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全集 全12册 2012 高清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注意:《黄宗羲全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黄宗羲全集 全12册 2012 高清

 《黄宗羲全集》共12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黄宗羲全集收录内容为清代哲学思想家黄宗羲在哲学、经学、政治学方面的文集。本社决定在前人编辑、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搜集黄氏着作,辨别真伪,考定文字,标点分段,编辑出版黄宗羲全集,以供研究。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也是博学多才的学问家,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着述弘富,仅专着和诗文集郎在三百万字以上,涉及的学科有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文字学等门类。这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份可贵的财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其着作,吸收其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精华,无疑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很有裨益的。为此,本社决定在前人编辑、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搜集黄氏着作,辨别真伪,考定文字,标点分段,编辑出版黄宗羲全集,以供研究。
全集分十二册出版:第一册至第十一册为黄氏原着,大体按其着作性质分类编入各册;第十二册为全集附录专册,辑录历代学者所撰有关黄氏生平、着述的碑铭、年谱、传记、序设、沦号及前十一册黄氏原着的人名索引。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目录: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一册 哲学.经学·政治学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序 沈善洪撰
明夷待访录 一卷
孟子师说 七卷
深衣考 一卷
葬制或问 一篇
梨洲末命 一篇
破邪论 一卷
子刘子行状 二卷
子刘子学言 二卷
汰存绿 一卷
思旧录 一卷
黄氏家录 一卷
明夷待访录未刊文 二篇
附录 黄宗羲遗着考(二 吴 光撰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二册 历史学.地理学
iZi万圣书城
弘光实绿钞 四卷
行朝 十二卷
海外恸哭记 一卷
西台恸哭记注 一卷
冬青树引注 一卷
金石要例 附论文管见 一卷
……
黄宗羲全集 第三册 宋元学案【二】
黄宗羲全集 第四册 宋元学案【二】
黄宗羲全集 第五册 宋元学案【三】
黄宗羲全集 第六册 宋元学案【四】
黄宗羲全集 第七册 明儒学案【上】
黄宗羲全集 第八册 明儒学案【下】
黄宗羲全集 第九册 易学·历学
黄宗羲全集 第十册 南雷诗文集【上】
黄宗羲全集 第十一册 南雷诗文集【下】
黄宗羲全集 第十二册 附录 人名索引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全12册 2012 高清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一册
明夷待访录 一卷(清)黄宗羲撰
孟子师说 七卷(清)黄宗羲撰
深衣考 一卷(清)黄宗羲撰
葬制或问 一卷(清)黄宗羲撰
梨洲末命 一卷(清)黄宗羲撰
破邪论 一卷
子刘子行状 二卷
子刘子学言 二卷
汰存录 一卷
思旧录 一卷
黄氏家录 一卷
明夷待访录未刊文 一卷(清)黄宗羲撰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二册
弘光实录钞 四卷(清)黄宗羲撰 钱明校
行朝录 十二卷 附江右纪变一卷(清)黄宗羲撰; (清)陆世仪撰附录
海外恸哭记 一卷(清)黄宗羲撰; 徐和雍撰
西台恸哭记注 一卷(清)黄宗羲撰; 钱明校
冬青树引注 一卷(清)黄宗羲撰; 钱明校
金石要例 一卷(清)黄宗羲撰; 徐和雍校
历代甲子考 一卷(清)黄宗羲撰; 徐和雍校
四明山志 九卷(清)黄宗羲撰; 徐和雍校
匡庐游录 一卷(清)黄宗羲撰; 凌毅校
今水经 一卷 表一卷(清)黄宗羲撰;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三~六册
宋元学案 一百卷 首一卷 附宋元学案考略一卷(清)黄宗羲原本; (清)全祖托补; (清)王梓材等校并撰; 吴光等点校考略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七~八册
明儒学案 六十二卷 师说一卷(清)黄宗羲撰; 夏瑰琦校点; 洪波校点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九册
象数论 六卷(清)黄宗羲撰; 陈敦伟、王永嘉校点
西历假如 一卷 ; 授时假如 一卷 (历学假如)(清)黄宗羲撰; 毛佩琦标点
授时历故 四卷 ; 日月经纬二卷 (新推交食法) 附校勘记(清)黄宗羲撰; 毛佩琦标点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十~十一册
南雷诗文集 不分卷 留书一卷 文钞一卷 杂着稿一卷 余集一卷 黄氏捃残集一卷 文补遣一卷 明文海评语汇辑一卷 明文授读评语汇辑一卷 诗历四卷 诗历补遗一卷 匡庐游录附诗一卷 诗补遗一卷 附录一卷(清)黄宗羲撰; 沈善洪等辑; 平慧善校点; 吴光校点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 第十二册
黄梨洲先生年谱 三卷(清)黄[后(上)土]炳撰
附录吴光等辑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年少时为其父黄尊素申诉、报仇,孝子之名的背后也同时继承了其父于东林党的一切特质。
iZi万圣书城
 崇祯朝加入复社,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弘光朝与其他复社成员上蹿下跳;鲁监国朝为对抗阉党余煌,附和赴日乞师之师,黄宗羲的前半生就这样在党争和抗清之中度过。
iZi万圣书城
康熙朝之初,随着天下几近抵定,其人也转而隐居,做起了遗民。虽屡次拒绝出仕,但是在修史上却还是派出了他的儿子黄百家和弟子万斯同。
iZi万圣书城
 等到三藩之乱被满清镇压,随着庄氏明史案、鹿樵纪闻案、黄培道诗案、沈天甫案、朱方旦案、戴名世案等文字狱,以及扩大科举规模、尊崇程朱理学、宣扬满汉一体等拉拢汉族士大夫的政策,在这一系列软硬并施、拉打并用之后,转而为清廷高唱赞歌。
iZi万圣书城
 不比顾炎武、吕留良那等思想家,黄宗羲晚年吹捧满清,但其思想和着作中却强烈反对君主专制。如此言行不一所表现出的矛盾,尤其是透过其一生的经历,可以很鲜明看出其人作为明末士绅阶级的代表人物,东南士绅、手工业主、矿主及海商利益的维护者,东林党的身份和自我定位贯穿其一生。
iZi万圣书城
而他的所作所为,甚至在着作中体现出的那些民主思想,其实际上也不过是为东南士绅和东林党张目而已。
iZi万圣书城
所以,当满清开始邀请其效力,他就让儿子和弟子出面,在背后遥控,借修史的机会洗白东林党、污蔑政敌;所以,当满清开始软硬皆施的拉拢汉族士大夫,他就转而投向满清,全然不顾晚节不保;所以,
iZi万圣书城
透过历史,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明末儒家士大夫阶级欺软怕硬的本性——在面对明王朝时,他们张牙舞爪的豁夺中枢和地方的权利,以最大化利益;但是当满洲贵族向他们举起屠刀之时,却也只能不情不愿的跪舔这些不讲道理的奴隶主。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书友对《黄宗羲全集》的评价:
iZi万圣书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读到新版《黄宗羲全集》时感言:“我喜读黄宗羲着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全套12册)的评论    
  其实我不想读,我知道我读不懂。 
  只是找个地方放这篇文。 
   
