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全5册/珍稀日记手札文献资料丛刊 2010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全5册/珍稀日记手札文献资料丛刊 2010
Quantity

  •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全5册/珍稀日记手札文献资料丛刊 2010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PDF电子书全5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出版。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收录清末江苏东台人吉城光绪十三年(1887)至宣统三年(1912)二十五年间的日记23册,并附录收入了吉城胞兄吉均的日记1册、吉城之子吉荣泰日记1册,原貌影印出版。书前有吉城生平简介、书后附有日记中所涉800余个人物的简单介绍。该日记是研究清末民国社会历史的重要手的史料。
    吉城从二十岁开始写日记,自光绪十三年起至宣统三年止,历时二十五年未间断,总字数过百万。吉城将其日记装订成二十三册,并在各册封面上题写了标签,如《将就斋日记》、《台笠人家日记》、《式古训斋日记》、《如不及斋日记》、《晦庵日记》、《遐年砚移日记》、《鲁学居日记》、《鲁学斋日记》等。因吉城将其书斋定名为“鲁学斋”,且其日记的后数册皆题为《鲁学斋日记》,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整部吉城时以《鲁学斋日记》作为总称。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书目: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1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2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3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4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5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出版说明:
     
    吉城( 一八六十一九二八) ,江苏东台人( 祖籍镇江丹阳) ,字凤池、凤墀,别字经郛、更曼,号曾甫、曾父,系清末民初时期的着名学者。吉城是我的曾祖父,他一生研究学问,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骨架,研经宗齐鲁之学,读史通班马之书,旁及辞赋、金石之学等;他勤奋写作、着书立说,撰国学研究论着三十一部,写生平经历日记二十三册。
     
    清同治六年八月二十日( 一八六七年九月十七日) ,吉城出生于东台县城的一个儒商之家。其曾祖吉宗沅(字盈科) 是清中期「京江诗派」诗人,曾与镇江余江干等合组「竹深诗社」,着有《竹深吟榭诗集》存世。咸丰年间,因清军与太平军在镇江一带激战,吉城的祖父吉棣为避战乱,率全家自镇江迁徙至苏北,定居于东台城。为谋生计,吉城的祖辈和父辈均在东台经商( 商号「吉泰和」) ,因经营南北货而生意兴隆。到了吉城这一辈,同胞兄弟三人,加上叔伯兄弟共六人,他排行「老四」。吉城的父亲吉煌曾与其兄吉焕商议,将来「吉泰和」商号之经营不需六个子侄都参加,为继承先祖盈科公之学问,两家应各挑选一子,培养其读书举业,以商养学。于是,吉煌的次子吉城自小即被家长选定为「要读书」之人,由此步入求学之路。
     
    吉城六岁时曾拜宿儒孙大生( 字仰吾) 、丁少农( 字笙甫) 为师,从识字啓蒙开始,进而研读「四书五经」。他十三岁时初次参加县试即中秀才,但其后的举业之路却蹉豌坎坷,屡试不第。直到光绪二十二年,因捐银山东赈灾,才由清廷户部颁发给他一张贡生执照,授文林郎候选训导。此后,吉城即以「做学问」和「教学生」为大业,他淡泊明志,勤劭励学;博览群书,着作等身;商讨学术,诗文会友;讲学苏皖,培植多士,终于成为一位着名学者。
     
    光绪二十三年,吉城受山东沂州知府丁立钧( 字叔衡) 之聘,遥领「沂州府书院」阅卷之职,历时三年。其后, 丁立钧辞官出任江苏江阴「南菁书院」( 光緖二十七年时改为「南菁高等学堂」) 山长,再次聘请吉城遥领「南菁书院」阅卷之职,直至光绪二十八年丁立钧病逝。光绪二十五年,吉城在东台发起组织了「青冰文会」,二十九年又发起组织「能群书会」,东台及其周边学者争相加入。
     
