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堂全书 全7册影印本 2010 (清)俞樾着
《春在堂全书》PDF电子书全7册,由凤凰出版社2010年出版。《春在堂全书》为清代着名大家俞樾所着。
俞樾(1821—1906)是晚清朴学大师,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具有广泛影响。他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以“梯梁后学”为学术取向,在经学、小学、子学、文学诸方面皆有成就,书法亦工,留下了近五百卷的《春在堂全书》等。俞氏执掌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30多年,门下精英辈出,章太炎、缪荃孙、吴昌硕、谭献、宋恕等均享有盛誉。今据南京博物院藏光绪末增订重刊本影印出版,书末附录俞樾的相关研究资料,以方便广大读者。
《春在堂全书》部分目录:
春在堂全书:壹
出版说明新编目录上谕国史儒林传春在堂全书总目群经平议三十五卷群经平议序目周易平议二卷尚书平议四卷周书平议一卷毛诗平议四卷周礼平议二卷考工记世室重屋明堂考一卷仪礼平议二卷大戴礼记平议二卷小戴礼礼平议四卷春秋公羊传平议一卷春秋左传平议三卷春秋外传国语平议二卷论语平议二卷孟子平议二卷尔雅平议二卷
春在堂全书:贰
诸子平议三十五卷诸子平议序目管子平议六卷宴子春秋平议一卷老子平议一卷墨子平议三卷荀子平议四卷列子平议一卷庄子平议三卷……春在堂全书:叁春在堂全书:肆春在堂全书:伍春在堂全书:陆春在堂全书:柒
【书斋主人】 俞樾(1821~1907),清代着名学者。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授编修,提督河南学政。中年罢官后,一意治经学,曾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杭州诂经等书院。他博览四书五经,旁涉稗官杂史,为当时儒学之宗,声名扬于海内外,有“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之誉。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以“朴学大师”着称的俞樾,乐于谜道,曾自谓:“余虽无齐赘滑稽之辩,颇有秦客廋辞之意。”所编纂之《隐书》,收录灯谜一百余则,载《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第四十九卷,并有单行本行世。作谜虽不多,但颇有佳构,对后世影响极大。【斋名缘由】 俞樾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道光三十年,时年30岁,他进京参加进士复试。在殿试时,他手书一诗,名曰《淡烟疏雨落花天》,首句为“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深得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曰:“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于是名上金榜,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此为俞樾最得意时。后他罢官隐居苏州马医科巷,营筑庭宅“曲园”。在为书斋起名时,有意从那句使他发迹的“花落春仍在”中,摘取“春在”两字,定斋名为“春在堂”,一来纪念往者辉煌起点,二来表示自己虽罢官——“花落”,但志不衰——“春在”。“春在堂”由曾国藩书写匾额。在春在堂中,书斋主人潜心钻研经学,博览群书,并讲学授徒,其生徒中也多“蔚为通材”者。他专心治学,不好声色,《清代七百名人传》称其“经身不肴食,衣不过大布,卧起有节,保真持满,故老而神志弗衰,读书着作守常程,每竞一步,辄以写定之书刊布于世”。八十年代初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联合叶圣陶、顾颉刚等倡议重修曲园。俞樾曾孙俞平伯在京闻之,乃献出珍藏的曾国藩所书“春在堂”手迹,以及李鸿章所书“德清俞太史着名之庐”的原件,经重描制匾,完整如新。如今,曲园及其春在堂已成为苏州的一大景观。【斋名题写】 清·曾国藩
俞樾谜作选 红瘦(《论语》一句)赤也为之小嫁得金龟婿(《论语》一句)适蔡福寿(《论语》一句)禄在其中矣曰(《论语》二句)若由也、直在其中矣伪临朝武氏者(《孟子》一句)则天也凭君传语报平安(《孟子》一句)言不必信铜(《孟子》二句)去其金、是则同戊辰(《易经》二句)天数五、地数五不失人,亦不失言(《礼记》一句)以成其信君臣上下同听之,父子兄弟同听之(古书名二)国语、家语九十九(字一)白以龟为前列(古地名一)上蔡鑫(词调名一)重叠金金络索(药名一)黄连土生金(药名一)地黄某水某山,吾童子时所钓游也(药名一)熟地夫执舆者为谁?曰:为孔丘(药名一)车前子东方未明,东方未晞(药名二)白前、白微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春秋人名一)杜回虎不循曲径(春秋人名一)中行寅东家之西,西家之东(四书人名一)屋庐连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周、春秋人名各一)管仲、管叔向(《史记》人名二)白起、吴起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汉人名一)卫青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汉人名一)朱博轻薄桃花逐水流(汉人名一)朱浮此章重出(宋人名一)文同
