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集》共6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属于浙江文丛之一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周密集》是南宋周密着作集。共计收入周密作品十二种:笔记《齐东野语》、《武林旧事》、《浩然斋雅谈》、《癸辛杂识》、《志雅堂杂钞》、《澄怀录》、《云烟过眼录》、《浩然斋意抄》、《浩然斋视听钞》,诗集《草窗韵语》,词集《苹洲渔笛谱》、《草窗词》。另收入周密辑《绝妙好辞》。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作者简介:
vuv万圣书城
周密(一二二三-一二九八》,字公谨,号草窗、弁阳老人、四水潜夫等。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始迁浙江湖州,周密本人长期寓居杭州。《宋史翼》有传。
vuv万圣书城
周密一生着述颇丰,现存十二种着作版本甚伙。
vuv万圣书城
《周密集》所收, 《齐东野语》以涵芬楼夏敬观校本为底本,校以稗海本等;《武林旧事》以知不足斋本为底本,参校宝颜堂秘笈本等;《癸辛杂识》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参校明钞本等;《云烟过眼录》以陆氏十万卷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宝颜堂秘笈本等;《志雅堂杂钞》以粤雅堂丛书本为底本,校以丁氏八千卷楼清抄本等;《浩然斋雅谈》以武英殿聚珍版活字本为底本,以卢文招批校本等为参校本;《浩然斋意抄》、《浩然斋视听钞》皆以涵芬楼铅印明抄本为底本,无参校本;《澄怀录》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榕园丛书本等;《苹洲渔笛谱》以强村丛书本为底本,以知不足斋本等为校本,《草窗词》则以存目形式附于《苹洲渔笛谱》末;《草窗韵语》以蒋氏密韵楼影宋本为底本,《全宋诗》作为参校本:《绝妙好词》以秋声馆爱日轩本为底本,参以群玉书堂刻本等;附录部分蒐集了相关传记、序跋、提要、年谱等资料,供读者参考。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周密集》目录
齐东野语
武林旧事
癸辛杂识
云烟过眼录
志雅堂杂钞
浩然斋雅谈
浩然斋意抄
浩然斋视听钞
澄怀录
苹洲渔笛谱
草窗韵语
绝妙好词
附录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书友对《周密集》的评价:
vuv万圣书城
周密真是个了不起的段子手,尤其是八卦完了还来一句我闻之谁谁谁,比八卦不讲出处的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vuv万圣书城
书六册,繁体竖排,可藏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2016年春季的山西,烦闷的工作和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已把本人的心情破坏了不少。
于是,本着消遣散心的我只好在2016年8月20日下午这一适逢周末的时候,到本市最大的文化书店寻觅一点慰藉,但是书店无情地以新书品种太少的结果回复了我。这时,已为时不短的我,只好做好走人的准备,但无意间瞥见的《周密集》这本书还是最终停滞了我“撤退”的步伐,绿绿的寥寥几字干净利索的封面让我“百感交集”中临时得以解脱,更使我的心中平添了些许的意外和惊喜。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
宋宝祐(1253—1258)间任义乌令(今年内属浙江)。宋亡,入元不仕。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着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笔记体史学着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
此次浙江古籍出版的是周密的全部着作集,意义重大,值得收藏。
vuv万圣书城
此书甚好,唯价格过高。
vuv万圣书城
vuv万圣书城
历时7年多,由省里定下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实施的“浙江文丛”项目,500册文化名家着作出齐面市,集结浙江历代思想精华之大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之一,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也是浙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过去之书”:从1911年出发,让我们一路溯源而上,对话128位浙江先贤,在1.2亿文字中寻找浙江精神之源。
128位浙江先贤 贯通浙江学术发展脉络
“从目前的丛书书目来看,作者上至着有《越绝书》的东汉袁康,下至清季学者谭献、俞樾,革命志士秋瑾等,完整贯通了浙江学术及浙江精神的发展脉络。”
3月10日,《浙江文丛》500册编辑出版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寿勤泽介绍说,这是7年来《浙江文丛》首次集体亮相。
