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清代一直是个戏曲演出活动较为频繁的时代,其内廷演剧也随着统治的稳固而日渐发展,自成体系。南府、升平署是清朝管理内廷演剧的机构,目前保留下来的道光七年以前的这两个机构的档案极少,而保存较为完整的是道光以后的升平署档案,因此人们大多直接将这些留存下来的清宫戏曲档案称为“升平署档案”。ii1万圣书城
中华书局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签订出版协议,将其收藏的清宫戏曲档案影印出版,定名为《中ii1万圣书城国国家图书馆藏升平署档案》。通过这些档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宫廷生活的各个侧面,清代帝后们有关戏曲演出的谕旨、内廷排戏、演戏、安排角色以及演戏后赏赐物品、银钱数目、如何排演、何时何地演出、有哪些曲种、座席中有哪些观众、帝后的爱好等,都是有档案记录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内容包括内廷演剧档案和曲本两部分,现编为108册,整体影印出版。他的面世,标志着第一次将清代宫廷戏剧档案正真公诸于世,为清代戏剧史乃至清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最为重要的原始资料。ii1万圣书城内容简介ii1万圣书城升平署(成立于道光七年,之前则有南府、景山等机构并存)是清代管理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隶属内务府。和清宫其它衙署一样,升平署有着详尽的档案,记录了清代宫廷中帝后们关于戏曲的谕旨、内廷的排戏、演戏、赏赐等,如谭鑫培、孙菊仙、时小福、王瑶卿、杨小楼等人都曾作为被挑进宫中承差的着名艺人,出现在升平署的档案中。比如光绪皇帝大婚时的过程、礼节、仪戏等,都有详尽的记载。而那些清宫生活中以往不为人注意的甚至是不为人知的细节,也随之呈现在人眼前:排戏、练功、对把子、学新戏,在《日记档》中可以看到太监伶人一天紧张劳累的生活;演出中犯了错误要挨板子受罚,在《旨意档》里时常看到“重责二十大板”之类。ii1万圣书城
恩赏日记档:记演戏及恩赏并各种事例为最完备之记事档。ii1万圣书城旨意档:记当日纶音之宣降,以传戏者为多。ii1万圣书城恩赏档:记年节及每日演戏时之赏赐。ii1万圣书城差事档:记演戏之日期、地点、时刻、人名。ii1万圣书城知会档:记差事之传知。ii1万圣书城记载档:记预传之差事(仅三册,所记内容各不相同)。ii1万圣书城日记档:记每内学学生逐日排演之功课。ii1万圣书城花名档:记内学之人名。ii1万圣书城散角档:记排戏时分配角色之人名和场面。ii1万圣书城分钱档:记每次得赏银两按人分配折合之钱数。ii1万圣书城白米档:记每人所得恩赏白米之数。ii1万圣书城库银档:记每人支借库银之数。ii1万圣书城银钱档:记公家收支之数。ii1万圣书城颜料纸张档:记颜料、纸张等花费。ii1万圣书城
ii1万圣书城
ii1万圣书城
ii1万圣书城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时期,清代宫廷戏曲也经历了几度沉浮,得到了发展 并逐渐达到成熟。从清初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中原戏曲文化开始,宫廷演剧迅速兴盛 起来,在乾隆朝达到鼎盛,后经过嘉庆朝、道光朝前仆后继的改革,宫廷演剧几近凋 零,而后又在咸丰朝以后不合时宜地繁荣起来,并且更加开放、更加灵活,呈现出新 的成长状态。 对清代宫廷戏曲特别是咸丰朝戏曲艺术的研究可谓是多如牛毛,然而由于各种历 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限制,研究者很难掌握第一手的、比较全面的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 研究,研究的角度、深度有一定限制,清代宫廷戏曲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供探索。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咸丰朝部分来认识咸丰朝宫廷的演剧 情况。