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碑刻 上下2册 2014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注意:《长安碑刻 》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长安碑刻 上下2册 2014

 《长安碑刻》共2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完成,定价580元,吴敏霞编着。PP5万圣书城

PP5万圣书城
《长安碑刻》上册为碑刻图版及说明文字,下册为碑文录文。共辑录长安区境内所存碑碣、墓志、塔铭、经幢、摩崖、砖志等各类碑刻文献资料423种,多为唐 代碑志、皇亲国戚上层官僚碑志、佛门大德宗教寺观碑志、名人墓志等。
PP5万圣书城
《长安碑刻》收录碑刻上自北魏,下迄民国,内容渉及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宗教、 中外交流、地理、民俗、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书中毎通碑刻皆有大幅高清图版,且配以图版说明、释文并加按语。黒白图文本,释文为横排简体字。
PP5万圣书城
长安碑刻 上下2册 2014PP5万圣书城
 
 
长安碑刻 上下2册 2014
 
陕西尚有无数名碑散见各地,这些碑刻也大都是书法艺术珍品。
    《雁塔圣教序》 又称《雁塔三藏圣教序记》或《慈恩寺圣教序》。共二石,镶嵌在西安大雁塔底层南门洞外东西两侧。前石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撰写的序文,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后石为唐高宗李治撰写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立碑时间,序为唐永徽四年(653)十月十五日,记为同年十二月十日。二石均为唐着名书法家褚遂良楷书,万韶文刻字。两碑左右对称,记文由左向右书写,系褚遂良晚年得意之作,笔力瘦劲健爽,神韵清秀娟美。唐张怀瓘评曰:“美人婵娟,似不经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绮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为有唐各碑之冠。”此碑书法、刻字、雕饰俱佳,名扬海内外,是极珍贵的书法艺术名碑。
    《玄奘塔铭》 全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又名《玄奘法师塔铭》。唐开成四年(839)五月十六日沙门令捡修建,刘轲撰文,安国寺沙门建初书。建初,师承晋王羲之行草,秀劲有法,疏朗流畅,雅有《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神韵。广平宋弘度刻字,铭文述及三藏法师玄奘圆寂后始葬于白鹿原,总章二年(669)改葬樊川少陵原下,并建五层灵塔。翌年,因塔建寺,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铭文还述及玄奘法师的生平事略。
    《基公塔铭》 存长安县兴教寺内玄奘法师灵塔两侧,有其弟子圆测法师和窥基法师的陪侍塔。窥基法师系唐着名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孙,塔亦有铭,即《基公塔铭》。书者僧人建初,与《玄奘塔铭》俱为书林瑰宝。
    《九成宫醴泉铭》 刻于唐贞观六年(632)四月。碑存陕西麟游县九成宫。碑额篆书阳刻“九成宫醴泉铭”。魏征奉敕撰文,欧阳询奉敕书。碑侧刻有宋、明时人题名。九成宫即隋之仁寿宫,为皇家避暑之地。铭文为欧阳询76岁时书,是欧体楷书的代表作。此碑历代椎拓过多,磨损严重,致使笔画变细,清初时因过于瘦细,曾经重加剜刻,以致失去原刻神韵,所幸传有宋拓,基本保存原貌。此碑在欧书碑刻中,字形较大,体势方正,结体较为开张,擒纵关系适度。笔法精严,典雅浑穆,结构与章法能于整齐中求变化,气韵生动,是名扬四海的书法经典之作。
    《万年宫铭》 唐高宗李治撰文并书。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九月九日改九成宫为万年宫。永徽五年(654)春三月,高宗驾幸万年宫,亲撰《万年宫铭并序》,又自书之。唐永徽五年(654)五月十五日刻石,至九月方成。碑阴有从臣48人题名,其分别自书官职及姓名。碑额篆书“万年宫铭”。李治工行、草、隶、飞白书,时人评价甚高。且褚遂良曾为高宗太子宾客,相与论书,是以产生影响。其书学渊源由此碑可察。此碑行书笔致生动、笔力秀健、结体优美,为帝王书法之佳品。碑存麟游县九成宫旧址。
    《圭峰定慧禅师碑》 全称《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亦称《圭峰碑》。裴休撰文并楷书,柳公权篆额。唐大中九年(855)十月立,碑存陕西户县草堂寺。裴休善为文章,长于书翰,源出欧阳通、柳公权,楷书遒媚,自成笔法。此碑笔法谨严,结构精密,极尽清劲方整之致。
    《李晟碑》 又名《西平郡李晟碑》,全称《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并序》。裴度撰文,柳公权楷书并篆额,唐大和三年(829)四月六日刻。碑存陕西高陵县。碑高347厘米,宽194厘米,34行,行61字。柳公权书此碑时已届中年,自家风格已形成,于谨严方正中又有开阔疏朗的韵致,舒展洒脱。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曰:“字虽剥落,然一派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也。”
    《韩仲良碑》 唐永徽六年(655)三月十四日建。碑存陕西富平,乾隆四十年(1775)为拓碑人发现。于志宁撰文,王行满楷书。碑高188厘米,宽106厘米。32行,行62字,额篆“大唐太子少保上柱国颍川定公之碑”。碑上截磨泐,下截完好。书法工整严谨、遒劲婉润,结体及布局安排十分得体,为王行满书法佳作。
    《苻璘碑》 全称《越州都督刑部尚书苻璘碑》。李宗闵撰文,柳公权楷书并篆额,邵建和刻字。碑存陕西富平县。碑高302厘米,宽105厘米,31行,行62字。据《金石萃编》考订,为唐开成三年(838)立。柳公权书此碑时年61岁,他的楷书融合了欧阳询、颜真卿的笔意, 形成了“柳体”。结字紧凑,笔画挺拔;具有晋唐楷书神韵,字多漫漶。
    《于志宁碑》 全称《唐燕公于志宁碑》。令狐德棻撰,于立政楷书。唐乾封元年(666)十月一日刻,碑存陕西三原献陵。碑文45行,行95字。额篆3行12字:“大唐故上柱国燕国公于君之碑”。于立政系于志宁之子,陕西高陵人,字匡时。官至太仆少卿,虢州刺史,国子司业,时有书名,工楷书。此碑书体严谨精湛,与欧、虞相近,清朗爽劲,颇似欧阳询《皇甫诞碑》。在唐碑中字体最小,但劲峭有力。字多漫漶。
    《于知微碑》 全称《兖州都督于知微碑》。刻于唐开元七年(719)。碑存陕西三原县。姚崇撰文,书者不详。碑高326.6厘米,宽147.6厘米。楷书,14行,行75字。碑前半残缺,清王昶《金石萃编》录其1800字。书法婉转流美、犀利娟秀,颇具褚遂良书韵。
    《樊兴碑》 全称《大唐故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开国公樊府君碑铭并存》。撰文及书者姓名不详,唐永徽元年(650)七月立。额篆阳刻“唐故大樊将军之碑”九字。碑原在陕西三原县献陵,清道光八年(1828)周贞木移置学署,现存三原县城土产公司门市部。樊兴,字积庆,安陆人,为唐开国功臣,永徽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卒后,陪葬献陵。碑文楷书,全文完好,如同新刻,书风似褚遂良,而用笔较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近有《樊府君碑》,道光新出,其字画完好,毫芒皆有,虚和娟妙,如莲花出水,明月升天,当是褚、陆佳作,体近《砖塔铭》而远出万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沈兆霖、郭凤祥刻观款于铭后,楷书一行。
    《昭仁寺碑》 全称《豳州昭仁寺碑》,朱文奢奉敕撰文,书者不详,世传系虞世南楷书。唐贞观四年(630)为唐初战死将士而立石,存陕西长武县。碑文40行,行84字,全文3000余字,碑石基本完好。其书法工整端庄,结构严密,笔法瘦挺方折。碑阴记为欧阳询撰,张淳书。记下有宋绍圣元年(1094)题记。
    《述圣记碑》 碑高630厘米,宽186厘米,宏伟壮观,立于乾陵墓前西侧。碑顶为庑殿式石刻,下有基座,中身分为五段,以榫卯扣接,共七节,亦称“七节碑”。据考,此数取意“七曜”(即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星),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楷书,碑文颂高宗李治功德。书体工整笃健,笔画内填金屑,至今仍有残存。历代墨拓甚少。
    《顺陵残碑》 碑名《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顺陵为武则天之母杨氏陵墓,位于咸阳北原韩家村东。武三思撰文,李旦书。刻于唐长安二年(702),为武则天追尊其母而建。碑文书体方正,兼以篆书,劲健有力,还采用了武则天创造的新字约16个。明嘉靖间,因地震折断多节,现有8块存于咸阳市博物馆。据着录,原碑4449字,现残存200余字。
    《杨珣碑》 存扶风县法门寺北二里许,立于天宝十二年(753)。杨珣,左相杨国忠之父。据《扶风县志》载,碑高二丈五尺,广三分之一。唐玄宗李隆基撰文并书,隶书26行,行57字,太子李亨篆额“恒农先贤积庆之碑”。现碑下截约三分之一字迹磨灭。书体同西安碑林《石台孝经》相似,体态丰妍匀适,笔力雄健厚重。
    《润德泉碑》 存岐山县周公庙内,刻于唐大中二年(848)。高215厘米,宽75厘米。楷书,无款。碑额正书“润德泉记”。碑文记载周公庙泉水枯竭多年,于大中元年(847)宣宗李忱即位后泉水复出。时为凤翔陇州节度使之崔珙,奏报此事,诏加泉名曰“润德”。此碑书法瘦劲工整,古人评其有褚遂良笔意。
    《出师表》 存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内,有横幅《出师表》刻石一通,传为岳飞草书,系清末摹刻。前有明太祖朱元璋题“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后有左宗棠、袁保恒、方玉润、胡升猷四人题款。三原县城隍庙内亦存岳飞书诸葛亮《出师表》刻石横幅。
    《伍令则碑》 存武功县。李邕文并行书,30行,行55字,建于唐天宝四年(745)。阴刻宋大观圣作碑,嘉庆二十年(1815)段嘉谟访得。三年后,吴荣光于末刻款,嘉庆已卯(1819)聂锐敏又刻题识。
    《无忧王寺塔铭》 存扶风县法门寺。刻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四月二十五日。张彧撰,杨播楷书,陈秀刻字,33行,行74字。有明拓及近拓本传世。
    《李光弼碑》 存富平县,刻于唐广德二年(764)十一月二十七日。颜真卿撰文,张少悌行书。40行,行82、83字不等,额篆书20字。有明拓本,字多漫漶。
    《朱孝诚碑》 存三原县,刻于唐长庆元年(821)二月五日。苏遇撰文,曹郢书并篆额。清乾隆时出土。有拓本传世。
    《净业法师塔铭》 又名《香积寺塔铭》,存西安香积寺。刻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十月二十五日。楷书,正字毕彦雄文(正字,头衔名)。有明拓本传世。
    《唐公房碑》 俗称《汉仙人唐公房碑》,存城固县。隶书,17行,行31字,额篆书2行6字。唐公房,汉王莽时人,立碑人郭芝。有清初拓本,上海市博物馆藏第一拓本。
PP5万圣书城
 
