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通史 全9册 2008
《中国出版通史》PDF电子书全9册,由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中国出版通史》书目:
中国出版通史 1 先秦两汉卷
中国出版通史 2 魏晋南北韩卷
中国出版通史 3 隋唐五代卷
中国出版通史 4 宋辽西夏金元卷
中国出版通史 5 明代卷
中国出版通史 6 清代卷上
中国出版通史 7 清代卷下
中国出版通史 8 民国卷 中国出版通史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中国出版通史》序言:
中国出版,源远流长;中国图书,博大精深;中国典籍,为世所罕见,亦是举世公认。中国出版不仅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国出版无愧是这一发展进程在世界东方的辉煌见证,同时也是这一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创造的一部分–个值得人类骄傲、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中国是出版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图书出版的历史。三千多年来,中国不仅先后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贡献了造纸术、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丰富贡献了300多万种图书,贡献了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图书的介质形态与复制方式,也改变了人类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方式,实现了长时间、远距离传播知识的梦想,使出版逐渐成为重要的强大的信息传播手段。数量巨大的出版物的出版、流通在积累文化历史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为出版史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对象和极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从中国文明史来看,中国出版起到了记录历史文明和推动文明发展的双重作用。
中国出版记录了中华文明演进发展的历史,形成了几千年连续不断的伟大文化成果。
中国是历史悠久而又有着丰富文明遗产的伟大国家。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历数千年没有中断而一直绵延到今天,此种文明景观之形成,是因为中国有几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有汗牛充栋的书籍出版物,它们是中国文化经过积累、筛选、整理之后存留下来的物质形态之一,是物化了的中华文化宝藏,是文化创造的伟大成果。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最明显地表现为两点:第一,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未曾发生断裂现象;第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数千年一以贯之、从未中断。历史记录和经典着作是客观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字反映。中国文明的连续性,集中保存在历代图书典籍的记载中。甲骨卜辞、金石铭刻的主要内容即是有关史事的表述。《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记载了大量的先秦史事。司马迁作《史记》,创修史范例,上起黄帝,下讫汉武,要事均列其中。自《史记》以下,历代均有断代的纪传体正史,首尾相衔,且自共和元年(前841年)始至当代中国史书纪年迄无中断,形成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历史的长河。
中国出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史记》开其端绪的“二十四史”以及汗牛充栋、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史、子、集等图书典籍,记载了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映了我国从远古以至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进程,在传承文明、积累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巩固多民族大团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仅就这两点来看,中国出版之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出版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责的遗产。”这份遗产的主要载体就是书,正如《礼记,经解》说:“疏通知远,书教也。”中国出版史所蕴涵的丰富的经验与智慧,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仍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因为它有利于当前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现实的历史创造活动,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确有借鉴作用。
尽管历史已经逝去,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相关的记载和着述中,从历代遗留下来的巨大遗产和丰富信息中,去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去体味无数前人的社会实践和伟大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出版史可以让今天的人们把自己的视野延伸到遥远的过去,再从遥远的过去回到现实,投向未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大地丰富,在自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的结合上,焕发出更大的激情、智慧和勇气,在当前的历史运动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和创造力量。
中国出版承载了太多的优秀历史传统,其中以改革进取精神、民族凝聚意识、重视文化积累三方面尤为重要,它们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仍具有活力。中国出版史之所以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会以鲜活的历史激发今人和后人的不尽的思考,让我们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顺应时势,把握机遇,创造崭新业绩,推动历史进步。^中国出版史所记录的众多人物的言行,向后人提供了“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标尺。^中国出版史所总结的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启迪心智、增长智慧的源泉。^中国出版史所描述的种种制度模式和思想模式,给后人提供了现实选择的历史参考。在这方面,中国出版史实在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藏。
《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 目录:导论第一章 民国出版业的形成(1912—1919)第一节 晚清出版业的影响第二节 民国出版业中心——上海第三节 中华书局崛起于出版界第四节 大东书局的创办与发展第五节 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时期继续称雄第二章 民国出版业的发展(1919—1927)第一节 五四新思潮下的出版变革第二节《新青年》与五四前后的报刊第三节 世界书局的改组与发展第四节 亚东图书馆与泰东图书局第五节 新潮社与北新书局第三章 民国出版业的兴盛(1927—1937)第一节 出版业的兴盛第二节 各地区出版业的成长第三节《申报》与《大公报》第四节 国民党报刊和正中书局第五节 开明书店与文化生活出版社第六节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和上海杂志公司第四章 民国出版业的艰难历程(1937—1949)第一节 战争的打击与出版业的艰难第二节 战时出版业的后方大转移第三节 大后方出版业的发展历程第四节 敌占区出版业的奴役与反奴役斗争第五节 战后出版业的复员与重建第五章 出版法律与出版管理第一节 出版法律与法规第二节 书刊审查制度第三节 书刊查禁与出版压制第四节 版权纠纷第五节 书业行业组织第六章 出版经营活动第一节 机构组织与人员构成第二节 资本构成与资金管理第三节 选题与组稿第四节 装帧与印刷第五节 书刊发行第六节 书业广告第七节 书评活动第八节 多种经营第七章 出版家群体第八章 出版与社会文化第九章 教科书出版第十章 工具书、学术着作和古籍出版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文字书籍的出版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附录一 民国出版大事记附录二 参考文献后记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出版通史 全9册(2008)》一书的内容和意义。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第一,从该书的历史背景和出版意义入手,阐述其为何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第二,重点分析全书的结构安排,探讨如何通过9册内容展现中国出版的发展脉络;第三,解析该书的学术价值,讨论它在出版学、历史学以及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第四,考察该书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学术界、出版界和社会大众中的反响。通过这些分析,本文旨在全面展示《中国出版通史 全9册(2008)》的深远影响和学术价值。