江南士子俞樾在道光三十年进京殿试,复试于礼部时,面对有点落寞还有点不吉利的题目“淡烟疏雨落花开”,没有照着题目的思路滑下去,而是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先作五律一首,然后洋洋洒洒地撰文解答了这道难题。五律的首句是“花落春仍在”,就是这一句,博得主考官曾文正公激赏,力排众议,擢为第一名。曾文正公以为他写出了崭新天地和至高境界。这句给俞樾带来鸿运的“花落春仍在”,也内化成他更纯粹的人格信念,他用“春在”命名他的书斋和着作,40年朝如斯夕如斯地耕耘在“春在堂”,写就煌煌学术巨着《春在堂全书》250余卷,还有其他着作250余卷。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春在堂”薰陶出了另一位大学者,他的曾孙俞平伯。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1821年12月25日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东门外南埭圩(今城关镇金星村)。幼从母教,学《论语》《孟子》《礼记》等书。十岁,受业于戴贻仲,始习为时文。十五岁,随父至常州读书,粗通群经大义。十六岁,补县学生。十七岁,中乡试副榜。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乡试中举。道光三十年(185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年),散馆,授编修。1855年,简放河南学政。1857年因科考命题时割裂经义和触犯时忌,被御史曹登庸弹劫,本应加重惩处,因曾国藩的极力保奏,称他素有心疾,才免于处刑,被“革职回乡,永不录用”,结束了8年的仕宦生涯。南返客居苏州,主讲于紫阳书院,专意治经。历主诂经精舍凡31年,“所造就者,蔚为通材”,高足弟子有章太炎、黄以周、戴望、崔适、吴昌硕、袁昶等。平生将撰述与讲学融为一体,早年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撰《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是为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作;所纂《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俞楼杂纂》等,搜罗甚富,辑录了较有价值的学术史料甚多;所作诗词,“温和典雅,近白居易”;善书法,“工篆隶”;晚年重视小说、戏曲对教化的作用,改编石玉昆《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与原书并行,流传甚广。1907年12月23日病逝,终年86岁。平生着述500余卷,均收入于《春在堂全书》[1]。 文仕尚医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俞樾在专力经籍之余,对中医也有所涉足,且能处方治病[2],常常以“精通”医学自居。俞樾认为在古代经、史、子、集四类书籍的“子部”中,以医书最为重要:“窃谓诸子之中,其有益民生日用者,莫切于医家。宋元后诸家,师心自用,变更古义,立说愈多,流弊愈甚。宜多刻古本医书,如《难经》《甲乙经》《巢氏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等书,俾学者得以略闻周秦以上之绪言,推求黄炎以来之遗法,或有一二名医出于世。”[3]而在中医书籍中,又以《内经》最为重要:“《四库全书》中子书莫古于《黄帝内经》,而外间所有,不过马元台注本,于古义未通,故于经旨多谬。此书以王冰注为最古,而宋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校正者为最善,鄂局未刻,窃思医学不明,为日已久。江浙间往往执不服药为中医之说,以免于庸医之劫,亦无如何之下策也;若刊刻此书,使群士得以研究医理,或可出一二名医,补敝救偏,削除疹厉,亦调燮之一助乎!”[4]在提倡刊刻古本医书的同时,俞樾于同治十年(1871年)写成《内经素问四十八条》,收录在《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中。后改名为《内经辨言》,收录于裘吉生1924年刊刻的《三三医书》中。这是俞樾校读《素问》所做的札记,也是他用考据学方法对中医经典着作《素问》进行“探赜索隐”、“辨讹正误”的结晶。既有对《素问》讹、脱、衍、倒文字的审订和考证,又有经意未明或后人注释未当文句的阐释和考辨,考据精详,引证确切,对研读《素问》颇有裨益。由于俞樾长期从事着述,患上了失眠症,为治不寐,自创《枕上三字诀》。他说,每当长夜不寐之时,行此“三字诀”,很快就能酣然入梦。《枕上三字诀》,是俞樾于1879年用三言歌诀写成的“科普”作品。具体方法是[5]:塑:使自身耳目口鼻、四豉百骸全然不动,如同泥塑木雕一般,无论坐或卧都可先使通体安适,气血和畅,然后严加约束,以使身心从静态中获得休息。锁:紧闭口唇,如被锁住一般,勿使丝毫之气从口而出,则自然而然地从鼻细微、悠缓、均匀而出,通过调节呼吸,进一步入静。梳:使一身之气顺而弗逆,犹如梳头发一般,使呼吸之气自鼻腔出入,悠缓地下至丹田,又悠缓地下达涌泉穴,自上而下,周流不息[6]。此外,俞樾还为不少的医学着作写过序言,甚至在议论时事以及探讨阐发经义时也时常喜欢引用医生诊断用药的例子作为旁证。然而,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学富五车、成绩斐然,被誉为晚清“一代硕师”的俞樾竟然是近代“废止中医”之始作俑者。1879年,俞樾开始撰《俞楼杂纂》,凡五十卷,其中在第45卷专列《废医论》。以“本义”、“原医”、“医巫”、“脉虚”、“药虚”、“证古”、“去疾”七篇详细论述“废医”的理由。《本义篇第一》是《废医论》的引言。以《周礼·天官》《春秋左传》《史记》等古书记载为据,追述中国古代曾有一段“医卜并重”甚至“重卜甚于医”的历史;后来渐渐“重巫而轻卜”,东汉以后“卜日益衰”;到了唐代,“卜竟废”。进而可笑地推论说:既然与医并重的卜可废,那么医也可以废:古时医与卜同等重视。《周礼•天官》有医师,包括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其中有食医、疾医,属中士;疡医、兽医,属下士。《周礼•春官》有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其中有龟人,为中士;菙人,为下士。医与卜本是一门技艺!而周公特意设置官职进行掌控,可见圣人对医与卜重视的程度。到了春秋时期,医与卜犹其为当世所重视。《左氏》记载的二百四十年中,自庄公二十二年齐大夫懿仲占卜而嫁女于敬仲,到哀公十八年楚人出兵卜帅任将,所占卜的事非常多!后世有人把这些事集成一书,即《汲冢师春》。而医生中则有医和、医缓这类名医,至战国时期,又出现了扁鹊这样的名医。《列子》书中记载有矫氏、俞氏、卢氏等医家。太史公作《史记》,扁鹊、仓公有传,龟策也有传,这时医与卜仍然并重。东汉以后,占卜日益衰弱。因为春秋时代有“筮短龟长”的观点,自从孔子推崇《周易》,学者都以此为宗,到了汉代将《周易》奉为经,重筮而轻卜成为人之常情。到了唐代,李华遐(叔遂)提出“废龟”的观点,这个观点一经提出,而卜竟然被废。唐宋以后,医仍然盛行,而占卜却衰退了。《周礼·春官》记载周王朝设太卜而不设太医,表明在古时重占卜甚于重医。占卜可废,医不可废吗?只是因为医学流传有渊源,而且历朝历代学习医术而被记载在《方术传》中的也不乏其人,因此沿习至今。曲园先生依据遐叔“废龟”之论而为“废医”之论,因此述其本意,放于本书之前。
