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 共24册 2004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竺可桢全集 共24册 2004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Quantity

  • 竺可桢全集 共24册 2004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竺可桢全集》PDF电子书共24册,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竺可桢全集》分两大部分,一是各类文稿和信函等,二是日记。《全集》收有作者文章始于1916年,收笔之作在他去世前一年,其间每年均有文字留存;内容涉及领域广,除气象、地理外,数理天文、地质生物、国际政治、中外历史、哲学名着、流行小说、诗词歌赋、博物杂俎,无不涉猎;笔下人物多,从毛泽东的特别召见,到桥头上撞见蒋经国、泳池中幸会陈毅,还有陈寅恪、顾准、钱钟书、黄万里等,也都出现在他笔下。

    《竺可桢全集》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全集。全集共24卷,2000多万字,规模极为宏大。《竺可桢全集》第1~4卷为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着述,包括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着述;第6~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是编者在2004年之后陆续搜集得来的新增文献,作为前五卷文集的“补遗”。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认为,《竺可桢全集》的学术价值并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也不仅限于竺可桢研究,而是对20世纪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竺可桢全集》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其日记部分。24卷之中,日记占了16卷之多,为1936~ 1974年38年间竺可桢的日记,达1300多万字。

    《竺可桢全集》序言: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进人20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丨898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人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人华箅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颧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中国科学社按英美模式勾画了未来中国科学事业的蓝图,但囿于国情条件此梦难圆。1928年以后,蔡元培等力主引进法国模式,中国科学体制由此进人了中央研究院时代。鉴于竺可桢的学术地位,从蔡元培着手筹备中央研究院之曰起,他就被邀请来负责筹建气象学方面的研究机构。1928年至1946年间,他一直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自1935年起担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气象事业的莫基人。他亲自主持在南京北极阁营建气象学研究基地’培养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与此同时,他为国家争权益,经过苦心经营,中国终于从1930年元旦起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对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他本人在台风分类、季风、中国气候区划、气候变迁以及物候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处在科学的前沿。《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的编者在卷前撰有“竺可桢的生平与贡献”,对此已有较系统的评述。1936年4月,竺可桢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浙大前任校长推行法西斯主义教育,招致广大师生的激烈反抗,使学校处于瘫痪状态。竺可桢长校之后,尽力按哈佛办学模式塑造新浙大,着力革除弊政,聘选优秀教授,确立“求是”校训,注重通才教育,尊崇思想自由,推动科学研究。抗日战争的爆发,致使中国的大学进人颠沛流离的状态,而浙大是搬迁各校中组织得最好的一所。每到一地,即能迅速开课,图书馆、实验室也都随即开放,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进行。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浙大每到一地,都为当地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其影响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也清晰可见,因而浙大的西迁被称为“文军长征”。经历了遵义湄潭时期的相对稳定之后,浙江大学竟在艰难困厄中崛起,这所原为普通的地方性大学一跃而居于全国少数着名大学之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竺可桢即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从中国科学社到中央研究院,再到中国科学院,他在20世纪中国科学体制演化的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建院之初的首要任务,是在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原有基础上重新组建新的科研机构。由于竺可桢在科学界和教育界中具有很高的声望,在实现平稳过渡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历来认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关键是人才问题。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和保护人才方面,都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1955年,竺可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随着后来领导体制的变化,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执行“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有关任务上,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自然区划和自然资源考察工作。他亲自筹划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与各方面协调,组织了一系列的重要考察队。他在“70岁的前后,以年迈之躯奔波在大河流域、西部髙原和北漠南疆,足迹遍及除西藏和台湾以外的全国各个省区。这些考察成果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区域发

    《竺可桢全集》拟出版20卷。第1一4卷,收录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着述,既含讲演稿、工作报告、自存手稿以及新闻报道中引述、摘录的讲话,亦含书信、题词、诗作、自传、学习体会、思想汇报、履历表等。第5卷为外文着述。第6—19卷收录竺可桢1936—1974年的日记。最后一卷拟含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竺可桢全集》的前4卷和第5卷,无论何种学科、体裁的文稿,一律按时间先后排序。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无法严格区分学科领域和体裁类别的困难,更多的考虑还是想给读者提供一种历史考察的方便,无论是什么学科或体裁的哪一篇,都是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留下连续足迹的一个印记。全书编辑加工以“存真”为基本要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人生道路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为后世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珍贵史料。《竺可桢全集》所收文献纵亘1916—丨974年,计59年,历经中国现代史之各个重要发展阶段,不仅所记述史实弥足珍贵,其文章写作样式、编辑出版规范、社会流行语言、术语译名演变,等等,也都真实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样态和流变趋势,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为此,我们坚持力求如实保存文本原貌,未完全按现有通行的编辑出版规范作加工处理。出于同样的原因,对作者文章中表述的学术观点和论据,有后世学者提出较大争议和较系统考订者,本书亦未予逐一注释和论列。编者的主要工作是广泛收集遗存文稿,考订其发表的时间和背景,选择适合入选文本,辨读文本内容,酌情予以必要的点校、考证和注释,对不同文本作参校订正。

