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政书集成 全12册 2010 高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注意:《中国荒政书集成》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国荒政书集成 全12册 2010 高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书名:中国荒政书集成Udm万圣书城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Udm万圣书城书号:978-7-80696-604-4Udm万圣书城主编:李文海,夏明方,朱浒Udm万圣书城册数:12册Udm万圣书城日期:2010.3Udm万圣书城定价:6800.00元Udm万圣书城 Udm万圣书城内容介绍:Udm万圣书城    《中国荒政书集成》辑录了宋至清末出版的各类荒政着作,为人们了解历史时期特别是清代重大灾害的实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极为详尽的珍贵资料。Udm万圣书城

 Udm万圣书城

 Udm万圣书城

 未命名-1.jpg未命名-2.jpgUdm万圣书城

中国荒政书集成 目录Udm万圣书城

一救荒活民书 (原名《救荒补遗》) / (宋) 董煟原着 ; (元) 张光大新增 ; (明) 朱熊补遗; (明) 王崇庆释断 ; (明) 顾云程校阅 ; 夏明方点校 ; 清同治八年楚北崇文书局重刻本. 拯荒事略 / (元) 欧阳玄撰 ; 夏明方点校 ; 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荒政丛言 / (明) 林希元撰 ; (清) 俞森辑 ; 夏明方, 黄玉琴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荒政考 / (明) 屠隆撰 ; 清俞森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荒政汇编 / (明) 何淳之编辑 ; 陈喆, 罗兴连点校 ; 明万历二十三年潭廷臣重刻本. 赈豫纪略 / (明) 钟化民撰 ; (清) 俞森辑 ; 夏明方, 黄玉琴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曲沃荒政 / (明) 何出光撰 ; 李光伟点校 ; 明万历年间刻本. 荒政要览 / (明) 俞汝为撰 ; 朱浒点校 ; 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 荒箸略 / (明) 刘世教撰 ; (清) 俞森辑 ; 夏明方, 黄玉琴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荒政议 / (明) 周孔教撰 ; (清) 俞森辑 ; 夏明方, 黄玉琴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煮粥条议 / (明) 陈继儒撰 ; 夏明方点校 ; 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菑祲窾议 / (明) 毕自严撰 ; 夏明方点校 ; 明万历清福堂刻本. 赈记 (外一种) / (明) 王世荫辑 ; 夏明方点校 ; 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 荒政考 / (明) 陈仁锡撰 ; 夏明方点校 ; 明崇祯六年刻本. 荒政条议 / (明) 孙绳武撰 ; 惠清楼点校 ; 清初抄本. 救荒事宜 / (明) 张陛撰 ; 夏明方点校 ; 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救荒 / (明) 潘游龙辑着 ; (明) 金俊明参评 ; (清) 张鹏飞重刊 ; 夏明方点校 ;清道光十六年重刻本. 救荒策会 / (明) 陈龙正辑 ; 夏明方点校 ; 明崇祯十五年洁梁堂刻本. 救荒成法 / (明) 王象晋辑 ; 李光伟点校 ; 明末刻本.二救荒全书 / (明) 祁彪佳撰 ; 赵丽, 丁蕊, 徐娜, 张瑞龙誊抄 ; 夏明方, 朱浒校订 ; 明崇祯末年远山堂稿本、清初鸣野山房抄本. 救荒定议 / (清) 陈瑚着 ; 李文海点校 ; 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救荒策 / (清) 魏禧撰 ; (清) 俞森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荒政考略 / (清) 张能鳞撰 ; 夏明方点校 ; 清康熙十九年刻本. 救荒政略 / (清)张能鳞撰 ; 夏明方点校 ; 清康熙十九年刻本. 捕蝗考 / (清) 陈芳生撰 ; 夏明方点校 ; 一九八三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常平仓考 /(清) 俞森着 ; 李文海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义仓考 / (清) 俞森着 ; 李文海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社仓考 / (清) 俞森着 ; 李文海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郧襄赈济事宜 / (清) 俞森着 ; 李文海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捕蝗集要 / (清) 俞森着 ; 李文海点校 ; 清宣统三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广惠编 / (清) 朱轼撰 ; 刘镇编 ; 李文海点校 ; 光绪二十三年重刻本. 轺车杂录 / (清) 朱轼撰 ; 刘镇编 ; 夏明方点校 ; 光绪二十三年重刻本.三(古今图书集成) 荒政部 / (清) 陈梦蕾纂 ; (清) 蒋廷锡校订 ; 赵晓华点校 ; 一九三四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潮灾纪略 / (清) 佚名撰 ; 夏明方点校 ; 清抄本.  Udm万圣书城

扑蝻历效 / (清) 王勋撰 ; 李文海点校 ; 清雍正十年刻本. 荒政考 / (清) 王心敬辑 ; 李文海点校 ; 一九一二年铅印本. 伐蛟说 / (清) 魏廷珍撰 ; 张海鹏校 ; 李文海点校 ; 清嘉庆十四年刻本. 急溺琐言 / (清) 鲁之裕撰 ; 夏明方点校 ; 清乾隆年间刻本. 钦定康济录 / (清) 陆曾禹着 ; 赵丽, 徐娜点校 ; (日) 纪藩含章堂刻本. 荒政锁言 / (清) 万维翰着 ; 李文海点校 ; 清乾隆癸未年重刻本. 赈纪 / (清) 方观承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乾隆十九年刻本.四亥子饥疫纪略 / 清冒国柱纂 ; 李文海点校 ; 清抄本. 赈略 / (清) 吴文炜撰 ; 李文海点校 ; 天津图书馆藏抄本. 荒政辑要 / (清) 姚碧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 御荒集览 / (清) 畲西居士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乾隆五十年抄本, 清嘉庆十九年刻本. 救荒备览 / (清) 劳潼辑 ; 郝秉键点校 ; 清道光三十年重刻本. 余姚捐赈事宜 / (清) 张廷枚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赈安示稿节选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抄本. 救荒良方 / (清) 佚名辑 ; 张永江点校 ; 清刻本. 劝民除水患以收水利歌 / (清) 胡季堂撰 ; 李文海点校 ; 清嘉庆三年刻本.钦定辛酉工赈纪事 / (清) 庆桂等辑 ; 牛淑贞, 夏明方点校 ; 清嘉庆七年刻本. 荒政辑要 / (清) 汪志伊辑 ; 郝秉键点校 ; 清嘉庆十一年苏藩署刻本. 捐赈事宜 / (清) 张青选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嘉庆十五年刻本. 赈记 / (清) 那彦成编 ; 郝秉键点校 ; 清嘉庆十八年刻本. 抚豫恤灾录 / (清) 方受畴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嘉庆十九年刻本.五海宁州劝赈唱和诗 / (清) 易凤庭辑 ; 王丽娜, 鲍克敏, 王琳, 吕兵点校 ;嘉庆二十年刻本. 灾赈全书 / (清) 杨西明编辑 ; 郝秉键点校 ; 清道光三年刻本. 荒政备览 / (清) 王凤生着 ; 郝秉键点校 ; 清道光三年刻本. 娄东荒政汇编 / (清) 顾嘉言等辑 ; 丁蕊, 郭传芹点校 ; 清道光四年刻本.淳安荒政政纪略 / (清) 王元基辑 ; 郝秉键点校 ; 清道光四年刻本. 饲鸠纪略 / (清) 邵廷烈着 ; 郝秉键点校 ; 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筹济编 / (清) 杨景仁编 ; 郝秉键点校 ; 清道光六年刻本. 使足编 / (清) 张谦存撰 ; 张永江点校 ; 道光十年刻本. 筹赈事略 / (清) 张谦存撰 ; 张永江点校 ; 道光十年刻本. 荒政摘要 / (清) 李羲文编 ; 张永江点校 ; 道光十四年刻本. 江邑救荒笔记 / (清) 周存义撰 ; 张永江点校 ; 道光十四年刻本. 水荒吟 / (清) 郑銮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进贤县水灾蠲缓抚恤全案 / (清) 佚名辑 ; 李光伟点校 ; 抄本. 长清县倡办义仓有关文稿 / (清) 舒化民辑 ; 张永江点校 ; 清道光年刻本.义仓全案 / (清) 鹿泽长辑 ; 张永江点校 ; 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道光二十四年荆江水灾后办法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抄本. 捕蝗汇编 / (清) 陈仅编述 ; 张永江点校 ; 清道光二十五年重刻本. 灾蠲杂款 / (清) 朱澍编 ; 颜军点校 ; 清抄本. 救贫捷法 / (清) 冯祖绳撰 ; 华南农学史研究室藏 ; 惠清楼点校 ; 一九五八年抄本.六高淳义学义仓辑略 / (清) 王检心纂 ; 吴四伍点校 ; 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Udm万圣书城

