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

Quantity

  •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

    《中国书画全书》PDF电子书全20册,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出版。(原书为影印,PDF文件清晰度一般)
     
    《中国书画全书》对于中国书画艺术来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现代化的视野,将源于内部的困境和源于外部的压力,统一为强劲理性支配下的革新思潮。
     
    《中国书画全书》收录下限至淸代。人录者爲曾单独成书的书画史’ 论’ 技法’ 着緑等专着。金石碑帖专着,除选用有关《淳化阁帖》、《曲亭序》研究的少量典籍外,一般不录。但爲保持原书完整,对书画专着中涉及金石或无关书画之内容,则不作删削。图谱形式的书画古籍,一般不收;个别有重大影响者,仅录文字部分。凡所摹存的印文及古文字,均改排通行字能。
     
    某些名篇,虽曾独立成书,但爲其他大型专着反复录存,本书不再重录,仅于书目线索引中列目备査。同一书中凡因错编误刻而重岀之片段,则予删除。所收各书,如遇前人批语’题跋等手迹资料,视其学术价值,必要畤用夹注形式加括号刊人正文有关处。
     
    《中国书画全书》所据底本,博采慎择,力求选用初刻本、足本、手稲本、精刻精校本。人录各种,均经广搜版本,互爲校勘。凡文字上有重大出入或有乖史实之处,则用夹注形式加括号出校,或附案语説明。唯古籍辗转引钞,往往文字互异,莫可穷诰,故除个别明愿错误径予纠正外,一仍旧贯,不作更改。
     
    《中国书画全书》分册以时代爲序。分册中入录各本以作者及成书先后排列。少数巨篇,爲免于割裂,则或独立成一分册,或排于各代分册之后部。凡真伪疑似之书,率由旧章。佚名之作,亦以前人成説归属。
     
    《中国书画全书》用通行繁体字断句排印。除遵例保留原书中诸如人名’ 地名’ 篇名’ 专用术语等异体字外,一律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之标准体处理。对原刻错讹衍脱、 歧义纠缠而又无从究证者,则仍其原状而不妄断。
     
     
     
     
     
     
     
     
     
     
     
     
     
     
     
     
     
     
    《中国书画全书》总目录:
     
