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包括食器(鼎、鬲、甗、簋、盨、豆等),酒器(爵、角、觚、觯、杯、尊、卣等),水器(盘、匜、鉴等),乐器(钟、镈、铙、铃等),兵器(戈、戟、矛、殳、剑等),用器(农具、工具、符节等)及其他(金银器等)。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总目录:
lhy万圣书城
第一卷
序一(李学勤)
序二(裘锡圭)
前言
凡例
一、食器
01.鼎(00001-00666)
第二卷
01. 鼎(00667-01286)
第三卷
01. 鼎(01287-01845)
第四卷
01.鼎(01846-02265)
第五卷
01.鼎(02266-02518)
第六卷
02.鬲(02601-03040)
第七卷
03.甗(03101-03364)
04.簋(03401-03668)
第八卷
04.簋(03669-04225)
第九卷
04.簋(04226-04730)
第十卷
04.簋(04731-05084)
第十一卷
04.簋(05085-05312)
第十二卷
04.簋(05313-05403)
05.盨(05501-05683)
第十三卷
06.簠(05751-05980)
07.敦、盏(06051-06080)
08.豆、铺(06101-06161)
09.盂(06201-06230)
10.盆(06251-06274)
11.匕、俎(06301-06321)
第十四卷
二、酒器
12.爵(06401-07070)
第十五卷
12.爵(07071-07759)
第十六卷
12.爵(07760-08426)
第十七卷
12.爵(08427-08585)
13.角(08701-08794)
14.觚(08851-09213)
第十八卷
14.觚(09214-09855)
第十九卷
15.觯、鍴(10051-10659)
16.杯、饮壶(10851-10865)
第二十卷
17.斝(10881-11065)
18.尊(11101-11499)
第廿一卷
18.尊(11500-11821)
19.壶、锺(11951-12128)
第廿二卷
19.壶、锺(12129-12455)
第廿三卷
20.卣(12521-13090)
第廿四卷
20.卣(13091-13347)
21.方彝(13451-13548)
22.觥(13601-13665)
第廿五卷
23.罍(13701-13831)
24.瓿(13951-13973)
25.믉(13991-14009)
26.瓶(14031-14039)
27.缶(14051-14096)
28.斗、勺(14151-14192)
三、水器
29.盘(14301-14543)
第廿六卷
30.盉、蓥(14581-14800)
31.匜(14851-15004)
32.鉴、镐(15051-15067)
第廿七卷
四、乐器
33.钟(15101-15414)
第廿八卷
33.钟(15415-15582)
第廿九卷
33.钟(15583-15638)
34.镈(15751-15829)
35.铙(15851-15925)
36.铃、铎(15951-15960)
37.句鑃、钲铖(15981-15989)
第三十卷
五、兵器
38.戈、戟(16001-16565)
第卅一卷
38.戈、戟(16566-16961)
第卅二卷
38.戈、戟(16962-17364)
39.矛、殳(17501-17570)
第卅三卷
39.矛、殳(17571-17704)
40.剑、铍(17801-18078)
41.钺、戚(18201-18250)
42.刀、削(18301-18325)
第卅四卷
43.矢镞(18351-18420)
44.杂兵(18461-18594)
六、用器
45.农具(18651-18664)
46.工具(18701-18760)
47.度量衡(18801-18955)
48.车马器(19001-19092)
49.符节(19151-19185)
第卅五卷
50.其他(19221-19505)
附录
1.金银器(19601-19641)
2.玉石器(19701-19835)
3.杂器(19901-19932)
4.僞铭、僞器(W001-W034)
引用书刊目录及简称
后记
lhy万圣书城
lhy万圣书城
lhy万圣书城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吴镇烽先生以十余年的心力,纂就《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一书,将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这部鉅作的问世,无疑会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统称金文)的研究起重要的推进作用,并且有裨于一系列有关学科——包括考古学、古文字学及古史研究等等的发展,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现知最早的青铜器物实例,可上至公元前3000年,而在公元前二十一二世纪开创的夏朝,应该说已进入青铜时代了。到了商朝前期,有的青铜器上出现简单的铭文。及至以殷墟爲代表的商朝后期,铭文逐渐增多。进入西周以后,更有了所谓足抵《尚书》一篇的长篇金文。金文的时代下限,研究者一般划在秦统一以前,从商到战国末有一千四五百年。如果像有的学者主张的,下延到两汉,就约近两千年了。金文在历史上意义重大,自然是不言而喻。
青铜器和金文研究的历史,也是相当漫长的。根据典籍记载,其萌芽竟可追溯到西汉。到了宋代,这方面已经称得起是一门专门学问了。尤其是清朝考据学风大兴以来,有许多着名专家和着作,蔚爲风气,形成现代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良好基础。至于今天的青铜器和金文的研究,乃是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交叉的学术领域,这种性质在吴镇烽先生的工作中即已充分体现出来。