“浙江文丛”系统收录1911年以前128位浙江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名家的着作以及研究浙江的经典着作,涵盖哲学、文学、史学、教育、科技等各个学科。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为丛书作序。
杭州体育场路347号,出版大厦2015房间,是《浙江文丛》的根据地。7年多来,这个40平方米的房间见证了这套丛书从无到有的所有历程。
五层高的书架,满目墨绿色。这是丛书整齐划一的形象:书封取自龙泉青瓷的梅子青,富春江的水色,据说这是从网络地图上可以看见的浙江颜色;Logo取自良渚文化玉琮上的人物图案,象征浙江文化的源远流长。
丛书最早诞生的成员是《楼钥集》和《王阳明全集》。楼钥,宋明州鄞县人,世人称为“元老大臣,国之表仪,万姓所仰,天子是毗”,开一代学风;王阳明,余姚人,明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家开局,丛书项目被寄予了高标准的美好期待。
32册《俞樾全集》,则是丛书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俞樾是清末德清籍学者,曾任翰林院编修,潜心学术40余载,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学问博大精深,海内外学者尊之为朴学大师。编辑团队说,最晚出版原因无他,只因难度最大。但它也创造了纪录,是迄今最为完备的俞樾着作大成之作。
128位浙江先贤着作中,超过半数为首次整理出版。《周汝登集》为明代学者、嵊州人周汝登诗文着述首次结集点校出版;《商盘集》收录清代诗人商盘《质园诗集》《质园逸稿》《质园尺牍》《拾翠集》四种,是其着作的首次整理;《周密集》,是长期定居杭州的周密全部存世着述的首次汇编整理。
丛书首次对浙江地方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等领域。如4册《吴中水利全书》详细记载了历代吴中地区治理太湖流域上上下下水系脉络的有关资料;《两浙輏轩续录》,共16册,是浙江又一部大型的清代诗歌总集,收诗人5300多家、诗作近1.5万首,是了解、研究浙江文学、文化的资料渊薮。
如此大体量的规模,九成为重新点校,意味着这套丛书刷新了浙江古典文献整理出版的新水平。《王阳明全集》收录了旧本《传习录》未收的300多条王阳明论学语录,新增了旧本未刊的300多篇王阳明的散佚诗文,增补了100余篇明、清时人论王阳明的传记、序跋、祭文等资料,成为迄今收录最全、考辨最精的王阳明着作全集;《琅嬛文集》为张岱自选诗文集,这套在天一阁发现的沈钞本,多出近500首诗和20余篇文章,补足了此前通行本的多处缺字,被业内比之“脂本《石头记》重现人间”。
此外,多部着作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南宋天台人陈景沂编纂的《全芳备祖》,是宋代花谱类着作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在文丛书目中这本书也是唯一的整理本。《袁枚全集》是浙江首次编辑这位杭州人的着作,也是国内第二次点校整理出版这位着作颇丰的才子文集,内容之新实为近20年之最。
一群人成就一套书,每个人坚持最初的梦想
这似乎是一个刻意的安排。7年间,“浙江文丛”项目历任三任社长,胡小罕、杨林海、寿勤泽,当这500册皇皇巨着摆在会场时,他们被安排坐在了一柜子丛书正对面。
“当时想着,小目标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没想到7年之后,真的实现了。”坐在研讨会现场,项目初始发起人胡小罕感慨万千。
现场,胡小罕展示了一张“浙江文丛”酝酿之初的效果图,设想中的装帧与展示在会场的500册成书并无大的区别。“若干年的努力,无数人的坚持成就这么一套书。每个人都坚持了最初的梦想。”
浙江是文化之邦,前人留下的着述浩如烟海,素为文献渊薮。自东汉王充着《论衡》,浙籍学者代有撰述,在哲学、史学、文学、金石学等方面涌现出大批名家名作。据学者廖可斌考据,中国现存古籍总量20多万种,浙江占2万多种,这说明浙江文化是极有分量的。
盛世修大典,太平纂鸿帙。新时期以来,中华民族开启全面复兴征程,浙江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成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黄坤明、茅临生、葛慧君前后三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深入调研、果断拍板、持续接力,直接催生了这一文化盛事。省新闻出版局几任负责人为之不断奔走。2011年,“浙江文丛”出版项目被列入省“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此项目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承担,系统影印、整理出版浙江古代精华文献。
时任省委宣传部分管新闻出版工作的副部长感慨,没有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度重视,没有部领导的果断决策、关心,这一书写浙江出版历史的文化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立项之初,为确保丛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项目组成立“浙江文丛”学术委员会,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等9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全程参与指导。
