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南碑刻资料》PDF电子书全8册,由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地处中原的河南是传统的文物大省。在二百多年的清代历史中,河南出现了难以计数的碑刻文献。由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先生主编的《清代河南碑刻资料》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成果之一,共分八册。收录了有清一代在河南境内的碑刻。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尚存碑刻的碑文,而且从地方志、诗文集等图书收录了原碑已经不存的碑文。这些碑文主题涵盖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文化、宗教以及相关人物的生平等,内容丰富。这些碑刻文献对于深入研究清代河南历史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有些碑文还出现了当时的俗体字,不少俗体字与今天的简化字一致,可以看出当时文字简化在民间的萌芽。总而言之,《清代河南碑刻资料》必将对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书目: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第1册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第2册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第3册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第4册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第5册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第6册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第7册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第8册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出版说明: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辑录的是河南各地的清代碑刻。河南是以今河南省的辖区爲依据清代起自顺治元年(1644),止于宣统三年(1911)。碑刻包括碑碣、墓誌、摩崖、帖等形式,以现存碑刻爲主,兼及方志、金石、文集、家谱等着述中辑录的碑刻。四年来,我们广泛採集了河南各县现存之清碑;又利用了河南博物院、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碑刻拓片,先后査阅各种文献四百余种,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标点、核校等工作。辑入本书中的碑刻共计六千三百余方。包括四部分:一是河南各地现存的清碑,二是拓片保存下来的清碑,三是方志中的清碑,四是碑刻着述与家谱中的清碑。另有一千七百方现存碑刻,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录文,作爲存目附录于后。两项合计共计八千方,集有清一代河南碑刻之大成,也是国内第一部全省范围的清代碑刻大成。清代河南行政区划因袭明之旧置,也时有局部调整。《清史稿·地理志》载河南辖区东至江苏萧县,西至陕西潼关县,南至湖北黄陂县,北至直隶磁州,领府九,直隶州五,直隶厅一,州五,县九十六,合起来爲一百零七个州县。与今河南辖区略有变化。今属河南之南乐、清丰、濮阳、长垣,清属直隶大名府;台前、范县,清属山东曹州府。清属河南彰德府的武安县,今属河北邯郸市。
河南地处中原,多种多样的地形,宣人的气候,纵横的河流,丰富的资源,使河南率先进入文明时代。素称发逹的农工商业,造就了早期光辉灿烂的中原文明。在夏、商、东周、东汉、西晋、北魏、五代以及北宋,这裹是都城所在地,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碑刻是镌刻在石头上的文献。清代,河南人广泛採用这一载体来记述和宣示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通许廪生侯崑玉在《公立司公碑记》中述称:“盖尝推立碑之意,或出自好善乐施,或出自御灾捍患,或出自创造非常,或出自公事勤慎,是皆有以感被于一时,而深入乎人心者矣。”不仅爲官方所重视,诸如朝廷的诏令谕旨、地方政府的告示以及活动往往通过碑刻予以宣示,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全社会普及,士农工商无不採用此种形式来宣示其生产、生活与交往活动,表达自己的心愿。清代河南碑刻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超过了先前任何一个朝代。
清代河南碑刻的内容极爲广泛,上自朝廷大政,下至风土民情,自然的、社会的,官方的、民间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概括地说,可以分作政治军事、行政管理、农工商业、教育科举、宗教祭祀、水利科技、城乡建设、环境人口、交通桥樑、文学艺术、名贤人物、名胜古迹、社会习俗、灾祸祥瑞等。碑刻类型有竖立在地表的碑碣,有刻在山石上的摩崖,有埋入地圹中的墓誌,还有刻在石块上的碑帖。碑石有大有小,石料多就地而取,也还有用铜铸造而成的。如此多种多样,适应了社会上多元的需求。