《中国出版通史》全书自2008年出版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中国出版领域的权威性著作,也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书籍的问世背景与中国社会的出版状况密切相关。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出版行业的剧变,学术界迫切需要一本系统、全面、深入的出版史著作,以对中国出版的历程进行完整梳理。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版通史》应运而生。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出版发展的深入探讨,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还对现代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书中详细记录了中国从甲骨文到现代出版业的变革历程,展示了从传统印刷术到数字出版技术的演变过程,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出版业的起伏和进步。
这部著作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对于出版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尤其是对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学术依据。最重要的是,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出版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
《中国出版通史》全书共分9册,每一册内容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全面呈现了中国出版行业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全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有纵向的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的行业对比,使得整个出版历史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的面貌。
第一册重点讲述了从甲骨文到宋代的出版历史,回顾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尤其对木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二册从宋代到明清,详细探讨了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印刷技术以及典籍的流传,揭示了当时的出版业如何服务于国家政治、文化的传播。
从第三册开始,书中重点讲述了现代出版业的变革。特别是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出版技术的传入,中国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一阶段的出版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书籍,还包括了报刊、杂志、广告等多种形式。书中对于这一时期出版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记录。
《中国出版通史》不仅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它更是一部学术研究的巨著。首先,作为一部全面记录中国出版历史的书籍,它对于学术界的贡献不言而喻。书中对出版行业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包括印刷技术的演变、出版行业的组织架构、出版内容的分类等多个维度。
其次,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珍贵文献,这些文献不仅对于出版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也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例如,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以及对当时出版政策和市场的具体分析,极大地丰富了学术界对于该时期出版业的理解。
第三,《中国出版通史》通过学术性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出版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它不仅仅是出版技术的演变史,更是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变迁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深入的探讨,书中展现了出版行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使读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出版通史》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出版界以及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首先,它成为了中国出版学领域的标志性著作。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出版从业者,都可以从这部书中获得系统、详尽的知识。这本书为出版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完整的框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该书的出版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出版史更多的讨论和研究。许多学者通过《中国出版通史》获得了新的灵感,围绕其内容展开了大量的二次研究。这本书不仅帮助了人们了解中国出版的历史,还推动了出版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出版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社会层面,《中国出版通史》的出版使得更多的读者认识到出版业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这本书让更多人意识到出版对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出版业对于公共文化的塑造作用日益重要。
总结:
《中国出版通史》全9册(2008)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系统的历史梳理,它不仅帮助学术界深入理解中国出版行业的历史脉络,也为现代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无论是学术研究、出版实践,还是社会文化发展,这部著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通过对《中国出版通史》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出版行业的历史变迁,还能感受到出版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为研究中国出版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当代出版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版行业将继续承担起重要的文化传播任务,而这部著作无疑将成为未来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