PP5万圣书城
碑刻发展史
PP5万圣书城
PP5万圣书城
汉代碑刻
PP5万圣书城
从书法发展来说,汉代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尤其西汉初年(碑刻)书法,仍沿袭秦代的书法传统。现在可以看到西汉书迹有极少数的石刻(碑刻)。西汉的石刻,有《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鲁灵光殿址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五凤二年刻石》、《?孝禹刻石》,王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等,其笔划简直,属于没有波势的隶书。还有《鲁北陛石题字》等。这些西汉石刻中,有一部分为篆书,大多数是承袭秦代小篆的风格。其中《鲁孝王刻石》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
PP5万圣书城
以上这些刻石的书体,基本上是方整的小篆,形成了汉篆体方、笔挺,结法密的特点。尤其是方折笔道,它是秦篆过渡到汉篆,以至汉隶的重大发展。尽管这些刻石的字数虽然不多,可是它是研究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成为我国西汉隶书碑刻的代表作。
PP5万圣书城
总之,到西汉时期,从以上所列举的一些刻石来看,有些为篆书刻石,可是已带有隶意。如《鲁北陛石题字》,其中的“月”字,虽为隶书,可是仍带有篆意。另外,西汉成帝以前的一些刻石中,其隶书和篆书并列使用,或者说是已参杂使用。可以从西汉的刻石中得到证实,如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字,一石作“左司空”为篆书。可是,到了汉顺帝以后,汉隶已到了成熟的时期,秦隶便已绝迹。
PP5万圣书城
这里必须交代清楚的是,到了汉朝,尤其是西汉初期,虽普遍使用隶书,可是也有用小篆的。《后汉书》光武记注说“汉制,帝之下书有:策书用篆书,三公罪免赐策,用隶书。”汉代的篆书石刻,传存于世的有赵王群臣上书,鲁王判治刻石,阳嘉四年刻石、祝其卿坟坛题字、上谷府卿坟坛题字、少宝神道阙、开母庙、是吾碑、建初残石、三公山碑以及汉魏诸碑额、如衡方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碑额、白石神君碑额、张迁碑额、华山碑额等,魏三体石经里的小篆等,都是汉魏小篆的大本营。
PP5万圣书城
碑在西汉时,极为罕有,欧阳修曾说:“至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卒不可得。”到了后汉时突然大增,即到了东汉,隶书逐渐成熟。
PP5万圣书城
可是,东汉前期的隶书碑刻和刻石,由于它是承袭了西汉末期的书风,所以其笔划无波势和有波势的两种风格并存。如东汉初年的《三老讳字忌日记》(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和《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永平六年)。这两种石刻,虽是东汉时代的石刻,但由于它是属于东汉初期的刻石,所以与西汉时期的隶书相近,外形扁方,笔划简直,虽与篆书大不相同,但与西汉的隶书很是相似。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当时树碑的风气很是盛行,石刻渐多。这时期的汉隶比起东汉初期,其点划波磔显明,已完全脱离了篆意,已变为纯粹的隶书了。到了东汉桓?灵帝(公元147~189年)隶书定型化,即汉隶已到了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汉碑的精华,包括笔法、结体、风韵和格调,是个大力加工更绚烂的时期。因而书法日趋精巧了,这种法书为森严的官定标准书体,成为汉隶的极盛时期。并且遗留下许多碑版,直至现在还陆续有所发现。
PP5万圣书城
由于东汉树碑立传之风很是盛行,所以遗存的碑版为数最多,并最精湛。人们通常说的汉隶主要是这类碑版。在东汉隶书中着名的碑刻很多,见于着录者有三百种以上,现尚存者有一百七十余种。这种碑版书法多种多样,笔法互异,体态不一,风格亦不一,但都属成熟的隶书,成为后人学习的善本,其最具有代表性者亦相当多。倘按笔法来分,大致可分为方、圆笔道;倘按风格神韵,大致可分为五大流派:
PP5万圣书城
(1)属于工整精细,法度森严一派的有《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礼器碑》等,是隶书的正宗。
PP5万圣书城
(2)属于飘逸秀丽,圆静多姿一派的有《曹全碑》、《孔庙碑》、《韩仁铭》等,这一派是汉隶的精品。
PP5万圣书城
(3)属于风神纵逸,烂漫多姿一派的有《石门颂》、《杨淮表》、《封龙山颂》等。
PP5万圣书城
(4)属于方整宽厚、茂密雄强一派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
PP5万圣书城
(5)属于气度宽阔,厚重古朴一派的有《?阁颂》、《鲁峻碑》、《夏承碑》等。
PP5万圣书城
以上列举的几种不同派别的碑版,可以看出,汉代书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石刻在汉代极为盛行。其中大部分是在坟墓上立的碑、碣,也有一部分为功德颂碑,以及还有石表、石阙等。在汉朝墓碑占据主要地位,在我国东汉初期开始流行起来。从那时起,立碑的习俗就一直延续到现代。所以,至今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碑,成为我国古代书法发展演变的可靠见证。可是,有的碑版,在历史文献和历代金石书籍中均无着录,因而就更加显得珍贵。这些实物资料,成为研究汉字的演变和汉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十分理想的资料。
PP5万圣书城
此外,在东汉碑刻中除上面所说的隶书碑版外,还有嵩山开母庙、少室、太室、三室石阙中的开母、少室二阙均为汉篆。这种汉篆直接秦篆,但与汉金文篆书不同;其笔道较为圆融,体势长方。另外,又有汉篆精品《袁安》、《袁敞碑》,其特点稳重、宏伟。
PP5万圣书城
三国时期的碑刻
PP5万圣书城
三国时期的石刻,虽与汉末的碑刻隶书差别不大,但其字形渐趋于方,其字势向纵的倾向发展。因此,三国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三国魏的隶书,方笔直势居多,倘若笔划没有波磔的话,那就与楷书很相近了。
PP5万圣书城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所说魏晋绘画“承汉末之遗势而顺进之”。而魏国的书法也无不如地因袭汉代。当时的碑版和写经仍然使用隶书或篆书,由此而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如《受禅碑》、《上尊号碑》、《孔羡碑》、《范式碑》、《曹真残碑》、《王基残碑》、《十三字残碑》、魏正始《三体石经》等等。由于曹操立法严禁,禁止立碑。以“不惜倾无量之资财,以博建立碑碣之虚荣”为理由,而严禁立碑,所以这时期的碑版较少。
PP5万圣书城
吴国地处江东其书险怪诡谲,大有楚风。所以,吴国出现了一些极为着名的书法家,并留下了艺术价值很高的石刻。吴国时期的碑版,真书刻石有《葛府君碑》、《九真太守谷朗碑》;以方笔写篆的有《天发神谶碑》、吴《禅国山碑》等。
PP5万圣书城
晋朝碑刻
PP5万圣书城
晋朝距汉时尚近,石刻多完好者,可供晋人深造,发展书学有良好的基础。可惜由于曹魏时已禁立碑。晋承袭曹魏禁碑之旧习,故亦下禁碑之令。其理由“妄媚死者增长虚伪,而浪费资财,为害其烈”为辞。故晋代遂向帖学发展,所立碑版不多。现在存留下来的晋碑廖若晨星,仅有:《郛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刘韬墓志》、《枳杨府君碑》、《爨宝子碑》、《好大王碑》、《王兴之夫妇墓志》等。
PP5万圣书城
十六国碑刻,主要有《广武将军碑》,现在西安碑林。碑四面刻,前面刻碑文,碑阴及两侧刻部将姓名。隶书。正文十七行,行三十一字。碑阴二列,一侧二列,一侧八列。额隶书“立界山石祠”五字。碑阴、碑侧,则信手刻凿,有行书流便之意,奇志横生。康有为跋其为“北魏近新出土,以此为古雅第一。关中楷隶冠。”前秦石刻甚少,除《邓太尉祠碑》外,仅有此碑,故为人所珍视。《邓太尉祠碑》,此碑隶体已杂有楷法,书法亦佳,为苻秦碑刻代表作。北凉《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原碑藏于柏林国家博物院,二次世界大战被毁,仅存孤本拓本,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凉传世书迹极少,故此刻极为珍贵。
PP5万圣书城
晋之《爨宝子碑》与南朝宋之《爨龙颜碑》,皆汉魏书法之衍流,而此碑兼而有之,实属可贵。此碑又一明显的特点是,古今字和别体字颇多,这些结构字体之形成,能查出它的来龙去脉。此碑书法、书势很优美,颇具古质而今妍之志。
PP5万圣书城
南朝碑刻
PP5万圣书城
南朝碑刻,大体由东晋为南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碑刻,也大多继承了东晋的风气,好书法的风尚仍不亚于东晋。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其喜爱书法。可是,南朝至齐末,仍承袭东晋禁碑的规定,当时曾有“南朝禁碑,至齐未驰”之说。因南朝仍沿魏晋遗制,有禁之律,故造成书法流传帖多于碑。所以,一般来说南朝碑版流传下来的很少,但并不是绝对没有。其原因:不外乎有的蒙朝廷特许而立;有的亦间有犯禁现象,所以尽管在禁碑的南朝三百年间,所建立的碑版亦不下数百种。可是,因受到人为的破坏,这是碑碣的莫大厄运。所以存留于今的不过数十通。《刘怀民墓志》书在隶楷之间,凝重圆润,与《爨龙颜碑》、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相似。刻的虽不甚精,但刘宋刻石与之相似者少,故为世所重。
PP5万圣书城