    《竺可桢全集》编纂工作启动之初,当务之急是搜集竺可桢的遗存着述,途径有四:〈1〉以《竺可祯文集》后附“竺可桢着作目录”所列篇0、竺可桢纪念文集和传记所引文献以及现存竺可桢全部日记有关记述为基础,按图索骥;口)原“竺可桢研究会”在80年代收集的各类文稿;⑴)对《科学》杂志、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的学术刊物、浙江大学校刊、中国科学院档案等作了系统查阅,并对近年相关出版物,如《蔡元培全集》、《南大百年实录》作了查索选录;(⑴通过竺老亲属、浙大校友会北京分会等渠道,向与竺老有过各种联系的人员发函征集。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中国气象局图书馆、农业部办公厅档案处、中国科协秘书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28竺可桢全集“第24卷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科学院办公庁档案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科学时报社档案室等单位,为本书提供了查阅和复制文献资料的方便。王玉春、王昭雯、王涌泉、王鹏飞、尤芳湖、申图、冯雪骥、任葆薏、刘文漪、李玉海、宋琦、沈文雄、张九辰、张直中、陆家桔、陈立、陈邡、陈学溶、金宗达、竺宁、竺安、竺松、竺碚、赵新那、赵德煌、胡宗刚、胡思梅、姚鸿瑞、洪星、陶为霖、陶渴平、钱燕、钱永红、席泽宗、戚叔纬、舒昌荣、解莉华等同志,向编委会提供了信函、照片和重要的背景资料。

    ……

    ……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竺可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他在多个学科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竺可桢全集(共24册,2004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对他学术成果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涵盖了他的学术论文、专著、讲座及一些私人信件等珍贵资料。这一全集不仅是竺可桢本人学术历程的见证,也为后人研究和了解他的科学思想、学术贡献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竺可桢全集的内容、学术价值、文化意义及其对后人研究的启示。

1、竺可桢全集的学术内容概述

竺可桢全集的主要内容包括他在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及教育学等领域的重要著作和研究成果。这些作品不仅是竺可桢学术成就的积累,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刻洞察力。全集中的学术论文多次揭示了竺可桢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气候、地理问题,尤其在气象学领域,竺可桢提出的多项理论和方法,至今仍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影响力。

其中,气象学部分包含了竺可桢对于气象规律的研究,尤其是他对中国气候特征的系统总结和对现代气象学理论的引入,成为中国气象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此外,竺可桢在地理学领域的著作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对中国地理环境的深入分析,不仅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中国地区特殊地理条件下的研究实例。

竺可桢全集中还包括他关于科学教育的演讲与论文,这些著作阐述了他对中国教育改革、科学普及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思考。全集中的这些内容使得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竺可桢的学术轨迹,以及他如何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教育改革密切结合,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2、竺可桢的学术贡献与影响

竺可桢的学术贡献可谓广泛而深远。他在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自然科学研究的面貌,也为世界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引入了现代气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创了中国气象学的新纪元。

竺可桢在气象学研究中,通过详细的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多个新的气象理论。他不仅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非常注重理论模型的建立,推动了中国气象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此外,竺可桢对于气象灾害的研究,也为中国农业、交通等领域的灾害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除了气象学,竺可桢在地理学领域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地理学科本身做出了原创性的研究,还通过对中国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分析,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的学术研究,使得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及其对经济活动的深远影响。

3、竺可桢全集的历史价值

竺可桢全集的出版,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科学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位学者,竺可桢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中国的科学教育、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全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发展以及科学传播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竺可桢在多次学术讲座中提到,科学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而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他认为,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竺可桢的这一观点对中国现代科学体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科学与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中,竺可桢的思路为许多决策者提供了借鉴。

此外,竺可桢全集中所收录的私人信件和个人日记,也为我们了解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视角。这些私人资料展现了竺可桢在科研、教育以及社会事务中的多重身份,使得我们对这位科学家的全面理解更加立体与丰富。

4、竺可桢全集的文化意义

竺可桢不仅是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还是文化交流和学术思想传播的重要推动者。竺可桢全集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集中的许多文章和讲座都涉及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竺可桢在西方教育体系的熏陶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学术观点。他的作品不仅传播了现代科学的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学术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竺可桢的科学成就和文化视野,使得他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体现了他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责任感。

竺可桢全集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它为后人树立了严谨治学、尊重事实的学术态度。他的一生几乎都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其学术作品中的求真务实精神,深深影响了无数后人,成为了现代中国学者的重要榜样。

总结:

竺可桢全集的出版,意义重大。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竺可桢不仅为中国的气象学和地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的现代科学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集收录了竺可桢的学术论文、专著以及个人信件,全面展示了他多方面的学术成果与社会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史和文化史的学者来说,竺可桢全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竺可桢全集不仅是对竺可桢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总结,也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通过对全集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科学与教育角色,以及竺可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下午4:06
下一篇 2024年11月23日 下午6:00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