虽然清代国家的经济重心移至江南,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河南经济社会的进步。时至嘉庆年间,河南人口已达2303万。在农业仍是河南经济的主体的条件下,爲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衣食需求,河南人继续在扩大耕地面积上打主意,其基本做法,是向沙碱不毛之地与山林进军,注重兴修农田水利,精耕细作,扩大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光绪年间博爱的《耕织图》中的耕图⑩0幅,以绘画形式展示了河南农业生产从耕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场、扬场、运粮入仓的全过程。顺治十一年,郏县知县徐鳯鸣所撰《创立鸿宅保碑文》有谓:畿内五百里,悉驻节禁军,其地之男若女,仳离南徙,餐泣风露中,或僵卧道旁,或薄值鬻去,惨不忍见闻。而山左、中州各郡县,又以逃人之令,悉闭关不纳。而嫏县则地荒人亡,青青磷磷,一望几无所见。畿南流移亦踵至百余户。“胥吏亦有以逃人利害之说进者,余悉披其说弗听。因以策文会原籍,并报府尊、直指,各台俱允其请,而流民始获宁处。余且捐俸给牛五十三头,粮七十五石有奇,俾得尽力南亩而与县十六保鼎峙。”③其记虽是就郏县情况而言的,可也有助于我们具体了解清初河南爲恢复经济所做的努力。
河南位居黄河中下游,流域面积占全省之大半。由于河患的加剧与黄河河道变迁,治黄保漕成爲清政府的基本国策。治黄是河南也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清政府每年都要拨出鉅款,并且设立专门机构,委任要员负责黄河防务。朝廷有关治黄的重要决策,如雍正三年,武陟县《嘉应观御碑》,是由雍正皇帝亲自撰文并书写治黄碑文,铸于铜碑之上。乾隆二十六年,刊立在中牟县杨桥黄河决口处的《敕建杨桥河神祠碑记》,为乾隆皇帝撰文并书写,具体记述了当年黄河在此决口与堵口的经过。该碑碑阴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三首诗文,倾诉了朝廷对黄河河患的忧虑以及救民不惜费的决心。地方官府有关治河的重大决策与行动,如乾隆十六年巡抚陈宏谋的《请开归徳水利疏》、乾隆十七年巡抚蒋炳折奏《归德治水碑记》以及乾隆二十三年巡抚胡宝琮的《开归陈汝四郡河图碑》亦都刻石树碑,垂之永久。竖立在黄河沿岸的一方方治黄碑刻,记述了当年人们抢险堵口、堵漏、筑堤、固堤、护堤、埽帚、防风以及放淤的经验。顺治十四年《沁堤碑记》中说:“夫水性无恒,难以预料,吾于堤旁设堡,堡有夫候水消长得爲之备,则暴涨可无恐已。堤岸无柳,土亦弗固,吾广爲种植,接阴不断,期根以下盘而稍堪储用,则颓坏可无虑已。”
豫北平原地区因土地沙硷化面积有増无减而导致农业减产。濮阳、范县一带,“或经旬不雨,则斥坟起,风沙猎猎。”原武县,更是地皆沙土,飘举随风。低洼地区,常年积水,成爲不毛之地。郑州沙硷地面积也超过一千五百顷。面对此情景,人们採用挑挖沟渠,排除积水的方法来改良土壤。雍正十二年获嘉县《建设横河闸座碑记》载:卫辉府属之辉县王范村、怀庆府属之修武县校尉营军处,地居洼下,岁时积潦,一望洼涂,禾稼之区,没爲鱼虾之宅久矣。经过仔细勘察,遂在与卫辉府之获嘉头道、二道横相连处开渠二道,引水由北汇入丹河,又于横河二口建闸二座,以资启闭,由是“向之一望汪洋者,皆已消归,何有水涸而土观矣,得地四千五十四顷有零,给各地户分领承业。”(21原武滨临大河,四境之内无支流水港,地多平衍,水难宣洩,往往泛溢田畴,甚至沉浸庐舍。乾隆三年,在县城南、城北各开浚沟渠一道,《原武吴令开渠碑记》载:“此工一成,水不爲害,沮洳之地,可以耕耘。泻卤之区,亦堪耕种。”县令吴文炘在《原武县开浚沟渠记》裏还提出:“然以地皆沙土,飘举随风,又渠无来源,易于淤塞。则后此疏浚之功,非勤求民瘼者,所当时爲留意乎。”孙綮在其《垦荒记》裹记述了康熙六年至十一年间,开州农民在“三载以后起科”政策推动下开荒增地四千余顷的业绩。康熙十五年中牟县《申详垦荒石记》记述了李寨、大秦、土山、皛泽、高黄、大庄、辛兴、白沙八保之民奋力开垦荒沙冈阜及波池沮洳之地的艰辛历程。史书裹有关河南农业亩产量的记载甚少。同治六年,林县《劝世人勿因雨晚误种秋记》碑文详载当地秋季每亩收成少至八九斗,多石二三,九月各样杂粮一併成熟,笨谷有石六七收,黄黑绿豆、玉麦六七斗收,蘅麦两石收,惟小豆仅一二斗收。光绪二十四年,辉县《秋禾碑记碑》载是年秋季每亩玉粮有一石收,有石四五收,毂子石收,犹有五七斗收,麦三斗收,绿豆四五斗收。2这两则记载,爲我们暸解晩清河南山区农业产量提供了确切的记载。
由于乾旱导致农业歉收甚至绝收,河南人更加重视兴修水利,开挖渠道,引水灌溉,水利成爲河南农事中重中之重。先前得到开发利用的渠道,诸如豫北卫河、沁水、丹河、漳河,豫西洛河,以及豫东丰乐河、响河、巴沟河灌渠,相继得到修浚,一些着名的陂塘也得到修复。人们越来越注意总结修渠用水的经验,完善管理机构,实行责权利结合的管理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渠纷纷制定水利章程,化解用水中的各种矛盾,使得生产、运输、生活用水得到保证。光绪二十八年洛阳《大靖渠章程十二条》,详细地规定了管道管理办法,管道设专人负责管理,九闸分期浇水,按十八夜一轮,周而复始,不得强霸截挖。并报请河南府正堂批准,由渠长及枚户刻石公布于世。他如乾隆三十年灵宝县《定水碑记》、嘉庆十年汝阳县《汲水规则》、道光年间陕县《重修广济渠约》、光绪十八年安阳县《约定章程》、宣统元年渑池县《同议渠规碑》,都以公约的形式维护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收到了“灌之利大饶而用不争”的良好效果。同一期间,地方官府也加大水利纠纷案件的处理与宣传力度,将有代表性的水利纠纷案的处理结果,刻碑立石进行宣示。雍正八年河内县《广济利丰两河断禁碑》,道光十六年灵宝县《路井下屺渠水断结碑》、光绪二十七年新安县《平龙涧河争水碑记》、宣统元年渑池县《涧南渠轮灌断结碑》等,都是官府处理水利纠纷案例的公示。这一形式,既是警示告诫,又是借鑒与依据,爲成功解决水权纠纷积累了经验。在此期间,河南在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方面,量地凿井,也收到了定效果。偃师吉家沟《重修井碑》还将其经验告诉后人,说:这裏地下沙石混杂,“井中之石,只可塞,不可去”。