  黄宗羲。 
   19岁时,其父亲被魏忠贤阉党所害,宗羲携奏疏和铁锤上京,毙伤魏余党数人,归祭父亲。 
   博学多才,着述甚多,凡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数学、音律、农工以及释道之书等无不研究。 
   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从主体而言,情感必须真挚而深厚。情感有一时之性情与万古之性情。男女爱情、个人际遇之哀乐等是一时之性情。符合兴观群怨、思无邪之旨,有关乎社会政治教化的情感属乎万古之性情。一时之性情必须符合万古之性情,作品才会具有永久价值。他对明代各个散文流派都有不满,认为他们摹拟古人,依傍门户,缺少真情实感。他认为有真实而浓烈的情感就会出好文章“凡情之至也,其文未有不至者也。” 
   在道德伦理方面,显示了冲破封建主义的民主思想。提出人性自私,“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理就是对私欲的制约,没有私欲也就没有天理,人们追求私利是合理的。 
   他的哲学体系较复杂,既有唯物的倾向,又没有摆脱心学的影响。在哲学上主张“理在气中”,但受心学影响甚深,晚年倾向“一切皆心”的唯心论。 
   在治学上,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谈,认为纯主观的道德追求无补于世,主张经世致用,认为作文的关键是道,是形成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思想的途径一方面是自己内心体会,有得于内,另一方面要多读书,强调读书,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明白事理,把握事物的变化。 
   在人生态度上,则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打破禁区,“对六经之传注,历代之治乱,人物之臧否”,都要进行独立的审查和思考,敢于提出“相反之论” “务得于己,不求合于人。” 
   他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要提出现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认为史书要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就必须据事直书,而不能任情褒贬。在史料的取舍上,他认为郡志、族谱最不可轻信,而注重当代文献及乡邦掌故。 
   在政治思想上,深入批判了“君为臣纲”,提出“君权民授”的观念,要求废除君主独裁,实行“君臣共治”。臣是君的师友,是协助君治理好天下,对天下人负责,不是对君主一人负责,反对对君主愚忠; 
   他的法律思想以“非君说”为核心,他主张“先有治法, 后有治人”,“治法”是“治人”的前提,只有立法为公,才能无私天下;只有变“一家之法”为“天下之法”,才能限制君权,使天下平等。 
   在经济上,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念,认为“工商皆本”。 
   
