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跟诊日记》PDF电子书全4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至2014年出版。
《任之堂跟诊日记》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中医学子跟师学习的故事。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跟师抄方所得,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每天跟随老师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药,或记录总结,晚上听师讲学。老师将中医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谈中,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充分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教生活。其中既有传统民间中医的养生智慧,也有临证治疗验案,更有不少民间偏方秘方。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让读者看起来很轻松,不费解,在轻松地阅读之余,能学到精深的医术。无论是中医专业人士,还是中医爱好者,都能够从书中有所感悟。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关注健康养生的人阅读参考。两个中医学子的跟诊抄方日记真实再现中医师带徒传教生活。
《任之堂跟诊日记》书目:
任之堂跟诊日记 1
任之堂跟诊日记 2
任之堂跟诊日记 3
任之堂跟诊日记 4
附赠:万病之源 任之堂解说不可不知的养生误区
附赠:任之堂医经心悟记 医门话头参究
《任之堂跟诊日记》出版说明:
2012年初,正是春寒料峭时。我们为了理顺中医思路,从广州坐火车到十堰跟师学习传统中医。
现在中医少,民间中医更少。优秀的民间中医,能师带徒传承中医薪火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总觉得自己从学院派里出来,对中医的底气信心还不足。没想到这次的跟师决定,让我们对中医的信念之火真正点燃起来。
在老师这里,每天抄方切脉,拍打按摩,抓药煎药等,老师无所不教,毫无私藏,让我们觉得自己走在真正的中医路上,有种根深蒂固的感觉。刚开始我们写跟诊日记,并没有想到会出成书,只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行为,那就是在老师这儿学到这么多东西,总该留下点什么。
后来想到,把老师的言传身教记录下来,就是我们对老师最好的回报。所以我们也没有做什么,只是笔头勤了点,如实反映老师治病、做人、讲学、治学的言行。老师说,中医界要培养的不是一两个中医奇才,而是要把整个国民的中医素质都往上提一点。水涨才能船高,中医整体教育上去,就会出现一大批医门龙象。老师非常重视中医的传播。我们如实地写跟诊日记,就是要把跟师的真实过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那些异地的中医爱好者,能够零距离接触老师这种传统中医的思想与生活。还有更重要的是,能不断地理顺中医思路,树立坚固的中医信心。
2012年春天的脚步匆匆而过,即将进入炎炎的夏日。我们经过将近2个月正式的师承学习与生活,中医的思路渐渐打开,视野也随着开阔起来。任之堂也开始渐渐热闹了起来,在钻研学习中医之余,从不缺乏欢声笑语。天南地北的学子们共聚一堂,交流学习起来更加其乐融融。
老师一直有心把任之堂打造成既能帮病人诊病治疗的场所,又能够成为很多医子共同学习交流的乐园,所以也一直在不断地摸索与总结。在短短的三四个月里,任之堂像铁打的营盘,来学习的人像流水的兵,面对批又一批人的去留,任之堂开始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了
我们任之堂送走了陆西、秀梅,还有宏姐等人,又迎来了一批人。有沉静的杨晴,外向的陆东,幽默的连刚,单纯的林枫,睿智的郭雅……还有广东医师小钟姐年轻有为的山西中医杜铭泉,给老师拍摄脉法的福建记者林宇,他们迅速融入任之堂的学习生活之中,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老师说,大家相聚是缘,要惜缘,这样相聚时欢喜,离别时更无遗憾。我们对前来学习交流的人,来而不迎,去而不留,平淡交往,滋味长久。王蒋、阿发也开始从中医基础学起,正式步入中医之门…
随着跟师时间的增加,我们中医的思路越发清晰,第一阶段跟师,让我们真正对中医充满信心。而这第二阶段的跟师,却让我们对自己将来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充满了信心。
个好的中医老师,不是传给你多少偏方秘方,而是让你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终生走好中医这条路,并且乐此不疲。在老师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氛围。老师临证擅用升降的学术特点就像明灯一样照亮我们前行的医路,老师《医间道》上“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两个轮子)”就像指南针一样,让我们在医海中能够自由地航行。我们真心地感谢老师!感谢任之堂!
2012年盛夏,烈日炎炎,蝉鸣声声,牛头山上一派盎然绿意,药草飘香……每天早上,任之堂外面,一排学生,齐聚在桥边,大声朗诵《中医经典要文便读》《道德经》《清静经》等经典,还有学生为病人推拿按摩、吊痧拍打,一些中医爱好者还在相互把脉,交流心得。当地的市民路过时,纷纷投来惊奇的眼光,纷纷议论道,这任之堂几时开始热闹起来了?
