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共33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全部书目: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文伯.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晁恩祥_12979466.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海峰.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盛玉凤.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韩冰.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家林.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班秀文.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管遵惠.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方和谦.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毛德西_13324452.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福养.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乾构.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子维_12810258.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寿彭.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石景亮.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振华.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栗德林_13604057.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曹恩泽.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郁仁存.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陆永昌.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绍武.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全新_13449449.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危北海.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柴瑞霭_13631802.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邹燕勤.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郭振球.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赵玉庸.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洪广祥.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宜厚.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段富津.pdf
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14
二十六、孩子生病,应该给妈妈吃药
大师手记婴孩由于体质娇嫩,脏腑脆弱,抵抗力差,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更易为母病所感染,除了本身自病之外,还有所谓“母病及子”……《保婴撮要》:“生下半月旬内吐者,宜调治其母,恐婴儿脏腑脆弱,不胜药饵。”指出婴孩娇嫩,不能耐受药物的刚燥寒热的偏胜。所以“婴病治母”,在儿科领域是很重要的。——班秀文摘自《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健康攻略“婴病治母”是中医学在儿科中的一种独特疗法,即药物通过母乳影响婴儿,达到给婴儿治病的效果。这里的婴儿指的是以母乳哺养为主,不满一周的幼儿。孩子在这个阶段,体质娇嫩,脏腑脆弱,抵抗力差,很容易得病。与此同时,孩子的耐药性也非常弱,因而不能把药物直接作用于他们身上,只能通过母乳来间接治疗。班秀文教授对于“婴病治母”颇有心得,他认为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是“只治其母”,另一个是“治母为主,母婴并治”。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母婴体质的强弱,致病因素的寒热虚实及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班老指出:对于母体羸弱,气血两虚,乳汁少而稀薄,甚或夹杂酸味,致使婴孩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毛发不荣的情况,应当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的汤剂大补气血以调养母亲,等到母亲气血充盈,乳汁多且甘甜浓厚,足够哺养孩子了,那么婴孩自然就会强壮起来。另外,对于母体感受温热之邪,火热偏盛而煎熬乳热,或者母体素来阳虚,或过食生冷而导致乳冷,以致损伤婴孩脾胃而又吐又泻的情况,同样应当以调治其母为着眼点。对于乳热者,当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以清热凉血;对于素体阳虚乳冷者,当用附桂理中汤温中扶阳;对于因过食生冷而乳冷者,当用平胃散行气和胃,或用藿香正气散理气和中。另外,班老还指出:如果孩子的病情较急,那么不仅需要治母,还要治婴,即“治母为主,兼治婴孩”。如果是由于母亲过食寒冷而导致乳冷,从而使婴孩吐泻频作,病势较急,那么既要让母亲禁食寒冷之品,内服温中健脾之剂,又要适当给病婴灌喂理中丸或保和丸之类的药物,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母亲自身没有病,哺养又适宜,婴孩外感热邪而发热、咳嗽,那么这属于婴孩本身自得的病,按道理应治婴孩,但由于婴孩体弱,不堪受药饵之苦,所以不但治婴,还要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的辛凉之剂治其母,使药力通过母乳的哺养,达到解表清热、宣肺止咳的目的。最后,班老还提醒天下初为人母者,“治”并不仅仅治疗,还包括防病在内,因为一周岁以内婴孩的健康发育,主要取决于母亲对婴孩的保护,寒温是否适宜,哺养是否合理等问题。如果母亲疏忽大意,不注意季节的更替,衣被寒温不适,则往往容易感冒发热;如果母亲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腻之品,或哺乳失度,使婴孩过饱或过饥,都容易造成婴孩的肠胃病变。因此,“婴病治母”,不论是对于已病的治疗,或防病于未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养生无极限在上文中,班老提到了许多古方,这里择其要者介绍给大家:1.八珍汤【出处】《正体类要》【组成】当归(酒拌)10克,川芎5克,白芍药8克,熟地黄(酒拌)15克,人参3克,炒白术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食前服。【功效】补益气血。2.清营汤【出处】《温病条辨》【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用法】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每日1剂,分3次服。【功效】清营透热,养阴活血。3.藿香正气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炙甘草75克。【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4.理中丸【出处】《伤寒论》【组成】人参6克,干姜5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5.桑菊饮【出处】《温病条辨》【组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二十七、灸膻中,按少泽,产后自然不缺乳
大师手记乳汁缺乏,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膻中、少泽是治疗本病的主穴,《杂病歌》云:“无乳膻中、少泽烧。”《针灸大成》也记载了膻中主治“妇人乳汁少”。——贺普仁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贺普仁卷》
健康攻略妇女产后乳汁分泌过少或者全无,称为缺乳。贺普仁教授认为,缺乳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种情况都可能造成缺乳,比如母体体质虚弱、乳腺发育不良;或产妇厌食、挑食以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使乳汁分泌减少;或产妇过度恐惧、忧虑,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垂体功能等。通常情况下,气血虚弱的患者,除了少乳或无乳之外,还伴有乳房松软、胃纳不馨、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肝郁气滞的患者,则伴乳房胀痛、胁胀胸闷、烦躁易怒等症。贺普仁教授治缺乳,常选用膻中与少泽两个大穴。膻中属任脉,同时也是心包经的募穴,募穴指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膻中又被称为气会。由此可见,膻中穴与气密切相关,和气有关的问题,如气虚、气机淤滞等,都可以找它来调治。我们已经知道,缺乳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气血虚弱,一种是肝郁气滞,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膻中穴。膻中穴的位置很好找,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即是。用艾灸刺激这个穴位,每天1次,乳汁很快就会下来了。少泽也是通乳的要穴。少泽穴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属于小肠经的井穴。井穴我们知道是水流开始的源泉,经脉从这里开始。从字面来看,少是小、幼小;泽是沼泽、低洼,水流聚集的地方,而少泽即是小水塘的意思。因此,刺激这个穴位,就可以使经脉里的水流动起来,水一旦流动,乳汁也就顺势而出了。刺激方法很简单:找几根牙签,或者小小圆钝头的东西,在小指甲的外侧轻轻按揉,按到感觉酸胀之处就可以。每天这样按揉几分钟,婴儿就可以轻松喝到乳汁了。另外,对于有抑郁倾向的缺乳患者,还须加用合谷、太冲两穴,以调畅气机,理气活血。方法既可用点按法,也可用艾灸法。
