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辑佚文献汇编 全100册 2018高清国图馆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 全100册 2018高清国图馆

Quantity

  •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 全100册 2018高清国图馆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全100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出版。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是《历代辑佚文献分类汇编丛刊》之一。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本书第一次将历代的集部散佚文献,从诸多后代辑佚丛刊中辑选出来,按照别集、诗文评的分类整理成书,在这一大的分类下又按照朝代顺序划分。对于研究两汉以来的文学,提供了更为集中的辑佚资料。
     
    在历史上,人们对集部文献的关注相较于经、史、子部,显得稍为逊色。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儒家经典权威地位的确立,史部可资鉴戒,子部可与经部、史部“旁参”,而集部多与儒家经典关系不密切,故并不受正统学者的重视。但是,集部文献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资料与多样的文体,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在历史上,人们对集部文献的关注相较于经、史、子部,显得稍爲逊色。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儒家经典权威地位的确立,史部可资鑒戒,子部可与经部、史部一旁参一,而集部多与儒家经典关系不密切,故并不受统学者的重视。但是,集部文献作爲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资料与多样的文体,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秦以前,虽有《诗》及屈原、宋玉、荀子等人的作品可视爲集部文献,但先秦时期,六艺盛行,诸子争鸣,时人并不以文章着称于世,故虽有集部之实,然作品较少。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文学观念、体裁、理论等方面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后世産生了深远影响,个人文集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是集部文献滥觞、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以后,集部文献数量衆多,文体更爲丰富,已经成爲出版和学术领域整理、研究的重点。相比于对先秦及唐以后集部文献的关注程度,目前出版和学术领域对汉魏六朝时期集部文献的重视并不够充分,且大多集中于一文选》《文心雕龙》及二陆、陶渊明、三谢建安七子一等重要文献和重要作者。与其他古代文献一样,集部文献的散佚情况也比较严重。然而,由于明清学人的努力,也有大量佚籍被重新辑出。从总体上来看,明清学者对集部文献的辑佚成果,以汉魏六朝时期最爲丰富,兼有宋玉、荀子等先秦佚文。因此,本丛刊侧重于收録先秦和汉魏六朝时期的集部辑佚文献,以期有益于学者的相关研究和利用。
     
    据《隋书·经籍志》着録,先秦至六朝时期的别集共八百八十六部,然因乛年代迁徙,亦颇遗散一,其中乛亡书占将近一半。一宋史·艺文志一着録的汉魏六朝别集数量几乎衹有一隋书·经籍志一的十之一二。历史上关于书籍散佚曾有过乛五厄一乛十厄一的记载,汉魏六朝别集的散佚与南北朝至五代时期的历次戴乱有很大关系。而且,这些别集受当时书写方式与书写材料的影响,并不易传写和保存。与经、史、子相比,别集産生之前,基本上是散篇单行,故此集部文献多爲单篇彙辑,各篇目之间的关联并不密切,这也是造成集部文献散佚的重要原因。当然,先秦至六朝文风、文体的变化,也可能使某些集部文献受到冷落,进而出现散佚的情况。此后,唐人对汉魏六朝的文学评价不高,唐代文学的繁荣与《文选》等总集的流行,使得汉六朝别集缺乏成长的空间。而宋人认爲文学应当以教化爲主,对汉魏六朝文风有微辞,故对别集的散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宋人整理刊印四部典籍数量很多,但汉魏六朝别集衹有徐民瞻辑《晋一一俊文集》及曹植、陶渊明等数种。
     
    明代中后期,复古之风兴起,受好奇好异的治学观念影响,学者和文人开始重视汉魏文献,整理辑佚的风气渐盛,出现了几种汉魏六朝别集丛书,如《汉魏诸名家集》(汪士贤)《八代文抄》(李宾)、《六朝诗集》《薛应名家集》(张溥)等。另外,还有叶绍泰辑一增定魏六朝别解一等,也收録有别集。也有几种别集经过明人的纂辑初步形成,如黄省曾辑一嵇中散集一十卷、沈啓原辑一沈隐侯集一四卷、杨德周辑《彙刻建安七子集》等。这些辑佚成果大多是在典籍亡佚后,明人搜集遗文佚句重新编成的,不仅在内容上力图搜亡辑佚,而且尝试恢复典籍原本的篇目结构。
     
