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1923—2006)》PDF电子书全2册,由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出版。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是一部检索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的工具书。收录1923至2006年国内公开出版的中文书籍和中文报刊资料,兼收部分我们能见及的内部资料,包括专着、论文、简报、简讯、资料、工具书、图录等。除收录有关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方面的资料外,为研究工作参考便利,同时也兼收若干相关学科的文献,如:中国古代史、中国科技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美术史、中国民族史、古人类学、历史地理等,并选录了部分国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的译着。选录的标准,主要视该文献内容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关系的远近、引用资料的多寡及研究工作需要而定。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收录资料的编排,在各种分类项下,基本按内容以类相从,依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出版年月以公元纪年为准。论着资料的编排,以研究专题分类。同一类下综合性论述在前,专题性探讨在后;各地田野调查及发掘资料的编排,以地区为纲;跨越省区的,置于全国性综述部分。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书目部分,收中国新石器时代及有关论着。收录各书的着译者、出版单位、出版年月、开本、页数、图版;摘录各书的章节、主要内容。1989年前收录书目,附有关刊物发表的评论文章篇目。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报刊资料部分,共收文献11300余条,引用报刊650种,分析着录专着、论文集、资料集1700余种,详见附录。每篇文章按篇名、着者、译者、期刊名称、卷次、期数、页数及出版年月辑录。一篇文章曾在两种以上杂志(论文集)发表者,主录一种杂志外,同时也附录其他杂志(论文集)。1989年前资料,页码遵照《中国新石器时代文献目录(19231989)》原书录入,只注起始页。各种论着资料的编着者,原题为机关团体名称者,不再注执笔人姓名,译着和译文,先列原着者,后列译者。
本文献目录,主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书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书刊,并参考上海图书馆编的《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参考中央和各地方公开出版和内部编印的历史、考古和文物等方面的资料编辑而成。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1923—2006)》书目: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 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 下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1923—2006)》出版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具有独立文化体系和古老传统的民族。考古资料表明,距今二百多万年时中国大地上已有人类活动的印迹;距今100004000年,中国处于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以农耕、畜牧、磨制石器和纺织等出现为标志,是人类由依赖原始自然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农牧业生产经济,由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氏族社会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阶段。由于传世文献记载不多,且杂糅了后世史家大量想象与渲染的成分,难以从中知其真貌;因此,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遗存,成为探索中国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起源、原始文化艺术起源,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以及中国史前史、中国史前社会研究等方面重要的、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中国学者袁复礼等的协助下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1926年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掘,揭开了中国学者自行主持田野考古发掘的序幕。此后至今,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发展历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仰韶村、城子崖、良渚、后岗等寥寥数个,到如今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遗址数量须以万计;学界公认的考古学文化,从内涵笼统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细石器文化等屈指可数的几支,到如今仰韶、龙山、大汶口、马家浜、河姆渡、大溪、屈家岭、石峡、昙石山、兴隆洼、红山文化等等,犹如满天星斗,成为世界史前文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20世纪末,各地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已基本建立,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日趋清晰,新石器文化整体研究渐成态势,中国上古史上的诸多空白已得到填补。
近百年来新石器时代考古取得的巨大收获,同时澄清和解决了中国史前史研究上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如中国史前文化本土起源问题如1983年3月夏鼐先生应日本广播协会的邀请在日本东京、福冈和大阪三地作公开演讲时所指出:“我们根据考古学上的证据,中国虽然并不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国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文明有它的个性、它的特殊风格和特征。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中已具有些带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中国文明形成的过程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的。”演讲为中国文化西来说画上了句号,中国作为世界上几个原生文明之一,证据确凿,无可辩驳。又如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特点问题,也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重点。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若干个中心,各地新石器文化各具特点,在相互交流影响下,不断融合互进,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肇始于一万年前的历史大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总特点和总趋势。
近百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经历的巨大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促进了考古研究的深入,也使考古界前辈提出以考古学重建中国上古史和中国史前史的构想逐步成为现实。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取得的累累硕果,同时也为其在世界史前史研究中的重要学术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放眼看世界,当中国考古学举步向世界迈进的时候,我们相信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必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掌握,是所有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从事研究的基础,对考古学研究亦是如此。将近百年的新石器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编撰考古文献目录,供考古学人研究参考,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来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
中国考古学界对考古文献整理工作素有渊源。早在1951年,安志敏先生即编撰《中国史前考古学书目》。其后,多有全国性的考古学文献目录出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着录的《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还有一些省区汇编的《陕西省考古学文献目录》、《西北五省(区)考古学文献目录》等。这些文献目录的出版,对学者开展研究颇有助益。但即使如此,比较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资料的工具书一直阙如。有鉴于此,本书主编缪雅娟等学者于1993年编撰出版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目录(1923~1989)》。