    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吉城与时任东台县商会总理的丁立棠( 字禾生) 联手创办东台「能群学堂」。「能群学堂」废除书院「八股式」的教学法,採用国语、国文、经学、史学、修身、算学、美学、音乐、外文等新式教学科目,因此有众多学子踊跃入学。光緖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吉城受蒯光典( 字礼卿) 和张文运( 字子开) 之聘,赴南京与合肥,先后担任南京「上江公学堂」和合肥「庐州府中学堂」教习三年。
     
    为了「研究国文、弘扬国学」,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吉城与合肥蒯光典( 字礼卿) 、江阴缪荃孙( 字炎之) 、苏州朱孔彰( 字仲我) 、东台陈汝玉( 字白石) 、松江张锡恭( 字闻远) 、兴化李详( 字审言) 、淮安吴辣( 字温叟) 、江都梁公约( 字慕韩) 、丹徒陈祺寿( 字星南) 、江甯程先甲( 字鼎丞) 、合肥殷孟乔等学者一起,在南京创建了「国文研究会」。当时,南京的「国文研究会」和上海的「国学保存会」宗旨类似,在「宣传国学,提倡国粹,反对全盘西化」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
     
    为「交流学术、以文会友」,在清末之际,吉城与丁立钧、丁立棠、丁立瀛、丁立瀚、丁传恕、陈祺寿、陈培寿、夏寅官、杨葆寅、陈汝玉、蔡庆昌、蔡庆生、蔡子贞、戈铭猷、杨世沅、杨祚缉、杨祚职、周应芹、周应昌、李步青、汪济、饱丛、徐齐仲、徐谦、袁承业、程呗、吉墉、吴春炎、毕俊民、刘蔚如、鲍振玉、卢楚卿、吕子恂、潘树华、陈臧、陈康、卢榕、武曾任、冯抱一、叶子实、张偃仙、周仲飞、杨冰、王稷堂等一大批东台学者( 含祖籍外地而侨居东台的学者) 成了学友,他们时常在一起研讨学术、唱和诗文,极大地活跃了当时的地方文化氛围。此外,吉城还与「国文研究会」诸同仁以及张春、刘启琳、马其昶、吴昌硕、沙元炳、傅春官、陈独秀、柳诏征、易顺鼎、项承明、沈曾植、崔聘臣、邓实、张文运、李国松、李国芝、刘泽源、姚慎思、姚叔节、张敬文、李药房、马荫庭、徐天玉、丁立难等外地着名学者亦为学友,他们互通信札、交流诗文和治学心得,广结「翰墨缘」。
     
    宣统二年,吉城从安徽合肥回到家乡,东台县知县何为( 字元泰) 随即聘请他担任「东台县中学堂暨师範学堂」教员,执教「经学、文学、修身」三科,每学期薪脩一百八十银币。宣统三年夏,安徽发洪水,氾滥成灾,吉城举其历年所得束脩银币一千元为赈。民国六年东台成立修志局,县知事( 县艮) 彭世祺又聘吉城为修志局名誉协修。吉城根据採访资料,编纂成稿,以归于局,然而人事变迁,最终未能付梓。吉城晚年讲学于东台「乐学馆」,一时间云景风从,薰陶者众。民国十七年四月一日( 一九二八年五月十九日) ,吉城因病医治无效,浦然长逝于东台城寓所,享年六十一岁。
     