    ●第一册
    01、古画品录(谢赫)
    02、梁元帝山水松石格(萧绎)
    03、续画品(姚最)
    04、笔法记(荆浩)
    05、画山水赋(荆浩)
    06、墨薮(韦续)
    07、法书要录(张彦远)
    08、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09、续书品录(李嗣真)
    10、唐朝名画录(朱景玄)
    11、贞观公私画史(裴孝源)
    12、山水诀(王维)
    13、山水论(王维)
    14、后画录(沙门彦悰)
    15、寺塔记(段成式)
    16、山水诀(李成)
    17、益州名画录(黄休复)
    18、墨池编(朱长文)
    19、印典(朱象贤)——按:目录缺载
    20、圣朝名画评(刘道醇)
    21、五代名画补遗(刘道醇)
    22、图画见闻志(郭若虚)
    23、林泉高致(郭煕、郭思)
    24、画记(郭思)
    25、六一题跋(欧阳修)
    26、东坡题跋(苏轼)
    27、山谷题跋(黄庭坚)
    .
    ●第二册
    01、放翁题跋(陆游)
    02、广川书跋(董逌)
    03、广川画跋(董逌)
    04、东观余论(黄伯思)
    05、鹤山题跋(魏了翁)
    06、后村题跋(刘克庄)
    07、海岳题跋(米芾)
    08、宝章待访录(米芾)
    09、书史(米芾)
    10、海岳名言(米芾)
    11、画史(米芾)
    12、德隅堂画品(李廌)
    13、翰墨志(赵构)
    14、宣和书谱(内院奉敕撰)
    15、宣和画谱(内院奉敕撰)
    16、思陵书画记(周密)
    17、云烟过眼录(周密)
    18、志雅堂杂钞(周密)
    19、续书谱(姜夔)
    20、宝真斋法书赞(岳珂)
    21、山水纯全集(韩拙)
    22、声画集(孙绍远)
    .
    ●第三册
    01、书苑菁华(陈思)
    02、书小史(陈思)
    03、兰亭考(桑世昌)
    04、兰亭续考(俞松)
    05、皇宋书录(董史)
    06、负暄野录(陈槱)
    07、金壶记(释适之)
    08、画山水诀(李澄叟)
    09、华光梅谱(释仲仁)
    10、松斋梅谱(吴太素)
    11、画继(邓椿)
    12、画录广遗(张澂)
    13、悦生所藏书画别录(佚名)
    14、竹谱详录(李衎)
    15、墨竹谱(管道升)
    16、写山水诀(黄公望)
    17、衍极(郑杓)
    18、法书考(盛熙明)
    19、图画考(盛熙明)
    20、翰林要诀(陈绎曾)
    21、图绘宝鉴(夏文彦)
    22、古今画鉴(汤垕)
    23、学古编(吾丘衍)
    24、画继补遗(庄肃)
    25、云烟过眼录续集(汤允谟)
    26、书法钩玄(苏霖)
    27、书经补遗(吕宗杰)
    28、字学新书摘抄(刘惟志)
    29、绘宗十二忌(饶自然)
    30、书画目录(王恽)
    31、写像秘诀(王绎)
    32、元代画塑记(佚名)
    33、墨竹记(张退公)
    34、书史会要(陶宗仪)
    .
    ●第四册
    01、书画传习录(王绂)附书画续录、梁溪画征录(嵇承咸)
    02、法书通释(张绅)
    03、珊瑚木难(朱存理)
    04、铁网珊瑚(朱存理)
    05、文待诏题跋(文征明)
    06、书辑(陆深)
    07、墨池琐录(杨慎)
    08、书品(杨慎)
    09、画品(杨慎)
    10、名画神品目(杨慎)
    11、法帖神品目(杨慎)
    12、钤山堂书画记(文嘉)
    13、图绘宝鉴续编(韩昂)
    14、书诀(丰坊)
    15、童学书程(丰坊)
    16、四友斋书论(何良俊)
    17、四友斋画论(何良俊)
    .
    ●第五册
    01、孙氏书画钞(孙凤)
    02、中麓画品(李开先)
    03、国朝吴郡丹青志(王穉登)
    04、书画跋跋(孙鑛)
    05、画笺(屠隆)
    06、画说(莫是龙)
    07、画禅室随笔(董其昌)
    08、眉公书画史(陈继儒)
    09、妮古录(陈继儒)
    10、竹懒画媵(李日华)
    11、竹懒墨君题语(江元祚)
    12、味水轩日记(李日华)
    13、詹东图玄览编(詹景凤)
    14、绘事微言(唐志契)
    15、书法雅言(项穆)
    16、寒山帚谈(赵宧光)
    17、张氏四表(张丑)
    18、清河书画舫(张丑)
    .
    ●第六册
    01、真迹日录(张丑)
    02、醉鸥墨君题语(项圣谟)
    03、书法离钩(潘之淙)
    04、书史会要续编(朱谋垔)
    05、画史会要(朱谋垔)
    06、郁氏书画题跋记(郁逢庆)
    07、帖笺(屠隆)
    08、大书长语(费瀛)
    09、书法粹言(汪挺)
    10、书指(汤临初)
    11、书法纶贯(宋啬)
    12、朱卧庵藏书画目(朱之赤)
    13、画麈(沈颢)
    14、画引(顾凝远)
    15、绘妙(茅一相)
    16、画评会海(周履靖)
    17、画禅(莲儒)
    18、湖州竹派(莲儒)
    19、无声诗史(姜绍书)
    20、平生壮观(顾复)
    .
    ●第七册
    01、古今法书苑(王世贞)
    .
    ●第八册
    01、珊瑚网(汪砢玉)
    02、式古堂书画彙考(上)(卞永誉)
    .
    ●第九册
    01、式古堂书画彙考(中)(卞永誉)