宋《爨龙颜碑》,为刘宋正书碑刻。字体方正,险劲简古,有气魄而多变化,仍存隶意,自有意度,为楷隶极则。这种雄浑庄严的书体,实为北魏碑的先河,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PP5万圣书城
梁《瘗鹤铭》,真书,文自左而右。此碑的书法艺术是代表了南朝的时代风格,虽已是成熟的楷书,但仍能看出篆隶笔势的遗意。其笔势富有骞举意趣,飞舞回旋如鹤翅高翔。可见,此碑的书法精妙,使历代文人为之赞叹。自宋代吴琚直至清末龚自珍、刘鹗等都有“我生好读浮邱经,焦山来访瘗鹤铭”的雅举。它亦是研究我国书法及碑刻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学习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范本。
PP5万圣书城
总之,由于南朝文化发达,艺术兴盛,这大大有利于书法的进步。同时,在这动乱的年代,不仅老百姓遭殃,连中、小地主、士族也大感失意,使人们精神上感到空虚,以信仰佛教来寻求精神寄托。正因为佛教到了南朝有了长足发展,各地的佛寺,激剧增加,塑造佛像。在造像方面,大多用金属铸造形象。这就势必延聘文学之士或书法家来撰文纪事,更为普遍的是凿石作碑碣,或在天然的岩石上凿刻,即称摩崖刻石。这种自然会使书法艺术得到普遍的发展。
PP5万圣书城
北朝碑刻
PP5万圣书城
北魏王朝的建立及孝文帝的改革,使遭到严重破坏的北方经济也开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之也出现了文化繁荣。北魏的书法艺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巨大的发展。这时期南北碑版书风已逐渐到全面的趋向统一。这说明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这充分说明了北朝碑版书法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PP5万圣书城
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盖其族望质朴,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像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世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记尤其如此。故猥琐鄙恶者不少,但好的也很多。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往往至今尚存。
PP5万圣书城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和大量造像。仅以“龙门造像记”而言,共达三千六百种以上。这些对魏碑书体特点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杂居,促进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汉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营养,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北朝尤其是北魏时代碑版的书法,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体,又是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两者完美结合的共同体。这种魏碑体,以方笔文体为主,后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尤其受到南朝楷书的影响,掺杂圆笔道,字体渐趋圆秀。到了北齐、北周时期,逐渐改变魏碑体,而由瘦硬的书体取而代之。到了隋代碑刻书体,已成为很成熟的楷书。
PP5万圣书城
由于北朝没有禁止立碑的规定束缚,所以北朝的碑版很多。最多当推北魏,其次是东魏、西魏,这时立碑之风极为盛行。这时期的碑不但数量多,而且又都非常精美。这种碑版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书法造诣上,都可以与东汉的隶书碑版相媲美。这种北朝的石刻,不只指具有碑的形式的一些石刻,而且还包括着北朝各种石刻在内,如墓志、塔铭、摩崖、造像题记、幢柱刻经等。所以,自北魏至北周,整个北朝时期内的石刻,可以说数以千计。这些石刻,大多数出自民间无名书家之手,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赞口不绝的杰作。尤其是楷书,到了北朝,形成了独具风貌,故人们称谓“魏碑”,也称谓魏碑体。这种字体基本上属于楷书范畴。在书艺方面,有着其它时代不可具有的特色,即崇尚自然和天趣。开创了这一代的书风,这和汉碑、唐碑各自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并派生出各种流派。
PP5万圣书城
北朝的碑版很多,以造像记来说,当以龙门造像为最多,其中以二十品为精品,世称“龙门二十品”,尤其以杨大眼、孙秋生、始平公、魏灵藏为最佳,是龙门造像中的最精品,并最有代表性,世称“龙门四品”,以外,北魏尚着名的碑版有《张猛龙碑》、《贾思伯碑》、《杨碑》等。北魏着名的墓志有《张黑女》、《李超》、《刁遵》、《元显隽》墓志及《石门铭》等,它是北魏墓志的杰作。东魏着名的碑志有《李仲璇碑》、《程哲碑》、《高盛碑》、《敬显隽碑》、《司马升墓志》等。
PP5万圣书城
西魏留传下来的碑刻极少,最为着名的当推《杜照贤造像》,还有《刘曜碑》等。至于北朝的北齐、北周,由于国祚较短,存留下来的碑版相应来说远不及北魏。其气格既卑下,书法又极平板。主要有北齐《陇东王感孝颂》、《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隽修罗碑》、《天柱山铭》、《报德象碑》。
PP5万圣书城
另外,北齐亦有些碑志十分起眼,可说北齐碑志中的佳品。如《泰山经石峪》、《朱岱林墓志》、《刘悦墓志》、《重登云峰山记》等。北周的碑版较着名的有《贺屯植墓志》、《西岳华山庙碑》、《曹烙碑》、《窦卢恩碑》、《匡吉刻经颂》、《寇炽墓志》等。
PP5万圣书城
除以上所列举的北朝碑志外,还有榜书,亦以北朝为尊,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山东邹县的葛山、岗山、尖山、铁山,统称四山石刻,字有尺径,以方圆笔兼施,高古浑厚,简整和穆。还有郑道昭在山东益都县百峰山上用方笔写的“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之山谷也”。与“此白驹谷”,共十九个大字,遒劲奇伟,尤以方笔写大字,深得雅健之致。
PP5万圣书城
以上列举的一些碑志,皆为北朝的杰作。对于魏碑书法艺术的成就,前人有过很高的评价。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上赞其大放光彩说:“古今中外唯南碑与魏碑虽可宗,曰有十美……”赞扬北碑之美,从此北碑的价值更加提高了。而且,这些碑碣、墓志数量很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碑版书法艺术的宏富宝库。同时,这时期的魏碑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表现在用笔、体态和风格上的千变万化。它不但为唐楷(唐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又浇灌了有唐一代的唐楷这一艳丽花朵。因此,魏碑在我国书法史上的作用,不可抹煞。当代着名的书法理论家潘伯鹰所说:“唐朝一代正规楷书的大发展,都是在南北朝千门万户的字形和风格的广沃基础上生根发芽的”,这一评述,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
PP5万圣书城
北朝遗存大量珍贵的石刻,大多为无名书家作品,不但数量之多,而且分布也较广。在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广阔的地域里书写这么多的碑版,这决不是少数人的书风问题了,应看作当时社会的产物,并反映时代的面貌。北碑中流传最多的当推魏碑,故魏碑在历代碑版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以河南洛阳为大宗;其次是山东省内的泰山、铁山、冈山、尖山、薤山诸崖刻经。云峰山、天柱山、太基山、百峰山等题刻。
PP5万圣书城
另外,由于南北朝最盛行信佛,所以除立碑之外,还大造佛像,如洛阳龙门、山西云岗、河南嵩山等等,甚至连小地方时有发现,大的如山西云岗大佛、龙门大佛,小的只有手掌那么大小的佛像,并刻有佛像说明,叫做造像记。所以,将碑碣、墓志、造像记等都叫做刻石。
PP5万圣书城
这些丰富多彩的刻石,由于它们的书体在笔划、结体和风格上各有特点,故大体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方笔道,笔划方,结体凝整,传世最普遍的北魏碑,以龙门石刻为代表。如《龙门二十品》中绝大部分均属于这一类,其中以龙门四品??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孙秋生造像最着名。在北朝碑版中具有典型性,这对其它碑版的书法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造像记中,成为北朝书法艺术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表现了最大的创新精神。第二类,圆笔道,笔划绝大部分是圆的,但有部分笔道稍带方笔道,结体飘逸。代表作有《郑文公上下碑》和部分云峰山摩崖题记和《石门铭》等均属此类。这些北朝摩崖刻石,特别是大字刻石,大多分布在山东地区,以掖县的云峰山、太基山、平度的天柱山和益都县的玲珑山最为集中和丰富。第三类,笔划既方又圆。这一派的字比较整齐,较接近魏碑中的馆阁体,笔道既方又圆,结体整齐。它的代表作有《张猛龙碑》、《贾思伯碑》、《元显隽墓志》、《张玄墓志》等。这些隶楷书,方圆兼备,为擘窠之楷则。
