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医史》PDF电子书全2巨册,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出版。
百年中医,跌宕起伏,中西碰撞,甚是激烈。由西学东渐,中医式微,到中西医并重,东学西渐,百年中医史,是一部中医求生存、谋发展的奋斗史。
《百年中医史》通过史料与史论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辛亥革命以来百年间中医事业的发展与学术进步,梳理了百年中医所经历的“抗争图存,自强发展(1912—1949)”“事业奠基,曲折前行(1949—1977)”“全面发展,走向世界(1978—今)”三个时期的历史脉络;通过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置中医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深入探究百年中医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真相及其根源,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为发展中医药上升为 战略提供史学支撑;本书还记载百年中医在台港澳地区及国外传播、发展的不同历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健康需要中医药,中医药可造福全人类。此外,还附录有医家传略、医着提要、大事记等内容。
《百年中医史》作为“百年中医史研究”项目的核心内容,是近年来中医药史研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这一重要成果充分说明了发展中医药成为 战略是我们共同的要求,发展中医药更是历史的选择。
《百年中医史》书目:
百年中医史 上册
百年中医史 下册
《百年中医史》出版说明:
《百年中医史》由正文、附录及相关历史图片组成。正文共四篇。第一篇“抗争图存,自强发展”,基本概括了1912一1949年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特点。民国时期,中医被排斥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遭受“废止”“取缔”的危机,中医药界空前团结,掀起抗争运动,促使政府采取措施,设立中央国医馆,颁布《中医条例》,组织中医师考试、检核:中医药人士自强奋发,组织学术团体,出版图书杂志,创办中医院校,着书立说,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使中医药学术体系完整传承下来,为新中国中医药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篇“事业奠基,曲折前行”,基本勾勒了1949一1977年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制定“中西医团结”的卫生方针,卫生行政部门将“中医科学化”落实成办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学习西医致使中医西医化。毛泽东、党中央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错误倾向,肯定中医药应有的价值,制定并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卫生部中医科升格为中医司,成立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创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机构,整理出版中医古籍着作,辨证论治特色彰显,倡导西医学习中医,运用包括西医在内的当代科学技术,挖掘、整理、发展中医,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模式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针刺镇痛,活血化瘀疗法,青蒿素抗疟等举世瞩目。“一根针”“一把草”,在农村合作医疗中广泛应用。
第三篇“全面发展,走向世界”,基本描绘了1978年迄今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概貌。“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落实中央56号文件,恢复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衡阳会议强调中医药特色。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宪法》明确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中西医并重”作为现阶段我国卫生方针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国力强盛,逐渐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重视解决中医乏人乏术问题,实施中医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战略.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针灸、中药、中医传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附篇“百年中医在台港澳及国外”,重点叙述中医药以自身固有的价值,在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含苏联)、保加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瑞士、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非洲传播、发展的不同历程,有力说明人类健康需要中医药,中医药可造福全人类。
附录部分有医家传略、医着提要、大事记、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医家传略,为名医立传,重点记述74位已逝名医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医着提要,为名着宣介,主要介绍91种有代表性着作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大事记,记录百年间发生的重大中医事件。全书还收集黑白及彩色图片390余幅,更形象生动地再现过去百年里中医药人物与事件的重要瞬间。百年中医史指辛亥革命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不过,为了叙事的完整,有的事件会适当突破时间的上限。
前人有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的说法,是因为当代一些事件正在发生中,还没有完结,还没有结果:是因为撰述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同看东西,离得太远看不清,离得太近也看不清:更是因为当代人常会受当事人的影响,难以秉笔直书,所以当代人写当代史的确有其客观、主观的局限性。不过,历史上也有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例子,如司马迁写《史记》,陈寿撰《三国志》等。所以写当代史,对于当代历史学者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只能勉力而为。对于百年中医史早期内容,我们尽力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离我们近的历史,尽量以翔实的史料来说话。
我国百年中医发展受到政治及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它的历史分期是与政治及政策紧密相连的。所以这种分期就不适合于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更不适合于国外。基于这点,有必要将我国台港澳地区及国外独立成篇。医家、医着、大事记收录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以往有代表性医史等着作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医学卷》《当代医学家荟萃》收录名医、名着、大事记等基础上,形成初选名单,再根据本项目制定的原则筛选,其中医家收录原则参照《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医学卷》的要求,最后由主编会票决产生。