    在明代诸多成果的基础上,清代以及近代学者的辑胅多有增订和校勘。清人辑佚丛书的内容虽多以经、史、子爲主,但也不乏辑佚校勘汉魏别集的成果,如卓尔堪辑《三家诗》、胡凤丹辑《六朝四家全集》、姚培谦辑《陶谢诗集》,其中严可均辑一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即是其集大成者。可以説,在汉魏别集的整理方面,明人有搜辑之功,清人多校勘之力。近人丁福保辑的《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以及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也非常有价值。
     
    在充分利用前人丰富辑佚成果的基础上,一集部辑佚文献彙编一依据一四库全书一的排序方式,参考孙啓治、陈建华二位先生《古佚书辑本目録冖附考证一》的搜辑成果,将自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文人学者辑佚整理的先秦及汉魏六朝时期的别集、诗文评文献彙编爲一帙,努力做到有章可循,搜辑力求完备。同时,对所据文献底本仅作搜辑分类,影印出版,并制作书目索引,既保持了文献的文本原貌,又便于翻检使用,极大地方便读者检索查阅,可以爲我们研究先秦汉魏六朝的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等提供丰富的资料。
     
    明人张燮《宋大夫集序》中写道:乛周之季也,人以道术争鸣,故诸子独着而文苑阙焉。一虽然其表述不一定全面,但説明了先秦时期集部文献的特点,即此时的集部文献并不丰富。而且,从一汉书·艺文志一的着録来看,此时的集部文献以诗赋爲主,且根据名、书名可以看出其文体,~诗赋略一中的一屈原赋一即是其中的代表。后来,划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乛楚辞一彙辑爲一编,形成一楚辞一一书,其文体仍比较单一。…楚辞一以后的其他别集、总集,或以作者名爲书名,或彙辑多人,单从书名已经不能看出其文体特点。以汉代贾谊爲例,《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略》载贾谊文五十八篇,即《新书》,后列人子部儒家类。其中《诗赋略》又载《贾谊赋》七篇。《隋书·经籍志》注称有《贾谊集》四卷,衹録一卷,后亡。《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崇文总目》并载《贾谊集》二卷。《七十二家集》收録的《贾长沙集》收録贾谊的赋、骚、疏十二首及《过秦论》。
     
    如果要较爲集中全面地了解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发展,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纂《文选》是现存汉魏六朝作品比较多的一部总集,所收各类文体极爲富,且多选佳作。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别集发展的重要阶段,各种别集也爲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汉魏六朝别集的出现和发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的丰富、新文体大量涌现有关,如仅《文心雕龙》中论述到的文体就有二十多种。这一时期个人文集的大量形成与政治、学术风气的转变也有很大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与学者开始分离,两者之问有了显着的区别文人以乛能文爲本』,重视文章的章法与语言上的形式美;学者则以乛立意爲宗,重视乛文道一体希望文章能爲圣人、爲自己立言传道。这种分离促进了此时作者如林的盛况和文集的繁富。在文体渐备的情况下,当时文人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文集衹爲载文,如《颜氏家训·勉学》就认爲乛文集衹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一?明清学者在辑佚汉魏六朝别集时,也认爲乛集中所载皆诗赋文章,若经翼史裁子书稗説,听其别爲单行,不敢混收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凡例》。别集之外,诸家着书非文体者,概不编人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叙》一。
     