PP5万圣书城
由于这些碑志年代较晚,所以可以说是魏碑书体中已臻成熟的时期,已日趋规范化。这一类碑版的书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派书风的影响,使魏碑初期的那种雄健粗犷之风为之一变,而渐渐趋向端整秀雅,成为后世碑刻楷书流美一派的先河。
PP5万圣书城
这里附带谈一个问题,有关碑刻的署名。石刻自古以来,例不署书者姓名,倘若有署名者,间有一二,但为数极少。故人们欲就石刻诸书以论其人、其事却较难。在北朝碑刻有书人名字可考者,则有北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为道教立碑之始,赵文渊书《大代华岳庙碑》,萧显庆书《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朱义章书《始平公造像记》皆是。郑述祖书《重登云峰山记》、《天柱山铭》等。王子椿书《徂徕山佛号》、梁恭之书《陇东王感孝颂》。
PP5万圣书城
北周有匡?书《小铁山刻经颂》、口咸韬书《小铁山佛经铭》等。
PP5万圣书城
隋朝的碑刻
PP5万圣书城
隋朝国祚虽较短。可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成就。隋朝承袭了魏晋的馀风和六朝的风格,作了一番大加工,变为隋代的楷书。至于那种篆、隶早已消声匿迹,不复存在了。这个时期内,惟独楷书盛行于世,可以这样说,到了隋朝时期,楷书才算是一种极其规范化的标准书体,成为中国书法界正楷的一种规范。它开创唐朝正书的先河,对唐朝写正楷的一派影响最深,其功劳也最大,所以隋代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很关键的一种书体。
PP5万圣书城
在碑刻、书法方面,出现了综合南北的趋势。熔南北于一炉。这时立碑之事,又在各地盛行起来,直至今日,还遗留下为数较多,惹人啧啧称道的一些名碑,其书艺的高超,即使唐朝的一些名书家也不能超越。这时期着名的碑志有智永《真草千字文》刻石、《龙藏寺碑》、《贺若谊碑》、《曹子建庙碑》、《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苏孝慈墓志》等。
PP5万圣书城
倘人们从隋朝的碑志中多加注意和钻研,才能进一步地研究唐朝的楷书碑志。因隋、唐两代的正楷,是书坛的圭臬。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宝隋》一篇章里已谈得很清楚了。这说明了隋朝的碑版和墓志,无一不佳。因隋朝的碑刻除工整之外,还具有古色,由于它承袭了晋的成分较多,所以,从楷书的角度来看,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对书法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朝书法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PP5万圣书城
唐代和五代的碑刻
PP5万圣书城
唐代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统一的封建国家,亦是文化光辉灿烂,书法艺术大放异彩的时期。故这一时期的碑刻书法艺术有着很高的成就,可与书法昌盛的晋代相媲美。这时期书家辈出,流派众多,名碑、墨迹尚多。尤其是涌现出了许多着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对楷书进行了大加工。这种唐代的楷书是继魏碑之后,我国书法史上又一大的楷书体系,长久以来成为学楷书的正规风范。所以,可以说这是任何朝代所无可比拟的。在我国书法史上可以说群星闪耀,百花盛开,绚烂无比的一个时代。
PP5万圣书城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唐代帝王大多数爱好书法,如唐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及窦后、武后和诸王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帝王中是一位很是出众的书法家,他开创了用行书入碑的先例。如他书写的碑刻《晋祠铭》、《温泉铭》就是二个典型的例子,随后就有武则天书写的《升仙太子碑》,中国妇女书碑始终此石,尤其珍贵。唐玄宗也是一位着名的书法家,现传世着名的碑刻有《凉国公主碑》、《纪泰山铭》、《石台孝经》、《杨?碑》等数通。总之,由于唐代帝王爱好书法,书写了一些流传至今仍为人们啧啧称赞的着名碑刻。由于唐代帝王爱好书法,上行下效,造成有唐一代书法特别盛行。
PP5万圣书城
唐代书法极盛,涌现出了许多着名的大书家,书写了大量的着名碑刻。初唐的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书写了一些着名的碑版。如欧阳询的《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房彦谦碑》、《化度寺碑》、《千字文》、《姚辩墓志》、《宗圣观记》等。
PP5万圣书城
虞世南的代表作传世很少,仅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草稿》等。褚遂良的代表作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等。薛稷的代表作有《信行禅师碑》、《升仙太子碑题名》、《涅?经》等。
PP5万圣书城
其他的还有颜师古《等慈寺碑》、殷令名《裴镜民碑》、赵模《高士廉碑》、殷仲容《褚亮碑》、《马周碑》、李冶《万年宫碑》、《圣教序记》、《周护碑》。王知敬《李靖碑》、敬容《王居士砖塔铭》、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高正臣《明征君碑》,以及《昭仁寺碑》、《孔颖达碑》、《段志玄碑》等。这些海内外闻名的书家和佳作,笔法遒劲精密。
PP5万圣书城
中唐时期,这时期的碑刻书法的发展情况与初唐大不相同,开创了一代书风的大书家颜真卿的出现,终于打破了初唐时期的那种拘谨的局面,变得富有创新,其字的形态、风格变得肥厚一些,这与唐玄宗崇尚丰腴书风所分不开的。
PP5万圣书城
这时期颜真卿、李北海、苏灵芝都崇尚丰腴,以颜真卿尤为突出。中唐涌现出不少着名书家,并为后世遗留下许多珍贵的碑刻遗迹。李邕的《叶有道碑》、《李思训碑》、《李秀碑》、《麓山寺碑》、《卢正道碑》、《法华寺碑》、《东林寺碑》等。殷玄祚的《契?明碑》、梁升卿的《御史台精舍碑》、李隆基的《纪泰山铭》、《石台孝经》。魏栖梧的《善才寺碑》、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苏灵芝的《悯忠寺碑》、《易州铁像颂》、《梦真容碑》。徐浩的《嵩阳观记》、《不空和尚碑》。李阳冰的《城皇庙碑》、《怡亭铭》、《三坟记》、《李氏先茔记》、《般若台记》。瞿令问的《怡台铭》、《浯溪铭》、张从申的《修吴季子庙碑》。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碑》、《郭家庙碑》、《麻姑山仙坛记》、《宋?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元吉墓碑》、《臧怀恪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李元靖碑》等。
PP5万圣书城
中唐末期及晚唐时期,其书风与中唐的颜真卿不同,力求瘦健,来摆脱其肥厚的风格。所以,中唐时期,无论颜真卿的肥厚书风或柳公权等瘦挺风格,都充分地体现了中唐那种创新的精神,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相比。这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名书家和着名碑刻佳作。有柳公绰的《武侯祠堂碑》。沈传师的《罗池庙碑》、柳公权的《李晟碑》、《冯宿碑》、《苻?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刘沔碑》、《魏公先庙碑》、范的《阿育王寺常任田碑》、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等。
PP5万圣书城
总之,唐代近三百年间,丰碑巨碣、造像、墓志、经幢等石刻无止千万,今所知仅墓志有两千余种。至于造像、刻经不可胜数,仅龙门、唐人造像即有千余种。这里特别提出的是,唐代的碑志,明清时期出土很多,尤其近代出土的数量更为可观,将有四五千件,这对考查和研究唐代的书法衍变,尤其是研究唐代历史,确实是一座极其丰富的宝库。
PP5万圣书城
五代是处在唐宋两大统一王朝之间的一个短暂分裂时期,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政治上动荡不安,经济上潇条。但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文坛上,特别是词的兴盛和发展,产生了不少着名的大作家和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艺术领域里,绘画方面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景象,惟独书法艺术出现了衰落的趋势,而这时的书法大家杨凝式外,书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及《夏热帖》等。其他几乎寥寥无几,而无着名的碑刻传于后世。
PP5万圣书城
碑刻发展史(二) – 浮生若梦梦无言 – 浮生若梦
PP5万圣书城
PP5万圣书城
PP5万圣书城
宋代碑刻
PP5万圣书城
宋至明清以来的碑刻,从体制、字体、形式都沿袭前代已定的规模,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尤其与隋唐的碑志形式无多大区别,没有任何突破,可以说只不过是隋唐的余风而已。