《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于 2000 年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主要整 理影印了朱希祖先生当年在宣武门外汇记书局购得的升平署档案和抄本戏曲,分档案 和曲本两部分,共计一八零三件册,记录了嘉庆朝以后的宫廷戏剧档案资料,最真实、 最全面地记录了清代宫廷的演剧情况,是研究清宫戏曲的第一手、最权威的资料。我 花费一年半时间仔细研究梳理这些档案,在庞杂的资料中细细爬梳,寻找蛛丝马迹, 通过比较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了解、研究咸丰朝宫廷演剧的真实面貌。 经过不懈努力,几易其稿终于对咸丰朝宫廷演剧的演出时间、地点、剧目、演员、政 策与管理等有了较全面的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一章为《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 概况,介绍了清宫演剧档案的聚散与收藏,咸丰朝演剧档案的收录范围;第二章为演 出时间研究,根据《日记档》的记载,结合宫廷活动研究演出的时间、时长和禁演的 时间;第三章为演出地点部分,根据《差事档》内容将演出地点进行梳理,对承应戏、 帽儿排、花唱的主要地点进行重点研究;第四章是演出剧目研究,根据《日记档》将 咸丰朝历年常演剧目进行罗列并分类,根据《分钱档》《散角档》分析演出规模和剧 1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本角色;第五章为演出人员研究,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了宫廷演出人员的历史沿革和 总体状态,根据《花名档》总结了演出人员的数量、角色和“花名”类型,根据《日 记档》《旨意档》内容研究了民籍学生入宫轨迹和演出人员参与的宫廷活动;第六章 政策与管理部分分析了演剧政策的变革和管理机构的演变。根据《旨意档》研究了宫 廷演剧的管理模式和内容、升平署管理人员以及宫中对演出人员、观看人员的管理。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植于最权威的、最全面的、最真实的档案资料,将一些鲜 为人知的珍贵资料提炼、整理、汇总出来,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形成了这篇结构较 完整、资料较新鲜、认识较深入的论文,希望对以后进一步研究宫廷戏曲艺术、清朝 戏曲发展史,地方戏与宫廷戏的关系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ii1万圣书城
ii1万圣书城南府和升平署都是指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因时代同而称谓不同。乾隆时称“南府”,道光七年即1827年改为“升平署”。升平署旧址位于北京市南长街南口路西,清初称南花园是宫廷培植花木盆景的地方。改为戏剧机构后称南府,隶属内务府,收罗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以为宫廷应承演出。ii1万圣书城 ii1万圣书城 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南府设内、外学。景山设总管首领,设有外学;另设新小班,成员为乾隆帝南巡时从苏州带回宫中的男女优伶。内学由宫内习艺太监组成,外学为民籍子弟,主要由从苏杭等地挑选入宫的艺人组成,也有少数习艺的八旗子弟。内、外学常年在宫中演出,总人数约一千四五百人,所唱为昆、弋腔。宫内演戏,先由升平署缮写进呈皇太后,皇帝阅览的"安殿戏单",上列演出地点、日期、开戏时间、剧目及主要演员。最有名的剧目有《升平宝筏》(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三国志》)、《忠义璇图》(全部《水浒》)、《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征西》)等,共计二、三十种。ii1万圣书城 乾隆以后,清宫戏曲演出一度陷入低潮。嘉庆帝大幅削减宫中戏曲演出机构,以示“改除声色”。内、外学总人数仅约五百人。