救荒煮粥成法 / (清) 豫省赈恤劝捐局辑 ; 惠清楼点校 ; 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辰州府义田总记 / (清) 雷震初纂 ; 惠清楼点校 ; 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真州救荒录 / (清) 王检心撰 ; 朱浒, 惠清楼点校 ; 华南农学院图书馆藏抄本 (另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增补) . 灾荒要略 / (清) 佚名辑 ; 邵永忠点校 ; 清抄本. 筹赈事例 / (清) 户部辑 ; 吴密, 李光伟点校 ;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道光己酉灾案 / (清) 佚名编 ; 李文海, 贾国静点校 ; 清抄本. 常昭水灾纪略 / (清) 佚名撰 ; 惠清楼点校 ; 清刻本. 济荒要略 / (清) 顾甦斋辑 ; 惠清楼点校 ;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济荒必备 / (清) 陈仅纂集 ; 王娟点校. 济荒纪略 / (清) 郁方董辑 ; 惠清楼点校 ; 清咸丰元年刻本. 虞邑洪水记稿 / (清) 佚名撰 ; 邵永忠点校 ; 清抄本. 救荒举要 / (清) 戴百寿着 ; 惠清楼, 朱浒点校 ; 清光绪二十年重刻本. 捕蝗要诀 / (清) 佚名辑 ; 惠清楼点校 ; 清同治八年刻本. 治蝗全法 / (清) 顾彦辑 ; 惠清楼点校 ; 清光绪十四年重刻本. 捕除蝗蝻要法三种 / (清) 李炜撰 ; 惠清楼点校 ; 清咸丰八年刻本. 宪奉饬尊随地保婴备荒设立勤俭社章程 / (清) 洪子泉撰 ; 惠清楼点校 ; 咸丰九年刻本. 救荒六十策 / (清) 寄湘渔夫编撰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同治七年、八年、九年、十一年江阴积谷征信录 / (清) 林达泉纂 ; 吴四伍点校 ;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荒政便览 / (清) 蒋廷皋编撰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九年刻本. 办荒存牍 / (清) 嵇有庆撰 ; 惠清楼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救荒急议 / (清) 方濬师着 ; 王娟点校 ; 清光绪三年稿本.七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 / (清) 潘遵祁辑 ; 吴滔点校 ; 清光绪三年刻本. 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续编 / (清) 吴大根辑 ; 吴滔点校 ; 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三编 / (清) 潘祖谦辑 ; 吴滔点校 ; 清宣统三年刻本.长元吴丰义仓全案四编 / (清) 潘灏芬辑 ; 吴滔点校 ; 一九一四年刻本.八救济灾黎陪赈散 / (清) 陈良佐撰 ; 赵晓华点 ; 校清光绪四年刻本. 救灾福报 / (清) 郑官应辑 ; 赵晓华点校 ; 民国二十四年刻本. 上海经募直豫晋赈捐征信录 / (清) 屠继善, 魏学韩辑 ; 朱浒点校 ; 清光绪五年刻本.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 / (清) 苏州桃花坞协赈公所编 ; 朱浒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答问担粥厂章程书 / (清) 陈介祺撰 ; 惠清楼点校 ; 清光绪五年刻本. 户部咨行荒政条奏 / (清) 彭世昌撰 ; 惠清楼点校 ; 清光绪五年刻本. 荔原保赈事略 / (清) 周铭旂辑 ; 惠清楼点校 ; 清光绪五年刻本. 澹灾蠡述 / (清) 范鸣龢撰 ; 惠清楼点校 ; 清光绪六年刻本. 枣强书院义仓志 / (清) 方宗诚撰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五年刻本. 宣化常平义仓禀稿章程 / (清) 张秉铨撰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六年刻本.广粥谱 / (清) 黄支鹄辑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七年刻本.九续刊东省积谷通行 / (清) 佚名辑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八年刻本. 镇江苏州电报局桃坞同人收解皖赈征信录 / (清) 佚名辑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重建清江丰济仓图案 / (清) 许佐廷辑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二十三年续刻本. 上海县积谷息款借给各乡平粜贴价征信录 / (清) 佚名着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八年刻本.  Udm万圣书城

嘉定县仓案汇编 / (清) 杨恒福辑 ; 赵晓华, 吴四伍, 王丽娜点校 ; 清光绪八年刻本. 豫省仓储征信录 / (清) 河南省赈务善后局辑 ; 惠清楼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上海金州局内闽越江浙协赈公所收解直东江浙赈捐征信录 / (清) 佚名着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汴游助赈丛钞 / (清) 孙传鸬撰 ; 赵晓华点校 ; 台北文海出版社据清光绪十年稿本影印. 救荒百策 / (清) 寄湘渔父撰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十三年重刻本. 新定灾案章程 / (清) 佚名辑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苏州府昭文县赈款征信录 / (清) 佚名辑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推广水灾救命捐简明征信录 / (清) 周培辑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赈济山会两邑沿海水灾征信录 / (清) 徐树兰编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年间铅印本. 津河广仁堂征信录 / (清) 潘公甫编 ; 赵晓华点校 ; 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流民记 / (清) 王庸着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灾赈章程 (附光绪十四年丹阳办理灾案) / (清) 佚名着 ; 贾国静,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年间抄本. 担粥法·张侍御疏 / (清) 钱禄曾等着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江甘灾赈各稿 / (清) 佚名着 ; 贾国静,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年间抄本. 顺直赈捐章程 / (清) 佚名辑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黄村放粥记 / (清)李鸿逵撰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河南赈捐局简明册 / (清) 佚名辑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上海协赈公所往来信稿 / (清) 佚名辑 ; 朱浒点校 ; 清抄本. 江苏赈捐援照顺直请奖章程 / (清) 佚名着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十八年刻本.十晋饥编 / (清) 佚名辑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振事三纪 / (清) 林邕着 ; 邵永忠点校 ; 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云南昭通工赈记 / (清) 李耀廷辑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救荒简易书 / (清) 郭云升撰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湖南赈捐请奖章程 / (清) 佚名着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湖北筹办推广赈捐章程 / (清) 佚名佚名辑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邵郡平粜征信录 / (清) 佚名着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二十四年铅印本. 常邑社稷庙粥厂记 (又名《常邑社稷庙粥厂征信录》) / 汪方洋撰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昭邑同仁粥局征信实录》 / 叶寿松撰 ; 邵永忠点校 ; 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江苏淮徐海义赈第一批征信录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绍郡义仓征信录 / (清) 徐树义编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五年铅印本.毕节赈录 / (清) 刘大琮编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七年铅印本. 筹办淮泝义赈征信录 / (清) 唐洪培, 唐锡晋编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山西赈捐章程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永义仓记 (外二种) / (清) 林志仁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华娄义仓征信录 (己亥四月起庚子三月止第一届) / (清) 佚名着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鼠疫汇编 / (清) 罗汝兰, 吴宣崇合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六年重刻.上海县积谷钱款借给各乡贫家耔种征信录 (光绪二十六年) / (清) 佚名撰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西安义赈征信录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济荒粥赈章程 / (清) 余治原辑 ; 葛兴钊编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七年铅印本. 山东赈抚赈捐总局改章收捐章程 / (清) 山东赈抚赈捐总局撰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七年 Udm万圣书城