    .
    ●第十册
    01、式古堂书画彙考(下)
    02、书画史(佚名)
    03、十百斋书画录(佚名)
    .
    ●第十一册
    01、庚子销夏录(孙承泽)
    02、闲者轩帖考(孙承泽)
    03、清晖赠言(王翚)
    04、王奉常书画题跋(王时敏)
    05、赖古堂书画跋(周亮工)
    06、读画录(周亮公)
    07、湛园题跋(姜宸英)
    08、墨井画跋(吴历)
    09、南田画跋(恽寿平)
    10、江村销夏录(高士奇)
    11、书画总考(高士奇)
    12、江村书画目(高士奇)
    13、书画记(吴其贞)
    14、大观录(吴升)
    .
    ●第十二册
    01、苦瓜和尚画语录(原济)
    02、大涤子题画诗跋(原济)
    03、清湘老人题记(原济)
    04、七颂堂识小录(刘体仁)
    05、绘事备考(王毓贤)
    06、画筌(笪重光)
    07、书筏(笪重光)
    08、漫堂书画跋(宋荦)
    09、麓台题画稿(王原祁)
    10、雨窗漫笔(王原祁)
    11、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姚际恒)
    12、大瓢偶笔(杨宾)
    13、虚舟题跋(王澍)
    14、翰墨指南(王澍)
    15、拙存堂题跋(蒋衡)
    16、书法论(蒋衡)
    17、续书法论(蒋骥)
    18、读画纪闻(蒋骥)
    19、天瓶斋书画题跋(张照)
    20、天慵庵笔记(方士庶)
    21、绘事发微(唐岱)
    22、寓意录(缪曰藻)
    23、画梅题记(查礼)
    24、砥斋题跋(王宏撰)
    25、读画录(王樑)
    26、学画浅说(王概)
    27、学画杂论(蒋和)
    28、吴越所见书画录(陆时化)
    .
    ●第十三册
    01、浦山论画(张庚)附二十四画品(黄钺)、东庄论画(王昱)
    02、国朝画征录(张庚)
    03、汉溪书法通解(戈守智)
    04、承晋斋积闻录(梁巘)
    05、评书贴(梁巘)
    06、芥舟学画编(沈宗骞)
    07、国朝画识(冯金伯)
    08、墨香居画识(冯金伯)——按:目录缺载
    09、海虞画苑略(鱼翼)附补遗(鱼元傅)
    10、越画见闻(陶元藻)
    11、快雨堂题跋(王文治)
    12、论画脞说 附补遗、梅隐草堂题画诗(叶以照)
    13、画筌析览(汤贻汾)
    14、国朝画传编韵(姜怡亭)
    15、卧游随录(朱逢泰)
    16、玉尺楼画说(金恭)
    17、虞山画志(郏抡逵)
    18、历代画家姓氏便览(冯津)
    .
    ●第十四册
    01、书法正传(冯武)
    02、绘林伐材(王宸)
    03、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梁章钜)
    04、明画录(徐沁)
    05、曝书亭书画跋(朱彝尊)
    06、论画绝句(宋荦、朱彝尊)
    07、书画缘(沈辰)
    08、墨缘彙观(安岐)
    .
    ●第十五册
    01、御定历代题画诗(陈邦彦)
    .
    ●第十六册
    01、历代画史彙传(彭蕴灿)
    02、别下斋书画录(蒋光煦)
    03、自怡悦斋书画录(张大镛)
    04、国朝书画名家考略(晏棣)
    05、清仪阁题跋(张廷济)
    06、国朝院画录(胡敬)
    07、南薰殿图像考(胡敬)
    08、南宗抉秘(华琳)
    09、契兰堂所见书画 附名人书画评(谢希曾)
    10、听帆楼书画记(潘正炜)
    .
    ●第十七册
    01、听帆楼续刻书画记(潘正炜)
    02、画耕偶录(邵梅臣)
    03、藤花亭书画跋(梁廷枏)
    04、迟鸿轩所见书画录(杨岘)
    05、归石轩画谈(杨翰)
    06、梦园书画录(方濬赜)
    07、虚斋名画录(庞元济)
    .
    ●第十八册
    01、虚斋名画续录(庞元济)
    02、红豆树馆书画记(陶樑)
    03、闽中书画录(黄锡蕃)
    04、墨林今话(蒋宝龄)附续编(蒋茞生)
    05、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李玉棻)
    01、穰梨馆过眼录(上)(陆心源)
    .
    ●第十九册
    01、穰梨馆过眼录(下)(陆心源)
    02、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鲁骏)
    03、辛丑销夏记(吴荣光)
    04、平津馆读碑记 附续记、再续、三续(洪颐煊)
    .
    ●第二十册
    01、寒松阁谈艺琐录(张鸣珂)
    02、习苦斋画絮(戴熙)
    03、潘氏三松堂书画记(潘奕隽)
    04、须静斋云烟过眼录(潘世璜)
    05、笔啸轩书画录(胡积堂)
    06、知唐桑艾(宋伯鲁)
    07、金石文字记(顾炎武)附补遗(潘耒)
    08、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钱大昕)
    09、画林新咏 附补遗(陈文述)
    10、怀古田舍梅统(徐荣)
    11、小山画谱(邹一桂)
    12、墨梅人名录(童翼驹)
    13、读画闲评(俞蛟)
    14、书画书录解题补(吴辟疆)
    15、题画诗钞(王愫)
    16、广堪斋藏画(毕泷)
    17、书画心赏日录(沈树镛)
    18、刘湄书画记(王礼)
     
