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全2册 2007彩图高清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全2册 2007彩图高清

Quantity

  •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全2册 2007彩图高清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PDF电子书全2册,由大象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是继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洛阳唐三彩》和河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洛阳唐三彩》之后又部有关洛阳唐三彩的大型图集。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先后就出版了三部唐三彩图集,这三部图集收录的唐三彩,并非重复使用,每部都有上部中未收录的新品种、新形象。由此可见洛阳唐三彩资源之丰厚。
     
    从上述《洛阳唐三彩》问世至今,才过去20多个春秋,在这短短20余年的时间,洛阳在配合基本建设中,发掘了大批唐代墓葬,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而唐三彩就是这些珍贵文物中的一类,其数量之多可达上千件,品类之新也是前所未见的。为了进步弘扬洛阳的唐三彩文化,让洛阳和全国人民了解洛阳在唐代考古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有必要再出版部唐三彩的大型图册,也就是即将问世的《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作为《洛阳唐三彩》的续篇。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是一部有关洛阳唐三彩的大型图集。唐三彩虽然只是一件件的马、骆驼、各种人物、各类器皿,但这些俑类,这些器皿,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又化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雕塑、绘画、陶瓷工艺水平,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风尚,社会的繁荣昌盛,东西文化交流和东西商贸的盛况。一句话,它们是盛唐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洛阳盛唐时期的缩影。《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的出版,一定会受到雕塑界、美术界、陶瓷界、收藏家、鉴赏家们的欢迎和喜爱,一定会得到研究唐史,研究唐代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书目: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上册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下册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出版说明:
     
    洛阳是发现唐三彩最早的地方,20世纪20年代末陇海铁路修到洛阳城北的邙山脚下,发现了大量的唐墓,出土为数可观的随葬品,包括唐三彩,从此埋在地下一千多年的艺术瑰宝一唐三彩得以重见天日。这种未见于文献记载的多彩陶器在古都洛阳的惊现,人们称之为“唐三彩”。一时消息传开,轰动了全国,惊动了世界的文物考古界、古玩界、收藏界,风靡各国的艺术界人士,顿时纷纷云集北京、洛阳,竞相搜求,高价收购。被人们早已遗忘的历史古都,因此而唤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洛阳以文物之美、文物之丰富而闻名,这种闻名,当时在全国各地是没有的。金村大墓的又一次轰动,更加确定了洛阳在文物界、艺术界、古玩界、收藏界的地位。
     