   明亡,曾起兵抗清,抗清失败后以“亡国之遗民”自居,屡拒清廷征召,后半生主要从事讲学着书。 
   康熙二十七年自己筑墓,墓中放一石床,不用棺椁,遗命以一被一褥和常穿的衣服角巾殓。 
   
   怕某人又撞天线杆,注明:此文是本人从十几本工具书中,摘选,编辑出来的!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全集(全套12册)的评论    
  “呜呼!确之登师门最后,得事吾师之日浅,年已逾于强仕,学未及于童蒙,日用之间,举步滋疗,圣贤之道,窅乎未闻。方期与渊结庐云门,若邪之中,朝夕函丈,订数年游,究千秋之业,而时移事远,天崩地坼,挚友见背,明师云殂,宇宙茫茫,向谁吐语!” 
  乾初早年纵意诗酒,才情特殊,自师事宗周方弃俗学而向道学,由此而及其人生之正途,至若江河如海,其意义甚大。上文乃乾初祭师之作,语甚痛涕,其中至为重要者,乃其所云:“订数年游,穷千秋之业”。 
  乾初才高性殊,自闻世以来,所听者皆朱王末流疏空之言,所见者皆贪靡虚伪堕落之风。所谓“少读书卓莹,不喜理学家言”所言即此。蕺山授徒,首晓以“圣人可为”之旨,而乾初亦有《圣人可学而至论》信可为师承之作,可知乾初于蕺山之学甚是信笃。其与好友蔡养吾信中云:“若但择花晨月夕,乘兴往游,饮酒赋诗,自夸盛概而已,此则吾先师,先友之罪人,而岂不肖弟之所敢齿哉?”亦明归道之志。“千秋大业真吾事,临别叮咛不敢忘。”“江水汩汩,云山屼屼;仲秋而出,学何以不惑!江水回,云山崔巍:秋尽而归,学何以不颓!”则更明其拜师以后后矢志进学之宏愿。 
  然则,何为“千秋大业”?梨洲言曰:“先师之学在慎独,……先儒曰:‘意者心之所发。’师以为心之所存……自身之主宰而言谓之心,自心之主宰而言谓之意。……先儒曰,‘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师以为指情言性,非因情见性也;即心言性,非离心言善也。……又言性学不明,只为将此理另作一物者,……夫盈天地间,止有气质之性,更无义理之性,谓有义理之性不落于气质者,臧三耳之说也。”梨洲此说欲以呈宗周之学说,明先师思想之指归,恰可见乾初所云“千秋大业”之所在。即救心学于末流,正学风于颓靡,期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梨洲出于东林,自父蒙难,始从学宗周,当为蕺山门下最负盛名亦最有成就之高徒。然其于“千秋大业”,所发者似不甚多,心学之理论亦未有较先师明者,此盖因蕺山之学业已精圆,无甚可得而至更精纯。然梨洲日后所成蔚然为大,虽于义理与史学论而言,当以后者为大,然其理气之源当属刘学,若无此源即无史学之用。此即梨洲得于蕺山至紧要而极易疏忽之处。 
  梨洲言: 
  “先师蕺山曰‘予一生读书,不无种种疑团,至此终不释然。不觉信手拈出,大抵于先儒注疏,无不一一抵牾者,诚自知获戾斯文,亦始存此疑团,以俟后之君子。倘千载而下有谅余心者乎?不肖义蒙先师收之孤苦之中而未之有得,环视刘门,知其学者亦绝少。径以牵挽于口耳积羽,浅积所锢,血心充塞,大抵然矣。近读陈乾初所着,于先师之学十得之四五,恨交臂而失之也。’”(梨洲撰《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凡四稿,本文取其二稿)。 
  此言所及蕺山门人之中,尚乾初一人得宗周所传,可见乾初昔日负志为学之愿已付。然,其于当年所云“千秋大业”,得之者谓有多少?有史记云:“(确)问学宗周,乃刮磨旧习。宗周卒,确得其遗书尽读之,憬然而喻。着性解,禅障,大学辩。”其言性则曰:“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反对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可分,以气、情、才即为性,不以“气质之性”为可信。以此观之,则其说确应尽承蕺山之要义。然乾初性素奋疾,于师承之发挥中,亦有激进之修正,甚而背离,无怪乎梨洲言其:“理学之别传”。由此可见梨洲、乾初师承于宗周者有二,谓哲学思想(心学)之基础,谓“千秋大业”之志。哲学思想之基础,恰如人之首脑,谓有指导之功,而蕺山心学,实已由救蔽而起异变,始脱自千年来印度文明虚空之影响。梨洲、乾初承此心学,加以一番开拓,日后所成,竟成另一天地。“千秋大业”之志素为儒家出世之内在要求,梨洲、乾初于师承处顿领此志愿,继而勉力一生而为之,此即二人融佛入儒建立清代实学之动力所在。 
  梨洲之哲学思想虽未成系统而大体可识。先儒论道,于程朱必言“格物致知”;于陆王必言“心外无物”,盖前者识“理本气末”,后者见“心为一元”,一外物一本心,而过分求之皆流于无束无傍之蔽,故蕺山有“慎独”“诚意”之说。而梨洲实有开辟之心,欲于朱王上求一完整之哲学思想,以救学术之弊,以融合儒佛之“千秋大业”。 
  “盈天地皆气也”,梨洲一反程朱理一元论,而倡“气本论”。道“夫太虚,纲緼相感,止有一气,无所谓天气也,无所谓地气也”又道:“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如此,则将气置于本体之上,归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避免了佛学的疏空。梨洲又在气理关系上发于师门而胜于师门,宗周持气为本,而未能明气理之辩,梨洲则曰: 