    由此可见,汉魏六朝别集保存了当时文人的各类文体的作品,收録的文体形式更爲丰富,包括诗、赋、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等。按照传统习惯,这些文体大多符合别集的体例,但按现代学术发展及学科分类的标准来看,则不限于文学方面,其中有些文献可以爲我们提供一些晢学、史学等方面的参考资料。
     
    如当前学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论的研究,集中于史书、史家、论赞等资料,但别集中也有一些内容通过评论人物表达历史观和价值观,如曹植一汉二祖优劣论一、诸葛亮…论光武一、梁元帝~衆论一、沈约一辩圣论)(七贤论》《均圣论》等。又如一史记·梁孝王世家一中记载梁孝王的兔园,一正义一引…括地志一云:乛兔园在宋州宋城县东南十里。葛洪一西京杂记一云乛梁孝王苑中有落猨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岛。诸官观相连,奇果佳树,瑰禽异兽,靡不毕备亠。俗人言梁孝王竹园也衹有一些泛泛的描述。一枚乘集一中载有一篇一菟园赋一,后人或疑爲僞作,但其中描写的菟园景象,比一西京杂记一更爲生动,可以丰富我们对史实的认识。乂如汉魏六朝别集中録有大量碑铭,可以补充相关文献并校订文字。不过有的已非原貎,有的属于僞托,有的是作者误植,在引用时需要加以甄别。当然,鑒于汉魏六朝别集多属吉光片羽,有一些辑本爲了乛彙辑一的需要,并未完全按照别集的体例,而是将部分经部、史部、子部作品置人别集中,所收内容虽较爲可观,然稍显驳杂。如一隋书·经籍志一有蔡邕《月令章句》十二卷,已佚,有王谟、马国翰、黄奭、臧庸、叶德辉诸家辑本,但一蔡中郎集一卷十又收《明堂月令论》。南朝梁裴子野有一宋略一一一十卷,已佚,其文散见于一通典)(建康实録文苑英华一一资治通一等唐宋文献中,清人严可均《全梁文》卷五十三有辑本,当人史部。
     
    宋代以来学者对汉魏六朝别集的辑佚和整理,其资料来源基本爲正史、类书以及一文选一等总集这些典籍大多数我们今天都可以见到,故汉魏六朝别集中的很多内容衹是将正史、类书及总集中的相关资料进行遴选归类,按照编纂别集的一定原则和体例,编辑成帙。因此,大多数汉魏六朝别集辑本在文本校勘、史料发现方面并没有太多更新的内容。但是,由于汉魏六朝别集收人的作品年代久远,传写整理过程中会存在异本。
     