河南的手工业也在持续发展。纺织、煤炭、陶瓷仍是河南经济社会的主要产业。家纺户织的棉纺织业在明代已遍及城乡。博爱《耕织图》中的织图十幅,用绘图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清代河南传统纺织业生产从种棉、摘棉、轧花、弹花、纺线、络线、经线、织布到量布的全过程。同时形象展示岀轧花机、弹花机、纺车、络线、经线以及织布机的状况,比其文字叙述,直观真实、生动具体。煤炭业生机勃勃。巩县、宜阳、新安、渑池、鲁山、河内、密县等约占全省五分之一县份的煤炭得到开採。宜阳县《河南府刘大老爷批准窑户送煤碑》,安阳县《禁止启土开窑碑记》、《严禁私开煤窑碑记》,以及焦作的《凭心窑修庙宇碑记》,具体记述了当地煤炭开採与运销情形。鲁山县煤窑工头谯人做工,久羁不放,被告发。嘉庆元年三月,知县董作栋亲诣窑场査明被羁者约三百人,量其去家远近,发给路费,予以放回。“谕令窑户工头,公平雇人开採。不许设立拨房,强拉诳买。该窑户等各矢天良具结,永远遵行在案。嗣后,若复蹈前辙,即行驱禁并重法绳之。
陶瓷业产品也林林总总。汤阴县乾隆三十七年《栢灵桥重修碑记》载:栢灵桥地下有五色土,可以陶。先前盛时,邑西之人,藉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鹤壁《众窑布施碑记》对当年各窑名称及捐资数额作了详细纪录,爲了解当年该地缸窑业的商号及其资金、经营状况提供了详实材料。河内县《窑神庙碑》载:“柏山缸窑业窑户、匠作共同商议,立写定规四条,勒立于石:一议折半缸口准以裁尺二尺二寸,缸口一尺八寸,如过度者,照套数每一套货罚钱三十文,窑户、匠作各出一半,其钱入会使用:一议自买货车,窑院不许与引车回头,如有违者,罚钱八千文,窑头七分,匠作三分,其钱入会使用;一议自买货车分货、抬货、装车,每一套货装车钱十文;一议自买货车,窑头与之办货用钱三分,如有违者,罚钱四千文,窑头备出,其钱入会使用。”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向近代工业转化。河南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不及于东南沿海地区,可也在孕育,在萌生,一些实业家借助河南资源优势开始兴办实业,光绪年间辉县《课桑亭记》碑、南召《蚕坡章程》碑以及范县的《农桑学堂实业记》碑等,记录了淸末河南创办实业的情景。商业贸易日趋繁荣。城镇店铺贸易与集市贸易空前活跃,融祭祀、娱乐、贸易爲一体的庙会,此伏彼起。乾隆三十三年,朱仙镇《重修关帝庙碑记》与《本庙全图》碑,详细记载了当年镇上商号一千一百九十二家的名称与捐资数额,展示了镇上商业结构、商家布局与资金状况。其中有门神作房共捐银一百两,商号有十四家,是隆盛号、崔义和、李同兴、李合盛、安玉盛、陈元如、阮永成、北义和、陈永庄、义盛长、和同年、武功号、南永庄、陈圣义。国这是迄今我们能够见到朱仙镇板画业最早的一批商家的名字。另外斗神作房中有六十名工匠参与捐助。二者合起来,即是当年朱仙镇板画业的规模。
清代河南碑刻将记功、赞颂、记事、纪念与训谕、惩戒、昭示、标识融于一体,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爲一体,内容宏富而又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资料价值角度来看,碑刻材料都是第一手资料。虽然当年的淸人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但当时人记当时事、当地人记当地事、当事人记当事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这些记述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它不是取之于常见的史书与社会传闻,而是据其亲身所历,亲眼所见写下的。再加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言当地之人与事,特别是城镇的土木修建、寺庙、学校的创建与维修、增修,道路、桥梁的修建,以及出现在当地的水灾、旱灾、风灾、地震饑荒、赈灾,还有当地的民众信仰、生活习俗、家族世系、村规民约等,多爲史书所不载,有的就连专记一方风土民情的志书裏也很少提及。而碑刻中的记述则以翔实具体的资料,展示清代河南社会变迁的过程,以及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用来补充史书中记载的不足,订正其讹误,并破解一些历史悬案、疑案。有关清代河南生态环境、煤炭的开发、陶瓷的生产、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艺、戏曲、音乐、舞蹈、手工工艺的状况,由于资料缺乏,至今很少有人涉足。而在碑刻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算少,这些经得起鑒别材料的出现,爲研究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资料,足以扩大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有可能对这些方面进行描述与探讨,进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再就艺术价值来说,碑刻是文章、书法、镌刻三者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碑刻上的书法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无论碑刻大小,书丹人都是当时当地的名家。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清碑就是淸代河南书法艺术作品的总汇。镌刻在碑石上书法家的手迹,或流畅飞扬,或方整朴厚,或峭拔雄伟,或龙飞鳯舞,或灵秀妩媚,或平和含蓄,人们得以观摩品评各家各体风格,得到至高的审美享受。诸如《拟山园帖》与《琅华馆帖》,是清代书法大家王铎的代表作,也是同时代我国书法杰作的代表。《重修许州八里桥关帝庙碑》毕沅撰文,洪亮吉篆额,孙星衍隶书。《夏少康碑》毕沅撰文,洪亮吉题额,钱坫篆书,这些撰者、书丹者都是清代名家。《梁王卿墓誌》张鸟撰文并书丹,梁王信镌字,亦爲大淸碑誌精品。所有这些,在考古学家的心目中,是弥足珍贵的文物。