我读了吴镇烽先生这部《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认爲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特别称道。
首先,是内容丰富齐备,超越前人。
从北宋以下,青铜器与金文的着录繁多,各个时期都有学者企图综合辑集,例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二十世纪中叶,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搜罗最爲宏富。后者系罗氏毕生所积墨拓,鉴别谨严,印制也较精好,自1937年出版,长时间成爲研究者不可缺的要籍。不过《小校》也罢,《三代》也罢,作爲一家收藏的材料,总尚有其不足之处。
五十年代之后,田野考古工作逐步开展,各地新出青铜器和金文陆续涌现,经过学术界呼吁,编纂更爲丰富的着录的条件逐渐成熟。1982年,台湾严一萍先生所编《金文总集》由艺文印书馆出版,收录金文803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挥集体优势,编出《殷周金文集成》,自1984年由中华书局开始印行,至1994年出齐,收录金文达11984号。以上两书的异同,有季旭昇先生所主编的《〈金文总集〉与〈殷周金文集成〉铭文器号对照表》详细说明。继《集成》之后,刘雨先生有《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及其二编,台湾锺柏生等先生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彙编》,均系续补《集成》不及收入的材料。
吴镇烽先生于九十年代曾作有《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电子版,虽未正式发行,已使一些学者大爲受益。现在其基础上做了很大的补充修改,收录时扩至2012年2月底,共有16703号,确足称爲洋洋大观的集大成之作。
其次,是广搜流散材料,多属希见。
青铜器品种数量繁多,发现后收藏传流情况每每非常复杂,致使材料的辑集殊非易事。特别是建国以前,出于大家了解的原因,许多青铜器,包括有珍贵铭文的重器,流散到境外衆多国家和地区。近一时期,出现盗掘偷运,又有不少器物流散,更是不易访求。
蒐辑流散境外的青铜器和金文,曾是几代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早在1922年,罗振玉即有《海外吉金录》及其《补遗》。其后容庚先生有《海外吉金图录》,陈梦家先生有《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和《殷周铜器集录》,还应当提到日本京都大学梅原末治先生的《支那古铜精华》与林巳奈夫先生的《殷周青铜器综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纳、张光裕先生的《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彙编》等等。近期出版的,又有现在美国达默思大学的艾兰教授和我编的《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刘雨和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汪涛先生编的《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儘管已经有了这一系列着录,这方面工作仍然需要继续进行下去,吴镇烽先生于此一贯充分关注。
国内藏家的材料,同样是十分分散而难于辑集的。吴镇烽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众所周知的成果。他多年来承担青铜器鉴定的任务,注意流散材料的取得,真是见多识广。其所经眼的种种器物,很多是一般人没有机会见到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新着录的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是流散海外的器物,这拓宽了大家的眼界。
再有,是提供图像资料,便于研究。
前已提到的宋朝《考古图》等青铜器着录,本来有着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附有器物的图像,同时记有出土地点、流传过程、当时藏家,以及器物的尺寸、重量等项,一直到今天还是对研究有很大帮助。然而随着金石学的演进越来越偏重于文字,后出的着录多数只录铭文,甚至成爲单纯的拓本(或摹本)集,以致很多重要的金文没有原器的图形可查,对深入研究造成很大障碍。
从现代的考古学来说,青铜器乃是考古遗物的一种,应该按照考古学的方法去考察研究。即使是金文的研究也不能孤立进行,必须结合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作出全面的分析。最明显的例子是着名的毛公鼎,只读释铭文,容易认爲气象宏伟,从而推断爲西周开国时作,事实上如此主张的颇有名家学者,但只要观察器形和花纹,便会知道其说不能成立,有关的论证已经由郭沫若先生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说,要想正确地判断金文的时代和地域,必须对其器物图像作出研究。吴镇烽先生编纂的这部书,正是儘量满足了研究的需求。
这是我向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推荐这部书的理由。
李学勤
2012年5月24日
于北京清华园
序 二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吴镇烽研究员编纂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下简称“《商周》”)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煌煌三十五大册,将成爲商周青铜器铭文和器形图像最重要的综合性着录书。在《商周》出版之际,吴先生让我在书前写几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容推辞的任务。