  抑知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而言,则谓之理。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 
  又曰: 
  盖离气无所谓理,离心无所谓性,佛者之言,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寞,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是他真脏实犯,奈何儒者亦曰,“理生气”,所谓毫厘之辩,竟亦安在? 
  以上两言皆欲明“气为事物之本原,理为事物之根本”之理,而不同于“世儒分理气为二”之辩。梨洲以为气理“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故其论气理之辨则为“理气是一”,“理气无先后”,即以气为本体而理气相依,无有轻重。如此,则既非本体二无论,又非朱程“理本论”与“理本气末”思想,则融儒佛思想于一,于当时观之,确有莫大之进步。 
  又,梨洲师承为陆王一系,心性之见实为重要,其言心性则曰:“盈天气皆心也”,《明儒学案序》中表达颇为完整: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既是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殊也。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体,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终是受用不得,此无他,修德而后可讲学,今讲学也不修德,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 
  可见其于心性之上所持应为“心一元论”,而上文所述,梨洲以为“盈天地皆气也”,则不上下不一矛盾相克乎?其实不然,梨洲以为“心以思为体,思以知为体,知以虚灵为体。”承认心以虚灵为体。而蕺山以为“心无体,以意为体,意无体,以知为体,知无体,以物为体。”则以物为心之体,已于心、气之间有一连结。梨洲更以“心无本体,工夫所至,既其本体”为论,颇能发挥师说而更具实践之意义。其言心、气则曰:“夫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理气如是,则心性亦如是,决无异也。”又其于《孟子师说》卷二中论此甚详: 
  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所谓知气在上也。心体流行,其流行而有条理者,即性也。犹四时之气,和则为春,和盛而温为夏,温衰而凉则秋,凉盛而寒则为冬,寒衰则重为春,万古如是,若有界限于间,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 
  此即打通心、气,整合朱、王之语。故其语“盈天地皆心也”实未损其“盈天地皆气也”之本体论唯物性于一分,而其通心、气,合朱、王之探索实有救先儒于禅障,启后世于彷徨之功。 
  梨洲以心、气相通而理气是一,故而心性亦如一。其曰:“盈天地皆气也”“盈天地皆心也”。“盈天地皆道(理)也”,而其所通之处则曰:“功夫”。即探索真理之过程与方式,如此则有其重实践之举,则有其经世致用思想之产生,则有其“千秋大业”之立,则可尽去佛之疏空于儒之实用。又“盈天地皆理也”,此理为事物之规律,梨洲强调其客观性,由此,前则削先人儒佛合流后之神秘泛神色彩,后则启学人科学之精神。梨洲哲学自有其不严密之处,而其立心之巨,探索之艰,承前启后之功,不可不记。 
  至于乾初,则事事与人相辩,未曾立系统于思想,其言论多因事而立,为一事之便而前后言他,或有矛盾,不曾一贯。然较梨洲之复杂求索,乾初思想虽为零碎,大体之方向尚可明视,谓,其笃于蕺山异变之心学而有重大修正。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刘述先先生曾作一文《理学殿军——黄宗羲》,其曰:“……不象陈确、戴震以欲为首出而开了另一思想的典范”,论其“以欲为首出”而归其东原,称其革命。乾初之思想是为激进,《大学》之辩惊骇同门,而有梨洲“理学别传”之言。融佛入儒之语论,是为偏激,然其反禅障而正孔孟之举诚为方法而已,而指归其意则不得不谓去佛之污而建立实学。乾初《无欲作圣辩》、《与刘伯绳书》《近言集》中言人欲即天理,亦可视其正人视听,救流蔽之激进之手段,且此种言论于乾初文集中实为少数,智者尚有一失,况夫乾初救禅障于心切之人哉?故如此之言,尽可笑而略之,所谓小失不干大节,乾初思想尚为蕺山心学之继承,此言无误。 
  虽为心学一系,乾初之学于陆王宗周亦无全盘接受。陆王以心为本体,而乾初似无心之本体超越性,其言: 
  孟子即言性体,必指切实可据者,而宋儒辄求之恍惚无何有之乡。如何云平旦之气,行道乞人之心,与夫孩少赤子之心,因端之心,是皆切实可据者,即欲求体,体莫着于斯矣。 