     
     
     
     
     
     
     
     
     
    《中国书画全书》出版说明:
     
    对于中国书画艺术来説, 二十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畤期。现代化的视野, 将源于内部的困境和源于外部的压力, 统一爲强劲理性支配下的革新思潮, 冲击着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随着冲击程度的日益加深, 这个曾经占据广袤的时间和空间, 曾经发放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曾经营造伟大的民族艺术精神和人文气象的自足髄系, 正以日益鲜明的传统面目,离我椚渐渐远去。
     
    仅以历畤性观点来看待这场变革, 无疑是肤浅的。渐渐远去的书画传统, 牵连看一种文化的品格,一种生存的方式,一个独特而完整的世界。我们在疏离它的同时,其实也在趋赴和接纳另一种文化品格,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个完整的世界。用「西方的」或「外来的」前置词来指称后者, 固然有嫌偏面, 但祇要抛开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 便不无承认它作爲动源上的舶来性质。正是这个主要基于社会学而不是本他论的原因, 使我们成了两个世界的承传者。我们一只脚管上了陌生的甲板, 一只脚仍然踏在古老的船舷上, 两脚之间汹涌设湃的波潘,使人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悠然自得地用单性状的原则去处理问题了。
     
    以西方与中国对举,潜伏看非对等性比较不可适的的危险。且不説每当我们视中国爲民族性极强因而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实体畤,其实隐含着将西方多民族、多国度的文化当作统一来对待的潜在动机,仅就其所依据的观察基点而言,便极易掉进以西方之今日对照中国之古昔的陷阱。当然,更大的麻烦,还在于「现代」这个既表现爲时序尺度又表现爲文化形态的复合槪念,几乎无所不至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儘管我们可以説,现代风性并不是西方人的専利,现代性与民族性也并非彼此对立,至于现代化,更非意味春仅有一种既定形态,一种理想方式。然而,即使撇开初始效应上的舶来性质不论,现代属性的现存依据和未来指向,仍然基于一种超民族、超国度的开放的世界共通性,而与某民族、某国度的封闭概念相违异。因爲这个深层原因,无论我们反思传统还是正视现实,都难以迴避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矛盾。一方面,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已经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古今或新旧月指称的中性词义系统,而成爲寓有明确褒贬倾向的极性词义系统;另一方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弃取,又基于一个阻断和改变着本土历史自然进程的特殊社会条件,不得不在除旧布新、瞿往开来的同时,直面一个接受新文明亦即意味着原有文明萎缩失效的严峻命运。现代的生産方式,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的价值观念,现代的思想方法,作爲中华民族「感应型」而非「自发型」的选择,从一个迥异于往常经验又不同于西方情状的新起点上,加紧了每一个人的神总。中国书画艺术的现代性转换,作爲时代的使命,不容迴避地推到了我们面前。
     