从1990年至今,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诸多考古界前辈和同仁的鼓励下,我们申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项课题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目录(1923~2006)增订本”。该项目于2009年由考古研究所立项并成为所重点课题。
对于增订本的编撰工作,我们做了很大改进,增加了科技考古、环境考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新内容。与国内其他同类考古文献目录工具书相比,本书的特色之处是在对考古资料进行传统编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绕学术研究专题编排项目,这种编排方式,既有利于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进行系统、综合研究,又有利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进行各项专题研究。通过系统收集、整理80余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资料,使学术界对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学科发展趋势等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献资料又可为今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数据支持,成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课题指南和检索方面的工具书。
经过7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在这部分上下两册的工具书终于面世了。希望这本凝结了我们编研团队辛勤劳动的工具书能有助于各位学者顺利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也希望这本工具书能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研究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列表)》,对该文献目录的重要性、结构、内容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刻阐述。文献目录不仅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资料,还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首先,介绍了文献目录的历史背景与作用;其次,分析了文献目录的结构及其分类特点;接着,探讨了该文献目录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的学术贡献;最后,总结了文献目录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挑战。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中国考古学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不断深化,相关文献也日益丰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列表)》的编纂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该目录的发布,填补了考古学领域在文献资源整理上的空白,是对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资料的重要汇总。
文献目录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资料整理,它还是研究者在开展具体课题研究时的重要工具。学者们可以通过这一目录快速定位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节省大量时间与精力。此外,文献目录也能帮助学者掌握学术界的研究动态,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索提供启示。
该目录的历史背景与作用使其成为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参考工具。无论是对于考古学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历史文化爱好者,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是一部经过精心编排的资料集,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整理了新石器时代各类相关文献。其结构上主要包括文献的年代划分、文化类型、地理区域等多个维度的分类。这种分类方式不仅方便了查找,也有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快速找到相关文献。
目录的结构清晰明了,文献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便于学者在查阅时看到各个时期研究成果的演变和发展。同时,按照文化类型进行的分类,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文化类型的细分包括了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屠甸文化等多个考古学名词,这使得各个文化群体的研究成果得以突出。
此外,目录还依据地理区域对文献进行了分类,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点和分布情况。这种分类方式,使得涉及区域性研究的学者可以更加便捷地找到相关文献,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演变趋势。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不仅仅是一部资料汇总,更是推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该文献目录的编纂,帮助学术界系统梳理了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成果,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目录中的文献,研究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学术成就。
对于考古学学者来说,文献目录所呈现的内容,不仅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材料,还能够在方法论的层面为研究者提供启发。通过查阅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类型的文献,学者们可以深入思考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的问题,并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
文献目录的学术贡献还体现在推动了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考古学研究往往与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文献目录为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便利。学者们可以通过文献目录找到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和领域。
尽管《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已经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总结,但随着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文献资料也会不断涌现。因此,文献目录的更新与完善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定期更新目录,及时纳入新的研究成果,是保持目录活力和学术价值的关键。
另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文献目录的数字化转型也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文献目录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在线更新和查询,增强其可访问性和便利性。通过数字化技术,学者们不仅可以实现文献的快速检索,还可以对目录进行个性化定制,提升其使用效率。
最后,未来的文献目录应更加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虽然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但其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加强对全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比较分析,将为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全球意义提供更为深刻的视角。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献目录》不仅是一部宝贵的学术资源,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帮助学者全面梳理了考古学文献,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目录的未来发展将更加丰富和多样。
未来,这一目录无疑将继续为学术界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文献支持,推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持续进步和创新。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