    洛阳不仅是发现唐三彩最早的地方,也是生产唐三彩的故乡,一方面是洛阳出土的唐三彩数量多,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唐三彩,全部为外地运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属于易毁易碎的陶瓷器,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废品。可见,洛阳出土的唐三彩,主要是就地取材、就地烧造、就地销售。当然也不排除有西安产品。我们说洛阳的唐三彩主要为洛阳自己烧造的,这是有依据的。唐王朝建立以后,洛阳与长安一样,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商业贸易兴盛,这一切为唐三彩的生产提供了保障和市场,同时洛阳陶器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就瓷器而言,洛阳在唐以前两千余年就可烧造成熟的青瓷,而低温釉陶在汉代已出现,加之洛阳原料丰富,这一切都说明洛阳完全具备了自己烧制唐三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烧制唐三彩的窑址在唐代洛阳辖区内的巩县已有发现,地址就在今巩义境内的大小黄冶村。而窑址中残存的三彩片种类、胎片、釉色等与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基本上属同类产品,可见洛阳的唐三彩是巩义烧制的,是否在洛阳周围还有唐三彩窑址呢?目前尚未发现,可以肯定地说应该是有的,因为洛阳所需唐三彩只靠巩义供应是满足不了需求的。洛阳是烧制唐三彩的中心,但不是唯一的中心,西安也是其中心。洛阳与西安都是唐三彩的故乡,这两个故乡应该是同时出现的,所谓同时,不是同一年,而是同一个时期。唐三彩不仅在洛阳、西安有发现,在全国的南方、北方、西北、西南、东北的不少地区都有出土,这些地区的唐三彩风格都不尽相同,也各有特色,而与洛阳、西安的唐三彩也存在一定差异,可见这些地区的唐三彩无疑也是就地取材,利用自己的技术烧造的。当然他们烧造的唐三彩摆脱不了洛阳和西安的影响。洛阳和西安是生产唐三彩最早、最多的地方,是唐三彩生产的源头。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所谓唐三彩并非只有三种彩釉,而是以黄、绿、白或黄、绿、赭为主。还有深绿、浅绿、翠绿、黑、蓝、褐等多种色彩,可见唐三彩实际上是多彩釉陶的总称。唐三彩之所以呈现多种釉色,是与呈色剂中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的成分多少有关,如呈色金属铁的氧化物,在褐色(红色)釉中含量为4.30%,绿色釉中含量0.20%,黄色釉中含量为1.50%,蓝色釉中含量为1.00%左右:又如呈色金属铜的氧化物,在褐色(红色)釉中含量为0.31%,绿色釉中含量0.20%,蓝色釉中含量为0.30%。不仅如此,化验结果还表明,即使是同一种釉色的釉药,由于对其色泽深浅浓淡的需要不同,在配制釉药的过程中,呈色剂及其他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也不相同。如巩义窑出土的蓝彩片,其呈色剂钴的氧化物的含量是1,03%,而洛阳矿山厂出土的蓝彩片,其含量则是1.09%,铁量增减而显出黄、橙至褐色,铜量的增减产生青、绿之间各种色调。这种情况说明,烧造唐三彩的匠师们为取得多种色釉,不但能够利用不同的呈色剂来表现不同的色彩,而且能以不同的比例来呈现更多的色彩,从而使唐三彩成为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艺术品。这样复杂的配制釉药的技术,竟在一千多年以前被陶瓷匠师们所熟练掌握,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配制釉药的长期实践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唐三彩是釉陶,但又不同于唐代的釉陶:唐三彩是多彩,而釉陶是单色釉:唐三彩是瓷胎(高岭土)和陶胎并存,而釉陶基本上为陶胎:唐三彩胎质密度较大,原料经过淘洗,而釉陶胎质粗糙,气孔明显;唐三彩施釉均匀,而釉陶施釉厚薄不均等。它们既然同属釉陶,必然有其共同之处,如都是有毒的铅釉,造成温度较低、吸收性较强、胎质都有气孔等。唐三彩有的虽然为瓷胎,但不是瓷器:三彩器胎质密度不大,而瓷胎紧密,无吸水性:三彩器釉色缺少透明度,而瓷器透明度强;三彩器烧成温度低,仅800℃左右,而瓷器则为1300℃左右;三彩无清脆之声,而瓷器声音清脆:三彩为多色釉彩,唐代瓷器则为单色釉等。在造型上,三彩器比瓷器丰富。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家庭中的一名新成员,是陶瓷百花园中一朵千姿百态的奇葩。这朵奇葩是怎样栽培出来的呢?其渊源很可能就是从汉代绿、黄釉陶器基础上发展而来,在黄、绿釉的基础上经历了彩绘釉陶的过渡阶段。彩绘釉陶就是在釉陶器表面施粉彩,再进行焙烧,使其牢固,这与三彩以有相似之处。而北朝的双彩器,可能就是三彩器的前身。这种双彩器,在北齐墓中多有出土,如李云墓中出土两件黄釉绿彩四系罐,范碎墓中出土白釉绿彩器和淡黄釉加黄、绿二彩器等。可见二彩器很可能是唐三彩釉的雏形,是它们开创了三彩釉的先河。
     