吴镇烽先生对商周青铜器及铭文有持久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着作《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卷、《陕西金文彙编》、《金文人名彙编》(有“修订本”)等,是研究商周青铜器及铭文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在《商周》出版之前,吴先生几乎以一人之力完成了《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电子资料库的建设,获得了古文字学界高度评价。这个电子资料库,即是《商周》成书的基础。因此,《商周》正式出版是水到渠成的,它可以说是吴先生研究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总结。
自上个世纪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出版以来,面世的大型商周金文着录已有多部,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也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当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殷周金文集成》。但因编辑年代所限,大量新出的商周金文资料未及收入,所以《集成》出版之后,海峡两岸又有几部补充《集成》未收器铭的着录应运而生。但学者查检研究须同时兼顾几部着录,无疑有不便之处。《商周》一书收器下限爲2012年2月,收录传世和新出土商周有铭青铜器一万六千余件。读者有此一编,即全面掌握了现有的商周青铜器铭文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镇烽先生在商周青铜器铭文的鉴定、蒐集、整理方面有深厚积累,见闻广远,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一般学者不易看到的新见铜器。正因爲这方面的优势,《商周》新收了数以百计的未见旧着录的器铭,其中许多新资料对古文字学和相关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例如《商周》新着录的商代的祼井父戊觚(此器与《集成》5444着录的祼井尊当出自同族),西周时代的选钟、雝方鼎、伯硕父鼎、伯上父鼎、□伯丰鼎、畯簋、伯랭簋、伯句簋、쪕甗、朋叔壶,春秋时代的陬子书厷鼎(《商周》原称“建右鼎”)、 쩙王戟,战国时代的죥仲죦(?)缶、叔子렕(?)卮、吴乳(孺)子鼎(《商周》原称“吴嗣子鼎”)、五年春平相邦쪎得鼎等等。一些旧已着录的器铭,《商周》所收的是作者自拓,或者又新发表了器铭的照片(如近年曾发表过的京师畯尊铭)。这对研究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青铜器在铭文之外的各种信息对于铜器研究的重要性,宋人就已经注意。吕大临《考古图》即有铜器器形、尺寸、发现地、藏家等信息的记录。上个世纪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更树立了铜器铭文与器形图像综合研究的典範。但因爲种种原因,影响最大的《殷周金文集成》至今未能将器形图像资料公布出版,造成研究上的不便。《商周》吸收了前人的成功经验并发扬光大,收集有铭铜器的图像多达一万一千余幅,清晰直观,同时还对铜器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详细标注,省去了研究者大量查检核对之劳(有些资料一般研究者要查也无从查起),无疑将大大促进青铜器的综合研究。
下面我想对《商周》提出几点希望和建议。尽力搜罗青铜器铭文,是嘉惠学界的大好事,但在搜集整理器铭时,需要更加准确地做好铜器及铭文真伪的鉴别工作,儘量不要让伪器伪铭混杂在真器真铭中。青铜器及铭文各种属性资料的标注,图像与拓本出处的匹配对应,是极爲繁琐细碎的工作,以往各种铜器及铭文着录书,在这方面都不免有一些疏失,要求《商周》这样的集大成着录做到滴水不漏,是不现实的。不过我仍衷心希望《商周》的编纂者和编辑反覆细緻核对图版和相关信息,尽最大可能爲研究者提供准确、有效的资料和进一步查考的綫索,避免以譌传譌。
给铜器铭文做释文,是难度较高的工作,《商周》附有吴先生对铭文所作的释文,颇便于学者。有些尚无定论的字词考释,见仁见智,读者不必多作苛求;不过有一些文字的释读,也许还可以进一步斟酌考虑。比如本书着录一件西周早期的爵,吴先生释此爵鋬下铭文爲“白(伯)둊쨲乍(作)宝”。铭文第一行“白”下用作人名之字可能是一字,似可释爲“蚕”(周家台秦简“浴蚕”之“蚕”作“ ”)。又如本书新着录一件出土于陕西延安地区、现藏延安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春秋时代有铭铜戈,吴先生命名爲“垣桀戈”。仔细辨认,戈铭被释爲“桀”之字跟“垣”字铸倒了方向,前者或应释“桼”。“桼(漆)垣”是此戈铸造或置用地,与其出土地点正合。上述意见并不一定正确,藉此机会提出来供吴先生参考、批评。
lhy万圣书城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是在作者的《商周金文资料通鉴》检索系统的基础上改编充实而成的。
