,清儒所最不擅长也。诸经师中,……能为骈体文者,有孔广森、……其文仍力洗浮艳,如其学风。”
    (八)《备要》采龚鼎孳《定山堂诗馀》,曹贞吉《珂雪词》,顾贞观《弹指词》,纳兰性德《纳兰词》,郭NF559《灵芬馆词四种》,《丛刊》无。
    龚鼎孳等五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曹贞吉词云:“其词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纬以新意,不必模周范柳,学步邯郸,而自不失为雅制,盖其天分于是事独近也。陈维崧集有贞吉《咏物词序》云:‘吟成十首,事足千秋。赵明诚《金石》之录,逊此华文;郭宏农《山海》之篇,惭斯丽制。’虽友朋推挹之词,不无溢量,要在近代词家,亦卓然一作手矣。”
    (九)《备要》采许连《六朝文》,姚鼐《古文辞类》,黎庶昌《续古文辞类》,李兆洛、谭献《骈体文钞》,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丛刊》无。
    姚鼐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 (《六朝文》)凡措词淫艳之病,隶事繁冗之病,……悉摈不选录。……所评各语,穷源竟委,启发颇多。圈点亦极精当。”又云:“桐城统绪相承,一派盛于姚鼐,姚氏义法,具于所选《古文辞类》。”又云:“( 《续古文辞类》)皆以补姚氏《类利》所未备。”又云:“(《经史百家杂钞》)足与姚氏《类》并传也。”
    李兆洛生平,见《清史稿·文苑传三》。传云:“其论文欲合骈散为一,病当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而不知宗两汉,因辑《骈体文钞》。”
    (十)《备要》采王士祯《古诗选》,沈德NB251《古诗源》,姚鼐《今体诗钞》,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丛刊》无。
    王士祯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存目四》着录王士祯《古诗选》。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文悫诗学淳正,诚不愧为一代大宗。如此编(《古诗源》)历久不磨,自有其可传者在。”
    《清史稿·文苑传二·姚鼐》云:“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
    (十一)《备要》采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余集《续钞》,徐NCF3E《续钞补录》,张惠言《词选》、董毅《续词选》、郑善长《九家词选》,朱彝尊《词综》,王昶《明词综》、《国朝词综》,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毛晋编《宋六十名家词》,孙默编《十五家词》,舒梦兰《白香词谱》,臧懋循《元曲选》,《丛刊》无。
    厉鹗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绝妙好词笺》云:“宋词多不标题,读者每不详其事,……非参以他书,得其源委,有不解为何语者,其疏通证明之功,亦有不可泯者矣。”《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原附余集《续钞》一卷,徐集《续钞补录》一卷,并采 (周)密说部诗话所录,足以上继草窗之志。”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词选》七卷,清张惠言辑。……此编所选,虽町畦未辟,而奥交已开,嘉庆以来名家,大抵自此而出。……后附董毅《续词选》,郑善长《九家词选》,造微踵美,述作斐然,虽所录不多,要亦足以张其宗风也。”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朱彝尊《词综》云:“是编录唐宋金元词通五百馀家,……其去取亦具有鉴 ?盖尊王本工于填词,……其立说,大抵精确,故其所选能简择不苟如此,以视《花间》、《草堂》诸编,胜之远矣。”《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此本即《四库》着录之本,而以王昶补入二卷,附于词后。”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明词综》,清王昶辑。……得朱氏 (彝尊)遗稿于汪小海所,乃合以生平所辑,得三百八十家,……以成朱氏未成之志。……有明一代词人杰作,大致已尽于此。”又云:“《国朝词综》四十八卷、《二集》八卷,清王昶辑。自清初至嘉庆初年止,都凡七百馀家,所选极为宏富,其去取宗旨悉本朱氏。”又云:“(《国朝词综续编》)都凡五百八十馀家。”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存目》评毛晋编《宋名家词》云:“晋此刻,搜罗颇广,倚声家咸资采掇。其所录分为六集,……共六十一家,……随得随雕,……非谓宋词止于此也。”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孙默编《十五家词》云:“一时倚声佳制,实略备于此,存之可以见国初诸人文采风流之盛。”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白香词谱》四卷,清舒梦兰辑。为之笺注者,则谢朝征韦庵也。……此编所选百篇,篇各异调,每调于四声所宜举堪会意。谢氏笺注,则悉仿查为仁、厉鹗笺《绝妙好词》体例,于本事穷源竟委,……诚词坛初步必需之书也。”
    同书又云:“《元曲选》十集,都百种,明臧晋叔辑。元代文学,以曲为盛,……所惜原书多佚,至今流传人间者绝少。……其菁华固已尽萃于是也。”
    (十二)《备要》采沈德《说诗醉语》,吕璜《古文绪论》,曾国藩《鸣原堂论文》,万树《词律》、徐本立《词律拾遗》、杜文澜《词律补遗》,《丛刊》无。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说诗醉语》二卷,沈文悫公德撰。……此编于诗之裁音节神韵,穷流溯源,指示极为详晰,而大要一归于中正和平。”
    同书又云:“ (《古文绪论》)系吴氏德旋答吕璜所问之语,经吕氏-条记。……吴氏往来于桐城阳湖之间,其中甘苦,喻之深,故能道之切如此。其馀所论各条,亦多甘苦有得之。”
    同书又云:“《鸣原堂论文》二卷,清曾文正国藩辑。……此选于各篇后,均有评语,读者宜细细体会,庶于作公牍文时,自有一种曲尽事理之趣。”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万树《词律》云:“是编纠正《啸馀谱》及《填词图谱》之讹,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谓古词抑扬顿挫,多在字,其论最为细密。至于考调名之新旧,证传写之舛讹,辨元人曲词之分,斥明人自度腔之谬,考证尤一一有据。”《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杜氏文澜究心词学,始有《词律校勘记》之作,……同时又购得徐氏本立所辑《拾遗》原版,使附《词律》之后,……徐辑后二卷《补注》,已经杜氏采入《校勘记》中,前六卷为补调补体,凡补调三百一十有六,补体一百六十有五。杜氏复为掇拾,得调五十,附为《补遗》一卷,总名曰《校刊词律》。……其津逮后学之功,实匪浅鲜。”