    这朵奇葩何时才真正出现的呢?由于三彩无任何文献可查,只能从考古材料中寻找答案。目前考古资料证实,最早一件唐三彩出现在麟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中,是一件带三彩的残器盖。作为完整三彩器,较早的则出土于上元二年(675年)李凤墓中,一件为三彩双联盘,一件为三彩榻,另有十余件三彩残片。这些三彩器,与后来的三彩器比较,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麟德、上元皆为唐高宗年号,高宗时期,按唐代历史阶段划分,应为初唐时期。可见唐三彩在初唐时已经出现,是唐三彩进程的初期阶段。自三彩出现以后,经历了兴盛和衰落两个阶段。盛唐时期,也就是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唐三彩的兴盛时期:中唐的天宝时期,为唐三彩的没落乃至消亡时期。初唐时期唐三彩,一般以赭褐色、赭黄色釉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彩,采用蘸釉法,点施在器物的肩部:施釉比较粗糙,釉层较厚,流釉现象严重,且成蜡泪状:釉药往往没有烧成,色泽暗淡,釉面不均;器类基本上只有器皿和模型器,种类和数量不多,作为随葬品还不普遍,只是在达官显贵墓中才有为数不多的发现。兴盛时期的唐三彩,色彩齐全,除原有釉色外,新出现了蓝釉和黑釉,形成了多种釉色集于一身的华丽场面;施釉方法从蘸釉法变为混釉法,因而器物釉色光泽晶莹,赋彩自然而不滞板。这时的三彩器除初期的器皿和模型器外,三彩俑异军突起,犹如雨后春笋,凡发现的角类,全为这个时期的产品,而器皿和模型器种类、数量也是空前增加,可以说三彩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当时任何一种工艺形式都与之无法相比的。就其生活用具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贮盛器类:计有尊、罐、瓶、壶、樽;饮食用具类:计有碗、盘、杯、钵、盆、盅;卧室书斋器类:计有粉盒、砚台、痰盂、洗、香炉、灯、枕。而模型器除早期的榻外,出现了庭院、房屋、仓库、假山、水池、厕所、柜厨、臼、磨、灶等:当时还出现了玩具类,如口哨、小狗、小狮等。唐三彩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艺术特色的是这个时期新出现的角类,出土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造型之生动,是任何朝代的同类器物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其中人物类角有文官、武士、天王、胡人、男仆、女侍、贵妇、牵马牵驼俑、乐舞俑、骑马仪仗俑、骑马狩猎俑、伎乐俑,等等;动物俑类更是应有尽有,有马、骆驼、驴、牛、猴、虎、狗、猪、羊、兔、鸡、鸭、鹅,等等。这时器物上的装饰内容也极为丰富多彩,人物鸟兽、花草蔓枝,在三彩器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鹰头壶上的骑马射箭,金鸡独立,模印装铭花纹;盘、枕、罐上的穿云高翔飞雁、鸳鸯踩莲和几何形四瓣划花、回首腾狮以及多种多样的宝相花、牡丹花、团花,无不引人入胜。特别是这个时期用三彩品随葬已非常普遍,从达官显贵到平常百姓家,这可以说是唐三彩最欣欣向荣的时期。唐三彩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受安史之乱的影响,进入了它的没落阶段。安史之乱破坏了稳定的政治局面,破坏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使商品交易停滞,老百姓无钱购买唐三彩,一种缺乏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商品市场、购买力的商品,其结果只有没落,乃至消失,唐三彩当然也逃脱不了这种厄运。没落时期的唐三彩,角类不见了,仅存的器皿也多是小型者,并由多彩趋向单彩,以同一色彩的浓淡表现其彩花效果,施釉草率,并往往有脱釉迹象,而这时洛阳已不见有唐三彩出土,其他地区虽有发现,也只不过为强弩之末罢了。
     
    唐三彩为何产生于唐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历史空前的高峰。这个时期(前期),唐王朝的社会是“天下大稳”,“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可以说唐三彩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陶瓷工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唐三彩器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陶瓷工匠对于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唐三彩只不过是北齐彩瓷的直接延续,三彩俑只是借用了唐三彩器皿的施釉方法,在我国古代传统的陶塑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这对于唐三彩出现的社会背景、技术原因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说。
     