刻本. 赈榆录 / (清) 王继鼎撰 ; 张玮点校 ; 民国七年铅印本. 山东赈捐条款 /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皖浙赈征信录 / (清) 浙江西湖协德堂编 ; 张玮点校 ; 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十一北乡丰备仓志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八年初刻, 民国八年重镌. 上海县积谷征信录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一起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底止)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二十九年铅印本. 山萧两邑沿海筑堤工赈征信录 / (清) 佚名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灾赈日记 / (清) 邱柳堂撰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宜荆城乡筹济公所各项章程办法汇录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末年铅印本. 湖南筹赈捐输章程 / (清) 湖南筹振总局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光绪三十二年九月) 扬镇沙洲义振函电存稿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三十二年抄本. 饥荒记 / (清) 胡玉珊记 ; 朱浒点校 ; 清光绪年间抄本. 安徽筹办赈捐章程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三十三年活字本.上海县积谷征信录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起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底止)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上海广仁堂经收江南北振捐征信录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末年铅印本. 筹办秦湘淮义振征信录 / (清) 唐锡晋辑 ; 李文海, 贾国静点校 ; 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江北赈务电报录/ (清) 杨文鼎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救荒法戒录 / (清) 黄贻楫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山东赈捐章程 / (清) 佚名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光绪年间铅印本. 山东奏定赈捐章程 / (清) 佚名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光绪年间铅印本. 山东赈捐局简明册 / (清) 佚名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浙江赈捐局简明册 / (清) 佚名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江苏淮俆海等属赈捐请奖章程 / (清) 佚名辑 ; 李文海点校 ; 清光绪年间刻本. 己酉甘肃赈务往来电稿 / (清) 佚名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宣统年官报书局排印本. 论赈刍言 / (清) 刘锺琳撰 ; 夏明方点校 ; 清宣统元年铅印本. 徽属义赈征信录 / (清) 洪廷俊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宣统二年刻本. 江皖筹振新捐例章 / (清) 佚名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江皖筹振新捐奏稿 / (清) 陆润痒拟 ; 夏明方点校 ; 清宣统三年石印本.十二直隶省城办理临时防疫纪实 / (清) 延龄辑 ; 夏明方点校 ; 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末 / (清) 陈垣编纂 ; 夏明方点校 ; 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东三省疫事报告书 / (清) 奉天全省防疫总局编译 ; 吴秀明, 高岚岚点校 ; 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皖北治水弭灾条议 / (清) 吴学廉撰 ; 夏明方点校 ; 清末铅印本. 永惠仓源流记三刻 (民国) 适轩编辑 ; 夏明方点校 ; 民国六年铅印本. 附录 : 清末民初以前中国荒政书 Udm万圣书城

Udm万圣书城读《中国荒政书集成》Udm万圣书城

国家清史编委会资助出版的《中国荒政书集成》,是当前清史纂修工程和中国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中的一件盛事。这套大型史料专书不仅为新清史的修纂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史料依据,而且和编委会组织出版的各种“文献丛刊”、“档案丛刊”、“编译丛刊”等史料专书一起,开发、抢救和保存了历史上丰富的文化资源,泽被后世,功在久远。从这个角度上讲,编委会对各种史料丛刊的策划和出版,其意义不低于新修清史。Udm万圣书城

编纂史料专书难,编一套大型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史料专书更难。《中国荒政书集成》的编纂者们要对浩如烟海、按经史子集分类的传统文献进行广泛搜集和甄别,特别是对诸如政书、农书、医书、善书等散见的古籍文献,以至仅见于善本、抄本的各种记载作出悉心研究和准确剥离,确定其中哪一批文献属于“荒政”,为此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十几年前,我曾见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攻读学位的朱浒博士,大包小包地把各种复印资料背到夏明方的斗室里。他们在课题主持人李文海的指导和参与下,一面释读史料,条析甄选,一面爬梳海内外学者研究“荒政”的前沿成果,一面又调适自己对于灾荒和荒政的界定,从而形成了编纂《中国荒政书集成》的指导原则和研究对象。这一工作的本身,就是极其艰辛的科学研究。研读夏明方为《中国荒政书集成》写的长篇序言,以我理解,如果浅白地讲,荒政是指御灾救荒的“政”和“治”,或者说是指抗灾救荒的政令、制度、理论以及更广泛的应对灾害的治理举措和实施行为。十载辛劳始成此书。清史编委会领导认为该书是“当今海内外第一部系统、完备的中国荒政资料汇编”,这一评语是对编者付出劳动的充分肯定。Udm万圣书城

《中国荒政书集成》的编纂者在总结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第一部荒政专书问世于南宋的划期标准上溯到西汉。但在他们的专书中还是把南宋董煟的《救荒活民书》排在卷首,而将汉唐时代诸如《洪范五行传》、《相雨书》及一些宗教祈祷经文等书目置于附录。这种安排体现了编者的研究意图,即将荒政看成一个随历史演进而逐步人文化、制度化的变迁过程。延续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是一个静态体系,而是经历了一种政治-社会格局的复杂变动和沿革。约略言之,汉唐时代,可以称之为门阀贵族的政治-社会,当时思想文化典籍中关于防灾的主流意识,重在以“天意示警”告诫君王们修德慎行。而以科举制度为枢纽,被有的学者称之为士大夫政治-社会,是在唐宋之际逐渐形成,到明清才高度成熟的。至今仍在皖南一些地方流传的“三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等民谚,就是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的理想化描述。制度变革导致文化下移。自宋至清,逐渐形成了在国家机构和社会层面上具有发言权的士大夫群体,作出了将荒政面向社会并逐步使之体系化的努力,各种相关文献遂成林林总总之势。到清末,从这个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思想者和慈善家,反映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近代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将传统的国家荒政机制发展为新型的近代义赈机制。从该书编目设计的背后,我们可以体味出几位编纂者丰厚的历史感和对中国政治-社会格局变化的深刻认识。Udm万圣书城

这样编就荒政书,不止于描述灾情荒状的层面,而是成为研究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专业的一种视角,一个亮点。在人民大学灾荒史课题组刚建立时,李文海就不止一次提出,要让史学走出史学家对话的范围,更有效地为社会现实服务。灾荒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各种灾荒超越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制约,不断地向人类社会挑战。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一面改造自然,一面又在干扰和破坏生态平衡,至今仍频频遇到天灾的威胁。这里,继承古人的历史经验来丰富当代人的抗灾和减灾智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可以把《中国荒政书集成》看成一项公共文化工程。我很同意戴逸在上世纪80年代为《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所作序言中指出的,灾荒课题组的成果,不仅对于研究清史的学者,而且“各地正在编志修史的同志们,从事农业、水利、气象、地震、病虫害研究的专家们,以及致力国土整治、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专家们,将此书置于案头,或则阅读,或则检索,都将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信息”。Udm万圣书城

一项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课题,需要学术带头人的卓越史识,需要一支持续研究、薪火相传的团队,也需要有远见有魄力的出版单位(如天津古籍出版社)对传播他们研究成果的鼎力支持。《中国荒政书集成》的成功出版,取决于这样几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人民大学清史所的灾荒史课题组20多年如一日地对此项研究锲而不舍,我们能不断地听到他们的声音,读到他们的成果,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并不多见。Udm万圣书城