PP5万圣书城
一般来说,一些金石学家,尤其是书法家,在碑刻领域中,大多普遍注重唐和唐以前的碑刻。自宋代起,尤是元代后的碑刻不甚注重。王昶的《金石萃编》亦截载于辽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一是由宋至清的碑刻的形制、字体等诸方面,与隋唐的碑志区别不大,无多大特色;二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宋朝以来,全国各地的碑刻林立,除一些重要的碑刻,具有较高的史料、艺术、书法价值外,普遍碑刻无论从其内容、形制和书法等方面都较平平,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三是尽管这些碑志,虽不见于一些较为着名的金石着录中,可是却被一些方志所载录,如各地的县志、乡志等都加一一载录。只要人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研究,仍有不少可取之处。这里将宋至清代一些重要碑刻,举实例说明。
PP5万圣书城
宋代以宋四大书法家为例,苏轼的着名碑刻有:苏轼撰并书《司马温公碑》,此碑苏轼奉旨撰书,书法端谨,存晋唐遗法,为苏轼之妙迹。《阿育王寺宸奎阁碑》,苏轼撰并书。此碑结体遒劲,得欧阳询、颜真卿笔意。《表忠观碑》、苏轼撰并书,原石湮没,明嘉靖间陈柯重刻。明王世贞《?州山人稿》云:“《表忠观碑》苏文忠撰并书,结法不如《罗池》(《罗池庙迎享送神诗》)老笔,亦婉润可爱。”《罗池庙迎享送神诗》,苏轼书。苏氏书其篇末迎享送神诗,而未书全文,后人取而刻之于庙。此碑神采具足,非各种复刻所及。其他还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均为擘窠大字。
PP5万圣书城
黄庭坚着名碑刻有《狄梁公碑》,范仲淹撰,黄庭坚书。明王世贞《?州山人稿》云:“昔人谓狄梁公(狄仁杰)事,范文正(范仲淹)文之,黄文节(黄庭坚)书之,为‘海内三绝’”。《伯夷叔齐庙碑》,黄庭坚撰并书,字极秀丽,笔划瘦润,与生平所作不相同,细察别铙妩媚之趣。《黄庭坚题琴师元公此君轩诗刻石》,现仅存宋拓孤本,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帖潇洒如意,异于其他黄书。其他还有《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浯溪题记》、《淡山严诗》等。
PP5万圣书城
米芾着名碑刻有《芜湖县学记》,宋黄裳文,米芾行书。原石已佚,现存者为后人摹刻。此碑笔法纵横,为米芾佳作。《方圆庵记》,宋释守一撰,米芾书。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书法腴润秀逸。《章吉老墓表》,米芾行书。字距甚大,行距亦较宽。书法龙跳虎跃,秀劲遒逸,为米芾晚年代表作。其他还有《焦山题名》在江苏焦山。书法清劲疏朗。《真君题字》,于崇宁四年(1105年)刻于平武,书法严谨有度。《终南山题字》,米芾行书,“第一山”三大字,刻于安徽盯眙,字势奇伟秀丽,纵逸飞动。其他还有《米芾语溪题名》、《真宗孔子赞》、《太白江油尉厅诗刻》等。
PP5万圣书城
蔡襄着名碑刻有:《万安桥记》,亦称《洛阳桥记》,蔡襄撰并书,正书。文记嘉?五年(1060年)修造泉州万安桥之事。书法端庄沉着。《昼锦堂记》,又称《百衲碑》,欧阳修撰,蔡襄正书。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立于河南安阳,元至元间(1264~1294年)重刻。书法遒劲伟丽。《刘奕墓碣》,嘉*六年(1061年)立于今福建福州。结字工稳,笔法自颜《多宝塔》、徐浩《不空和尚碑》中来,风格近《昼锦堂记》。此碑拓本流传甚少,鲜为人知。《韩魏公祠堂记》,司马光撰文,蔡襄正书,元丰七年(1084年)立于今河南安阳。书法严整,似颜真卿《元结碑》而峻,骨韵在《颜书告身》后跋之右,信为君谟正书合作。还有福建福州东郊的鼓山摩崖题刻有蔡襄《刘蒙伯碣文》、《忘归石》等。后人刻有《蔡忠惠公法书帖》。
PP5万圣书城
除宋四大书家所书着名的碑刻外,还有北宋碑刻《元?党籍碑》,又称《元?党人碑》、《元?奸党碑》,刻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书、刻石置于文德殿门东壁。碑文列司马光、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三O九人为奸党。蔡京后又自书颁行各州军立石,后毁石。今传世者,惟广西有两刻,一在桂林龙隐岩石壁间;一在融安真仙岩内。作为北宋新旧党争的实物资料,便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碑刻。通过对这块碑刻的研究,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和统治集团的矛盾。赵佶、蔡京书法皆为一代高手,所以此碑因书法故有拓本传世。《峄山刻石》,北宋重刻,原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巡行各地,登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并在此刻石,乃秦代所立第一块纪功刻石。书体为小篆,李斯所书。原石在唐代以前毁失。北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在长安根据南唐徐铉所存摹本勒刻新石。郑氏撰文记重刻碑石之始末,附刻于篆书之后,共5行,197字,楷书《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寺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境内,于天?民安五年(1095年)所刻。碑一面刻汉文,28行。另一面刻西夏文,此碑用两种文字对照镌刻,正反映了党项族与汉族间的文化交流。
PP5万圣书城
《大观圣作之碑》,又称《学校八行八刑碑》,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立。赵佶瘦金书,蔡京行书题额。书法瘦硬挺拔,直如矢,劲如铁,虽经刻石;风彩犹存。此碑今在河南新乡。《面壁塔题字》,宣和四年(1122年)立,蔡京书,行书“面壁之塔”四个擘窠大字。书法雄放遒健,现在河南登封少林寺。
PP5万圣书城
《面壁岩题字》,南宋刻石,北宋蔡卞书。楷书“达摩面壁之庵”六个大字。笔法劲健,有唐人遗风。刻石在河南登封少林寺。《焦山题记》,南宋摩崖刻石,陆游撰并书。书法平稳安详,在江苏镇江焦山摩壁。苏州碑刻博物馆陈列着四大宋碑,即《平江图》、《地理图》、《天文图》、《帝王绍运图》,1961年均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5万圣书城
《陆游书诗境》,南宋刻石,嘉定七年(1214年)正月刻,石在粤西。陆游楷书“诗境”二个大字,字径近尺,落款在二字间,书法凝重。宋高宗《石经刻石》,共九十一石,现存八十七石,存杭州府学。
PP5万圣书城
《宋代针灸穴位碑》,此碑于1971年在北京明代城墙遗址出土,刻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至天圣八年(1030年)间。它是北宋医官王唯一于天圣四年(1026年)编纂完成,它科学地总结了自汉唐以后古代医学家在针灸穴位方面的经验,是一块研究我国古代医学方面的重要碑刻。桂林波伏山刻有宋米芾《自画像》,方信儒于嘉定八年(1215年)摹刻在伏波山还珠洞石壁上。画像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其风彩犹存,是桂林碑刻中不可多得的一幅艺术佳作。在伏波山上还有范成大的《鹿鸣诗》等。桂林的摩崖石刻以龙隐岩与龙隐洞最为集中,可谓“壁无完石”。仅这两个岩洞的石刻,其中宋代碑刻有一百二十多件。
PP5万圣书城
宋代碑刻中最重要的《元?党籍碑》,在上面已述。还有宋代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石刻。这是梅挚于北宋景?初年在昭州(今平乐)任知州时写的一篇政论文。于绍熙三年(1190年)朱?颜把它刻于龙隐岩,并题跋于后。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论文。这篇政论,梅挚敢于揭露贪官污吏的暴行,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北宋王朝政治的腐败。在桂林象鼻山水月洞的岩壁上,还刻有南宋着名诗人陆游的一束“诗札”。南宋赵夔《桂林二十四岩洞歌》,南宋诗人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是一篇辞与书法并茂的作品。张釜的《桂林山水七咏诗》,陈信伯《评桂林山水题名》。谭?《品评龙隐岩题记》、朱?颜《游龙隐洞诗》。由于南宋诗人游桂林多年,刻石殆遍所作有《龙隐岩诗》、《清秀山题诗》、《韵音洞古相思曲》、《西山题诗》、《还珠洞题诗》、《龙隐洞诗词》、《龙隐洞题诗》等。
PP5万圣书城
桂林碑林中南溪山刘仙岩石壁上,刻有宋代《养气汤方》,详细地介绍了药品、制法、剂量、服法及使用效果,这是一份珍贵的古药方。还有如铁封山的《平蛮碑》、龙隐洞的《平蛮三将题名》。福建省南安丰州金鸡山的九日山中,有九日山祈风石刻,这些石刻,乃南宋崇宁三年(1266年),泉州郡守祈祷四时顺风所撰,可说是与宋代泉州港海运有关的资料,亦是我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福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的泉州海外交通史石刻陈列馆,陈列宋、元时期宗教石刻,分为伊斯兰教石刻、景教石刻,反映古代中外人民友好相处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交流的成果。
PP5万圣书城
辽金时期的碑刻
PP5万圣书城
《高丽园融国师碑》,正书。辽重熙十年(1041年)四月十七日卒,五月四日窆。正书,学欧书尚佳。
PP5万圣书城