  无先天超越之本心,故乾初论学必独重“工夫”之实践,此与梨洲相同,应为二人共感时事,而变而通之道,而其收融合儒佛之效。其曰“孟子言性必言功夫,而宋儒必欲先求本体,不知非工夫则本体何由见?”又曰:“工夫即本体也,无工夫亦无本体矣。”至而有“未穷之理不可以为理,未尽之性不可以为性。《中庸》言至诚能尽性,可见诚有未至,即性有未尽。以未尽之性为性,是自诬也。”之论。而梨洲以气为本体,以心气相通而有实践,乾初因无先天本体之超越,又不以气为本体,故其论工夫不免有僭于本体之谦。然此一嫌疑较之去疏空于实用,融佛学于儒学,则尽可视而不见。 
  梨洲、乾初二人形而上思想比较,则梨洲之探索与所成甚巨,乾初亦有其特色。统而观之,二人俱承师说,而梨洲有一横向之整合,故而打通理气、心性,而开一豁大场面,而乾初则于心学上有一纵向修正,激烈之处蔚为大观。如此纵横之发展,豁然开阔之场面于大学术史角度观之,亦可谓二人尽识禅者虚空之蔽而勉力使之渐于朴实,此于明清时代诡异变幻之际,融佛入儒之时,更显其开辟之瑰丽。 
  上承师门,下开后世,而通纵横,此陈黄二人形而上思想之谓。而其于具体学术思想观点之上亦有精彩之激荡,亦于广阔层面上彰显二人融佛学于儒学的思想探索方式的碰撞。 
  老兄云:“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如五谷之性,不艺植,不耕耘,何以知其种之美?……夫性之为善,令下如是,到底如是,扩充尽才,而非有所增也,即不加扩充尽才,而非有所减也。……是老兄之言性善,反得半而失半矣。(梨洲《与陈乾初论学书》) 
  可见梨洲与乾初于人性之善恶,天理人欲之关系,宋儒所发是否禅障之上颇有异见。而此俱为中国学术争论之议点,二人以之论说,欲倡儒学融佛自成实学,当有非常之效。以人性之善恶观之,梨洲与乾初皆以为人性为善,而梨洲持人生而即善论,强调善为人之天性,而乾初持人成性全论,强调后天之扩充尽才。此问题自源头而论,则首始于人性考察之基准,先儒以孩提之童论人性,则尽生人性善恶诸说。宋儒为求一解,故而以为人之所生理气而已,人未生而理已在,人即生,其善恶则以其气禀论,气清则善,气浊则不善。使先前各家之争尽归于此。而乾初之所论当属突破,其以五谷喻人,谓“不艺植,不耕耘,何以知种之美?”实惊人之问,启不知者于茫茫矣。至于梨洲据宋儒之说而以性善为人之本质,亦有其理。梨洲言:“是老兄之言性善,仅得半而失半矣。”此语即从分析逻辑而来,若以“扩充”为论,假使一人怙恶不悛,是其孟子之性善也哉?一语即中乾初扩充尽才而有性善之蔽。而二人于此论,各言其理,亦自有其据,梨洲之性善为超然之本质,乾初之性善为倡后天努力之需要,前者以明“善”的重要,意于使儒者皆有“善”性,行儒家之“千秋大业”,而此时之 “千秋大业”恰为儒学融佛自成实学之努力。此点初看颇为牵强,置之于当时而论,却有其用意所在。至于后者,一目即明其欲以后天之努力尽去佛学之疏空。 
  老兄云:周子无欲之教,不禅而禅,吾儒只言寡欲耳。人心本无所谓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无天理之可言矣。……然以知言气质言人心则可,以之言人欲则不可。……必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则终身忧忧,不出世情,所见为天理者,恐是人欲之改头换面耳。(梨洲《与陈乾初论学书》) 
  “人欲好处即天理”此即乾初之论天理人欲之辨,也即刘述先教授论乾初以“欲为道出”之据。而梨洲则直论其为“人欲之改头换面”,天下滔滔,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其以为“必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则终身忧忧,不出世情。”提出一个深刻问题:“使‘人欲恰好处即天理’,则何为‘恰好处’,则如何行之?”。料来乾初无法回答此一问题,因由便自梨洲而来。乾初作天理人欲之辨,而其竟有人欲何为之问,显为偷梁换柱,转换概念之计。然其问或有所蔽,其于天理人俗之理解则无所害。梨洲博学大气,自知宋儒之“存天理灭人欲”之天理乃一人性化之标准,其初立之时当无所害,于此融佛入儒之努力亦有柔性的借鉴,故其信之而非乾初之论。而乾初则以“存天理灭人欲”之末流为准,不以其先为则所视者皆疏空之举,所作此论亦为应该。 
  大抵老兄不喜言未发,故于宋儒所言近于未发者,一切抹去,以为禅障,独于居敬存义,不黜为非。夫即离却未发,而为居敬存义,则所以本事者当在发用处矣,于本源全体不加涵养之功也。……而老兄之一切以事为立脚者,反是佛家作用见性之旨也。(梨洲《与陈乾初论学书》) 
  至于“宋儒本体说为禅”之论,乾初之意为反对宋儒空悬“本体”之性,只求体认,而无视践习,故有“以为禅障”之说。其于《瞽言》中论: 
  至相传要诀,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为为学之法,然乎否与?孟子之‘必有事’,《中庸》之‘须臾勿离’,读书耶?静坐耶?禅和子受施主供养,终日无一事,尝半日打坐参禅,半日诵经看语录,便了却一生,使吾儒效之,则不成样矣。 
  梨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仅论乾初只讲作用,不讲本体,反而为禅,为禅家“作用见性”之说。“老兄之一切以事为立脚者,反是佛家作用见性之旨也。”其实,乾初重“为善”而轻本体,意为实践儒家之论理规范,救正疏空之学风。乾初似有以今事论前事之理,而梨洲气度博大,于融合中善求禅者精华,其融合的方法以渐进宏大为主。二者相较,概而括之,则可谓乃其志向与责任同一而其探索有一纵一横,其为学有广博与精进所致。 
