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着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保存于地上、地下丰富多彩的文物,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以自己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给人民以深刻的教育,帮助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切实了解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状况,各地曾进行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调查工作。根据国务院通知,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文物普查。第一次始于1956年,第二次始于1981年。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文物普查,规模大,时间长,调查内容广泛。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这次文物普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了对历次文物调查的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总结,国家文物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文物地图集》」
《中国文物地图集》力图运用地图形式,对历次文物调查所获大量资料进行科学概括,综合反映中国文物工作中已有的学术成果和新的重大发现,全面记录中国境内(除港、澳、台外)已知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况,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套多卷本地图集的编制,是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考古专业人员与地图工作者通力协作的科学研究成果。它将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为国家制定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的长远战略决策与政策法规提供有益的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部门规划、选址和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尽可能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对文物的破坏。
《中国文物地图集》是一套大型工具书,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卷三十一册和全国重要文物分卷一册,将陆续编辑出版。
┝中国文物地图集·上海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10].pdf┝中国文物地图集·云南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3].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11].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11].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10].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09.9].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10.11].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12].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12].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11].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11].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 中[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11].pdf┝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9].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13.8].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13.8].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 中[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13.8].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12].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12].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12].pdf┝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9].pdf┝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测绘出版社].pdf┝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测绘出版社].pdf┝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 上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pdf┝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pdf┝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自治区分册中国文物地图集[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12].pdf┝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7].pdf┝中国文物地图集·重庆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10.6].pdf┝中国文物地图集·重庆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10.6].pdf┝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上[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pdf┝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下[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pdf┝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1].pdf┝中国文物地图集·黑龙江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12].pdf
《中国文物地图集》出版说明:
《中国文物地图集》既不同于历史地图集和名胜古迹辞典,也不同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它是以地图语言表现极为丰富多彩的不可移动文物内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项文物保护基础工程;是对文物普查资料的科学归纳总结,是一部反映中国已知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状况的大型工具书。”同时,是文物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宏篇巨着。
根据《编制细则》规定,按照计划和设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一分册。“它有序图、专题文物图、县(市)文物图和重要文物图,有前言、概述、文物说明与文物单位(点)简介,以及最后的文物索引。从而富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特别是突破了历史地图的模式,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是世界上同类书籍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资料最翔实的一部宏篇巨着。”(李晓东:《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宏篇巨着——评介〈中国文物地图集〉编制及河南分册》,载《华夏考古》1995年第1期)它是文物科学研究重大战果,是继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文物卷之后文物学科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中国文物地图集》编制细则,为今后文物调查资料整理提供了一个规范。而文物资料的规范和科学性,为文物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不可想象,文物资料不规范、缺乏科学性,文物研究会取得正确的、科学的成果。文物资料不规范、缺乏科学性,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记述,这就影响了这些资料的利用价值,影响了文物研究、保护和传承。因此,应当重视和推广应用《编制细则》。
我国有上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脉延绵不断,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文物工作要做好保护、保存和传承,需要对文物历史和现状等有全面了解,有科学、规范的记述。《编制细则》是一个文物资料规范标准,应当用以指导文物保护和传承的资料工作,将对提高全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有积极作用。
文物作为一个学科,应当有它的理论和方法,有它的体系,也应该有文物规范。《编制细则》是对文物的重要规范之一,是文物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文物是二级学科,它的上位学科是历史学一级学科。为了加强文物学科建设,应当借鉴《编制细则》,研究制定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登录规范,为中国特色文物学科建设和发展文物事业作出贡献。
历经20年编写而成的我省文物巨着《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由省文物局首次公开发布。
此书全面记录了浙江省10892处已知、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具体位置和现状,堪称浙江史上最牛“藏宝图”。