    《艺文类聚》所引不明出处,仅作乛汉晁错上书曰一。两书此处文本的差异,或许是在传写过程中産生的异本。这种差异并不足以起到改写史实的作用,但也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即我们今天见到的汉魏六朝时期的传世文本,应当存在更爲原始的文本或者多个异本。我们今天很少能见到汉魏六朝文献的原始文本,其他的异本也很难见到,大多数汉魏六朝文献我们衹能见到经过后人整理的文本。我们也很少遇到汉魏六朝文献的原始文本与传世文本并存的情况,即使有一些通过考古发掘整理的汉魏六朝文献的原始文本,与传世文本也有一定差别。因此,我们在对汉媿六朝文献进行整理和利用时,除了可将原始文本与传世文本进行比较,还可以从各类典籍的引用资料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传世汉魏六朝别集十分有限,要了解和利用相关文本,不得不借助于明清时期关于汉魏六朝别集的辑佚成果。但是,以后人所辑较爲完备一曹子建集)(蔡中郎集一而言,辑本也分别衹有原书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这些成果的整理需要做一些搜辑、辨析、校勘、标点、注释的工作,纔能使之更便于学者利用。当前,关于汉魏六朝别集的整理成果,多局限于建安文学建安七子及一些名着。除此之外,如禰衡、邯郸淳、吴质、繁钦、杨修等人的着作也应当加以整理。一集部辑佚文献彙编一的收録比较全面,可以爲当前汉魏六朝别集的整理提供文本校勘的参考。同时,各家所辑内容除了篇目数量上有差别之外,在文本上有个别不同,需要将诸家辑本进行彙辑,去除重复,查遗补缺,使之形成较爲完备的版本。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着録的汉魏六朝时期经、史、子典籍虽然亡佚严重,但经过宋代以后历代学者的尽力搜辑,辑本的数量和内容已经相当可观。不过,与典籍的原始文本相比,现有辑本的内容仍然支离零碎,不仅原书的篇目结构很难保全,其文本也多只亠一曰片语。与此相比,汉魏六朝别集的形成,即是对作者各类作品的编辑,其编纂过程有一定的原则和体例。而且,这些作品除了被收録于别集之外,还比较完整地存在于正史、类书及…文选一等总集中因此、明清学者在辑佚整理集部文献时,一方面可以较爲完整地辑録作品原文,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别集形成的一些原则和体例,一定程度上恢复原书的概貌。这种恢复的程度有待于重新评价,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对各家辑本的彙编、比较、辨析,再结合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资料,作出更加符合乛原始一的判断清人严可均编辑一全上古三代秦汉一一一国六朝文一时指出,汉魏六朝别集中存在旧本和辑本的区别其中旧本爲宋代流传至清代的版本,其文本有一定的渊源,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献,如一蔡邕集)(阮籍集)(嵇康集)(陆云集)(陶潜集)(鲍照集一一江淹集一七种。辑本则由明人重新编辑,虽然文本内容较爲丰富,但所辑多有不足不过,所谓旧本虽然较爲原始,但大多仍属于六朝、唐宋人重辑本,与汉魏六朝乃至唐写本有一定差别。后人据此可以窥见该别集的一些旧痕迹,至于更详细的内容还有待更爲原始的资料。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部分目录:
     