《沂州府普照寺碑》,立于皇统四年(1144年)十月二十日,在山东沂州府普照寺,集唐柳公权书。
PP5万圣书城
《重修至圣文宣王庙碑》,隶书。明昌六年(1195年)立石,党怀英奉敕撰并书丹篆额。石存山东曲阜孔庙。
PP5万圣书城
“杏坛”二大字篆书石碑,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甬道中央。《庄子?渔父篇》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教琴。”天圣二年(1024年)在这里建坛植杏,以纪念孔子在杏坛讲学的事。直至金朝大学士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石碑。“杏坛”二大篆书,结体茂美,字苍劲古色,颇有精健。
PP5万圣书城
《十方灵岩寺记》,隶书,党怀英撰并书篆。金明昌七年(1196年)十月十四日沙门广琛立石。《金史》本传云:“党怀英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习宗之。”还有《党怀英书诗刻石》。
PP5万圣书城
《重修蜀先主庙碑》金?王庭筠书,行楷碑刻,永安四年(1199年)蒲察克温立于今之河北涿县。书法圆润劲健,出笔迅速,气息似米芾,妙处不减古人。
PP5万圣书城
《王庭筠书诗刻》,王庭筠书,在大理双塔寺。此诗刻笔法劲健,纵横变化疏密有致。
PP5万圣书城
《重修博州庙学记》,王去非撰,王庭筠书,党怀英篆额,刘义立于东昌(今属山东)。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称:“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诸人不及也。”
PP5万圣书城
《重修中岳庙碑》金碑刻,大定十三年(1182年)立,郝史书,党怀英篆额。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其书“书法方整遒劲,有唐人遗致。”
PP5万圣书城
《灵泉观记》杨峻撰,刘光书。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党冲惠立石。高宇刻于同官县(今属陕西省)。清毕沅《关中金石记》称:“此记字法似褚、虞。金人碑刻之最佳者。”清王昶《金石萃编》着录。
PP5万圣书城
《荣国公时立爱神道碑》正书。额阴文篆书四行。李晏撰,赵?书,党怀英篆额。1958年在河北新城县北杨村出土,现存河北文化局。
PP5万圣书城
《刘从益惠碑》,赵秉文撰并行书,金正大四年(1227年)此碑字体奇伟可观,见着录于《中州金石记》。
PP5万圣书城
另外,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中,有不少辽金时期所刻的佛经石刻,为我国重要的佛教遗物。从石经书体来看,大多出自无名书家的优秀作品。
PP5万圣书城
又有金着名书家任*,名作有古柏行。
PP5万圣书城
元代的碑刻
PP5万圣书城
元代的碑刻,当以才华横溢和有元一代书法公认的领袖赵孟?居多。其中有《敕藏御服碑》,赵世延撰,赵孟?书,在陕西省周至县。明赵?《石墨镌华》卷六称:“此碑亦婉媚,大都如《孙公道行碑》而稍逊其圆逸。
PP5万圣书城
《孙公道行碑》邓文原撰,赵孟?书。在陕西周至县。立于元统三年(1335年),字无大损,其无剥蚀处,则完整如新,笔法圆腴,略似学虞世南,比他书尤为工整。
PP5万圣书城
《裕公和尚碑》,程钜夫撰,赵孟頫书,在河南登封少林寺。此碑圆熟有之,而姿态不足。
PP5万圣书城
《崇国寺演公碑》,赵子昂撰并书兼篆额。至元十三年(1276年)刻,虽间有剥落,仅损笔划,不缺一字。
PP5万圣书城
《崇福寺碑》,赵孟頫撰并书,延?七年(1320年)刻。在处州《今浙江丽水县》万象山。石颇完好。
PP5万圣书城
《番君庙碑》,元明善撰,赵孟頫书,在铙州府(今江西波阳)。此为赵氏暮年之笔,亦觉老劲。
PP5万圣书城
《仇公墓碑铭》,又名《仇锷碑》,元赵孟頫撰书并篆额。行书,作于延*六年(1319年),书法老健。
PP5万圣书城
《天冠山诗》,元赵孟頫行书自咏之诗,历来极有名。石现在西安碑林,书法以婉媚胜,故为人们所爱好。
PP5万圣书城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元牟撰。赵孟頫书。全文约五百字,完好无缺,此为赵孟?年轻时所书。
PP5万圣书城
《玄教宗传碑》,又名《道教碑》,虞集撰,赵孟頫书并篆额,为奉敕所作。至正四年(1344年)吴全节入石,一碑在北京,另一碑在江西贵溪龙虎山,此碑从北京本摹刻之。此碑笔法生动,具见赵孟頫精神力量。历来对此碑的书者有分岐,一说赵雍所书,一说吴全节代笔,一说学赵书者摹仿之。
PP5万圣书城
《佑圣观玄武殿记》元大德十年(1306年)刻,元明善撰,赵孟頫书并篆额。行书。此碑书法虽不及《胆巴碑》之老健,然无一雅笔,所以独有千古。
PP5万圣书城
《泗州普照寺灵瑞塔碑》赵孟頫撰并书,延?五年(1318年)刻。石高一丈,宽约五尺,巍然巨制。书法全似李邕,笔势纵逸,与他碑颇异。
PP5万圣书城
《松江宝云寺记》牟撰,赵孟頫书,至大元年(1308年)刻。石微有剥落,字多行书。
PP5万圣书城
《杭州福神观记》,邓文原撰,赵孟?书。碑在杭州西湖断桥之左。书法圆厚雄浑,比其他碑版所书更为苍老。
PP5万圣书城
《珊竹公神道碑》,姚燧撰,赵孟頫书并篆额。元至大二、三年间(1309~1310年)刻。
PP5万圣书城
《寿春堂记》元延*三年(1316年)刻。赵孟?书。清嘉庆二年(1797年)在杭州摹勒上石,刻者吴厚生。笔法遒健,一洗平生流媚之习,已达人书俱老之境。
PP5万圣书城
《龙兴寺帝师胆巴碑》,元延*三年(1316年)刻。赵孟頫撰书并篆额。笔法出自唐李邕,古劲绝伦。
PP5万圣书城
赵孟頫书碑版其他还有《徐夫人碑》、《敬元长碑》、《新建庙学碑》、《萧山县大成殿记》、《兴国寺碑》、《龙兴寺祝延圣主本命长生碑》等。
PP5万圣书城
元代其他的碑刻有:康里夔夔书《敕修曲阜宣圣庙碑》,在山东曲阜孔庙,碑上字约寸许,似学唐欧、虞之书法。
PP5万圣书城
沙门邵元撰,比丘法然书《息庵师道行碑》,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天王殿右侧,至正元年(1341年)少林寺僧人法容等立。行楷,24行,1072字,内容为追叙息庵生平事迹,颂扬其道德深泽,推崇之情溢于言表。邵元原为日本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泰定四年(1327年)至中国,21年游历各地与高僧结缘。至元五年(1339年)至少林寺,与息庵龙笃谊深。息庵死后,其徒请邵元撰文刻碑铭,故有此作。此碑标志了中日两国人民悠久的传统友谊。
PP5万圣书城
北京《居庸关云台六体文字石刻》,在居庸关云台券洞内。两壁刻有四大天王,壁间有藏、梵、八思巴、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题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六种文字刻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此券洞边上雕刻各种花草图案,是现存稀有的精致的元代雕刻艺术杰作;同时,这六种文字石刻更是有着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为世人所重。
PP5万圣书城
《息庵让公禅师道行碑》,日本沙门邵元撰并书,在山东长清灵岩寺。
PP5万圣书城
泰不华书《王烈妇碑》,在浙江绍兴。
PP5万圣书城
邓文原撰并书丹《重建南镇庙碑》,在浙江山阴。
PP5万圣书城
虞集撰并书《平阳郡公姚天福碑》。
PP5万圣书城
日本沙门邵元撰并书《显教园通大禅师熙公和尚塔碑》,在河南登封少林寺。
PP5万圣书城
揭斯书《代祀记碑》,在浙江绍兴。
PP5万圣书城
《天一池碑》揭?斯记并书。明拓孤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PP5万圣书城
《重修灵星门记碑》,赵孟頫书,在浙江鄞县,此碑书法颇似赵孟頫。
PP5万圣书城
《重刻汉桐柏淮源庙碑》。元至正四年(1134年)吴炳重书勒石于济源。王世贞《?州山人稿?桐柏庙碑》评称“抚拓精彩动人……八分法虽极古雅,然往往有史惟则、张正臣笔意。”
PP5万圣书城
《义门王氏先茔碑》欧阳玄撰,危素书,赵期颐篆额。至正十五年(1355年)立于陕西蒲城。碑为危秦55岁时所书。危秦书法远宗晋唐,近取松雪,而结体稍促。
PP5万圣书城
《寿带观铭》,杨维桢撰并书。书法工稳匀秀,备尽楷则,与常见铁崖书回异其趣。
PP5万圣书城
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碑刻陈列区内,陈列着有关北京兴建寺庙方面的碑刻,有元代兴隆寺创建碑,着名的隆福寺碑、关帝庙碑、清真寺碑、白衣庵碑、崇元观碑、大显灵宫碑。这些较着名的寺庙碑刻,记载北京寺庙建造、修葺、规模等情况,为研究北京寺庙情况提供了原始资料。
PP5万圣书城
明代碑刻
PP5万圣书城
明代的碑刻较为盛行,其数量甚多,现择要者略述:
PP5万圣书城
《七姬权厝志》,张羽撰,宋克书,卢熊篆额。元至正丁未(1367年)刻,应列入元代碑刻,但宋克为明初着名书家,故列入明代。文记张士诚部属潘元绍七姬人一时殉主事。款识三行,列于碑末,分行布,错落有致。书刻俱佳。《梦鼎堂记》,明吴承恩书,行楷碑刻。归有光撰。隆庆元年(1567年)立。1978年10月31曰出土于浙江省长兴县,现藏县文化馆。此书法圆腴俊逸,有虞永兴风采。《浴日亭诗》,明刻石。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四月刻。陈献章书。草书,书法俊迈纵放。《大明皇陵之碑》,俗称《皇陵碑》。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神道侧。危素撰文,并遣李善长诣陵立碑。朱元璋嫌文臣碑文粉饰之辞,不足戒子孙,乃亲自撰写碑文,立碑于神道之南。此碑巍峨挺拔,气势非凡,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是研究朱元璋及元末农民起义的珍贵资料。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度书《岳阳楼记》,《慈元寺碑残石》,明陈献章书,行书刻石,碑石已残,仅存数片。此残石笔法质朴遒劲,刻工亦精良。