不过,史学研究没有句号。他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即使是荒政史料的整理和编纂工作,也有待于拓展和深入。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在《中国荒政书集成》之后,可否继续把有清一代的灾赈档案也编辑成书。从2004年开始,人大灾荒课题组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学者们合作,着手收集和编纂的清代灾赈档案史料(400多万字),已经整理完毕。《中国荒政书集成》和这批史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是后者全部为清代灾赈的专项档案,或者说是集中了自宋至清荒政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二是这批档案可以称之为清代灾情荒状和荒政机制的现场记录,包括奏折、上谕、章程、文书、清册、图录等,都是在灾荒发生和救荒过程中形成的,和清代荒政实施程序息息相关的原始记录,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荒政逐步转变为近代荒政这一历史新趋势的文字信息。这批档案和《中国荒政书集成》相接相合,互为补充,好比一车之两轮,承载了中国荒政(以清代为主)的各种宝贵的文字资源。如果把这批档案也出版为史料专书,当为清史研究和社会相关部门思考防灾减灾与设计和谐的社会生活,进一步提供帮助。    Udm万圣书城《中国荒政书集成》是中国灾害史研究第四个里程碑Udm万圣书城

《中国荒政书集成》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组织出版的大型文献资料,是当今海内外第一部系统、完备的中国荒政资料汇编。它是中国灾害史研究第四个里程碑。 Udm万圣书城

第一个里程碑:《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发展经济,必须新建工业,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设计并建立156个工矿企业。按照前苏联设计厂矿的程序,要建立工矿单位,必须先知道建设地点的地震烈度。但我国地震台站很少,不足以供鉴定设厂地址之用。1954年李四光提出利用中国历史材料制定拟设厂矿地址的地震烈度,经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全体赞同请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同人完成。经二年努力,翻阅八千余种文献,编纂《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分上下册,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由李善邦主编,1960年完成《中国地震目录》。1976年7月唐山地震引起了人们对地震预报工作的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联合发起,邀请有关部门组成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组织地震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对地震史料再作一次广泛的搜集,重新编纂。自1978年起,至1982年,历时五年,得以完成。《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分元代以前、明代、清代、民国、1949~1980年五卷。 Udm万圣书城

第二个里程碑: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中华书局出版。在原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支持下,1956~1958年,水利水电科研院水利史研究室20多名同志组成整理小组,从百余万件清代奏摺中,将有关雨情、旱涝灾情、河道变迁及治理、工程技术等史料,采用抄写、打字、拍照等办法,整理成近十四万张照片、二万件抄件。为便利研究我国历史洪水和洪涝规律,1981年《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1988年《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珠江韩江洪涝档案史料》、1991年《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1993年《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1998年《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浙闽台地区诸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相继出版。1975年8月河南特大洪涝灾后后,1976年9月水利电力部下达《关于组织进行历史洪水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由水利电力部组成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协调小组,组织协调和推动全国调查洪水资料审编刊印工作。至1984年汇编出全国约6000个调查河段的20000多个大洪水资料。 Udm万圣书城

第三个里程碑:《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972年世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要求气象工作者注意气候研究。中央和各省气象局开展历史气候资料搜集和整理,1973年至1974年,完成北方10省(市、自治区)气候历史资料的整编工作(20余人)。1975年起,其余19个省(市、自治区)50余人查阅各种地方志、明史、清史和宫廷档案等几千种史料,摘抄10多万张卡片。两次会战共得出120个区域的500年旱涝等级序列,逐年逐站进行细致校正和拼接,1981年《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1979年)》出版。 Udm万圣书城

所以,我国大规模的灾害史研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紧密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确保人民生命安全需要联系起来的,灾害学研究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二大多是社会科学(主要是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相合作的结果。三是这些海量工程,一般需要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几乎花费了很多科学工作者一辈子的心血。 Udm万圣书城

中国许多地方历史上是灾荒的滋生地。据文字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几乎每年都有一次较大的水灾或旱灾。在神州广袤的大地上,滨河地方常“十岁九淹”,高原区域则亢旱连年。不仅灾荒频仍,而且灾区广大,灾情严重。历史如此,目前灾情仍不可小视。仅近三年来,因灾引起的国殇举办了三起。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7844人,紧急转移安置1858.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3.3万间,损坏房屋670.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与近20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高出10.7%,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高出近1倍,直接经济损失高出1.2倍。综合比较历年灾情指标,2010年是近20年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个重灾年份。 Udm万圣书城

有关荒政书的定义,高建国所称“以救荒为目的的专书”,邵永忠称“荒政史籍”,则是“以古代救荒活动及其相关的法令制度、政策措施、思想见解等为记载内容的政书体史书”。显然,邵说更为全面。“四大文明古国”指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一说法,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梁启超的说法来源于当时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发源地”。但遗憾的是,除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历史痕迹。毫不夸张地说,荒政是中华民族延续的一个良方,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Udm万圣书城

《中国荒政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从立项到出版,历经十年时间。《集成》内容丰富,设计精湛,达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境界。编纂者竭尽全力,校勘用力,点校得当,是很见功底、凸显水平的系统工程。《集成》的出版显现了灾害史研究为国家减灾救灾建设服务的主体功能,融会贯通,是清史研究的一大成果,填补了民国“中国荒政全书”的未竟任务,堪称为我国灾害史研究的里程碑,毫不过誉。这第四个里程碑与前三个里程碑有所不同,“这些资料因编纂目的的限制而偏重于历史时期的灾害纪录,有关减灾救荒方面的文献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集成》则作了系统整理。 Udm万圣书城

天津古籍出版社很有眼力,与清史研究所强强联手,相得益彰,出了一部精品书。让广大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先辈们的荒政论述。 Udm万圣书城

应当指出,《集成》的问世为“荒政”正了名,“荒政书不可不读”。一批批荒政史硕士、博士在各大学中培养出来,一篇篇高质量的荒政论文和着作出版,荒政无疑是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成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们关注的新动向。 Udm万圣书城

《集成》如何以“以古代救荒活动及其相关的法令制度、政策措施、思想见解等”来为国家减灾救灾建设服务的呢? Udm万圣书城

开浚河道,修筑圩岸。我国农村有岁修之风气,然近年来“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取消,造成的后患,水利部长陈雷坦言,部分灌区也由于水源短缺、渠道淤积、抗旱设施损毁或不配套等导致抗旱浇地能力下降。 Udm万圣书城

以工代赈,实在是中国荒政一大发明。明嘉靖时佥事林希元上疏:凶年饥岁,人民缺食,而城池水利当修,在在有之。官出财以兴事,而因可以赈民,是谓一举而两得也。国家仍坚持以以工代赈方法治理灾害,汶川地震恢复重建时也用上了。 Udm万圣书城

处分和鼓励。《赈灾全书》所列处分18项,鼓励1项。现在是多奖励,处分较少。 Udm万圣书城

分极贫和次贫给赈。按不同受灾程度、紧急情况处置,是现在救灾的一个主导原则。 Udm万圣书城

《集成》的本体是救荒,绝大部分内容是对几千年中国救荒思想、救荒对策、救荒制度和救荒措施进行系统化的总结或整理。当今我国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国人容易忘记过去的苦痛。2010年,高建国等人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建立国家备荒防灾体系的建议。中国是人口世界上最多的国家,灾荒多而严重。18亿亩农田产出的粮食,经常受到干旱、洪涝、台风、风雹、低温冻害等严重威胁。青藏高原的隆起决定了具有三级阶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起时伏,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城市化趋势迅猛,高楼大厦林立,人口高度集中,防灾能力不健全,导致灾害极易扩大化。为了确保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范于未然,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尽早建立国家备荒防灾体系。 Udm万圣书城

《集成》完成后,还需要办什么事情?我认为至少两件,一是戴逸教授指出了方向:“且欲安装网络,设数据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贮存、检索,以利研究工作。” 二是清代已出现《灾赈要务》之类救灾时随身携带的手册,为了使更多人能阅读到《集成》的精华,建议编纂出版《中国荒政书集成提要》(暂名)。 Udm万圣书城

(2011年2月26日)Udm万圣书城

 Udm万圣书城

我们为什么编《中国荒政书集成》这部书?Udm万圣书城

                             李文海Udm万圣书城

谢谢清史编委会组织这个座谈会,谢谢各位专家和媒体的朋友来参加这个会议,对这部书发表评论。 Udm万圣书城

我代表夏明方同志和朱浒同志,向大家简单地汇报一下我们编这部书的最初的一些想法。 Udm万圣书城

促成我们编这套书的缘由,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三句话: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历史传承的需要;三是学科建设的需要。 Udm万圣书城