《春在堂全书》
(清)俞樾撰 台北 环球书局用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订刊本景印 民国五十七年(1968)
群经平议三十五卷 | FB.76:31.19 |
诸子平议三十五卷 | FB.76:31.20(1) |
第一楼丛书三十卷 | FB.76:31.20(2) |
曲园杂纂五十卷 | FB.76:31.21(1) |
俞楼杂纂五十卷 | FB.76:31.21(2) |
宾萌集六卷 外集四卷 | FB.76:31.21(3) |
春在堂杂文二卷 续编五卷 三编四卷 四编八卷 五编八卷 六编十卷 补遗六卷 | FB.76:31.22 |
春在堂诗编二十三卷 | FB.76:31.23(1) |
春在堂词录三卷 | FB.76:31.23(2) |
春在堂随笔十卷 | FB.76:31.23(3) |
春在堂尺牍六卷 | FB.76:31.23(4) |
楹联录存五卷 附录一卷 | FB.76:31.23(5) |
春在堂挽言一卷 清 阙名 撰 | FB.76:31.23(6) |
四书文一卷 | FB.76:31.23(7) |
右台仙馆笔记十六卷 | FB.76:31.24(1) |
茶香室丛钞二十三卷 续钞二十五卷 三钞二十九卷 四钞二十九卷 | FB.76:31.24(2)-25(1) |
茶香室经说十六卷 | FB.76:31.25(2) |
经课续编八卷 | FB.76:31.26(1) |
九九销夏录十四卷 | FB.76:31.26(2)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清 俞樾 注 | FB.76:31.26(3) |
太上感应篇缵义二卷 | FB.76:31.26(4) |
游艺录六卷 | FB.76:31.26(5) |
小蓬莱谣一卷 | FB.76:31.26(6) |
袖中书二卷 | FB.76:31.26(7) |
东瀛诗记二卷 清 俞樾 辑 | FB.76:31.26(8) |
新定牙牌数一卷 | FB.76:31.26(9) |
慧福楼幸草一卷 清 俞绣孙 撰 | FB.76:31.26(10) |
春在堂全书录要一卷 | FB.76:31.26(11) |
春在堂全书校勘记一卷 清 蔡启盛 撰 | FB.76:31.26(12) |
曲园自述诗一卷 补一卷 | FB.76:31.26(13) |
曲园墨戏一卷 | FB.76:31.26(14) |
琼英小录一卷 | FB.76:31.26(15) |
曲园三要一卷 | FB.76:31.26(16) |
东海投桃集一卷 清 俞樾 辑 | FB.76:31.26(17) |
传奇二种 | FB.76:31.26(18) |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春在堂全书 全7册影印本 2010 (清)俞樾着》是清代学者俞樾所作的文集,经过2010年影印出版,成为了研究俞樾思想和清代学术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全书分为七册,涵盖了俞樾的诸多学术论文、诗文和书信,展示了他的学术成就及文化风貌。本书不仅是俞樾个人学术历程的见证,也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本文将从《春在堂全书》的内容结构、学术价值、历史背景以及影印版的出版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力求全面呈现这部重要文献的学术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春在堂全书》作为俞樾的文集,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全书共分为七册,每册内容都较为丰富,涉及俞樾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历史考证等多个领域。第一册主要收录了俞樾的诗文,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非凡才华。第二册至第四册则集中在俞樾的学术论文与考证成果上,涵盖了他对古代文化、历史文献的研究与阐释。这些文章不仅体现了俞樾的学术素养,也彰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第五册至第七册主要包含俞樾的书信及相关资料,书信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俞樾的学术思想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从内容来看,《春在堂全书》的结构既有一定的层次感,也体现了俞樾个人学术研究的广泛性。书中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古代文献的校勘与研究、诗歌的创作与赏析、历史事件的考证以及文化现象的批评等。这样的多元化内容使得《春在堂全书》不仅仅是俞樾个人的文学集成,它更是清代学术文化的缩影,为后人了解当时学术思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春在堂全书》的每册编排都有明确的主题与分类,既便于学者深入研究某一方面的内容,也能帮助一般读者对俞樾的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每一册的内容都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体现了编辑者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上的平衡。
