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PDF电子书全2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中国人口通史》与本书《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可称之为姐妹篇,前者是从宏观上研究全国历史人口,后者从微观上研究全国分省区历史人口。两书研究目的不同,各有所主。由于本书的研究是在《中国人口通史》的基础上进行的,本书的研究更深入更细化,因此两书凡有不一致的地方,以本书为准。
《中国人口通史》只写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而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人口发展历史纷纭复杂,亟待总结。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们又组织全国相关专家承担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其成果为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专着《新中国人口五十年》。这项成果国家社科规划办以《成果要报》的形式上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参阅,同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认为这项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展现了新中国五十年人口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既对五十年人口发展的辉煌成绩和历史经验予以充分肯定,又对五十年人口发展的失误和教训作出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使之真正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是一部重要的人口国情文献。
《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书目:
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 上册
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 下册
《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出版说明: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计生委的负责同志向中央汇报工作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曾不止一次地提出,为了解决好当前的人口现实问题,要重视研究历史人口。中央领导同志的远见卓识为我们指明了研究历史人口的方向。任何事物都有其继承性。新中国人口是历史中国人口的继续,新中国人口是由历史中国人口演变而来的。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现在的人口与历史人口的渊源关系,也就难以深刻认识和解决好现实的人口问题。新中国人口规模大、增长快、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缓慢、异常的出生性别比等,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历史人口状况相联系。我们只有对中国人口的历史状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正确认识中国人口的现状,从而为正确解决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20世纪90年代我们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人口发展研究》,其最终成果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学术专着《中国人口通史》。这项成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人口发展历史的全过程,重在考证人口数量,揭示历史人口发展规律,意在为解决中国人口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因而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在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工作会议上,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对这项成果的价值作了三点肯定:一是“江总书记对《中国人口通史》项目非常关心,指示要加紧出版”;二是“《中国人口通史》对中国历代人口发展状况及其经验教训的深入研究,被作为国家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依据”;三是“《中国人口通史》进一步推动了人口学学科的发展”。①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给予了我们很大鼓舞。
在《中国人口通史》问世之后,一些省区的有关领导同志以及学界的同仁,希望能有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的学术着作问世。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可理解的愿望,这同时也就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当然这也是我们打算继续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研究中国历史人口指示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基础性、开拓性的研究。中国历史人口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成绩主要是对全国性历代人口的宏观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又以全国历代人口数量的研究为重点,解决了许多历史人口研究中的难题,出版和发表了几部有重要价值的着作和一些论文。但是,对于全国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历代人口研究,尚未有系统的专着问世。究其原因,一是学术界真正把人口史作为人口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的历史还比较短;二是鉴于这是一项工作量相当繁重的研究,其难度太大,如无长期的人口史研究的积淀,就难以涉足其中。但是,随着对人口史研究的深入,在宏观研究全国历史人口的基础上,向分省区历史人口研究的深入,就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是为人口学学科建设打基础的迫切需要,因为人口学中的历史人口学学科尚在建设当中,如果只有全国性宏观人口的研究成果,而没有扎实的分省区的系统的微观研究成果,就会形成学科建设的空缺。因此,这项研究对历史人口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补白价值。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人口发展摆在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等的突出位置,迫切需要可靠的本省市区的历史人口发展的真实情况,以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的决策依据。因此,这项研究又具有重要的广泛实际应用价值。