PP5万圣书城
《唐诗四首》,明海瑞书,行草碑刻。明嘉靖间书。清同治四年(1685年)刻石。海瑞虽不以书名,然其清刚绝俗,守正不阿之气,乃可于点画使转间仿佛得之。复刻石在海南岛五口市。《马哈只碑》,在云南晋宁县昆阳城月山西坡上。马哈只是郑和之父。此碑是我国明代着名航海家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为他父亲马哈只立的墓碑。碑文为大学士李至刚撰写,后带回家乡昆阳勒石立碑,至今字迹仍清楚。碑文记载马哈只的身世及家世。此碑为研究郑和家世提供可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故被一些专家、学者所重视。《桃花诗》,明刻石。唐寅书。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刻。书法遒美俊逸,原石旧在苏州桃花坞,今佚。《重建泗州大圣庙门记》,王鏊撰并书,楷书。正德八年(1513年)三月刻。书法劲正,在颜、柳之间。《处士窦敬墓志》,明正统六年(1441年)二月十七日刻。张益撰,黄养正书。此志何时出土,藏于何处未详。
PP5万圣书城
《崔源墓志》,崔源为明初累立战功的武将,他多次随内官亦失哈至奴儿干“招谕”。墓志于1919年在辽宁鞍山东郊倪家台崔源家族墓出土。此墓志的出土,为研究明代东北的管理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梁山伯祝英台墓碑》明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吉旦(1516年)立。赵廷麟撰文,杨环书。1952年于山东凫山县第六区修浚白马河工程中发现,现在省文管会保存。由于梁祝悲剧故事,脸炙人口,故此碑出土,曾轰动一时,为世人所重。
PP5万圣书城
《吴葛将军墓碑》陈继儒撰文,周靖书丹并篆碑额。碑文记述机工首领葛贤组织机工反抗苏州税监孙隆一再增税的斗争事实。为保护市民,葛贤挺身投案,死后苏州市民将他葬于苏州“五人墓”旁,合称“六义士墓”,并立碑称他为葛贤将军。《益端王圹志》正书,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二十五日葬于江西南城县金华山。1972年江西南城县金华山出土。此记对研究益王历史,是极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李卓吾妻黄氏墓碣与墓表》,正书,碣二行,首行七字,次行六字,其文为“明诰封宜人李卓吾妻黄氏之墓”十三字。墓在福建晋江县紫帽山张园村。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季冬立。此墓碣与墓表的出土,成为研究李贽事迹的十分重要的材料。《昆山县学重修记》明嘉靖三年(1524年)立,王理之书,王筋篆额19行。篆法秀丽,师法李斯、李阳冰。
PP5万圣书城
《两桥记》,明刻石,无年月,文征明书,章简甫刻。行书,额隶书“两桥记”三字。书法俊美流畅。《辞金记》,明嘉靖十九年(1504年)三月立,文征明书并篆额。楷书,碑额篆书“辞金记”三字,书法端秀精整。《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董其昌撰并书,行楷书。天启四年(1624年)立。书法流利厚重。
PP5万圣书城
《通州军山新建普陀院记》崇祯三年(1630年)董其昌撰并书。真书。碑额双钩篆书十二字。书法端雅流秀。北京国子监集中了明代进士题名碑。明代进士题名碑自永乐十四年(1416年)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止,共77座。进士题名碑的内容,大体是考试的时间、中试的人数,前三名所赐特殊学衔的名称以及所有中试者的姓名和籍贯。
PP5万圣书城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的碑刻陈列区,陈列明朝太监魏忠贤碑和明代其他太监墓志,如明锦衣卫抚《夏公墓志铭》,明故司礼监太守《张公墓志铭》等。成为研究明太监活动情况和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起明史专家的重视和关注。还陈列着明代李东阳《李东阳草书》碑刻及文征明、董其昌等人的书法碑刻及明代的《河图洛书石刻》等。又在耶稣会士墓碑陈列区内,陈列36通耶稣会士碑。均为第三次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向中国传教、传科学、文化,并葬于北京的会士墓碑。这些会士墓碑记载了他们在中国传教活动的情况,为人们研究耶稣会在北京的传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江苏省江阴晴山堂碑刻,在江阴马镇。这里有徐霞客墓,在故居附近的徐氏宗祠晴山堂旧址里,尚保存有他晚年亲自整理并嵌砌在砖墙上的元末至明代的诗文石刻。晴山堂碑刻,其石刻共76块,属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石刻集中了明朝一代名人的手笔,很是可贵。这里所刻均为明人书,其绝大部分为墓志和诗文,亦有少数颂扬徐霞客之碑刻。在几十篇碑文中,除文征明的内翰徐公像赞是隶书外,其余都是正、草、行、楷诸体,但以行草居多。这些除了有着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外,同时还提供了徐霞客先世及本人之资料,可作为研究《徐霞客游记》之参考。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长安碑刻 上下2册(2014)》这部作品展开详细分析,首先对这本书的整体内容和重要性进行了简要概述,接着从四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阐述,包括:长安碑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碑刻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碑刻所承载的社会历史信息以及该书的学术贡献与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探讨,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长安碑刻 上下2册》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学术界的独特地位。最终,通过对该书的总结与归纳,提出其在现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且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1、长安碑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长安碑刻 上下2册(2014)》是对中国古代碑刻文化的重要呈现,而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就是碑刻的汇聚地。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变迁、社会风貌,还深刻反映了唐代及以前时期的文化特征。在这些碑刻中,既有皇帝的圣旨,也有士人的铭文,体现了不同阶层对社会、历史的记录方式。从地理上讲,长安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长安碑刻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从文化层面来看,长安碑刻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更是当时文化的载体。这些碑刻中,所体现的汉字书法、雕刻艺术以及古代的语言文字,都极为珍贵。碑刻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与社会记忆,尤其是唐代碑刻,它们不仅有深厚的文学内涵,还有精湛的书法技巧,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字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长安碑刻 上下2册》通过对这些碑刻的收录与解读,重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历史长卷,仿佛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唐代盛世文化的辉煌。这些碑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碑刻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长安碑刻中的艺术特色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在书法和雕刻方面。从书法角度看,长安碑刻包含了大量的楷书、隶书、篆书等不同书体,且各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唐代,楷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碑刻中诸如《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均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些碑刻通过精湛的笔触和结构布局,展现出唐代书法艺术的优美与韵律,成为后世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重要范本。