    商业贸易和唐代的厚葬之风为唐三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洛阳殷商以来向有通衢称号,而隋唐时期洛阳更是“遥山东之贡赋,扼关外之诸侯,直齐梁而驾路,引准汴而通舟”。可见当时的洛阳,实际上是隋唐两代的交通中心,也是唐当时商业贸易的集散地和国际商业都市,当时隋都城内有三个商业市场,“东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通远市周围六里,其内群国舟船,舳舻万计”;“丰都市周八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珍奇山积”;诸番和胡客也进市做交易。唐朝洛阳亦有三市,即北市、南市和西市。“西市有邸一百四十一区,经货六十六行”:北市更是“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在进行交易中,唐三彩必为其商品之一,全国各地所发现的唐三彩必有洛阳三彩。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又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唐代海上贸易非常发达,中国的丝绸、瓷器历来就是由丝绸之路大批运往海外诸国,唐三彩也不例外,在俄罗斯、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埃及、苏丹、意大利、朝鲜、日本等世界诸国都有唐三彩出土,就是极好的证明。国际和国内的商业需要,无疑有助于唐三彩手工业的发展,而唐代的厚葬之风,更是为唐三彩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锦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可见厚葬在唐代已普及到寻常百姓家。正是这种厚葬,正是这种破产倾资的厚葬之风,为唐三彩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大量的需求。唐三彩很可能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当然唐三彩作为一种艺术品,也曾受到古代石刻、泥塑、绘画的影响,唐三彩正是从这些艺术中汲取了精华,才成为艺术领域的珍品。
     
    唐三彩是一种集美术与雕塑为一体的艺术品,所取得的成就是喜人的,在生活用具方面是博采众长,罐、塔式罐一类雍容华贵,收放有致;杯盏一类,形态奇特,富有自然情趣,又不失气势。至于胡瓶、胡人尊、狮形杯等,则是三彩工匠们将西域或外国生活用具中一些造型特征,用到三彩制作上,显得华丽,具有异国情调。吸收外来工艺的影响,是唐三彩生活用具与以前其他朝代生活用具很大的不同的原因之一。这些器物从造型到装饰都显示出大唐盛世的气魄。三彩器皿虽然规整统一,但不呆板,是根据器物的特征予以变化,使其美观与和谐联成一个整体,如双螭柄尊,尊柄塑成两条螭龙,龙嘴衔着尊的盘形口,弓身曲尾,弧度很大,既与尊的腹体相称,又富于变化。三彩器皿造型多样,题材广泛:除了吸收各类工艺品的优点外,还摄取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形象,工匠们在创作中不是生硬地照搬现实中的形象,而是突出物体典型特征。如西安出土的一件山形洗,形体不大,却给人以山势逶迤、层峦叠嶂的感觉,山脚下海棠形的水池,别具匠心。唐三彩的艺术成就在俑上表现更为突出,它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有艺术的灵活处理,使其生动活泼,富丽高雅,情趣横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以前的俑,在内容上多为兵士、乐士、侍女,这种题材的限制,在内容上也就无法反映社会的风貌。而在唐代的俑,题材更广阔,内容更充实,俑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一一雕塑,而且成功地运用了各种手法,把各个阶层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并根据不同社会地位、等级,表达出他们特定的情感与特征。唐代匠师们为了表现其贵族妇女体态丰满、艳丽动人的特点,有意加强脸部的体积,使形象更加圆润饱满。为了使面部形象更集中,大胆地将发式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处理。当时的发式不下百余种,如双高髻、环坠髻、练垂髻、半翻髻、惊鹊髻、单刀髻、两丫髻、单坠髻、鹦鹉髻、螺旋髻等。这些发髻根据贵妇中不同的身材、不同的脸形、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姿势、不同的服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加显露出贵族妇人、少女的鲜明特征。为衬托贵妇人的高雅气质,匠师们在服装上也做了精心设计,有的窄袖紧身,有的长裙拽地,有的袒胸束腰。匠师们也很注重面部的装饰,装饰有红粉、花细、唇脂、眉黛、额黄等。在形象塑造上也是千姿百态,有的悠闲静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带生风;有的嬉笑打闹,其乐融融。如洛阳北窑出土的一件女坐俑,朱唇粉面,丰颊腴腮,头梳环髻,身穿袒胸绛色窄袖襦衫,胸束长裙,双手置于胸前,端坐在圆墩上,神气十足,俨然一副贵妇人的形象。由于唐代特有的审美情趣,艺匠们将其比例缩短,用上大下小的体积变化来反映“丰颊体肥”的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艺匠们吸取了宗教雕塑的对称手法,将女立角的双手举于胸前,藏于袖内,使作品不仅加强了整体感,也加强了生动、活泼的艺术趣味,使人一看便知她们为贵妇人群体。
     