养生无极限除穴位疗法之外,食疗对产后缺乳也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对气血不足者,应鼓励产妇多进食芝麻、茭白、猪蹄、鲫鱼等既有营养,又有通乳、催乳作用的食物;肝郁气滞者,应劝说宽慰产妇,多吃佛手、麦芽、桂花、鸡血、萝卜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作用的食物。同时,产后缺乳者所选用的食品,最好能制成汤、羹、粥之类,一是易于消化吸收,二是多汁可以生津,以增乳汁生化之源。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芥末等;禁酒、浓茶、咖啡等饮料。
小偏方乌鸡白凤尾菇汤【材料】乌鸡500克,白凤尾菇50克,料酒、大葱、食盐、生姜片各适量。【制法】乌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及爪,洗净。沙锅添入清水,加生姜片煮沸,放入已剔好的乌鸡,加料酒、大葱,用文火炖煮至酥,放入白凤尾菇,加食盐调味后煮沸3分钟即可起锅。【功效】补益肝肾,养益精髓,下乳。适用于产后缺乳、无乳。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共33册,是一部系统展示中国现代中医临床领域杰出人物风采的重要著作。该丛书通过精选100位中医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全面展示了他们的诊疗理念、治疗技艺和学术成就。丛书不仅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也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本文中,将从四个方面对该丛书进行详细分析:丛书的编纂意义与价值、丛书内容的丰富性与实践性、丛书中医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及丛书对未来中医学术发展的启示。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旨在全面呈现这部丛书在中医学术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作为对百位中医大师的学术与经验的集中展示,这部丛书的编纂无疑填补了当前中医领域的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中医学术的深厚积淀,还为广大中医 practitioners 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这一系列丛书通过对百位中医专家的全面介绍,不仅对各位名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还为后人提供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遗产。
丛书的编纂价值还在于它突出了中医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体系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其丰富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中。通过对百位中医学者的访谈与总结,丛书将这些不同流派、不同治疗方法的精髓展示出来,为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种综合性的呈现方式,有助于现代人对中医文化和治疗手段的全面了解,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另外,丛书的编纂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现代社会,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丛书的出版不仅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医的机会,也为中医药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平台。通过对百名中医临床家的集中展示,丛书展示了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发展潜力,对于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还具备极高的实践指导价值。丛书内容包括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各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具体治疗方法等,内容覆盖了中医学科的方方面面。每一位中医专家的专著均由他们亲自总结的临床经验和个人特色疗法构成,因此,丛书中的内容极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每一册中医专家的治疗理念和案例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丛书不仅展示了不同流派和诊疗方式的差异,还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临床案例,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医治疗的实际操作。这些案例不仅详细描述了中医诊断的过程,还对治疗手段的选择、药方配伍、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实践性内容的呈现,使得读者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领略到中医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与技巧。
此外,丛书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无论是中医学生、临床医师,还是广大中医爱好者,都能从这部丛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对学生而言,丛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对临床医师而言,丛书则是不可多得的临床经验总结和治疗手段参考;对中医爱好者而言,丛书则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医文化的精髓和现代中医的应用。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作为一部记录现代中医精华的巨作,承载了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现代社会,如何有效地传承这一传统,既是中医学者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通过丛书的编纂与出版,百位中医大师的学术经验得以传承,不仅保留了传统中医学的精髓,还将中医文化的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展示给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丛书的传承作用还体现在它能够通过书籍这一形式,将中医的知识和智慧代代相传。中医文化传承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保存,更在于能够通过实践来延续和创新。丛书中的专家们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学术心得融入其中,借此传播中医治疗理念、治疗方法和健康哲学,从而对后代中医学者和从业者产生深远影响。它是推动中医文化走向未来的重要载体。
此外,丛书的传承功能不仅限于国内。随着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丛书的发布也为中医文化的全球传播做出了贡献。通过介绍百位中医临床大家的事迹与贡献,丛书不仅帮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中医的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还使得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健康理念能够被更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理解,从而增强了中华文化在全球的认同感与影响力。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不仅是对中医学术现状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医学术发展的展望。通过对百名中医临床专家的集中展示,丛书展现了中医学术发展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启示了未来中医学术的创新与融合。现代中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成果,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丛书中的每一位中医学者都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观察、对疾病的分析、对治疗方法的反复验证,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后代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典范,也为未来的中医科研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未来的中医学术需要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持传统中医的独特性,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推动中医学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之,丛书为中医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它的发布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丛书所倡导的中医学术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中医学者不断探索,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是一本集中了现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精华的著作,它不仅记录了百位中医临床大家的学术成就,还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部丛书在继承传统中医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无论是对中医学术的研究,还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播,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部丛书的出版,彰显了中医文化在当代的独特价值,也为未来的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