在雕刻技艺上,长安碑刻的艺术手法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唐代的石刻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许多碑刻的雕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尤其是雕刻中的细节表现,无论是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还是云气、花卉等元素,都呈现出非常细腻的表现力。雕刻师傅通过对石材质地的理解与运用,使得这些碑刻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立体的艺术作品。

此外,碑刻的排版设计、字体设计以及图案的组合都彰显了唐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许多碑刻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载,而是将文字与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视觉和文化的双重享受。例如,《大明寺碑》的设计,便巧妙地结合了碑文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得观者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碑文所传达的思想与情感。

3、碑刻所承载的社会历史信息

长安碑刻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本身,还通过碑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人物事迹、文化风尚等方面,提供了对过去社会的多角度观察。唐代的长安作为全球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几乎每一块碑刻都能够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与历史变迁。

从政治角度看,许多碑刻记录了国家的政令、帝王的功绩,尤其是如《大唐三藏圣教序》这样的文献,不仅是政治历史的记载,还是宗教文化的传播。碑刻中的文辞往往充满了政治化的色彩,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于权力的重视以及对公共事务的记录方式。

从社会层面看,长安碑刻中的铭文很多都是士人阶层的自我表述和社会位置的象征。例如,许多士人在碑文中通过自述或赞美来展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社会身份,这种现象体现了唐代士族文化的盛行。长安碑刻中的不少作品记载了当时文化人的互动,展现了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与争鸣。

4、《长安碑刻》书籍的学术贡献与研究价值

《长安碑刻 上下2册(2014)》这本书不仅是对长安地区碑刻的一个全面展示,更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研究方面,书中的碑刻不仅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还通过精心编排和注释,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碑刻的内涵。这本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将这些碑刻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与文化含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提供了相关的解读和考证资料。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长安碑刻 上下2册》为碑刻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本书,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碑刻的历史演变、艺术风格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同时,书中还涉及了碑刻的文献学、考古学和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极大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此外,这本书对后续研究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许多学者在参考这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唐代及其前后的文化、社会、政治的研究,尤其是在碑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宗教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可以说,《长安碑刻 上下2册(2014)》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为后世学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总结:

《长安碑刻 上下2册(2014)》是一本融合了历史、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的杰出作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长安碑刻的全面解读,还通过详细的注释与考证,使得这本书成为研究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碑刻文化的必备参考资料。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风貌、文化的特征以及当时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层面的信息。

总体而言,《长安碑刻 上下2册(2014)》在学术界的贡献不容小觑,它为碑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新的研究方法。未来,更多的学者可以通过这本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碑刻背后的文化与历史,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下午6:57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下午6:58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