鉴于这种情况,历史责任感驱使我们知难而进,在完成《中国人口通史》的基础上,又毅然选择了这项研究。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及时将此项研究立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此项研究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考证全国现行区划的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时期历代的人口数量,①使每个省区的历史人口数量都能形成一个历史数据链。二是通过考证揭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人口的发展是极不稳定的,出现过多次高峰与低谷,形成增长、下降、再增长、再下降、再增长的波浪起伏缓慢增长的态势。这个特点又在此项分省区研究中显现出来。三是通过考证,揭示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人口发展的特异规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历史考段中,由于政治状况、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发展的基础等等条件的差异,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
关于考证的基础时段的划分,主要根据历史年代在人口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将全国各省区统一划分为18个时段考证,前面加一个序考。序考是对战国以前人口形势的考证。战国中期以前,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不足,不做分省区考证,只是综合概括地简要叙述这一漫长时代的人口发展状况,作为全书的开台锣鼓。其余18个考段一般每个朝代选择一个考证时点,选在其人口极盛之时,并非都与朝代政治上的鼎盛时期相吻合,如西汉选在平帝元始二年,隋朝选在炀帝大业五年,元朝则选在其后期的至顺元年。也有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西汉、唐、北宋、明、清,均选两个考点,一般为初创时期和人口鼎盛时期。除序考不分省区外,其余18个考段,每一考段均分为导语、正考、后叙三个部分。导语主要阐述进入正考时段之前的人口发展形势,使之与正考相衔接,作为该考段的历史背景。正考是每个考段的核心部分,横向地对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考证时点作具体的人口数量的考证,也是每个考段最难以突破的部分。后叙是对正考时段以后的人口发展变化做必要的交代。所以这样设置,目的在于对每个时段的人口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而不是孤立地只看考点上的人口数量。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有了专门统计机构,对各省区的人口历年都有准确的统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在中国人口统计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其人口数据质量之高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数量无须考证,只在书后把全国五次人口普查分省区的人口数量作以备录。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联系中国历史上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等,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历史人口进行全面综合考证。所谓综合考证就是根据每个考段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历史学考证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按现行的行政区划进行分割,确定各省区在历史时期所辖范围。再把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人口统计数字测算分割到以历史区划为背景的现行行政区划框架之中。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分地区的人口统计数字,主要是二级政区的,如两汉、西晋的郡、国,南北朝和隋朝的郡,唐、宋的府、州金、元的路、府、州,明、清又为府、州等的人口统计数字。一般说这些人口数多不能准确反映当时人口的真实情况,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统计制度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和人口登记制度。历史人口统计要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人口自然增长情况、经济发展、战争、灾荒、疫病等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等等,致使历史人口统计都有不同程度的漏籍,甚至有半不入籍的状况。有些时期人口统计数字的含意亦需考证,如明朝人口统计数字,实际上只是一种赋税统计单位,这又必须从制度上理解其真实含意。所以,要弄清历史上各省区人口数字的真实情况,必须运用历史学的多种考证方法进行综合考证,对历史人口统计数字的复杂因素作出具体分析研究。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这种方法,运用于历史人口分析研究尤为重要。这就是说,对历史人口统计的各种复杂因素要做具体分析,鉴别史籍保留下来的原始数据的真伪,考察其与经济社会的诸种联系,考察人口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对比各种相关数据,考察历史上缺代人口情况,以及诸种因素对人口发展影响的强弱程度等等。只有在这种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估计出比较合于实际的历史时段的人口数字。
在考证中,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古代少数民族人口大都生活在民族部落组织内,多未编入各级官府的户籍,因而多不见于历代户口统计。这种情况只能通过各种人口活动史料的记载进行考证。少数民族对中原朝廷,既有依附的一面,又有反抗的一面,多反映在对朝廷官府反压迫反剥削的起义斗争中。历史记载这些活动的人口往往是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依照这些资料推断其民族人口的情况,一般来说,不会有大的失误。在考证中,有的涉及今国境之外的地区,历史上有的少数民族跨居今国境两边,并时有变迁。对此,只能是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立场上,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
另外,对有些问题略作说明。书中古今地名的对照,古代地名按《中国历史地图集》,今地名按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的《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古地名或在括号内注以今地名,或在正文中直接注出,在今地名之前冠以“今”字,凡多次出现又容易鉴别时则不注。本书涉及距离的里程计量,凡不加“公里”者皆为古代计程单位即市里”。面积的计算均为平方公里。历史纪年以朝代纪年为主,括号中注以公元纪年。除注明者外,人口数单位均为“人”,户数单位均为“户”,人口密度单位均为“人/平方公里”。表中符号“一”表示没有该项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