《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编辑委员会执行主编陈文锦说,这本文物地图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基础上出台的。汇集了我省历次文物调查、考古发掘、科研的成果,是有史以来我省研究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最为齐备、信息量最大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和研究着作。
“这是一项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工程。”陈文锦解释,由于上世纪90年代的撤区并乡建设,使得之前登记的一些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缺失。“一个县划了四五十个乡,村镇的名字也改了,或者突然多了好几条马路,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核查信息。”
宁海县文物办的工作人员陈宁对此也深有感触。“以前我们用的都是传统的方法,比如拿一个小山包作为基准点。过了一两年,小山包被移了。基准点消失以后,就很难再找到那个文物点了。”陈宁告诉记者现在情况好多了,从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起,开始用GPS,可以当场精确记录文物点的经度和纬度,“这对今后地图集的更新应该很有帮助。”
记者在翻阅中发现这本地图集囊括了浙江省内重要的古建筑、古代遗址、墓葬、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等文物“家底”,既收录了岳飞墓、保国寺、秋瑾故居、诸葛长乐村清明居等广大市民熟知的历史文化名迹,也详尽解说和标注了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前山土墩墓等大型古墓葬群。对部分城市中的文物点还另附小图,清晰画出了坐标。根据前言介绍,图集收录文物点10892处,其中古遗址2622处,古墓葬1428处。
这样一册图文并茂的“藏宝图”,会不会变成盗墓者的“寻宝图”呢?对此,陈文锦摇摇头:“不用过分担忧,正面的意义更大一些。文物点上了地图集以后,各地政府的文保意识应该会有更大的提高,从而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点,只有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文物位置和价值,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建设部门规划、选址和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尽可能的避免生产过程中造成对文物破坏,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
中国文物地图集各分册陆续出版,但出版社为多家分头出版,想收集全这套书不容易。做为中西部翘楚的武汉大学,历史人文研究底蕴深厚,希望这个地图集能够配齐。后面是31个分册的名目。已经出现在市面上的有十八册。这个咱们图书馆似乎可以发函国家文物局请求协助。
历时23年 《中国文物地图集》编辑出版完成国家文物局召开总结表彰会
本报讯 记者孙漪娜报道 3月3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总结表彰会,对历时20余年的《中国文物地图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表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并为获表彰的《中国文物地图集》编辑组及黄景略、叶学明、叶小燕、吴梦麟、王凌云、史俐敏等六位成员颁发“荣誉证书”。《中国文物地图集》编委会成员、长期关心支持编辑工作的专家及局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表彰会。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切实了解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状况,我国曾于1956年、1981年举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文物普查。为对文物普查的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总结,1986年,国家文物局决定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并专门成立了编委会和编辑组,负责主持地图集的编辑出版规划、总体设计、书稿审定和其他组织工作,同时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册编委会的工作。1987年,《中国文物地图集》编制细则正式发布实施,编辑工作正式开始。截至2009年底,31个省(区、市)分册的编写工作已全部完成,并通过编委会终审,其中18个分册已经出版,部分还获得国家和省级图书奖项。《中国文物地图集》采取了比较新颖的编辑手法,以文物古迹为内容,以地图为形式,在各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相关科学技术成果,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综合研究,记录其实际存在状况,断定其年代,确定其位置,评价其价值,揭示其分布特点和规律,是在文物普查基础上编制的一部反映中国境内已知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状况的大型工具书。
会上,《中国文物地图集》编委会主任张柏首先对《中国文物地图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做全面总结。他介绍了《中国文物地图集》编辑出版的由起、过程及工作成果,总结了《中国文物地图集》在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弥补文物调查工作不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编委会副主任黄景略、陆用森,以及张忠培、徐苹芳等专家分别就《中国文物地图集》编辑出版工作提出各自建议。
单霁翔在讲话中对《中国文物地图集》的编辑和出版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国文物地图集》的编辑和出版是我国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重要科研成果。一方面,它真实记录了我国文物保护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忠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是文物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它的编辑工作不是仅仅对文物普查成果进行简单的汇集整理,而是对所获基础资料的科学归纳和总结,是对文物工作规律和保护理论的探索、理解和再认识的过程,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单霁翔总结了《中国文物地图集》在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即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解祖国的文化遗产知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宣传、教育;为广大文博工作者、相关科研机构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促进古建筑、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为经济建设活动的规划、选址和设计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国家制定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的长远规划与政策法规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他说,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中国文物地图集》的编辑出版没有先例可循,在编辑过程中,专家们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最终形成现在的文本体例和模式,而这种模式也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整理和编辑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文物地图集》编辑、出版工作历时20余年,参与这项工作的编辑人员均年事已高。对于他们不求名利、不计报酬的付出,单霁翔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说,20多年来,无论任务多么繁重,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们始终坚持不降低工作标准,始终坚持辛勤工作,以对历史和后代负责的精神,有始有终,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老一辈文物工作者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值得大家学习。他希望,《中国文物地图集》能够成为一项可持续的工作,一方面,在经验上加以总结和传授,培养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在成果的使用上加以推动,将其出版成果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汇集到一起,编制出一部更权威的资料。
1.本地图集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册和全国重要文物分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册内容包括:文物工作和文物状况概述;序图;文物地图(专题文物图和市、县文物图);重点文物图;文物单位简介;文物单位索引。
2.原则上收录经历次文物调查确定的现存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少量为保护而进行搬迁的古建筑和碑刻等。
3.所收文物年代下限一般为1949年,1949年以后仅记录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者。
4.经过清理或发掘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已经拆除的古建筑,原址已无文物而留有科学记录资料的也予收录,并在所在地“简介”中登记,但只编序号。不编分类号。
5.收录的不可移动文物分为七大类(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代表)二十七小类,在地图上各用不同符号表示(详见图例)。
6.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类别的文物,如作为一处,则列入主体文物所属类别,在文物单位简介中予以说明。
7.一处文物单位分布范围较大,包含的文物数量较多且较重要者,仍编为一处,下列子目。
8,文物单位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分类编排,分为总顺序号和分类顺序号。各类中按时代早晚顺序排列。个别跨县的较大型文物,分别在各县文物分布图中收录,在文物单位简介中加以说明。
9.文物单位名称原则上采用本名(学名)或影响较大的俗名。无法用上述方式命名的,以其所在地的村庄或自然地点命名。
10.年代采用中国史学界公认的纪年。有些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使用地质学年代。历史时期使用王朝纪年。个别边疆地区一些难以确认朝代而大致属“青铜时代”的,标以“青铜时代”。1912年起的近代和现代文物,一般使用公元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