《春在堂全书》作为清代重要学者俞樾的文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首先,俞樾在文献校勘和考证方面的成就不可忽视。他的学术成果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古籍整理与考证方面,俞樾凭借自己扎实的学识和独到的眼光,纠正了大量历史文献中的错误。这些校勘成果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俞樾的诗文创作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为清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俞樾的诗词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髓,同时又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俞樾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学术界的风尚及思想的演变。尤其是在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上,俞樾突破了许多传统束缚,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他的诗作往往富有哲理性和历史感,充满了对人生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最后,俞樾的学术思想也是《春在堂全书》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俞樾在众多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他不仅关注古代文化的传承,还注重对历史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尤其是在清代末期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俞樾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在堂全书》作为俞樾的文集,其出版和创作背景不可忽视。俞樾生活在清代中期至晚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复杂的时期之一。清代的社会政治变革、文化思潮的碰撞和知识分子的反思,都深刻影响了俞樾的学术与思想。这一时期的学术界,面临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俞樾作为一位儒学学者,虽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但他并未拘泥于传统,而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对历史的考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在《春在堂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俞樾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特别是在他对清代政治腐败与社会风气的批评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此外,俞樾所处的时代,也是中国学术思想逐步转型的时期。清代的士人面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俞樾的作品正是这一文化思潮的产物之一。《春在堂全书》不仅仅是个人的学术集成,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危机中的自觉与探索。
《春在堂全书》的影印版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影印本的出版,不仅是对俞樾个人学术成果的传承,也是对清代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籍和文献因保存不善而逐渐湮灭,而《春在堂全书》的影印版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使得俞樾的学术成就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
影印版的出版方式,相较于现代的文字转录或重新编辑,更能保留原始版本的面貌与特点。通过影印本,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俞樾文献的原貌,包括其中的手稿、题跋等历史痕迹,这对于研究清代学术文化和俞樾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影印本的出版还促进了学术界对俞樾及其作品的重新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另外,影印版的出版也有助于古籍的保护和珍藏。随着技术的进步,影印版不仅能保证文献的原貌得以保存,还能方便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查阅。尤其是在现代图书馆和数字化档案中,影印本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料,极大地推动了古籍文献的流传与学术交流。
总结:
《春在堂全书 全7册影印本 2010 (清)俞樾着》是俞樾个人学术思想的结晶,也是清代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这部作品从内容的丰富性、学术的深度到历史背景的反映,都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对《春在堂全书》的深入研究,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俞樾的学术思想,更能窥见清代学者在动荡时代中的文化担当与学术创新。
这部影印版的出版,既是对俞樾学术遗产的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它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也使得俞樾的思想能够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与研究。作为清代学术的重要著作,《春在堂全书》必将继续在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