    001
     
    荀卿(周)荀况撰 (清)严可均辑
    宋大夫集三卷附录一卷(周)宋玉撰(明)张燮辑
    宋玉文抄一卷(周)宋玉撰(明)李宾辑
    宋玉(周)宋玉撰(清)严可均辑
    汉(一)
    贾长沙集三卷附录一卷(汉)贾谊撰(明)张燮辑
    贾长沙集(汉)贾谊撰(明)叶绍泰辑
    贾谊(汉)贾谊撰(清)严可均辑
    贾太傅文一卷(汉)贾谊撰(清)夏献云校
    晁错(汉)晁错撰(清)严可均辑
    枚乘(汉)枚乘撰(清)严可均辑
    枚叔集一卷(汉)枚乘撰(清)丁晏辑 段朝端校
    002
    汉(二)
    枚叔集一卷(汉)枚乘撰
    枚乘(汉)枚乘撰 丁福保辑
    淮南王安(汉)刘安撰(明)冯惟讷辑
    淮南王安(汉)刘安撰(清)严可均辑
    淮南王安(汉)刘安撰 丁福保辑
    司马相如(汉)司马相如撰(明)冯惟讷辑
    司马长卿集一卷(汉)司马相如撰
    司马文园集二卷附录一卷(汉)司马相如撰(明)张燮辑
    司马长卿文抄一卷(汉)司马相如撰(明)李宾辑
    司马相如(汉)司马相如撰(清)严可均辑
    司马长卿集二卷(汉)司马相如撰
    司马相如(汉)司马相如撰 丁福保辑
    孔臧(汉)孔臧撰(清)严可均辑
    董仲舒集一卷(汉)董仲舒撰
    董胶西集二卷附录一卷(汉)董仲舒撰(明)张燮辑
    董子文集一卷(汉)董仲舒撰
    董胶西集(汉)董仲舒撰(明)叶绍泰辑
    003
    汉(三)
    董仲舒文抄一卷(汉)董仲舒撰(明)李宾辑
    董仲舒(汉)董仲舒撰(清)严可均辑
    东方朔(汉)东方朔撰(明)冯惟讷辑
    东方先生集一卷(汉)东方朔撰
    东方大中集二卷附录一卷(汉)东方朔撰(明)张燮辑
    东方曼倩文抄一卷(汉)东方朔撰(明)李宾辑
    东方朔(汉)东方朔撰(清)严可均辑
    东方朔(汉)东方朔撰 丁福保辑
    武帝(汉)武帝刘彻撰(明)冯惟讷辑
    武帝(汉)武帝刘彻撰(清)严可均辑
    武帝(汉)武帝刘彻撰 丁福保辑
    司马迁(汉)司马迁撰(清)严可均辑
    司马子长集一卷(汉)司马迁撰
    李陵(汉)李陵撰(明)冯惟讷辑
    李陵(汉)李陵撰(清)严可均辑
    李陵(汉)李陵撰 丁福保辑
    王谏议集二卷附录一卷(汉)王褒撰(明)张燮辑
    王褒(汉)王褒撰(清)严可均辑
    004
    汉(四)
    魏相(汉)魏相撰(清)严可均辑
    张敞(汉)张敞撰(清)严可均辑
    韦玄成(汉)韦玄成撰(明)冯惟讷辑
    韦玄成(汉)韦玄成撰(清)严可均辑
    韦玄成(汉)韦玄成撰 丁福保辑
    班婕妤(汉)班婕妤撰(明)冯惟讷辑
    班婕妤(汉)班婕妤撰(清)严可均辑
    班婕妤(汉)班婕妤撰 丁福保辑
    谷永(汉)谷永撰(清)严可均辑
    刘子政集(汉)刘向撰(明)叶绍泰辑
    刘向(汉)刘向撰(清)严可均辑
    陈汤(汉)陈汤撰(清)严可均辑
    李寻(汉)李寻撰(清)严可均辑
    息夫躬(汉)息夫躬撰(明)冯惟讷辑
    息夫躬(汉)息夫躬撰(清)严可均辑
    杜邺(汉)杜邺撰(清)严可均辑
    唐林(汉)唐林撰(清)严可均辑
    师丹(汉)师丹撰(清)严可均辑
    扬子云集六卷(卷一-三)(汉)扬雄撰(明)郑朴辑
    005
    汉(五)
    扬子云集六卷(卷四-六)(汉)扬雄撰(明)郑朴辑
    扬子云集三卷(汉)扬雄撰