    我们并不保守。我们引进了鋭利而迅捷的钢笔,以取代柔切而从容的毛笔。我们重铸了一 个白话的世界,而将数千年的文言世界留给了历史。中国书画也许破天荒第一次真正作爲独立自足的艺术展现岀自身个值。阴躇满志的新一代书书家们,既吮吸着傅统的营养,又沐浴着现代的阳光,激发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潮。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个迥异往常经验乂不同于西方情状的新起点,将我们抛向了没有任何现成路标可资参照的漫漫征途。我们可以引进异邦的普通方法,即永远无法将其思想溶入自己的血液;我们可以发扬传统的独特精华,却又已经丧失了卷育这种精华的社会土壊。非得在传统的富修之中承受现代的贫困,非得在风阻湼槃的无情遗弃之中超升再生之境,作爲自没同时也是被设的命运,将伴随我们从传统世界走向未来世界的整个变革过程。
     
    应该説,书画艺术的有效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现代传播手段有足够的能力将传统精华和域外经验输送到每一位需求者面前。书画艺术的本体化程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社会分工的细密化为势激蕩起大批以艺术爲己任的虔诚奉献者。然而,一 个无可比拟的先决条件是,书在活动在古代一直作爲现实生活的普遍需要而存在,如今却祇能在以养术爲目的的象牙之塔中攀蟾折桂,整个社会不再会像以往那样,用敏鋭而热烈的感应神总来领受它的超越力量了。
     
    文化更新不可能离开现存的条件机制而自主地完成。所有成功的更新,无不是对现存条件机制的适应。与此同时,文化更新也不可能离开既有的传统而独立地完成。所有成功的更新,无不是对既有传统的结合。时至今日,与其説我们缺乏对时代潮流的适应能力,毋事説,我们更缺乏对传统本根的沟通意识。我们借灵了西方的文化框架,但不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优长;我们引进了现代的生存模式,却无法将它建筑在既有的高度之上;我们改造了惯常的艺术机制,则难以赋予新形式以有效的负载;我们憧憬着划畤代的创造性成果,又往往在一系列的自我悖论中困惑徘徊,无所适从。
     
    笼统地归咎于缺乏传统经验,无疑是轻率的。如同种族对于后代,传统毕竟是我们赖以生成的基础所在。它不仅作为绵延无尽的但值渊厳,滋养着不同需求的个人,同时还通过群体记忆的途径,不断地解构与重构、离异与回归,影响者人们的集船行爲取向。易言之,一旦称之爲传统,就必将以其既作用于现存客观条件、又作用于主跑认知结构的双重效应,深深银人时代的链环。可是不能不看到,传统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完形的、作爲价值依据或者行爲模式的存在实做,而是一种经由特定的现实需求和知识侬系所选择、所关释的历史産物。也即是説,传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赋予这种存在以现存意义的,则是某种依赖于相关主值的理解和接受而把握历史的具1 过程。伶桧在这个接受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上,我们对本土艺术传统的隔膜程度,反而远远超过了理应更爲陌生的西方艺术思维。
     