2012年,浙古社专门成立“浙江文丛”编辑中心,聚集以年轻人为主力的老中青三代编辑。这个前后13人的核心编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成员均毕业于全国重点院校古文献相关专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共同的使命走到了一起。
做古籍,是需要情怀的。文献整理每一页底本影像不能缺,就像白纸黑字得有依据。孤本的真伪,钞本的流传,差错的遗漏……纸本经年流传的特殊属性,考验现代出版的“找”功不一般,这群年轻人发动一切线上线下资源,穷尽海内外线索。
焚膏继晷、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在他们的故事中,常常是这样的细节:整理张岱晚年编写的小笔记《管朗乞巧录》时,稿本藏在国图,整理者本来想复制,但一问价格,110元拍一张照片!既然书不大,还是抄划算。最后,坐了整整3天抄完整本书,又校对了两遍,省了近5000元钱。
青春枯坐冷板凳,更不易。案头需下笨功夫,底本在眼前电脑里,书稿在眼下桌面上,一抬头一低头,只能查漏补缺一个字。有时候校对一上午,一个错字都没有,但不校对又不行。如此枯燥,且没有捷径,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算算500册,上亿文字量,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碰上不认真的点校者,文稿纰漏百出,甚至连序、跋全得重写,他们也会“恨恨”地说:“想死的心都有了。”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从事古籍整理这项事业?“宁可古人负我,我不可负古人。”说真的,这是我听到过最有情怀的回答。
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需要与时俱进的浙学研究
“通过这部规模大、整理水平高的大型浙江文献丛书的出版,努力用浙江历史教育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人们,激发全省人民为浙江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讨会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童健讲述7年前举全集团之力支持这个项目的期许。未曾想,就在文丛出齐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
“这个项目的完成,在浙江文化和出版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出版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副局长单烈认为。
7年间,这套基础性的浙学文献正引发外界好奇的持续升温。祖籍慈溪的中科院院士、国内着名神经外科专家陈宜张教授专门来电表示祝贺,他说,早在10年之前他就呼吁出版类似图书,现在终于问世,可喜可贺。
浙古社营销部主任吴文江的感受最为真切。2011年,社里开始销售文丛第一本书《楼钥集》时,反响并不热烈。在2014年浙江省馆配会上,由于有《浙江文丛》300册的整体营销,浙古社创纪录地突破100万的订货码洋,位列全国出版社的第九位,省内出版社第一位。在最近两年的馆配会上,文丛的订货码洋均超过了100万。
据了解,目前“浙江文丛”的影响力远播海外,日本和韩国都有学者辗转购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文丛”的子项目《刘伯温集》以《刘伯温之道》的书名,对外输出了法文版和英文版版权。
单烈说:“《浙江文丛》的出版是研究浙江了解中国的大型基础性文献资料。应以它为起点,开展新时期的浙学研究。”在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表达了一致的看法。
回望浙江文明深处,浙江历史上的着名学者,从东汉的王充到清初的黄宗羲,直到民国时期的鲁迅,从“实事疾妄”到“经世致用”,再到“知行合一”,浙江先贤们总是在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前期,先声呐喊,文章惊动时人,思想泽被后世。他们是浙江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需要与时俱进的浙学研究。在童健看来,浙古社启用这支年轻的80后编辑团队,为我省的古籍整理事业储备了专业人才。目前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已正式启动 “浙江文丛”二期工程,再用5年时间,出版图书300册,并逐步完成浙江经典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是的,作为一项异常枯燥却又意义重大的工作,500册《浙江文丛》圆满完成了对千年浙江人文历史精华系统全面梳理的浩大工程,期待以它为起点汇聚更多的研究力量,来守护和挖掘浙江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俱进地创新浙学研究、丰富浙江精神,不断激发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文化之根扎得更深、文明之河流得更远,方能谱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