    扬侍郎集五卷附录一卷(汉)扬雄撰(明)张燮辑
    扬侍郎集(汉)扬雄撰(明)叶绍泰辑
    扬子云文抄一卷(汉)扬雄撰(明)李宾辑
    006
    汉(六)
    扬雄(汉)扬雄撰(清)严可均辑
    扬子云集四卷(汉)扬雄撰
    刘子骏集(汉)刘歆撰(明)叶绍泰辑
    刘歆(汉)刘歆撰(清)严可均辑
    崔篆(汉)崔篆撰(清)严可均辑
    桓谭(汉)桓谭撰(清)严可均辑
    朱勃(汉)朱勃撰(清)严可均辑
    陈元(汉)陈元撰(清)严可均辑
    冯曲阳集二卷附录一卷(汉)冯衍撰(明)张燮辑
    冯衍(汉)冯衍撰(清)严可均辑
    冯曲阳集一卷(汉)冯衍撰 张鹏一校补
    班彪(汉)班彪撰(清)严可均辑
    叔皮集一卷(汉)班彪撰 张鹏一辑
    杜笃(汉)杜笃撰(清)严可均辑
    东平宪王苍(汉)刘苍撰(明)冯惟讷辑
    东平王苍(汉)刘苍撰(清)严可均辑
    东平宪王苍(汉)刘苍撰 丁福保辑
    傅毅(汉)傅毅撰(明)冯惟讷辑
    傅毅(汉)傅毅撰(清)严可均辑
    傅毅(汉)傅毅撰 丁福保辑
    傅司马集一卷(汉)傅毅撰 张鹏一辑
    007
    汉(七)
    班固(汉)班固撰(明)冯惟讷辑
    班兰台集四卷附录一卷(汉)班固撰(明)张变辑
    班兰台集(汉)班固撰(明)叶绍泰辑
    班孟坚文抄一卷(汉)班固撰(明)李宾辑
    班固(汉)班固撰(清)严可均辑
    班孟坚集三卷(汉)班固撰
    班固(汉)班固撰 丁福保辑
    兰台集一卷(汉)班固撰 张鹏一校补
    崔骃(汉)崔骃撰(明)冯惟讷辑
    崔亭伯集(汉)崔骃撰(明)叶绍泰辑
    崔骃(汉)崔骃撰(清)严可均辑
    崔骃(汉)崔骃撰 丁福保辑
    班昭(汉)班昭撰(清)严可均辑
    曹大家集一卷(汉)班昭撰 张鹏一辑
    贾逵(汉)贾逵撰(清)严可均辑
    刘騊駼(汉)刘騊駼撰(清)严可均辑
    葛龚(汉)葛龚撰(清)严可均辑
    苏顺(汉)苏顺撰(清)严可均辑
    黄香(汉)黄香撰(清)严可均辑
    刘珍(汉)刘珍撰(清)严可均辑
    008
    汉(八)
    王逸(汉)王逸撰(明)冯惟讷辑
    王逸(汉)王逸撰(清)严可均辑
    王叔师集一卷(汉)王逸撰
    王逸(汉)王逸撰 丁福保辑
    李尤(汉)李尤撰(明)冯惟讷辑
    李尤(汉)李尤撰(清)严可均辑
    李尤(汉)李尤撰 丁福保辑
    张衡(汉)张衡撰(明)冯惟讷辑
    张河间集六卷附录一卷(汉)张衡撰(明)张燮辑
    张河间集(汉)张衡撰(明)叶绍泰辑
    张衡(汉)张衡撰(清)严可均辑
    张衡(汉)张衡撰 丁福保辑
    荀侍中集(汉)荀悦撰(明)叶绍泰辑
    荀悦(汉)荀悦撰(清)严可均辑
    崔琦(汉)崔琦撰(清)严可均辑
    崔瑗(汉)崔瑗撰(清)严可均辑
    张纲(汉)张纲撰(清)严可均辑
    窦章(汉)窦章撰(清)严可均辑
    李固(汉)李固撰(清)严可均辑
    王延寿(汉)王延寿撰(清)严可均辑
    桓麟(汉)桓麟撰(明)冯惟讷辑
    桓麟(汉)桓麟撰(清)严可均辑
    桓麟(汉)桓麟撰 丁福保辑
    崔寔(汉)崔寔撰(清)严可均辑
    边韶(汉)边韶撰(清)严可均辑
    张升(汉)张升撰(清)严可均辑
    侯瑾(汉)侯瑾撰(清)严可均辑
    秦嘉(汉)秦嘉撰(明)冯惟讷辑
    秦嘉(汉)秦嘉撰(清)严可均辑