ii1万圣书城 道光七年(1827),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又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ii1万圣书城 咸丰时,宫中演出频繁。内学太监不能胜任,便挑选民间戏班,如三庆、四喜、春台等徽班,轮番进宫演出。昆腔、弋阳腔日益衰落,乱弹日渐兴起。ii1万圣书城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ii1万圣书城 ii1万圣书城 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为清内府彩绘戏曲人物图谱,多出于徽班剧目中的实际扮相。据其画法、风格,应为咸丰、同治间内务府造办处所属画院处宫廷画师作品。图谱所绘穿戴与故宫所藏戏衣、头盔等实物相符,人物神态,刻画极为精细,戏衣刺绣考究,绘制精工,当为进献清宫帝后御赏之物,是研究京剧早期行头、脸谱的珍贵史料。ii1万圣书城
颐和园升平署ii1万圣书城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颐养冲和”为名,在清漪园的故址建颐和园。同时,一些为帝后驻跸颐和园时服务的宫廷机构和政府派出机构如意馆、升平署、军机处公所、外务部公所等附属建筑也开始兴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颐和园东宫门外自得园旧址的西部,落成了一组南北纵向连接的四合院、三合院建筑群,与德和园的大戏台隔墙相望。从清末绘制的《五园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建筑群的风貌。据颐和园文物管理部门介绍,南起第一个院落是步军统领衙门公所,是专门负责颐和园保卫工作的机构,管理颐和园周边的46处堆拔(哨卡);第二个院落是档案房;第三、四个院落则是“沿革升平署衙门” 。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最初称南府,始于康熙年间,隶属于内务府,道光七年(1827年),改称升平署,仍主管宫廷戏曲演出事务。后来人们就把这一组建筑泛称为颐和园升平署。ii1万圣书城据宣统二年(1910年)的《内务府档》记载:“升平署为报堂事,本署建堂地址在京西颐和园东宫门外迤东偏北,东向,前后凡二十三重,其廨舍之数共房间二百十二间,设立沿革升平署衙门,于光绪十七年奉旨赏住。”通过这份珍贵的档案,我们可以知道颐和园升平署的具体位置、建筑规模和落成使用的时间。ii1万圣书城在光绪年间,升平署所属人员曾达380余人,内设工程处、钱粮处、内学、中和乐、盔头作、档案房等机构。演员由“内学”和“外学”组成。由太监充任的称为“内学”,太监组成的戏班称为“本宫”或“本家”,常驻于升平署内,时刻听从调遣,由于待遇不佳,加之学戏辛苦,常有内学人员出逃;“外学”则是指民间戏班的职业演员,宫中演戏需要“外学”时均由升平署提调“外学”演员进宫承差。在今中共中央党校北院的西南角尚存末代升平署总管狄盛宝的墓,他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于民国八年(1919年)。据《清升平署志略》载,狄盛宝于同治十年(1871年)入内学,以扮生角出名。后为内学总管,最后由逊清小朝廷升为升平署总管,死后追赐正六品顶戴花翎。ii1万圣书城慈禧太后嗜好戏曲,在其驻跸颐和园期间,升平署是极为忙碌的,由总管带领全体人员在紫禁城外送驾和在颐和园接驾。由于清廷已是财力衰竭,署内各式行头不能如盛时各备一套,每次共计41辆大车的箱笼行头都需由城内本署到颐和园之间来回转运。为了方便到德和园大戏台演戏,升平署的人员可直接从颐和园东墙侧门进入园内,而颐和园与升平署之间南北向的街道也由此得名为“升平署街”。因紧邻颐和园,在慈禧太后登万寿山游览时,升平署人员“不许出入偷看,如有偷看声高被总管查出,重责不恕”。(《升平署档案·知会档》)颐和园升平署还是“本宫”戏班平时受教和排练的场所,“外学” 中的佼佼者如孙菊仙、杨月楼、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杨小楼等都曾在此任教习,教“本宫”的小太监们学戏。署内还有存收戏曲演出所用的衣靠盔杂、行头切末等项的库房。此外,几部宫廷大戏的剧本也收储于署内。