    对于那些峨冠博带的文臣角,艺师们着意表达他们的道貌岸然,在表情上着力刻画他们端严直立、神情拘谨、温顺虔诚,在上司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虚伪面孔:有的两手棒物或两手相交,似乎在窥视上司的脸色,为上司献策或聆听上司的吩咐:有的挺胸瞪眼,不可一世。匠师们抓住了这个群体的两面嘴脸,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对于那些天王俑、武士角和镇墓兽的形象,匠师们采用夸张的手法,着重从外形上突出表现蹙眉怒目、剑拔弩张、凶神恶煞、气势逼人、不可一世的形态,让人望而生畏,以达到与他们身份相称的效果。对于那些深目高鼻的胡人牵马牵驼俑、商贩,匠师们主要从面部、帽饰和服饰来刻画他们不同的族属、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身份。如关林2号墓出土的一件三彩牵马俑,匠师通过他自信的神态和熟练、内行的牵马姿势,表现出这是一个很有驭马本领的西亚人。仿佛一匹高大矫健的良马顺服地在他身旁嘶鸣,从他脸部造型和体格及衣履装束方面,都体现出西亚人所具有的特点。又如一肩负货袋、手执水壶的胡商俑,由于长途跋涉,且背沉重货物的缘故,显得步履艰难,疲惫不堪。艺匠在这一作品中,以高超的技巧,准确地刻画出波斯商贩的形象。
     
    那些身居下层社会,活跃于舞台上的艺人形象,更是趣味无穷,妙趣横生,艺匠们用粗犷的线条、简单的衣着、扭动的身躯,来表现他们的豪放、无拘无束、活泼乐观的情趣,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上层社会人物的根本区别。
     
    在马的塑造上,唐代更是成功之作,既简练概括,又富有浪漫色彩,在汉、唐两代,马的形象塑造达到顶峰。汉马特别厚重,像山一样稳,制作手法大刀阔斧,衣帽取神,着重气势。而唐马俑显得轻松愉快,但又不失凝重之感。在艺术风格上,它不像魏、隋时期所风行的清瘦俊秀,而是饱满圆浑且不流于臃肿,华美富丽又不流于庸俗,装饰品多,而外形仍然清晰明快。三彩马动态丰富,变化多样,有的腾空奔驰,有的腾空马舞,有的缓步徐行,有的昂首嘶鸣,有的低头啃蹄,有的追逐戏耍,无论哪种形态,唐三彩马都给你一种气魄、力量的象征,一种浪漫活泼的感觉。
     
    骆驼的塑造也很成功,一种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被人们喻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有的昂首嘶鸣,有的两峰间驮着巨大的行囊,稳步行进在茫茫古道之上、千里戈壁之中,它们这种无所畏惧、坚忍不拔的形象,给人以信心、鼓舞和希望,是中西商旅往来的逼真写照。
     
    唐代匠师们在塑造三彩的形体时,用多种手法,各式各样的装饰纹样,加以装点,使其更具艺术魅力,如马身上的杏叶装饰,就有宝相花、金银花等花样繁多、品种不一、形式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骆驼身上的行囊包,则有人面、兽面、书箱、行包等多种图案。在器皿的装饰上,内容更为丰富,有人物鸟兽、花草蔓枝等。在雕塑技巧上,手法多样,有划花、堆塑、捏塑、手雕等。
     