中医药学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很多基本理念并不落后。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体健康,重视患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在生理上,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主张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在治疗上倡导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个体化诊疗,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演变:在方药上,根据药物性味归经,运用七情和合的配伍法则,使用方剂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这些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其科学内涵不断得到诠释,彰显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先进性。
但是近一百年来,中医药学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生死存亡的历史磨难,这是以往的历史时期所没有过的。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积弱衰败的清王朝,百战百败,割地赔款,内忧外患,引发“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巨大动荡和文明强烈冲突,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文化运动蔚为风潮,对包括中医药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随着西方医学引入我国,两种医学并存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但西医学在快速发展,中医学在逐渐萎缩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有人讲,近代中国医学史是以中医存废之争为轴线发展的。
前半个世纪,中医药在抗争中求生存,在坚守中谋发展,探索了汇通道路,以确切的疗效赢得了群众信任,在逆境挫折中,毅然挺立向前。后半个世纪,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人在困难条件下,探索在西医学为主流背景下的中医学发展模式,在临床、科研、教育及学术传承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总结了新时期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20世纪末,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地反思。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展调查研究后认为: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为应对挑战,WHO在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目的是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随着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为一体的医学模式,中医药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综合优势与学术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污关注。
发展中医药是时代的需求,是国际的需要。由于疾病谱改变,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服药、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增多,其医药费占到整个医疗费用的70%,已成为各国沉重的经济负担,医疗改革成为世界性难题。我国人均医疗费用是美国的130,底子薄,基础差,城乡发展不均衡,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要满足13亿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式道路。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改这个世界难题。什么是中国式办法?中国式办法离不开中医药,中西医并重,预防为主是积极的对策。
正如陈竺副委员长所讲,深化医改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发展为医改提供重要动力。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一2020)》,转发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一2020)》两个文件,进一步拓宽了中医药服务的领域,夯实了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五个资源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构成了中医药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展,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现在中医药已在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现在已有复方丹参滴丸胶囊、血脂康胶囊、扶正化瘀片、康莱特注射液等4个中药在美国完成了Ⅱ期临床试验,初步明确了疗效,并启动Ⅲ期临床试验。此外,有9个中药品种、27个质量标准被《美国药典》采纳。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发布了针灸针、人参等国际标准。不久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让全球亿万人免于疟疾的伤害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医药将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百年以来,中医经历了民国时期与西方医学的碰撞激荡,也迎来了新中国时期的机遇与挑战。西学东渐,中医式微,到中西医并重,东学西渐,再创辉煌。这个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开展百年中医史研究,充分发挥史鉴作用,为推动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史学支撑,对于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增强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在2011年提议开展百年中医史研究。2012年3月,经专家论证,“百年中医史研究”作为院级重点项目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史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朱建平副所长负责,组织了全国部分同道及海外专家参加研究工作。围绕中医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两条主线,以史料为根据,突出重大事件,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当今中医发展提供借鉴。
历时三年余,项目组恪守史学研究规范,论从史出,尽力搜集第一手史料,从大量中医书刊及非中医文献中,搜集、甄别、分析、整理出翔实、可靠的近百年中医史料。史料与史论相结合,内史与外史相结合,团队研究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将百年中医发展史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12一1949年是中医“抗争图存,自强发展”时期:1949一1977年是中医“事业奠基,曲折前行”时期:1978年迄今是中医“全面发展,走向世界”时期。他们的研究和基本观点得到有关咨询、论证专家和领导的认同和赞扬。
《百年中医史》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事件为节点,史论结合,图文并茂,全书250余万字,展现了百年中医不平凡的历史。历史不仅供我们回忆,而是给人们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将历史的经验转变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