  梨洲于其独特哲学之上衍生出其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而乾初亦由不重心之本体,独重工夫而有崇实尚志的实学思想。二人于实践上融儒佛,开风气,其实学思想又有不同,若以“破”“立”相较(即前文所述之“去污存精”),则梨洲之“立”远胜于乾初,而乾初亦占有一“破”字之功。 
  乾初之学向称素位,其近于生活而严于自律,况其激于时事,多为惊世骇俗之言,多作彻底非常之举,而其学问眼界非广博于梨洲,故唯占一“破”字。乾初之“实”乃“真实”之实,非“事功”之实,固于前儒之流弊,尽可破之;乾初之“质”乃其素位之学,不重理论之思辨,特重日用之体道,身体力行是也。 
  曰其崇实,则有《大学》之辩,乾初不入时风,不喜理学家言,唯恶一假字,曰“学者通病,大率一‘假’字,其驰骛不知止者,三分是名,七分是利;近乎此者,则七分是名,三分是利。”进而乾初推其源流,批判之眼光直指《大学》一书,意于推翻各家之所据,作一彻底之举,以复孔孟之实。“窃欲还《学》、《庸》于戴《记》,删性理之支言,琢磨程朱,光复孔孟,出学人于重围之内,收良心于久锢之余。”《大学辩》书成,同门皆骇责其“不能发明师说,而又忽为新论,以驾出其上。”惟梨洲之言甚宽,谓其“决无依傍,决无瞻顾,可谓理学中之别传矣。”乾初于此,亦未尝动摇,其言曰“君子之行止,论是非不论利害;论是非之关于世教者孰大孰小,而不论利害之切于身计者谁浅谁深。”“虽一家非之不顾,一国非之不顾,天下非之不顾,千秋万岁共非之不顾也。”乾初去禅障求崇实之心可谓坚矣。 
  曰其尚志,则有《葬书》之力行。乾初痛陈丧葬之陋俗,立族葬之法,倡深埋之理,作《葬经》以广之,为《六字葬法》以明之。如此,则于礼和,于情通,而于民易行。乾初倡深埋之理,以防蚁虫之害,以免坍塌之虞。又民家境各有不同,故其作《富葬图》、《贫葬图》以供民用。而最可称力行者,当为韵文《葬经》,其言: 
  土必择高,葬必穴深。 
  必狭而实,而平,而坟。 
  必近而合,毋远而分。 
  必求诸己,毋求诸人。 
  勿停,勿迁,勿越,勿禁。 
  穴城蓄水,杂木横根。 
  戒之戒之,奚取虚文! 
  量力而举,而何伤于贫乎! 
  乾初此救疏空、正风俗之举,苦心孤诣,高风大德,其尚质之行,非弥坚可为。 
  有乾初之破,更有梨洲之立,其经世致用之学,专事开创,而以史学为着,另有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之类亦有相当建树。梨洲之实学,可视为其融佛入儒自成实学之最大努力,亦为最大成果,开辟之学,流传甚广,如此,则后学者皆以实学为学,不复有疏空之蔽。论其史学成就,则着书立作,创学案体,开浙东学术,真乃大家也。梨洲着述丰盈,书分三类。一为制度史,以《留书》、《明夷待访录》、《破邪论》为最。《留书》似为《明夷待访录》之前身,二者所论颇近,而后者独以其“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闻名,盛名之下已掩《留书》之功。《破邪论》凡七篇仅一《骂先贤》便可知梨洲作此书之用意乃针砭封建之弊,倡其崇实尚志思想。三部着作皆以批判为旨,而力求发教训与其上,尽彰梨洲经世致用思想之华彩。 
  其二为学术史,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未尽,后全祖望终其书)二部着作,其中学案体制之立,最可见梨洲用力精深。学案凡三部,一序,二评传,三文摘。序用语精当,专以概括学派源流,为学宗旨;评传则与后世所作相当,而独重以精言述要旨;至于文摘,梨洲则以“分别宗旨,如灯取影”为旨尽取传主文集中言,此一事者,诚如精卫填海非精诚而不能至也。盖明儒浩浩,而先生竟能竟之,其用力之坚,当为吾辈效之。 
  其三为历史记录与文献整理之类,当与后世方志学相当,其着有《行朝录》、《弘光实录钞》、《思旧录》、《海外痛哭记》、《姚江逸诗》、《四明山志》等。 
  梨洲授徒,经史科学并重,其门生往往博学多见,况师徒治学严谨,立论大气而耐精深故其史学成就终有浙东一系。元隐逸大儒刘因已言诗书春秋皆史,阳明先师更谓五经亦经亦史,而后乃有章实斋。其学派之彰应自修《明史》起,盖明史馆中,梨洲门徒之盛,所负之重,为天下共睹,况梨洲之建议每被采纳,梨洲所集之史料悉与贡献,巍巍一部《明史》,几如浙东之作。“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梨洲此言,满负经纬之志。事功之学,千秋大业,儒者风范,一目尽览。 
  一破一立、一纵一横之间,二人形而上思想之探索尽归实用之学。思想上弃禅者虚空之流弊,实践上恢复孔孟实用之学,如此则尽儒者“千秋大业”之志,则融儒佛而复中华清朗之学。 
iZi万圣书城
iZi万圣书城
日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有关领导聚会本报,参加由本报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共同主办的浙江古籍出版社新版《黄宗羲全集》出版座谈会。 