    吉城一生以读书着书为乐,勤于笔耕,其成册的遗着有:《易象礼征》、《尚书微子注》、《檀弓壹学》、《夏小正约义》、《左氏诗学》、《左氏许义》、《左氏正义述》、《左传旗考》、《左传兵事用旗考》、《左传小识》、《毅梁范注家法考》、《鲁论语大义述》、《论语问答》、《论语弟子名字古义述》、《论语王充义》、《读经积微》、《论语齐鲁学长篇》、《读史积微》、《吉氏谱系考》、《石鼓文考证》、《嘉祥县西汉石壁画记疏证》、《鲁学斋金石跋》、《孙卿赋章句》( 光绪三十三年缪荃孙、马其昶、李详曾为此书钞本题记) 、《庄子闲诂》、《墨子经说句指》、《太玄经释文校语》、《楚辞甄微》( 一九八。年陈宜曾为此遗着作引言,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文史》第十三辑选载了此遗着中的十五则) 、《亭林诗补注》、《鲁学斋读书杂誌》、《鲁学斋文钞》、《鲁学斋诗钞》等三十一部。上述吉城遗着钞本中的二十二部现已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此外, 吉城还撰写过不少研究国学的短文, 并为若干名家之着作序, 替不少已故名人撰写过墓誌铭等。例如,光绪三十二年所刊《句容金石志》( 杨世沅辑) ,序言系吉城所作;光绪三十三年底《政艺通报》期刊( 上海「国学保存会」邓实等所创办的半月刊) 上, 发表有吉城所撰《国文研究会序》一文; 民国六年刊《冰晖阁印掇》( 杨祚职辑) 中有一页《吉賛》,赞词系吉城集石鼓字、吴昌硕( 时西泠印社社长) 书;民国十四年刊《殷墟书契考释小笺》( 陈邦怀着) 一书,序言亦系吉城所作。在吉城的多种作品中,他皆能阐明国学之古义,且见解独特,多发前人所未发。
     
    吉城从二十岁开始写日记,自光緖十三年起,至宣统三年止,历时二十五年未间断,共撰写日记二十三册,总字数过一白万。吉城给毎册日记都题写了标籤,如《将就需日记》、《台笠人家日记》、《式古训斋日记》、《如不及斋口记》、《遐年砚檐日记》、《鲁学居日记》、《督学齐日记》等,因其最后数册皆题为《鲁学斋日记》,故此次影印出版时以《鲁学斋日记》作为整部吉城日记的总称。
     
    整部《鲁学斋日记》记述的是吉城在江苏东台、南京、镇江、丹阳、兴化和安徽合肥、芜湖、巢县、桐城等地学习、工作、生活与交游的经历,涵盖他「读书求学、参加科举、从事教学、结交学者、研究学问、着书立说、居家生活」等各个方面。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当时许多学界人士、社会名流的生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乡土风俗、天气变化、天灾人祸的实况。尤为难得的是,吉城在日记中讲述了他与一批着名学者交往相知、交流学术的具体经过,这些准确而具体的记录与讲述,对研究晚清时期东台及南京、合肥等地的「学者动态、社会人文、民俗文化、自然科学」等情况,均有较高的价值。
     
    在《鲁学斋日记》中岀现且与吉城有交往者多达千人,其中大多系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学者,为便于阅读和研究,笔者选录其中的八百余人作了「人物简介」,以充作日记附件。除了二十三册吉城的《鲁学斋日记》外,笔者家中还存有吉均在宣统二年至三年期间所写的日记一册以及吉荣泰在民国六年至七年期间所写的日记一册6 考虑到吉城和吉均、吉荣泰的日记具有时间上的相关性,且三人又有直系血缘关系,故将吉均和吉荣泰的两册日记作为吉城《鲁学斋日记》的补充,此次一併整理影印岀版。
     
    吉均( 一八六四—一九二三) ,江苏东台人( 祖籍镇江丹阳) ,字少芝、少之,吉城的胞兄、我的曾伯祖。吉均一生经商,从事典当业,事业有成。吉荣泰( 一八八九—一九二。) ,江苏东台人( 祖籍镇江丹阳) ,原名荣宗( 荣忠) ,后改名荣泰,字通士、通伯,号东巖、守墨,吉城的儿子、我的祖父。吉荣泰亦系清末民初时期的知名学者,宣统年间曾任「东台县中学堂」教员,民国初年又任「东台县景範学校」教员,惜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着有《娱亲室诗文集》、《东巌蓑绿》等。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鲁学斋日记(外二种) 全5册/珍稀日记手札文献资料丛刊 2010》展开讨论,全面分析了这部珍贵文献的内容、历史价值、文化背景以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意义。首先介绍了《鲁学斋日记》作为文献资料的独特性,随后探讨了鲁学斋个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体系,以及该日记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最后总结了该书对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启示。通过详细剖析,本篇文章展示了该日记如何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文学史及文化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本篇文章还对该文献的传播意义和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力图为读者呈现一部深具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

