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考证 全15册 2003 杨一凡主编
《中国法制史考证》PDF电子书全15册,由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出版,由杨一凡主编。
《中国法制史考证》是近百年来海内外学者包括法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各学界的专家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学术精华的汇集。该书或是对史籍记载错误和前人不确之论的厘正、或是对历史疑义和争论问题的考辨、或是对稀见法律史料及其版本的考释等,均体现了作者的独立创见,代表了当代法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着作。
《中国法制史考证》书目:
第1卷 丙编 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 通过先秦秦汉卷_13081698.pdf 第1卷 甲编 历代法制考·夏商周法制考_13081682.pdf 第1卷 乙编 法史考证重要论文选编·律令考_13081689.pdf
第2卷 丙编 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 魏晋南北朝隋唐卷_13081699.pdf 第2卷 甲编 历代法制考·战国秦法制考_13081683.pdf 第2卷 乙编 法史考证重要论文选编·刑制狱讼考_13081690.pdf
第3卷 丙编 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 宋辽西夏元卷_13081700.pdf 第3卷 甲编 历代法制考·两汉魏晋南北朝法制考_13081684.pdf 第3卷 乙编 法史考证重要论文选编·法制丛考_13081691.pdf
第4卷 丙编 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 明清卷_13081701.pdf 第4卷 甲编 历代法制考·隋唐法制考_13081685.pdf 第4卷 乙编 法史考证重要论文选编·法律史料考释_13081697.pdf
第5卷 甲编 历代法制考·宋辽金元法制考_13081686.pdf 第6卷 甲编 历代法制考·明代法制考_13081687.pdf 第7卷 甲编 历代法制考·清代法制考_13081688.pdf
《中国法制史考证》序言:
我们之所以把《中国法制史考证》确定为法史基础研究的重点项目,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其一,由于多种原因,历代史籍中有关法制的记载疏漏、曲笔甚多,许多法律文献错讹严重,前人着述对中国法制的阐述又有许多不确之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史料是法史研究的基础,一些基本的法律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往往被反复利用,如果对其中的错误和疏漏不加以厘正,势必以讹传讹,贻误读者,因此对带有关键性、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依据翔实的史料做一番考证是很必要的。其二,详阅百年来的法史研究着述,以考证类成果的学术创见最为突出。然而,已发表的这类论文散见于上千种刊物,有些还是用不同文字出版,不少学者考证法史的创见又散见于其着作中,给人们了解和利用这些成果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法史研究中发生了本不应发生的问题:同一问题被重复研究,甚至后人研究的学术水准较前人大为逊色;或前人业已指明、订误不应再后人着述中再出现的许多错误,在现今的不少着述中仍被沿相使用。撰写和编辑《中国法制史考证》有益于后学者系统地掌握海内外学者考证法史的学术见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攀登新的学术高峰。其三,国内外的一些法史学者,长期从事某一断代法律史、专题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收获,其中有些还未来及系统研究和整理,有些则因出版方面的原因延误了成果的问世,我们期望本课题的实施,能够推动这些学者继续深入研究,为开拓法史研究提供最新研究成果。总之,集百年法史考证成果之精华,推动法史基础研究,为当代和后世学者研究法制史提供基本资料,是我们编辑《中国法制史考证》的基本宗旨。 依照这一宗旨,我们要求收入本书的成果,其内容应全部属于作者的独立创见:或是对史籍记载错误和前人不确之论的厘正,或是对历史疑义和争论问题的考辨,或是对稀见法律史料的考释。根据所辑成果的内容和形式,我们把本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编编辑、出版。 甲编:《历代法制考》。本编是当代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关历朝法制考证的着作,分为《夏商西周法制考》、《战国秦法制考》、《两汉魏晋南北朝法制考》、《隋唐法制考》、《宋辽金元法制考》、《明代法制考》、《清代法制考》7册编辑。 乙编:《法史考证重要论文选编》。收入近百年来中国学者考证法史的有创见的论文105篇,分为《律令考》、《刑制狱讼考》、《法制丛考》、《法律史料考释》4册编辑,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当代中国学者考证法史的许多学术成果已收入了甲编,本编实际上收入的是除甲编之外的法史考证成果。同时,鉴于有关近代法制考、民族法制考以及许多过世的学者、台湾和香港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甲编中未得到反映,还有若干法律史料考释的成果在甲编中未能收录,故本编着重选编了甲编未曾收录的这几类论文。 丙编:《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成果选译》。收录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的重要论文50篇,分《通代·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西夏·辽·元》卷、《明·清》卷4册编辑。近百年来,日本学者在中国法律史研究领域发表了上万篇论文,出版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专着,本编收入的仅是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的代表性论文。寺田浩明、冈野诚、籾 山明、川村 康等先生,承担了论文的选编工作。寺田浩明先生作为本编的主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编写了《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重要论文着作目录》。 丁编:《法史考证系列专着》。近年来,我国有多位学者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内进行了扎实而又创造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本编收录的是这些学者写的专题性考证成果,其内容是:甲骨文金文法律史料考释、碑刻法律史料考、律注文献通考,比、故事、例考辨,典权制度考、历代充军考、北魏职官制度考、隋代法制考、唐律丛考、唐式辑佚与式文研究、宋代刑法考、明代稀见法律文献版本考略、中国近代法制若干史实考等。考虑到系列专着规模较大,且编审工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故延迟于2003年年底左右出版。 《中国法制史考证》多卷本的问世,是参加本书撰写、编辑的全体学者和编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本书编辑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为《考证》甲编的撰写提供了资助,1999年本书又被列入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周兴泉等先生历时几年,精心进行本书的编审。这里,我向为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海内外学者和支持本书出版的单位和全个及有关人士表示挚诚的感谢!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杨一凡主编的《中国法制史考证》全15册(2003年出版)是中国法制史研究领域的重磅之作,对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各个历史阶段的法制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考证与分析。全书通过详细的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考证了自先秦至清朝的法制发展历程,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历史提供了深刻的视角。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是该书的学术价值,二是对中国古代法制史的贡献,三是其方法论的创新,四是对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通过分析这些方面,本文将全面评析《中国法制史考证》的学术地位与影响。