     浙江古籍出版社初版《黄宗羲全集》第一册出版于1985年。此后,历经十年,备极艰辛,1994年《黄宗羲全集》12册全部出齐。这是国内首次对黄宗羲着作进行的全面整理,为研究者提供了比较权威的黄氏着作文本,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此次新版《黄宗羲全集》是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与初版相比,一是增补了一些新发现的黄氏作品,如《台雁笔记》《登西台恸哭记》《读龟山先生字说辨》三种佚着和10篇佚文;二是在体例方面作了一些补充完善,如第1册增补了《黄宗羲全集》总目,第12册重新编制了人名索引,并在各册标点格式和版式方面作了一些改进;三是广泛汲取学术界的意见,改正了初版整理和编校方面的一些疏误。该书的编纂出版与学术价值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收录最全、体例最完备的一部黄宗羲着作集,完整记录了一代国学大师的杰出思想与学术精见,令学界受惠,并泽被后人。  
iZi万圣书城
新版《黄宗羲全集》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篇幅最大的黄宗羲着作文集。今年是黄宗羲逝世310周年纪念,新版《黄宗羲全集》的出版和我们在这里举行出版座谈会,也是对他一个很好的纪念。黄宗羲寿命很长,活了85岁,着作很多,有一百多种、一千多卷,但散失的很多,很可惜。现在浙江的学术界和出版界花了约20年时间(从1985年到2005年)来收集、编校、标点、校勘这么一部书,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很好的了解黄宗羲学术造诣和学术成就的好书。这是我们学术界的喜事。  
iZi万圣书城
黄宗羲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座丰碑,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  
iZi万圣书城
称得上学术大师,应具备四个条件。黄宗羲完全具备了这些条件。第一,学术上博大精深。他有很多重要着作、学术成就,是一个多面手,如《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反对专制君主制度的思想,石破天惊,黄钟大吕。他对当代史也做了很多研究,撰写了《弘光实录》、《海外恸哭记》等。他还撰写了《四明山志》、《授时历法》,并研究西洋历法,不愧是历史上的学术丰碑。  
iZi万圣书城
第二,创造性的思想贡献。黄宗羲的思想贡献主要在政治思想方面,最大的贡献在于倡导民本思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与一百年后法国卢梭的思想相近。他提出“工商皆本”,已接近近代的经济思想。他还撰写了《明儒学案》,创造了学案体史书,记述明代的思想学术发展。这几个创造,非常了不起。  
iZi万圣书城
第三,学术大师往往桃李满天下,学术上薪火相传,有许多的追随者、继承者。黄宗羲在浙江开创学派,设立正人书院,开坛讲学,培养了大批传人,应者云集,影响很大。清代的很多学术大家,像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都是他的学生。在清代浙东学派独树一帜,与汉学、皖学、湘学不同,经史并重,一直到戊戌变法,影响到梁启超、谭嗣同,流风余韵,影响了二百多年。  
iZi万圣书城
第四,学术大师不仅学问高,而且道德也高。年轻时他为父亲鸣冤。在弘光朝,号召知识分子反对马士英。明亡后,在四明山组织军队坚持进行抗清斗争,达十年之久。顺治时,抗清失败后,坚不出仕,隐居山中,着书立说,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政治理念。像黄宗羲这样的学术大师,为人的品质非常好,是非分明,严于律己,在中国学术史上是很杰出、很出色的,永远光芒四射。他的着作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所以,在这里我感谢浙江的学术界和出版界花了20年时间收集散失的着作并出版全集,这是功德无量的事。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黄宗羲的学说涵盖了政治哲学、历史研究、社会思潮等多个领域。2012年出版的《黄宗羲全集 全12册 高清》是他全部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以高清版本呈现,极大丰富了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本文将从黄宗羲的学术贡献、全集的出版背景、编辑特色以及对现代研究的意义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一重要文献的价值。通过全面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黄宗羲全集》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进一步探讨黄宗羲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1、黄宗羲的学术贡献