我对这三句话作一点说明。 Udm万圣书城

第一点,社会生活的需要。这个大家都有切身体会。这些年,不论中国还是世界,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性影响,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障碍,也成为一个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拿我国来说,从1998年的全国性大水灾,2003年的“非典”流行,2008年5月引起全民族巨大悲痛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春间的玉树地震,同年由于极端天气条件造成的多发性洪涝灾害以及甘肃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一直到去冬今春南方的雨雪灾害和北方的大面积旱灾。所有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威胁和障碍。这套书中有篇文章说,习于遗忘是人类最常见的弱点之一。当灾害发生,大难临头,承受着切肤之痛时,往往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印象也就渐渐地淡漠,甚至忘乎所以,好了伤疤忘了痛了。事实确实如此。有些人往往为着一己的私利,或某些局部的、眼前的、短暂的利益,大灾一过,就故态复萌,依然肆无其惮地对大自然作无情的掠夺,破坏着生态环境,为新的自然灾害的到来准备着条件。因此,历史学家就有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要时时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用历史上曾经经历的巨大灾难、进行的艰苦斗争、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生的惨痛教训作为教材,不断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想,这套书是可以发挥这样的社会功能的。 Udm万圣书城

第二点,历史传承的需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荒政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价值。中国是个多灾的国家,一方面遭受了自然灾害的严重侵袭,一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防灾抗灾的经验。荒政书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和结晶。司马迁十分强调历史学应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荒政书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反映得最为充分。这类书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来展开的,其中有许多精辟深邃的、合乎客观实际的、符合科学精神的观点和议论,也有不少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可笑的、甚至是荒唐的认识和说法。不论对与错,经过分析,都会给人们提供启示和借鉴。拿这些古代的东西对照今天的生活现实,这确实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可惜的是,即使像四库全书这样的文化工程,也没有给予这一类书籍以一席之地,有些反映灾荒的作品,倒因为文字的犯忌而被列入禁毁书目之中。昨天的《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引用明代藏书家叶盛的一句话:“夫天地间物,以余观之,难聚而易散者,莫书若也。”我们把分散的、零星的,那些孤本、珍本、手抄本,各种不易见到的本子,汇聚在一起,不让它散失,不仅方便大家使用,而且从历史传承和文化积累的角度看,也是十分必要的。 Udm万圣书城

第三点,学科建设的需要。近20年来,灾荒史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令人鼓舞的现象。历史学同其它所有学科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它学科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一般来说,其研究对象都是现实存在的东西,即使比较抽象的哲学、宗教学等也是如此,唯独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已经逝去了的东西,是不可再现的往事,所以,史学工作者只有通过历史资料才能接触到自己的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历史资料的整理对学科建设的特殊重要性。目前,就灾荒史来说,资料整理工作大大滞后于学术研究工作,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在2005年召开的“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出“加深和拓展灾荒史研究要重视五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学术研究同资料整理的结合。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多,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大,许多人不愿意或不屑于做这种事情。我们在编这部书的十年间,就有过很深切的体会,确实经过了很多的曲折,当然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热情帮助。有很多事情是很令人感慨的,也有很多事情是很令人感动的。这方面的情况,夏明方同志在书的序言里都写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Udm万圣书城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想,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是,学术不是学者个人自娱自乐的东西,它必须要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术成果要能为社会所共享。这部书出版了,还只是走了第一步,这部书有没有价值,这项工作有没有意义,还要看社会对这部书接受的程度,要看这部书对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是否真正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还要等待着现实生活的严格检验。另一层意思是说,学术不是靠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努力就可以做好的,必须要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一点,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在过去,也许靠某个个人,十年寒窗,毕生心血,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可以产生出了不起的学术成果,今天则完全不同了,如果没有一个志趣相投、默契和谐、同甘共苦的学术团队,如果不得到学术界同行们的热情支持和通力合作,如果没有社会各方面的悉心关注和大力帮助,要想完成一个大一点的学术项目,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十分幸运,这几个条件都恰好具备了,工作才算有了一个值得高兴的结果。因此,最后需要表达的,就只有一点,就是对学术界同行以及社会各个方面表示我们由衷的、诚心诚意的感谢! Udm万圣书城

具体的感谢内容,在另一个场合,夏明方同志已经一一讲过了,我不再重复。不过有两条,还是不能不说。从资料的搜集、整理、编辑的环节说,虽然主编署的是我们三个人的名字,但主要的工作是夏明方同志做的,百分之八、九十的心血和精力是他的。从出版的环节说,如果没有天津古籍出版社及刘文君社长的远见和魄力,这部书是不可能顺利问世的。这两句话,即使过去说过了,今天也还是要再说一遍。 Udm万圣书城

再一次谢谢大家! Udm万圣书城

(2011年2月26日)Udm万圣书城

重视防治灾荒的历史经验–《中国荒政书集成》出版座谈会纪要Udm万圣书城

2011年2月26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项目《中国荒政书集成》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副主任马大正、朱诚如,《中国荒政书集成》主编李文海,中国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建国,天津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荣新海,农业部中国农业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曹幸穗等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Udm万圣书城

自然灾害始终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减灾救荒经验,也积累了卷目浩繁、汗牛充栋的救荒文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国的荒政文献散藏全国各处,其中不少属于善本、稿本、抄本等,查阅和利用起来十分不便。对现存荒政书进行系统、科学的整理与编校工作,就显得极为迫切。李文海、夏明方、朱浒等《中国荒政书集成》的编者不避艰辛,默默耕耘,从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搜集整理出汉至清末现存荒政书411部,辑佚书目65部,共约476部,另有译着或外人编撰的中文着述15部。《中国荒政书集成》此次收录的荒政文献,包括刻本、抄本、稿本、善本等在内计有187种,总字数1200余万,基本囊括目前所知海内外较为重要、珍稀的荒政书,且按问世时间顺序编排,大体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救荒思想、救荒体制与救荒实践发展演变的概貌。它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项目之一,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组织出版的大型文献资料,被称为国内外第一部也是最完备的一部荒政书集成。 Udm万圣书城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中国荒政书集成》的学术团队和天津古籍出版社所做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中国荒政书集成》的文献资料价值和现实意义予以高度评价,并围绕如何充分利用《中国荒政书集成》、深入开展中国灾荒史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Udm万圣书城

减少灾荒,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心愿和永恒课题 Udm万圣书城

戴逸先生认为,这部书经过编者调查、寻访、积累、精心编纂,是有史以来最为丰富、详细的荒政史丛书,有着珍贵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他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灾荒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灾荒的成因,以及怎样防治、抗御灾荒。由于关系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荒,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广西闹冻灾,华北中原地区闹旱灾,都威胁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国外的新西兰地震就发生在眼前。我们没有脱离灾荒,要学会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对大自然不能需求过多,要有一定限度,比如中国古代就有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做法。古人关于保护气候环境以及防灾、抗灾、救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也都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 Udm万圣书城

马大正先生认为,《中国荒政书集成》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学术项目。项目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有三个有机结合的条件:一是有一支敬业的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李文海、夏明方、朱浒等人精干、敬业,工作有章法。二是有独具慧眼的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的支持。在出版产业化、市场化的今天,出版社对文献项目的这种支持非常宝贵。三是有以戴逸为首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支持。这几个条件具备,出精品就有希望。否则,很多事情就可能会半途而废。 Udm万圣书城