    中西文化的交汇,或者説中国文化的外向型发展,不管岀于被动还是主动,偶然还是必然,都会在客観效应上形成一个以开放心态作爲基调的反思倾向。就地球上的文化碰撞而言,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广泛最彻底的解构与重构过程。中国文化由此被推上了全面反思和重新定向的历史境遇。延嫡了数千年的一统纲常废弛了,我们可以相对自由地穿梭于自身传统与外来传统之间,进行各取所需的比较和选择。儘管藉以证明文化种族的内在基因,如同我们的黑头髮与黄皮肤一样,仍与传统一脉相承;我们还能够在钢笔的实用天地中保留一块毛笔的审美飞地,在传统书画概略化的点綫、墨汆、空白面前,感受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魅力;但随着白话世界对文言世界的全面取代,传统文化中最独特’ 最精推’最更藉的部分,已经变得依稀难辨了。观念和方法的现代化,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处于随意延伸指谓範围和附会异质事物的尴尬境地,仿佛一个两性人,因其双重体会的高度自由而丧失了自己的坚实存在。尤爲麻烦的是,如同日本’ 土耳其那样利用传统个值符号的权威合法性来缔造转型社会稔定秩序的成功变験,对于中国并不适用。政治运行机制’ 社会道德规範和文化学术信仰的三位一体,使得开放心态下的中国人,难以摆脱反传统思潮与文化失範循环递进的痛苦折磨。作爲世界上唯一拥有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的国度,如今对传统文化保留之少,却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民族。
     
    立足于本体文化内部的反思,与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反思,具有质的区别。前者由于受传统磁场的统摄,再鋭利的思想锋兜,会在前后牵引的思维惯性中磨损削弱,再响亮的人格个性,会在无所不在的群明规範中互渗耗散,因此很雉达到较爲彻底的程度。「祇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整合关系,使空间上的社会性认同和时间上的承传性定势纠结爲富于弹性的网罗,疏而不漏地笼罩着所有冲决性努力。而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反思,则有望取得一种「却顾所来径,苍苍植翠微」的超脱立场。它不仅无须顾虑被反思的文化本身是否承担开明的承诺,并且可以借石攻玉,藉此戦彼,用多向度的动态观照方法,刊落那些爲思维定势所遮蔽的盲点、爲历史情结所僭固的陋习,从而充分发挥来自人类心理深层的灵性孽动力量。但是,在问题的另一面,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反思虽然有利于促成客观性、超然性’ 批判性,却也容易流于肤浅和割裂,至其甚者,邃有刈蓍遗簪、指鹿爲马之虞。而立足于本体文化内部的反思,则能够深膜浅揭,达其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看眼于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和诸并育的内向型品格,比起外向型超越方式的西方文化来,更需要这种内部的反思作保证。
     
    祇有深入虎穴又出得虎穴的人,维能真正得到虎子。从这一意义上讲,历史的侥幸伶好落在我们这个畤代。现代化的追求,使我们具备了远比「不识鹿山真面目,祇缘身在此山中」的前人更爲有效的批判和变革传统的能力;去古未远,又使我们对传统世界的感应和认识明显地优胜于「此情可待成追忆,祇是当时已惘然」的后人。如何不失时机地把握住这种侥幸,将是历史对我们的考験。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是一部涵盖广泛内容的书画大全,内容翔实详尽,包含了中国书画的历史渊源、技法理论、名家作品等方面,是书画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内容概述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包括了中国书画的历史发展、流派风格、技法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书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该书还收录了大量名家作品,展示了书画的美学特点和艺术魅力,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机会。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书画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方法,对于想要学习书画的人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2、历史渊源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详细介绍了中国书画的历史渊源,从古代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画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帮助读者了解书画的传统与现代融合。

书中还对不同时期的书画风格和流派进行了分类介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书画艺术的特点和演变轨迹。

通过对历史渊源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书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3、名家作品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收录了大量名家书画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不同流派、风格和题材,展示了中国书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读者可以领略到不同书画大师的艺术风采和创作特点,对于提升自己的书画修养和审美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些名家作品也是书画爱好者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书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4、技法理论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还详细介绍了书画的基本技法和创作理论,包括笔墨运用、构图结构、线条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书画的创作要点。

书中还对不同书画流派的技法特点进行了介绍和比较,让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书画技法,提高自己的书画水平。

通过学习技法理论,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书画创作的精髓,实现自身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目标。

总结: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是一部内容丰富、权威性强的书画大全,涵盖了书画的历史渊源、名家作品、技法理论等方面的内容,适合书画爱好者学习和研究。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1:22
下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1:24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