黄宗羲一生的学术成就,可以说涵盖了历史、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他最为人知的贡献之一便是《明夷待访录》,该书深入剖析了明朝灭亡的根源,提出了“天下为主”的政治理论,并从理论层面为明朝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支持。书中,黄宗羲明确指出,君主虽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强调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可谓颇具前瞻性,开创了民本政治的新思路。

黄宗羲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也极具影响力。他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大元大一统志》和《明史》等正史中的偏差与错误,还提出了以“史实为证”的历史观。黄宗羲注重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并且强调历史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他的史学理论,标志着中国历史学研究的现代化起步。

此外,黄宗羲的思想还涉及到文化自觉与民族复兴。他深刻意识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他主张要自强不息,提倡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同时也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精髓。黄宗羲的文化自觉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忧虑,成为了清代以来思想界的重要议题。

2、《黄宗羲全集》的出版背景

2012年,《黄宗羲全集》全12册高清版的发布,填补了学术界对黄宗羲文献系统整理的空白。黄宗羲的个人文献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一定的流传,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长期的编辑整理工作未能彻底完成,很多文献流失或遗散。因此,全集的出版,对于学术界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版本的全集由多位黄宗羲学术研究专家参与编辑,经过严谨的校勘和整理,确保了作品的原貌和学术价值。高清版本的推出,不仅让学者们能够更清晰、准确地读取文本,而且通过高质量的纸质印刷,使得《黄宗羲全集》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工具书,方便各界人士在研究黄宗羲思想时查阅。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版本的发布得到了现代技术的支持,使得黄宗羲的思想可以更广泛地传播。电子版的出现,为黄宗羲学术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无论是学者、学生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或电子设备获取全集内容,极大地扩展了《黄宗羲全集》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3、编辑特色与学术价值

《黄宗羲全集》全12册的编辑过程,充分体现了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对原文的尊重。每一册的文本都经过了细致的校勘,剔除了早期版本中的错漏与偏差。编辑者通过对黄宗羲大量遗存文献的整合,不仅再现了黄宗羲的思想轨迹,也尽可能恢复了他文献中的原貌。

全集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科学,按照黄宗羲的不同创作领域进行分类编排,既有他的历史研究,也有他的政治思想,甚至包括了他的文学创作。这样便于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查阅,极大提高了全集的使用效率。同时,全集中的注释和参考资料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支持,使得黄宗羲的思想更加易于理解。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黄宗羲全集》的出版不仅是对黄宗羲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明清时代思想文化的深刻回顾。全集内容涵盖了黄宗羲对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洞见,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历史研究、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后代提供了历史的镜鉴。

4、《黄宗羲全集》的现代意义

黄宗羲的思想,尤其是他在政治与历史方面的贡献,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所提出的“民本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特别是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黄宗羲对民众权利的关注与社会责任的强调,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借鉴。

《黄宗羲全集》的出版,不仅让更多人接触到黄宗羲的思想,也促使更多学者对其学术遗产进行再评价。在当代中国的思想界,黄宗羲的学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无论是在社会治理还是文化复兴方面,黄宗羲的思想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智慧资源。

此外,随着文化自觉的增强,黄宗羲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观点,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他强调自我振兴的理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自我审视,也激发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黄宗羲全集》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一思想的再次确认。

总结:

《黄宗羲全集 全12册 2012 高清》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准确的黄宗羲学术世界。这一版本的全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黄宗羲思想精髓的关键资料。通过对这部全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黄宗羲的历史贡献及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

总体而言,黄宗羲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更是跨越了时代的局限,对今天的中国及全球的思想文化有着深远的启发。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下午7:03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下午7: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