这些宫廷大戏包括:《劝善金科》(张照编《目莲救母》故事)、《升平宝筏》(张照编《西游记》故事)、《鼎峙春秋》(周祥钰、邹金生编《三国演义》故事)、《忠义璇图》(周祥钰、邹金生编《水浒传》故事)、《昭代箫韶》(王廷章等编《杨家将》故事)、《封神天榜》(《封神演义》故事)、《盛世鸿图》(主要演曹彬下江南故事)、《楚汉春秋》(秦末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故事)、《征西全传》(薛丁山征西故事)。这些宫廷大戏一般规模为十本,每本二十四出,共二百四十出,部头浩大,简直就是戏曲连续剧。这些剧本一律用白皮纸书写,外面用明黄纸做封面、封底,封面上贴红色纸签,写着戏名,专供慈禧太后翻看,称为“安殿本”。ii1万圣书城这些宫廷大戏原本都是昆曲剧目,但慈禧太后对昆曲兴趣不大,却极为喜爱皮黄(即京剧的前身),据《升平署档案》记载,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她就命人将昆弋腔剧目《青石山》改成皮黄腔。这次改编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激发了慈禧太后的创作欲望,不久,她就利用晚上就寝前的时间和坐更的宫眷合作改编了《节义廉名》(即《四进士》)这出戏。慈禧太后的创作热情由此而益发不可收,在“撤帘归政”后,为了打发时间,她萌生了将二百四十出的宫廷大戏《昭代箫韶》由昆曲本改编为皮黄本的念头。《昭代箫韶》卷帙浩繁,改编工作可称得上是个不小的文化工程。据周志辅先生在《昭代箫韶之三种脚本》一文中所述:“据所目睹慈禧太后当日翻制皮黄本《昭代箫韶》时之情况,系将太医院、如意馆中稍知文理之人,全数宣至便殿,分班跪于殿中,由太后取昆曲原本,逐出讲解指示,诸人分记词句。退后大家就所记忆,拼凑成文,加以渲染,再呈进定稿,交由‘本家’排演……”文中虽没有交代改编《昭代箫韶》的具体地点,但由于改编工作基本是在慈禧太后驻跸颐和园时进行的,而太医院的太医和如意馆的画师不可能在其当值的机构里集体参酌整理戏剧文本,在剧本整理出来后,还需要有丰富表演经验的伶人给唱词“安腔”,之后还要誊清定稿,由升平署负责收存,以供“内家”排演。这一系列的工作,只有在颐和园升平署内进行才是最为方便和最为适宜的。故此可以推定,颐和园升平署是进行这一改编工作的最重要的场所。正是由于来自宫廷的欣赏、支持和倡导,京剧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定型,最终成为行当齐全、技艺全面、雅俗共赏的剧种,并从此取代昆曲,成为“国剧”,颐和园升平署可以说是京剧的发祥地之一。ii1万圣书城慈禧太后主持改编《昭代箫韶》的工作,从光绪二十四年持续至光绪二十六年(1898-1900年),因八国联军入侵而中断,共翻改了一百零五出(一说为近一百二十出),其后京剧所演的杨家将故事的剧目,很多都是出自慈禧太后主持修订的改编本。ii1万圣书城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颐和园升平署遭到土匪的劫掠,据《升平署日记档·光绪二十七年》载:“当日,本署总台递世大人,为本署颐和园、城内本署自遭兵燹失去衣靠盔杂、行头切末事,计此报堂单底。升平署总管马(马得安)为报堂事,本署钱粮处首领狄得寿等报到,于上年七月二十一日后,被土匪抢去颐和园后升平署存收衣靠盔杂、切末行头等项,连箱六十三只,圆笼二十三挑,俱各失去无存。八月二十日,首领带人前往查验是实。”在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颐和园升平署即遭土匪劫掠,被抢去了装有衣靠盔杂、切末行头的六十三只箱子和二十三挑圆笼,损失甚巨。此后,颐和园升平署虽还承应颐和园的戏剧演出,但昔日的盛况不再。ii1万圣书城1924年,逊清小朝廷被逐出紫禁城,升平署解散,颐和园升平署所存物品尽数散失。1928年,其旧址成为颐和园事务所管辖的颐和园民众学校(即颐和园小学的前身)的校址。1942年,又被日伪当局所办的“建设总署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占用。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转归清华农学院。1950年由中央党校接收并管理至今。2000年,颐和园升平署成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ii1万圣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