    总之,唐三彩艺术上的成就是无籍无名的匠师们,在深入了解、熟悉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洞察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不拘一格地借鉴和运用外民族的艺术特点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有性格、有情趣的三彩制品。三彩制品是特定时期文化、艺术、科学的结晶,它体现了唐代整个时期民族风格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洛阳和西安同为唐三彩的发源地,同为美术陶瓷工艺中并茂的奇葩。但由于历史、地域的差异,民俗的差异,原料的差异,表现在三彩上也就各有其自己的特色。从釉色和装饰上看,西安的唐三彩器皿一般比洛阳显得清淡素雅,装饰花纹不如洛阳的艳丽繁褥。西安的色彩尚淡,如有一种淡绿色马俑在洛阳至今未见过。而捏塑技法比洛阳采用的要多。洛阳在女俑的塑造方面比较俏丽飘逸,男俑胖瘦得体,武士俑以瘦劲见长:西安女俑多以丰满艳丽为主,武士则以身形彪壮、短颈粗腰为特征,在釉色上洛阳较之西安更为五彩缤纷,细腻、柔和。在胎质、种类、彩花上也有所不同,西安红泥胎三彩器延续时间较长,而洛阳仅见于三彩的初期。西安三彩制品种类较洛阳为多,如西安的三彩楼阁、亭庭、山峦、水池、骆驼上的伎乐等,这些在洛阳尚未发现。洛阳三彩器皿上多见几何形点彩花纹和重带状花纹,对流釉控制得很好,这种彩花形式产品在西安比较少见。这些差别进一步说明唐三彩并非只有一个产地,而是有多个产地,各产地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当然也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唐三彩既然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品,必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收藏,因而制造假唐三彩也就并非现在才有,而是早已存在。如何辨别唐三彩的真伪呢?要识别假的,也就必须认识真的,就要多到博物馆去认真观察,认识唐三彩的造型、装饰、釉色,了解唐三彩的基本特征。要多翻阅有关唐三彩的图册,必须达到烂熟的程度,自己从中总结出最关键的特征,购置唐三彩时,就用自己总结的特征去加以对照,真假必有结果。
     
    所谓以假乱真,这是不大可能的,形神兼备是唐三彩俑类的主要特点,无论大、小件均能表现出生动的神态,这一点对鉴定真伪十分重要,因为大部分赝品制作比较粗糙,就是较高档的仿品虽然以真品翻模,但其刻画的线条、器物的起伏变化并不是十分清楚,显得较为模糊,神态、表情相差更为明显。三彩器皿类修坯很细,器形规整,圆器都显得深圆饱满,凡器形不大规则的三彩器皿,应怀凝是否为赝品。
     
    唐三彩釉色变化丰富,绚丽斑斓和釉质清纯明亮是唐三彩的又一主要特点。一般说来,赝品釉色均不及真品绚美、清纯,变化丰富。唐三彩釉面大多数都有光泽,经过做旧处理的唐三彩釉面多失掉光泽,显得暗而陈旧。当然识别真伪方法很多,最主要之特点还是在于多研究、多认识真品。
     

    唐三彩这朵陶瓷百花园中的奇葩,在陶瓷舞台上很快就调谢了,从它出现到调落,只有百年的短暂历史。虽然时间短暂,但它在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对外贸易以及在陶瓷工艺上对后世的贡献都是不可低估的。唐三彩产品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瓷器一起运销世界各国。同时在不少唐三彩制品中有的为中亚或西亚的器形,匠师们把它用在唐三彩制作,创造出形制更为别致的三彩,这种别致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唐三彩不仅将器物远销海外,而且烧造技术也传到了海外,当时埃及、朝鲜、日本诸国都纷纷加以仿制。朝鲜烧制出“新罗三彩”,日本烧制出“奈良”三彩,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友好交往、文化交流的见证。在国内的“宋三彩”和“辽三彩”也是唐三彩的继承和延续。而宋代以后的各种各样低温色釉上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陶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可见,唐三彩在陶瓷工艺上对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全2册 2007彩图高清》一书,分析其对于唐三彩艺术的深刻贡献以及对洛阳出土唐三彩文物的系统性整理与呈现。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部分聚焦于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第二部分则分析本书的编纂与图像呈现方式,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第三部分着重讲解洛阳出土唐三彩的文化意义与考古学研究的突破,最后一部分将讨论该书对当代唐三彩研究和大众认知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三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1、唐三彩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唐三彩,作为唐代特有的彩陶艺术形式,以其鲜艳的色彩、精美的造型和生动的表现力而闻名。这种彩陶艺术起源于唐代初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唐代文化的象征之一。唐三彩主要应用于陪葬品,制作工艺精湛,常见的题材包括动物、人物以及日常生活器物等,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唐三彩的技术特点在于其釉色的独特性,通常采用铜绿、铁黄、钴蓝等矿物质为主要染料,制成鲜亮的色彩。其釉料的配方和烧制技术的复杂性,使得每一件唐三彩的作品都极具艺术魅力。唐代工匠通过独特的烧制方法,使得这些彩陶作品既具装饰性又富有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一大亮点。