上午,在抓药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熬药间中,搞得热火朝天;炒药炉前,炒得挥汗如雨;抄方台前,写得马不停蹄:诊病桌上,老师双手号脉,不动如山。下午,大家齐聚民间中医研究会,济济一堂,纷纷献宝,你方唱罢我登场。宏姐摇着扇子,边扇边讲脉法,老王拿着笔记本,边写边讲他的行医故事,邹兄带着他的满天星斗针,一边用娴熟的手法扎针,一边讲述他的祖传针法。晚上任之堂里依然热闹,老师打开投影仪,播放太白山采药经历,刘博士给大家讲妇科,明冠讲书法源流,王鑫讲中医文献校勘。
牛头山、四方山上,二三十人的采药队伍,浩浩荡荡,老师指着水里的蒲黄说,谁能采过来?文弱的泽伟一马当先,跳进水中,明冠正躲在后面全程拍摄……从我们初到任之堂,步入中医之门,到如今真正领略中医之大美,中药之神奇转眼间将近半年,日日抄方,天天总结,遨游在医药的海洋中,就像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小孩子一样,每捡到一颗,都惊喜不断。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喜悦。老师对我们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们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学出喜悦感来,把中医思路理顺了,不如把这种理顺中医的思路讲出来,让前来学习的更多学生也能够学到这种快乐,你们就讲课去吧!
在暑假结束前,发现很多学生都写了跟诊心得,有些在自己博客上发表,有些在中医论坛上发表,获得了不少好评,这股“跟诊风气”,居然在任之堂传开了。老师把所知道的一切,能说出来的,都教给我们。老师希望我们也这样干下去把自己所知道的,也告诉大家。如同自己是一支火炬,帮一两个人点燃,火炬很光明,帮一千人一万人点燃,这支火炬的光明不仅不会有丝毫的减少,而且会越传越多,越传越广,我们传统中医的灯火就是这样代代传承下去的。愿我们每一个中医人,都是一个火炬手,把这中医之灯,流传下去,千家共明,光耀万世!
2012年金秋,天气肃降,落叶飘飘洒洒,铺满大地,各种野果挂满山头·百草园,是大家认药的天堂,围栏上结满了一排排红色的瓜蒌,任之堂十多个学生正在那里采收得欢快。张琳叫王蒋托起一个最漂亮的大瓜蒌,按下她的快门。另一边,唐老师挥起锄头,学生们有的把蚤休放入土中,有的施肥,有的填土。在大川深处,丁老师拄着他的竹杖,笑着对我们说,看,这就是稀莶草!余老师在竹林中,惊喜地叫道:“哈哈,你们快过来啊,我发现灵芝了!”桃子沟,小溪旁,金荞麦长得正欢。黄龙林场,木瓜随处都是,路旁的女贞子挂满枝头。牛头山中,何亮爬上数米高的树木,采着甜如蜜的拐枣。
中秋之夜,大家尝着张琳亲手做的月饼;重阳佳节,老师带领大家登塔赋诗。晩上,老师翻开《黄帝内经》,开始读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同时老师教我们要画好“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然后用取象的思维,回归到传统中医体系思考人体,回归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思维重新解读中医,实践于临床。
我们问老师,将来任之堂的中医之路怎么走?我们又该如何做呢?老师说,我们任之堂走传统中医路线,要走出中医的核心优势来。企业经常都谈到核心优势、核心竞争力。而我们搞中医的,就要想到我们中医要集中力量搞经营管理开分店,还是要搞人才培养续绝学。不同的定位,都会有不同的导向。开分店只是中医的形式,续绝学才是中医的实质。
中医看病看的是老和尚,西医看病看的是庙。所以对于任之堂将来要建成国医馆或者开分店,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我们主要的是要搞好“和尚”这块,这也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至于把任之堂扩大或开分店,这些只是“庙”的问题。等机缘一成熟,都会有的。
任之堂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振兴中医,振兴中医不是任之堂一方力量在做,而是天下中医人齐心协力在做。所有的中医人都是同志,是战友,不是对手。现在中医的发展要的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中医非一人一堂之中医,乃天下人之中医。中医振兴非一家一派之力,乃天下中医共举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