这次整理工作的重点是收集与标点,同时也注意校勘。校记附于每条之中。如标题补加、碑碣残损、字迹模糊无法识认,均加注予以说明。
本书在编排上以县分编,按年代顺序排次。同一碑刻同一时间在各县重出的,只在首出处录出全文,若是后来重刻,则注以重刻时间,录岀全文。在录文时,将文献中辑录的清碑与现存碑刻、存有拓片的碑刻加以区别。现有碑刻与拓片中文字全录,简笔字与今简化字相同的照录,不再改用繁体字。有些简笔字书写不规範,与今简化字不同的,由于制作困难,改用繁体字录出。缺笔字与古字也作了处理。文献中碑文据原本照录,避讳字尽量改回。本书录文,出于多收一些的动机,将所见到的编印与抄录的碑文也一併辑入,有的原文文理不通、或人名、地名等脱、误、衍、倒,因找不到原碑或拓片进行核校,不忍捨弃,便维持原状。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篇文章围绕《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全8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2016高清》展开详细分析。该套丛书包含了大量清代河南地区的碑刻资料,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源。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这套丛书的出版背景和重要性进行分析;二是从内容的结构与形式入手,探讨其收录的碑刻内容和展示方式;三是分析碑刻资料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四是探讨这套资料对现代研究的启示与应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解读,本文旨在全面展示这套丛书的学术意义和实际价值。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辑,是一部集结清代河南地区众多碑刻资料的大型文献丛刊。该丛书的出版,填补了清代河南碑刻资料整理和研究的空白,为相关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尤其在清代,河南地区的碑刻文化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这套丛书不仅仅是对地方历史的一次重要总结,也是对清代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贡献。
此外,丛书的出版背景也与当时国家对清史研究的重视密切相关。随着清代史研究的逐步深入,许多学者发现碑刻作为一种直接反映历史的文献材料,其价值不可低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决定汇编和出版这套《清代河南碑刻资料》。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清代河南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次有力保护。
在丛书的出版过程中,编辑团队以高标准的学术要求,严谨地筛选了各类碑刻,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学术性。通过高清扫描技术和细致的文字整理,确保了这些碑刻的图文资料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原貌,极大地提升了研究者和读者对这些珍贵文献的访问质量和研究价值。因此,丛书的出版对学术界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学术资源积累和研究平台的搭建。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全8册,涵盖了河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碑刻,内容广泛、资料丰富。每册分为若干篇章,每篇章按照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主题进行分类。书中详细记录了清代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碑刻,尤其是许多地方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都通过这些碑刻得以呈现。
从展示方式来看,这套丛书采用了高清扫描与原图对比的方式,精确还原了碑刻的细节。每一块碑刻的照片都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译文,方便读者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这种方式,丛书不仅仅是图文并茂的历史记录,更是便于学术研究的工具书。尤其对于一些难以解读的碑刻,丛书提供了详尽的背景说明,帮助学者更好地分析与解读。