《中国法制史考证》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学术著作,其学术价值不可忽视。首先,这部书籍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法制史全景式的考证和梳理。杨一凡主编对传统法制的审视,避免了过于理论化的空洞推演,而是紧密结合历史事实,力求通过对原始文献的深入剖析,准确还原历史上法制的实际面貌。这样做,不仅增进了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脉络的理解,也填补了不少学术空白。
其次,该书在学术地位上具有重要意义。杨一凡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史料考证,展示了古代法制演变中的重要细节,这对于中国法学的学术研究而言,是一次系统性的突破。该书的出版,推动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繁荣,尤其是在学术界形成了一股以考证为核心的研究风潮,影响了后来的学者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制的历史价值。
再者,杨一凡的这部著作不仅在学术界具有重要价值,在社会各界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法学教育领域,该书成为了众多高校法学专业的必读书目,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法学思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的法制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法学思想,并从中汲取养分。
《中国法制史考证》最显著的贡献之一是对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全方位解读。从先秦法制的萌芽到唐宋的法制创新,再到明清法制的规范化,杨一凡不仅系统梳理了各个时期的法制特征,还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书中详细探讨了《周礼》对先秦法制的影响,以及汉代“法家”思想的应用,这些都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法制的认识。
此外,该书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显著突破。杨一凡不仅重视官方法制的形成和演变,还关注了民间习惯法、地域性法制的作用。在很多传统研究中,民间法制往往被忽视,但杨一凡通过考证与比较,展现了民间法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重要性,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另外,该书对古代法制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在宋代,杨一凡指出,法制不仅是统治工具,更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紧密相连。通过对各种历史实例的分析,作者揭示了法制与社会风气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法制史考证》的方法论创新可以说是其一大亮点。杨一凡主编在这部书中采用了严谨的史料考证方法,结合文本批判与实地考察,力求通过细致入微的文献分析还原历史真相。例如,书中对于《大明律》与《清律》的比较,不仅限于法条内容的比对,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立法思想和社会背景。这种立法思想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得该书在理论层面更具深度与广度。
另外,杨一凡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分析,将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合在一起,从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法制史研究框架。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法制史的研究视野,也为后续的法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论参考。
此外,该书在历史分析的具体操作上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例如,杨一凡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法制演变中的社会适应性”理论,认为法制不仅是上层建筑的产物,它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广泛的认可与执行。这一理论观点,不仅对古代法制史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也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法制史考证》不仅对古代法制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其对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同样值得深思。杨一凡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制的考证,提出了中国传统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并重”的特点,这一观点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法制建设中,我们应当重视法律的道德基础,确保法律不仅仅是制度的规定,更是社会道德与伦理的体现。
此外,杨一凡在书中还强调了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为法制的演变往往与政治经济结构变化紧密相连,这一观点为现代法制建设提供了深刻的警示。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在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是现代法治面临的一大挑战。杨一凡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
最后,杨一凡在《考证》中提到的法制文化观念,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法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更是深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的价值观念。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维护本土法治文化的独立性,并借鉴外来法治思想,这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课题之一。杨一凡的研究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结:
通过对《中国法制史考证》全15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杨一凡主编的这部巨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法制史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书中对历史文献的深入考证和对法制演变的深刻剖析,展现了法制与社会发展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理论资源。
同时,杨一凡的创新性研究方法也为法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特别是对法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关系的综合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对古代法制的理解,还是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反思,《中国法制史考证》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