1、《鲁学斋日记》概述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全5册》是鲁学斋一生思想和学术探索的真实记录。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鲁学斋的个人经历、学术成就和思想变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部日记全书共五册,分别涉及了鲁学斋从年轻时期到晚年时期的种种记载。由于这部作品涵盖了大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见闻,它不仅是研究鲁学斋学术思想的基本资料,也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素材。

这部日记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领域包括政治、历史、文学、哲学、教育等多个方面。鲁学斋的日常生活与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学者的成长轨迹和思想的变化过程。从日记的文字来看,鲁学斋在其中以朴实、真切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个人感悟和社会观察,这也让这部作品具备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此外,《鲁学斋日记》除了具有自传性质之外,还包含了大量与同时代人物的互动与书信往来,这为研究该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交圈、思想交流与学术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说,这部日记不仅是鲁学斋个人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思想碰撞的见证。

2、鲁学斋的学术背景与思想体系

鲁学斋,原名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为杰出的文化和学术人物之一。他的学术背景深厚,早年受西方现代学术思想的熏陶,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这种东西方思想的交融和碰撞,构成了鲁学斋独特的思想体系,也为他在日记中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论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鲁学斋的思想体系不单单是理论上的概括,更是与他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在日记中时常反思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在历史变革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对政治、教育和文化的批判体现了他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个人使命感。鲁学斋关注的学术议题,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又有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再创造,这种兼容并蓄的学术态度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鲁学斋的日记不仅反映了他在学术研究中的独到见解,也展示了他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不断反思。从鲁学斋的思想体系来看,他既倡导理性与科学,又主张中国文化的复兴,这种复杂的思想立场让他的学术成果更具深度和广度。

3、《鲁学斋日记》的历史背景与人物

《鲁学斋日记》所记录的时代背景极为特殊,是中国近现代史动荡变革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清朝末期的社会危机,还是在民国初年的文化探索,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事件对鲁学斋的学术思想和个人经历产生了深刻影响。鲁学斋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在这部日记中,鲁学斋对诸多历史人物和社会事件的记述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他的笔触,读者能够了解到许多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文学人物以及学术思想家的风貌。例如,鲁学斋与同时代学者如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的思想碰撞和交往,成为了这部日记中的重要内容。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不仅展示了鲁学斋的学术立场,也反映了他对现代化、民主化、文化复兴等问题的思考。

在历史事件方面,鲁学斋日记对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思,也为研究这些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鲁学斋对事件的解读,学者们得以了解一位当时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细节与个体视角。

4、《鲁学斋日记》的学术价值与影响

《鲁学斋日记(外二种)》不仅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更是一部在学术研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首先,日记作为一种私人记录,通常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鲁学斋的日记则展示了他不断探索、思考和成长的过程。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这部日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鲁学斋思想演变、学术取向以及个人生活的重要依据。

其次,这部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社会变革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在研究文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时,鲁学斋的日记可以视为不可或缺的资料。

最后,《鲁学斋日记》对后世学者的启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日记式学术写作方法。通过阅读日记,学者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从个人经验中积淀出来的思想与学术成果,这不仅有助于历史研究,也为未来的学术写作提供了更为灵活和生动的路径。

总结:

综上所述,《鲁学斋日记(外二种)全5册》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通过这部日记,读者不仅能够了解鲁学斋的个人成长历程与思想变迁,还能够窥见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该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随着《鲁学斋日记》在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必将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挖掘和发扬。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为学术界带来重要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上午10:40
下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上午10: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