    孝萱案:以上十二例,揭示《备要》注重实用,它选收了大量的《丛刊》所无的重要古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备要》系统地收采词曲名着,而且吸收王鹏运、朱祖谋的最新校笺成果,是其特色。
    (十三)《备要》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丛刊》无注本。
    段玉裁生平,见《清史稿·儒林传二》。传云:“玉裁积数十年精力,专《说文》,着《说文解字注》三十卷,……仪征阮元谓玉裁书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言《说文》二也。”梁启超《概论》十四云:“清儒以小学为治经之途径,嗜之甚笃,附庸遂蔚为大国。其在《说文》,则有段玉裁之《说文注》……”范文澜先生《经学讲演录》四云:“皖派与吴派不同,他们从音韵小学入手。……戴震的影响很大。他的学生段玉裁所着的《说文解字注》,可算是文字音韵学的高峰。”
    (十四)《备要》采清梁端(女)校释《列女传》,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浦起龙《史通通释》,翁元圻注《困学纪闻》,《丛刊》无注本。
    梁端校释汉刘向《列女传》,《四备部要书目提要》云:“胪举同异,音义并述。张之洞《书目答问》特为着录,亦可见其校释之详核矣。”
    梁启超《概论》十四云:“对于古代别史杂史,亦多考证笺注,则有……郝懿行之《山海经笺疏》……”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评类》评浦起龙《史通通释》云:“《史通》注本,旧有郭延年、王维俭二家,近时又有黄叔琳注,……起龙是注,又在黄注稍后,故亦采用黄注数条,然颇纠弹其疏舛,……大致引据详明,足称该洽。”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翁氏元圻因阎 (若璩)、何(焯)、全(祖望)评注之处,均略举大意,……增辑无虑二千馀条。……张文襄《书目答问》亦谓翁氏所注,更胜于七笺本。”(十五)《备要》采孙星衍注《孙子》,《丛刊》无校本。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孙子》)系孙氏星衍以《道藏》所刊宋吉天保十家注本详加校勘,其中脱误之处,据《潜夫论》、《通典》、《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补正者计二百四十馀条,并附毕以旬《孙子叙录》一卷,精审完善。”
    (十六)《备要》采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全集》。《丛刊》只有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缺内集、别集注。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七》评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集》云:“任注内集,史注外集,其大纲皆系于目录每条之下,使读者考其岁月,知其遭际,因以推求作诗之本旨,……(任)与史氏二注本艺林宝传,无异辞焉。”
    (十七)《丛刊》采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备要》采清陶澍辑《靖节先生集》;《丛刊》采元杨齐贤集注、萧士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备要》采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丛刊》采宋刘辰翁校《唐王右丞集》,《备要》采清赵殿成《王右丞集注》。《丛刊》注重旧注,《备要》注重新注。
    陶澍生平,见《清史稿》卷三七九。传云:“所着……《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并行世。”《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靖节先生集》)系清安化陶文毅澍所辑。……所辑各注,大致以汤文清、李公焕、何孟春三家为本。……其字句异同,……择善而存,义可两存者,但云某本作某,去取从违,不参己见,亦深合辑书体裁。诸家评陶,均关作者旨趣,荟萃成编,尤便检览。年谱以王雪山质、吴仁杰斗南所着之谱,并列于前,仿张演季长辨证先例,参考宋、元以来诸家所说,别为考异,于靖节出处之际,钓游之所,搜讨极为详核。故自来编靖节诗文集者,通行之本甚多,当以此本为最完善。”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二》评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云:“其注欲补三家(杨齐贤、萧士、林兆珂)之遗阙,……亦足以资考证。”又评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云:“于顾(起经)注多所订正。又维本精于佛典,顾注多未及详,殿成以王琦熟于三藏,属其助成,亦颇补所未备。”
    (十八)《备要》采清倪NE 02A《庾子山集注》,清吴兆宜《徐孝穆集笺注》,清王琦注《李长吉歌诗》,清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樊南文集详注》,清钱振伦、钱振常《樊南文集补编》,明曾益、清顾予咸、顾嗣立《温飞卿集笺注》,清施国祁《元遗山诗注》,清楼卜《铁崖古乐府注》,清金檀《青邱诗集注》,《丛刊》均无注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四部备要,全100册,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不仅是文献整理的杰出代表,也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它作为《四部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文化领域,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的经典文献,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精华。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四部备要 全100册”进行详细阐述,分别是其历史背景、内容特色、学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的影响力。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本文旨在全面展示这一巨著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1、历史背景与起源