高建国先生认为《中国荒政书集成》在相关学术领域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说:这套书对几千年的中国救荒思想、救荒对策、救荒制度和救荒措施,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和整理。里面很多思想也可以为现在所利用,尤其民政部的同志。为了确保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尽早建立国家备荒防灾体系。 Udm万圣书城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赫治清说:“写灾害史有两条要注意,一是总结自然灾害的规律,为当今的灾害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二是总结救灾防灾的历史经验,为我们现在的减灾防灾工作服务。我认为这套书在这两点上体现了它的价值。另外,《中国荒政书集成》对中国传统救灾模式的开发和传承,对完善我们的防灾减灾体制和管理制度很有用处。我们古代的先者,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过很多设想,而且提出了很多实际的措施,我们要深入开展荒政思想史的研究。通过这套书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抗灾精神,其中辑录的一些诗歌等文学作品,更是荒政文化很重要的部分。”他建议仿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搞一个中国荒政书提要,还应该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建立荒政数据库,制成一个供检索下载的光盘。 Udm万圣书城

人民出版社编审邵永忠从文献学这个角度论述了《中国荒政书集成》的学术价值。他认为作为一种专科性书目来讲,《中国荒政书集成》已经十分集中和完备了,这套书为我们补充相关史志书目在着录图书方面的缺漏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对于当今编撰一些工具书有参考作用。中华书局编审陈铮说:“我相信这套书的意义和价值随时间推移将更加彰显。” Udm万圣书城

历史学家要时时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Udm万圣书城

《中国荒政书集成》主编李文海说:“为什么编这本丛书?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自然灾害是人类很大的威胁。但人类很多时候是健忘的。灾害发生时,往往惊心动魄、刻骨铭心,大灾一过,就故态复萌。人经常为了一己之欲或者为了眼前的利益,对大自然无情掠夺,破坏生态环境。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要时时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用历史上曾经经历的巨大灾难、进行的艰苦斗争、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生的惨痛教训作为教材,不断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历史传承的需要。中国历来多灾,也积累了丰富防灾抗灾经验。荒政书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和结晶。拿这些古代的东西对照今天的生活现实,确实感觉到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拿到今天来看,其中有很多精辟深邃、符合客观实际的,当然也有错误的说法。但无论对与错都给我们提供借鉴。可惜荒政书散失厉害,我们把孤本、珍本、手抄本汇集到一起,不让它散失,方便大家使用,是历史传承和文化积累。三是学科建设的需要。20年来灾荒史研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就灾荒史来说,资料整理工作大大滞后于学术研究工作,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瓶颈。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许多人不愿意或不屑于做这种事情,而我们认为应该在这方面为学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Udm万圣书城

《中国荒政书集成》另一位主编夏明方介绍说:参加这部书工作的有30余人。这本书从1999年至2010年,共花了10年时间,一边点校一边出版。这也是我们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不是历史文献学者,其间标点、校勘、版本、文献甄别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希望得到方家指正。推动本学科发展是李文海老师为首的这个灾荒课题组的一个学术目标。史料整理后自己研究用,也提供给学界其他同志用。资料不封锁,学界都可以来研究。通过研究形成不同意见和相关讨论,推动学科的发展,以后工作还将按照这一精神来进行。他透露说:“我们手头还在搞‘清代灾荒纪年’,已经有900万字的规模。” Udm万圣书城

荣新海先生说:我们希望不闹灾,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很难避免。此书出版就有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中国荒政书集成》是古代某一领域典籍整理出版的典范。工程浩大,学者繁重的工作情况可想而知。“选择这一项目,我们看中了项目的三个特点。一是一流的作者团队。二是一流的学术水准。三是项目的独有性、独创性。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他表示要将这本书发行到需要的地方。 Udm万圣书城

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文君说:“当前学术界对整理项目是不太承认的。重视古籍整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我们做这种事情,是把经济效益放到第二位的。《中国荒政书集成》作为精品呈现给大家,我觉得是好的作者团队和好的出版团队的配合!我们非常感谢作者的信任。” Udm万圣书城

抗灾治荒应是国家治理的一项常备政务 Udm万圣书城

曹幸穗先生说:“这套书里面有很多宝藏值得去挖掘。包括古代的荒政思想、荒政措施。如果我们能提出关于灾害的、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或者是让大多数学者能接受的、用现代的人类已知的科学技术能够解释的一套规律的话,我想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将是非常大的。《中国荒政书集成》的出版,给我们的相关研究提供很多方便。以后我们利用这套书对灾、害、荒作为重点来分别研究,就使我们这个学科能够对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Udm万圣书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培华说:研究这套书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历史文献的丰富连续的继承性。本书是对前代荒政书的继承与创新。二是生态环境思想问题。三是中国灾荒史的研究问题。有些学者研究断代史和区域性历史,而《中国荒政书集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阔的学术视野。 Udm万圣书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李长莉说: 这一部灾荒史的史料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提供多方面的研究资源,是一个公共管理的史料宝库,是基层社会的官民百态。灾荒对某一个地方,对某一部分人可能是一种偶然性的事件,但是从国家政府的治理这方面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个常备的政务,这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管理模式,牵扯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力量。比如《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十二册里记载清末宣统年间东三省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鼠疫,清政府那个时候采取的仿效西方的近代式的防疫体制,用了实行隔离、西药消毒、查找病源、住院检查、医药治疗、病尸焚烧等一系列措施,然后很快地把疫情给控制住了。《中国荒政书集成》另外一个启发就是可以发现公共管理模式转型和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公共管理的转型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冲突的因素。 Udm万圣书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啸认为,从这本书的编目设计背后,我们看到了几位编撰者丰富的历史感和对中国社会格局变化的各种深刻认识。编成这样的一个荒政书,就绝不止是停留在描述灾情的层面了,而是提供了研究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等众多研究领域的多个视角。在这一点上,几位编撰者是非常明确的。李文海教授不止一次提出,要让史学走出史学家对话的范围,更有效地为社会现实处理。程啸说:当然这个灾荒研究课题组工作远远还没有结束,荒政史料的整理和编撰工作也有待于拓展和深入。 Udm万圣书城

 Udm万圣书城

中国荒政书集成

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主编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Udm万圣书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Udm万圣书城