唐三彩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美学上的成就,更在于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点在唐三彩的造型和装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唐三彩作品的题材多样,既有西域风格的影响,也有本土传统文化的元素,从而呈现出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风貌。

2、本书的编纂与图像呈现方式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全2册 2007彩图高清》作为一本系统整理和展示唐三彩艺术的专业书籍,在编纂上做出了许多努力。该书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洛阳地区出土的唐三彩文物,还对这些文物的形态、用途、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书通过高清彩照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的唐三彩精品,尤其是在图像呈现方面,力求做到每一件文物的精细展示,以便读者能够充分领略这些艺术作品的魅力。

本书的图像呈现方式十分注重细节,采用了高清晰度的摄影技术,确保每一件唐三彩文物的形态和色彩得以真实再现。特别是一些细节部分,如人物的面部表情、动物的动态以及器物的纹饰等,均得到了细致的拍摄和展现,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唐三彩的原貌。此外,图书中的插图也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展示,使得读者能够从多维度欣赏这些文物。

除了高清的图片,本书还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一件文物的背景和历史。编者通过对唐三彩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确保了本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一般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与信息。

3、洛阳出土唐三彩的考古学意义

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考古遗址和珍贵的文物资源。在唐代,洛阳是国都之一,因此出土的大量唐三彩文物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在20世纪的多次考古发掘中,洛阳地区的唐三彩出土数量庞大,涵盖了人物、动物、器物等多个种类,为唐代的陶瓷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通过对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进行研究,考古学家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唐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例如,唐三彩中的人物雕像常常以唐代宫廷或士兵为题材,这些雕像的服饰、仪态等细节为研究唐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动物题材的唐三彩则反映了唐代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艺术的表现。

洛阳出土的唐三彩文物对于当代考古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出土文物不仅帮助学者们厘清了唐代陶瓷工艺的发展脉络,还为研究唐代的文化交流、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洛阳的唐三彩出土遗址成为了世界各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的重要研究基地,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也加深了国际学术界对唐代文化的了解。

4、本书对当代唐三彩研究的推动作用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全2册 2007彩图高清》无疑为唐三彩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唐三彩的一次图像呈现,更是一次学术的总结与凝聚。它全面展示了洛阳出土的唐三彩精品,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解读,为研究者和大众提供了系统的资料。

本书的出版,促进了唐三彩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它不仅涉及考古学、艺术学,还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对唐三彩文物的深入解读,学者们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去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同时,书中的高清图片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使得许多以前无法清晰观察到的艺术特色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除了对学术界的贡献,这本书还起到了普及唐三彩艺术、提高公众认知的作用。通过书中的图文并茂的内容,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唐三彩的艺术之美,还能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为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唐代历史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总结:

《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全2册 2007彩图高清》是一本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它通过高清图像和详细的文字解说,全面展示了洛阳出土的唐三彩精品,为唐三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欣赏唐三彩艺术的机会。

本书不仅对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推动了唐三彩艺术的普及与传播。它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既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唐代文化和艺术的珍贵窗口。无论是考古学家、艺术史学者,还是文化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良多。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1:19
下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1:21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