除了具体的碑刻内容,丛书还包含了对碑刻相关背景的详细介绍。每个碑刻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历史文物存在,更多的是通过其文字和内容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风貌及文化潮流。编辑团队通过对每个碑刻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碑刻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与文化价值,极大提升了这套丛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
清代河南的碑刻不仅是当地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整个清代社会风貌的缩影。通过这些碑刻,学者可以研究清代的政治制度、地方治理、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尤其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官民关系、经济状况等密切相关的内容。在这套丛书中,许多碑刻都详细记载了清代河南的历史事件、官员的事迹及其评价,为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材料。
此外,河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碑刻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清代河南的碑刻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许多碑刻通过铭文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诗文、书法、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碑刻的存在,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文学风格及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学术意义上,这套丛书的出版为清史研究、地方历史研究以及碑刻学的相关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许多碑刻已经被时间侵蚀或破损,原本无法完整查阅的资料得以通过高清扫描技术进行恢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因此,丛书在历史学、文学、书法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不仅是历史学者的研究工具,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启示。这套丛书所涉及的碑刻,许多都记录了当时的民众生活、地方风情和宗教信仰等内容,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通过这些碑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清代河南的地方文化和社会结构,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脉络。
在现代研究中,这套丛书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基础的历史资料,还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可以借助这套丛书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探索碑刻所蕴含的多重历史信息,甚至借此对当代社会进行类比和反思。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而言,丛书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此外,丛书的出版对于文化遗产的普及也有重要作用。许多文化爱好者、历史爱好者甚至普通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河南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像《清代河南碑刻资料》这样的文献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总结:
《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全8册》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集成,它对清代河南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全面展示,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通过这套丛书,学者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时期河南地区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文化特色,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对清代河南碑刻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还在现代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文献资料的发布,我们有望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理解清代历史的全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