 Udm万圣书城

第一册 第二册 3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救荒活民书(救荒补遗) 三卷拾遗一卷(宋)董[火胃]原着; (元)张大光新增; (明)朱熊补遗; (明)王崇庆释断; (明)顾云程校阅据同治八年(1869)楚北崇文书局重刻本点校
拯荒事略(选自《学海类编》)(元)欧阳玄撰据上海函芬楼影印本点校
荒政丛言(选自《荒政丛书》)(明)林希元撰; (清)俞森辑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荒政考(选自《荒政丛书》)(明)屠隆撰; (清)俞森辑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荒政汇编(明)何淳之编辑据万历二十三年(1595)潭廷臣重刻本点校
赈豫纪略(选自《荒政丛书》)(明)钟化民撰; (清)俞森辑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曲沃荒政(选自《中寰集》卷之六)(明)何出光撰据万历年间刻本点校
荒政要览(明)俞汝为撰据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点校
荒箸略(选自《荒政丛书》)(明)刘世教撰; (清)俞森辑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荒政议(选自《荒政丛书》)(明)周孔教撰; (清)俞森辑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煮粥条议(选自《学海类编》)(明)陈继儒撰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点校
[艹甾][浸(氵→礻)][穴款]议(明)毕自严撰据万历清福堂刻本点校
赈纪(外一种)(明)王世荫辑据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点校
荒政考(选自《无梦园初集》)(明)陈仁锡撰据崇祯六年(1633)刻本点校
荒政条议(选自《丛政杂着四种》)(明)孙绳武撰据初抄本点校
救荒事宜(选自《学海类编》)(明)张陛撰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点校
救荒(选自《康济谱》)(明)潘游龙辑着; (明)金俊明参评; (清)张鹏飞重刊据道光十六年(1836)重刻本点校
救荒策会(明)陈龙正辑据崇祯十五年(1642)梁堂刻本点校
救荒成法(明)王象晋辑据末刻本点校
救荒全书 十八卷(明)祁彪佳撰; 赵丽等誊抄据崇祯末年远山堂稿本、清初鸣野山房抄本校订
救荒定议(选自《棣香斋丛书·石集》)(清)陈瑚着据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点校
救荒策(选自《荒政丛书》)(清)魏禧撰; (清)俞森辑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荒政考略(清)张能麟撰据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点校
救荒政略(清)张能麟撰据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点校
捕蝗考(选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陈芳生撰据民国七十二年(1983)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点校
常平仓考(选自《荒政丛书》)(清)俞森着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义仓考(选自《荒政丛书》)(清)俞森着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社仓考(选自《荒政丛书》)(清)俞森着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郧襄赈济事宜(选自《荒政丛书》)(清)俞森着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捕蝗集要(选自《荒政丛书》)(清)俞森着据宣统三年(1911)文盛书局石印本点校
广惠编(选自《朱文端公藏书十三种》)(清)朱轼纂; (清)刘镇编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刻本点校
轺车杂录(选自《朱文端公藏书十三种》)(清)朱轼撰; (清)刘镇编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刻本点校
荒政部 四十三卷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清)陈梦雷纂; (清)蒋廷锡校订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华书局影印本点校
潮灾纪略(清)佚名撰据抄本点校
扑蝻历效(清)王勋撰据雍正十年(1732)刻本点校
荒政考(选自《关中丛书》)(清)王心敬辑据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点校
伐蛟说(清)魏廷珍撰; 张海鹏校; 李文海点校据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点校
急溺琐言(选自《尘花轩集》)(清)鲁之裕撰据乾隆年间刻本点校
钦定康济录(清)陆曾禹着据日本纪藩含章堂刻本点校
荒政琐言(清)万维翰着据乾隆癸未年(1763)重刻本点校
赈纪(清)方观承辑据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点校
亥子饥疫纪略(清)冒国柱纂; 李文海点校据抄本点校
赈略(清)吴元炜撰
荒政辑要(清)姚碧辑据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点校
御荒集览(清)畲西居士辑据乾隆五十年(1785)抄本、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点校
救荒备览(清)劳潼辑
余姚捐赈事宜(清)张廷枚辑据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点校
赈案示稿(节选)(清)佚名辑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抄本点校
救荒良方(清)佚名辑据刻本点校
劝民除水患以收水利歌(清)胡季堂撰据嘉庆三年(1798)刻本点校
钦定辛酉工赈纪事(清)庆桂等辑据嘉庆庆年(?)刻本点校
荒政辑要(清)汪志伊辑据嘉庆十一年(1806)苏藩署刻本点校
捐赈事宜(清)张青选辑据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点校
赈记(赈纪)(清)那彦成编据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点校
抚豫恤灾录(清)方受畴辑据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点校
海宁州劝赈唱和诗(清)易风庭辑; 王丽娜等点校据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点校
灾赈全书(清)杨西明编辑据道光三年(1823)刻本点校
荒政备览(清)王凤生着据道光三年(1823)刻本点校
娄东荒政汇编(清)顾嘉言等辑据道光四年(1824)刻本点校
淳安荒政纪略(清)王元基辑据道光四年(1824)刻本点校
饲鸠纪略(选自《棣香斋丛书》)(清)邵廷烈着据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点校
筹济编(清)杨景仁编据道光六年(1826)刻本点校
使足编(备荒通论)(选自《强恕斋三种》)(清)章谦存撰据道光十年(1830)刻本点校
筹赈事略(宝山筹赈事略)(选自《强恕斋三种》)(清)章谦存撰据道光十年(1830)刻本点校
荒政摘要(清)李羲文编据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点校
江邑救荒笔记(清)周存义撰据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点校
水荒吟(清)郑銮辑据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点校
进贤县水灾蠲缓抚恤全案(清)佚名辑据抄本点校
长清县倡办义舱有关文稿(清)舒化民辑据道光年刻本点校
义舱全案(清)鹿泽长辑据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点校
道光廿四年荆江水灾后办法(清)佚名辑据抄本点校
捕蝗汇编(清)陈仅编述据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刻本点校
灾蠲杂款(清)朱澍编据抄本点校
救贫捷法(清)冯祖绳撰据一九五八年抄本点校
高淳义学义仓辑略(清)王检心纂; 吴四伍点校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点校
救荒煮粥成法(清)豫省赈恤劝捐局辑据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点校
辰州府义田总记(清)雷震初纂据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点校
真州救荒录(清)王检心撰据华南农学院图书馆藏抄本点校
灾荒要略(清)佚名辑据抄本点校
筹赈事例(清)户部辑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点校
道光己酉灾案(清)佚名辑据抄本点校
常昭水灾纪略(清)佚名撰据刻本点校
济荒要略(清)顾苏斋辑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点校
济荒必备(清)陈仅纂集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点校
济荒记略(清)郁方董辑据咸丰元年(1851)刻本点校
虞邑洪水纪稿(清)佚名撰据抄本点校
救荒举要(清)戴百寿着据光绪二十年(1894)重刻本点校
捕蝗要诀(清)佚名辑据同治八年(1869)刻本点校
治蝗全法(清)顾彦辑据光绪十四年(1888)重刻本点校
捕除蝗蝻要法三种(清)李炜撰据咸丰八年(1858)刻本点校
宪奉饬遵随地保婴备荒设立勤俭社章程(清)洪子泉撰据咸丰九年(1859)刻本点校
救荒六十策(清)寄湘渔父编撰据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点校
同治七年、八年、九年、十一年江阴积谷征信录(清)林达泉纂据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点校
荒政便览(清)蒋廷皋编撰据光绪九年(1883)刻本点校
办荒存牍(清)嵇有庆撰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救荒急议(清)方浚师着据光绪三年(1877)稿本点校
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 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清)潘遵祁辑; 吴滔点校据光绪三年(1877)刻本点校
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续编(清)吴大根辑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点校
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三编(清)潘祖谦辑据宣统三年(1911)刻本点校
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四编(清)潘灏芬辑据民国三年(1914)刻本点校
救济灾黎陪赈散(清)陈良佐撰; 赵晓华点校据光绪四年(1878)刻本点校
救灾福报(清)郑官应辑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刻本点校
上海经募直豫秦晋赈捐征信录(清)屠继善、魏学韩辑据光绪五年(1879)刻本点校
齐豫晋直赈捐征信录(清)苏州桃花坞协赈公所编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答问担粥厂章程书(清)陈介祺撰据光绪五年(1879)刻本点校
户部咨行荒政条奏(清)彭世昌撰据光绪五年(1879)刻本点校
荔原保赈事略(清)周铭旗辑据光绪五年(1879)刻本点校
澹灾蠡述(清)范鸣和撰据光绪六年(1880)刻本点校
枣强书院义仓志(清)方宗诚撰据光绪五年(1879)刻本点校
宣化常平义仓禀稿章程(清)张秉铨撰据光绪六年(1880)刊本点校
广粥谱(清)黄云鹄辑据光绪七年(1881)刻本点校
续刊东省积谷通行(清)佚名辑; 赵晓华点校据光绪八年(1882)刻本点校
镇江苏州电报局桃坞同人收解皖赈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重建清江丰济仓图案(清)许佐廷辑据光绪八年(1882)初刻、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点校
上海县积谷息款借给各乡平粜贴价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八年(1882)刻本点校
嘉定县仓案汇编(清)杨恒福辑据光绪八年(1882)刻本点校
豫省仓储征信录(清)河南省赈务善后局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上海金州局内闽越江浙协赈公所收解直东江浙赈捐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汴游助赈丛钞(清)孙传鸬撰据台北文海出版社据光绪十年(1884)稿本影印点校
救荒百策(清)寄湘渔父撰据光绪十三年(1887)重刻本点校
新定灾案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苏州府昭文县赈款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推广水灾救命捐简明征信录(清)周培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赈济山会两邑沿海水灾征信录(清)徐树兰编据光绪年间铅印本点校
津河广仁堂征信录(清)潘公甫编据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点校
流民记(清)王庸着据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点校
灾赈章程(附光绪十四年丹阳办理灾案)(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抄本点校
担粥法Udm万圣书城 张侍御疏(清)钱禄曾等着据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点校
江甘灾赈各稿(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抄本点校
顺直赈捐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点校
黄村放粥记(清)李鸿逵撰据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点校
河南赈捐局简明册(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上海协赈公所往来信稿(清)佚名辑据抄本点校
江苏赈捐援照顺直请奖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点校
晋饥编 二卷卷首一卷(清)佚名辑; 邵永忠点校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振事三纪(清)林邕着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点校
云南昭通工赈记(清)李耀廷辑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点校
救荒简易书(残本)(清)郭云升撰据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点校
湖南赈捐请奖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湖北筹办推广赈捐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邵郡平粜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点校
常邑社稷庙粥厂记、又名、常邑社稷庙粥厂征信录(清)汪方洋撰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点校
昭邑同仁粥局征信实录(清)叶寿松撰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点校
江苏淮徐海义赈第一批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点校
绍郡义仓征信录(清)徐树兰编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铅印本点校
毕节振录(清)刘大琮编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铅印本点校
筹办淮沂义赈征信录(清)唐洪培、唐锡晋编据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点校
山西赈捐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永义仓记(外二种)(清)林志仁辑据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点校
华娄义仓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点校
鼠疫汇编(清)罗汝兰、吴宣崇辑据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刻本点校
上海县积谷钱款借给各乡贫农耔种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点校
西安义赈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点校
济荒粥赈章程(清)余治原辑; (清)葛兴钊编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铅印本点校
山东赈抚赈捐总局改章收捐章程(清)山东赈抚赈捐总局撰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点校
赈榆录(清)王继鼎撰据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点校
山东赈捐条款(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皖浙赈征信录(清)浙江西湖协德堂编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点校
北乡丰备仓志(清)佚名辑; 李文海点校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刻、民国八年(1919)重镌点校
上海县积谷征信录(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一日起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底止)(清)佚名辑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铅印本点校
山萧两邑沿海筑堤工赈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灾赈日记(清)邱柳堂撰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点校
宜荆城乡筹济公所各项章程办法汇录(清)佚名辑据光绪末年铅印本点校
湖南筹赈捐输章程(清)湖南筹振总局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扬镇沙洲义振函电存稿(清)佚名辑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点校
饥荒记(清)胡玉珊记据光绪年间抄本点校
安徽筹办赈捐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点校
上海县积谷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点校
上海广仁堂经收江南北振捐征信录(清)佚名辑据光绪末年铅印本点校
筹办秦湘淮义振征信录(清)唐锡晋辑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点校
江北赈务电报录(清)杨文鼎辑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点校
救荒法戒录(清)黄贻楫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山东赈捐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山东奏定赈捐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铅印本点校
山东赈捐局简明册(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浙江赈捐局简明册(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江苏淮徐海等属赈捐请奖章程(清)佚名辑据光绪年间刻本点校
己酉甘肃赈务往来电稿(清)佚名辑据宣统元年(1909)官报书局排印本点校
论赈刍言(清)刘钟琳撰据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点校
徽属义赈征信录(清)洪廷俊辑据宣统二年(1910)刻本点校
江皖筹振新捐例章(清)佚名辑据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点校
江皖筹振新捐奏稿(清)陆润庠拟据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点校
直隶省城办理临时防疫纪实 四卷(清)延龄辑; 夏明方点校据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点校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末(清)陈垣编纂据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点校
东三省疫事报告书(清)奉天全省防疫总局编译据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点校
皖北治水弭灾条议(清)吴学廉撰据清末铅印本点校
永惠仓源流记三刻适轩编辑据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点校
附录 清末民初以前中国荒政书目