四部备要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清代,由于历朝历代对古代经典文献的不断整理和编辑,《四部丛书》成为了重要的学术项目。清朝乾隆年间,为了推动学术繁荣,皇家启动了这一庞大的文献编纂工程。它的初衷是将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按四部(经、史、子、集)分类,并通过筛选和校订,保存下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四部备要作为《四部丛书》的核心部分,专注于对这些经典的编纂与完善,系统地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四部备要的编纂工作始于乾隆年间的“藏书楼”,当时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的文献,选定了大批文人学者参与其中。通过对经典书籍的集成和删选,四部备要完成了《四部丛书》最为精华的内容,尤其在校勘和修订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这一工作不仅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值得一提的是,四部备要的出版工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非简单的文化工程,它反映了清朝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在那个年代,书籍是保存知识和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四部备要因此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2、内容与分类特点

四部备要的核心特点在于其内容的分类和编排。它将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分为四大类:经、史、子、集。这四个分类各具特色,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经”指的是儒家经典,包括《诗经》、《书经》、《周易》和《春秋》等,作为古代社会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伦理的核心,它们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史”类文献主要指中国古代的史书,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它们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第三,”子”类书籍则指的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包括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作品,例如《道德经》、《庄子》、《墨子》等。最后,”集”类则包括了文学创作的集成,涵盖了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精选。这种分类不仅系统而且科学,它为后人提供了全面的文化资源,成为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四部备要的每一类都严格筛选,并对不同时代和不同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进行编排与汇总。这一过程不仅保证了经典文献的完整性,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知识框架。通过这一分类体系,学者可以更方便地查找和研究中国古代各类文献,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3、学术价值与影响力

四部备要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它的学术价值也无可替代。首先,在学术研究方面,四部备要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文献资料。由于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许多文献因时间久远、保存不善而遗失或损毁。四部备要的编纂工作,实际上挽救了许多已经濒临失传的经典,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次,四部备要对中国的学术体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知识体系的蓝图,还推动了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发展。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细致研究,学者们能够进一步解读经典中的思想内涵,为现代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资源。四部备要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座灯塔,它指引着学术探索的方向。

四部备要的学术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影响到世界其他文化圈。随着四部备要的传播,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兴趣日益增浓。它成为了全球学术界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4、在现代的传承与利用

在现代,四部备要的传承和利用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四部备要已经从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化的资源。这一转化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更便捷的查阅方式,也使得四部备要的影响力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全球各地的学者都能够轻松访问这些经典文献,推动了跨文化学术交流。

此外,四部备要在现代教育和文化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将四部备要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教材,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文化项目和历史研究中,四部备要仍然是基础性的参考书目,它的学术地位和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依然不可忽视。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四部备要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其中的经典文献,不仅在学术界,在普通读者中也逐渐获得了认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出版和传播,四部备要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其内容依然在当今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

通过对四部备要的历史背景、内容特色、学术价值和现代影响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典籍无论在历史还是当代,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四部备要全100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献编纂的范畴。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源泉,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四部备要将继续在学术和文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1日 下午11:17
下一篇 2024年11月21日 下午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