《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和《金文总集》只收录青铜器铭文拓本,并不收录其所在青铜器的图像、释文,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这种仅仅印行拓本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读者面对一大堆拓本,虽然排列有序,但使用起来却有诸多不便,特别是研究古文字和先秦史的学者除了看到铭文拓本外,还必须参考其所在青铜器的图像,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以便准确地判断铭文的时代,进行综合性研究。要得到铭文所在器物的图像和相关资料,又得翻阅许多图书和期刊,实在苦不堪言。
爲解决上述问题,并能利用现代化工具——电脑来爲商周金文研究服务,于是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末,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金文资料全文检索系统建设》(后改名爲《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经过四年的努力,到2004年终于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验收专家委员会的验收。验收结论认爲:“1.该课题完成金文字库、输入法、金文资料全文检索系统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实现了考核目标,完成了预定的任务。2.该研究成果很有实用价值,爲从事金文、先秦史书研究的有关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丰富的资料。”但鉴于经费问题,《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电子版未能正式出版。此后,作者不断补充修改,始成今日之规模。近得上海古籍出版社支持,故改名《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以纸质书的形式出版。
全书共收录传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铭青铜器16702件(下限到2012年2月),既收录青铜器铭文拓本,又收录其图像,同时将释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编排在一起,以便爲古文字研究者以及考古、历史学者,提供一份较爲完整的资料,希望对于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有所裨益。所收录铭文拓本(包括摹本和照片)20554幅,图像(包括照片和綫图)11426幅,文字资料约400万字。其中食器5804件,酒器6581件,水器634件,乐器710件,兵器2125件,日用器640件,附录(金银、玉石等)208件;其中700余件属首次着录。
关于器物的分类,盂是一种大型盛饭器,兼可盛水盛冰。这类大型器物有的自名爲“飤盂”,有的自名爲“뼥(饙)盂”,饙是熟饭的意思,知其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饭。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乃取自盂中,故将其分在食器类。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最初的功能是酒器,盛放玄酒(即清水),用清水以调和酒。王国维《説盉》云:“盉之爲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而和之而注之于爵。”但到了西周时期,盉主要与盘组合,主要功能便是盛放洗沐用水,故称爲盥洗用具。有铭文的盉绝大部分是水器,个别有铭文的盉是酒器,所以本书把它放在水器类。刀、斧等,有的是兵器,有的是工具,但数量少,因此,本书把刀都归在兵器类,斧都归在生活用具类。
除青铜器铭文而外,还有一些商周古文字资料出现在金银、玉石、漆木等质地的器物上,虽然数量不多,没有专着收录,但其内容很重要。它们也是古文字和上古史研究的对象,常常散见于文博考古书刊中,不易寻找,《殷周金文集成》收录了一些金银器,分放在各个器类中。爲方便研究者使用,今就作者所能收集到的,分爲金银器、玉石器、杂器三类,集中列爲附录。另外,1949年以来,在一些文博考古书刊发表的商周青铜器中,有一些僞器僞铭,原作者以爲是真品,以致被一些研究者称引,爲使不再谬误流传,扰乱学术研究,故亦列爲附录,以供学界参考。
本书是一部大型的金文资料图书,编撰工作极其艰鉅复杂,自知非一人所能胜任,但编着者还是大胆爲之,虽鼓足干劲,竭尽绵薄,历退休后之十载,勉强完成,但限于水平,释文和断代等方面错误一定不少,期盼诸位专家指其谬误,补其阙略,使其渐臻完善。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汲取《三代吉金文存》和《殷周金文集成》的优点,拓本采用原大付印,又在相同的铭文拓本中选取精拓和字迹清晰者,有的还附录摹本;除此之外,又收录青铜器图像,这是此书之最大特色;同时将释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编排在一起。这给古文字研究者以及考古、历史学者,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资料,对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将有所裨益。
吴镇烽,陕西考古研究所原党总支书记、副所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文物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青铜器鉴定专家。自1960年以来,长期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掌握了考古、历史、古文献以及古文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