Udm万圣书城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荒政书集成(全12册,2010高清版)是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编,收录了清朝时期相关荒政的权威文献。这部书籍不仅具备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还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民生、政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详细阐述:一是其内容构成与历史背景,二是其学术研究价值与影响,三是其对清史编纂工作的贡献,四是该书对现代研究者的实用性和意义。通过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荒政书集成》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历史学科的推动作用。

1、内容构成与历史背景

《中国荒政书集成》全书共12册,收录了大量清代涉及荒政的文献资料。荒政,顾名思义,是指国家在遭遇天灾、民变等因素影响下采取的治理措施。清朝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等时期,社会频繁发生天灾,尤其是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民生。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荒政政策,包括赈灾、减税、安抚民众、恢复农业生产等措施。这些政策的执行和成效在《荒政书集成》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分析。

本书的内容不仅包括官方发布的政策文件,还收录了大量与地方治理相关的地方志、奏章、纪实等文献资料。这些文献提供了从清政府中央到地方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各地治理荒政的经验和教训。因此,《中国荒政书集成》不仅是一本关于清代荒政的资料汇编,也为研究清代社会各个层面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

从历史背景来看,清朝在长时间的天灾与人祸影响下,荒政政策成为了清朝统治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乾隆、嘉庆年间,天灾频发,中央政府面临巨大的民生压力,因此荒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中国荒政书集成》通过精心的文献汇编,展现了清朝荒政的整体走向与政策细节。

2、学术研究价值与影响

《中国荒政书集成》对于学术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首先,它为研究清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这些史料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天灾引发的社会动荡,还帮助学者研究清朝时期的政府应对灾难的策略与成效。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度解读,研究者能够全面了解清代荒政的实施过程和社会反馈,进而分析当时政府的管理模式与社会治理能力。

其次,《中国荒政书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与民生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荒政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而农业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根基,其在天灾面前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该书通过大量的政策文件和实地调查报告,帮助学者们深入理解清代如何应对农业灾难,如何调配资源、减轻灾民困苦,这对今天的农业政策研究和灾后重建具有启发性意义。

最后,作为一部系统的文献集成,《中国荒政书集成》为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不仅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更是研究古代中国灾害管理、国家危机应对、地方治理等领域的重要文献来源。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清代及其之前的历史背景,从而为当代的政策制定提供历史借鉴。

3、对清史编纂工作的贡献

《中国荒政书集成》是清史编纂委员会进行清史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清史编纂委员会致力于对清朝历史进行全面的整理与研究,而荒政作为清代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长期以来在清史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这一文献集成,荒政问题得到了系统的梳理和展示,为清史的编纂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和视角。

在清史编纂的过程中,研究者通常面临着大量零散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在内容上可能存在重复、缺失或分散的情况。而《中国荒政书集成》则通过专业的整理和分类,填补了清代荒政研究中的空白,为学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完备的研究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的荒政实施情况,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分析清代政治体系、社会变迁等问题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资料。

此外,《中国荒政书集成》的出版极大推动了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工作。通过这部作品,清史编纂委员会能够更好地将“荒政”这一重要历史议题纳入清史的研究范畴,推动了清代社会历史的更全面呈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为后代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4、对现代研究的实用性与意义

《中国荒政书集成》的出版,尤其是高清版本的问世,具有重要的现代研究意义。首先,对于当代学者而言,这一文献集成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研究资料。许多古代文献由于年代久远,原本保存不善,难以找到完整的文本。而通过高清版本的出版,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高质量地保存与传播,极大地方便了现代学者的研究。

其次,该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为现代政策研究提供了历史镜鉴。尽管荒政是清代的历史现象,但其处理自然灾害、民众安置等问题的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研究历史上的荒政应对措施,有助于为现代社会的灾难管理、应急救援等提供启发。

最后,《中国荒政书集成》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教育意义。通过对该书的阅读,公众不仅能够了解清代的荒政制度,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运作与民生困境。尤其是在理解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结构时,该书所提供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总结:

通过对《中国荒政书集成 全12册 2010高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多个领域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在历史研究、社会治理、还是现代政策制定上,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清代荒政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为清史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荒政书集成》不仅是对清代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当代学术研究的推动力。它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因此,这部文献集成在现代研究中的意义不容小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下午10:04
下一篇 2024年11月22日 下午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