    秦嘉(汉)秦嘉撰 丁福保辑
    009
    汉(九)
    徐淑(汉)徐淑撰(明)冯惟讷辑
    徐淑(汉)徐淑撰(清)严可均辑
    徐淑(汉)徐淑撰 丁福保辑
    朱穆(汉)朱穆撰(明)冯惟讷辑
    朱穆(汉)朱穆撰(清)严可均辑
    朱穆(汉)朱穆撰 丁福保辑
    马融(汉)马融撰(清)严可均辑
    延笃(汉)延笃撰(清)严可均辑
    胡广(汉)胡广撰(清)严可均辑
    皇甫规(汉)皇甫规撰(清)严可均辑
    皇甫司农集一卷(汉)皇甫规撰(清)张澍辑
    郦炎(汉)郦炎撰(明)冯惟讷辑
    郦炎(汉)郦炎撰(清)严可均辑
    郦炎(汉)郦炎撰 丁福保辑
    刘陶(汉)刘陶撰(清)严可均辑
    刘梁(汉)刘梁撰(清)严可均辑
    张超(汉)张超撰(清)严可均辑
    张奂(汉)张奂撰(清)严可均辑
    张太常集一卷(汉)张奂撰(清)张澍辑
    高彪(汉)高彪撰(明)冯惟讷辑
    高彪(汉)高彪撰(清)严可均辑
    赵一(汉)赵一撰(明)冯惟讷辑
    赵一(汉)赵一撰(清)严可均辑
    赵一(汉)赵一撰 丁福保辑
    赵计吏集一卷(汉)赵一撰 张鹏一辑
    荀爽(汉)荀爽撰(清)严可均辑
    卢子干逸文(汉)卢植撰(清)臧琳辑
    卢植(汉)卢植撰(清)严可均辑
    廉品(汉)廉品撰(清)严可均辑
    新刊蔡中郎文集十卷外传一卷(汉)蔡邕撰
    蔡邕(汉)蔡邕撰(明)冯惟讷辑
    010
    汉(十)
    蔡中郎集八卷(汉)蔡邕撰
    蔡中良集十二卷附录一卷(卷一-七)(汉)蔡邕撰(明)张燮辑
    011
    汉(十一)
    蔡中郎集十二卷附录一卷(卷八-十二 附录)(汉)蔡邕撰(明)张燮辑
    蔡中郎集(汉)蔡邕撰(明)叶绍泰辑
    蔡中郎文抄一卷(汉)蔡邕撰(明)李宾辑
    蔡中郎文集八卷外传一卷(汉)蔡邕撰 徐鸿宝校
    012
    汉(十二)
    蔡邕(汉)蔡邕撰(清)严可均辑
    蔡中郎集十九卷(汉)蔡邕撰
    013
    汉(十三)
    蔡中郎集十卷外纪一卷外集四卷列传一卷年表一卷(汉)蔡邕撰(清)高均儒校
    014
    汉(十四)
    校蔡中郎文集疏证十卷外集疏证一卷蔡中郎文集补一卷(清)吴志忠撰并辑
    蔡中郎文集十卷外传一卷(卷一-五)(汉)蔡邕撰
    015
    汉(十五)
    蔡中郎文集十卷外传一卷(卷六-十 外传)(汉)蔡邕撰
    蔡中郎文集十二卷(汉)蔡邕撰
    蔡邕(汉)蔡邕撰 丁福保辑
    士孙瑞(汉)士孙瑞撰(清)严可均辑
    应劭(汉)应劭撰(清)严可均辑
    郑司农集一卷(汉)郑玄撰
    郑玄(汉)郑玄撰(清)严可均辑
    郑康成集一卷(汉)郑玄撰
    孔融(汉)孔融撰(明)冯惟讷辑
    孔少府集二卷附录一卷(汉)孔融撰(明)张燮辑
    孔少府集(汉)孔融撰(明)叶绍泰辑
    孔融(汉)孔融撰(清)严可均辑
    孔北海集一卷(汉)孔融撰
    孔文举集一卷(汉)孔融撰
    孔融(汉)孔融撰 丁福保辑
    016
    汉(十六)
    张纮(汉)张纮撰(清)严可均辑
    阮瑀(汉)阮瑀撰(明)冯惟讷辑
    阮元瑜集(汉)阮瑀撰(明)叶绍泰辑
    阮元瑜集二卷(汉)阮瑀撰(明)杨德周辑(清)陈朝辅增订
    阮瑀(汉)阮瑀撰(清)严可均辑
    阮元瑜集一卷(汉)阮瑀撰
    阮瑀(汉)阮瑀撰 丁福保辑
    路粹(汉)路粹撰(清)严可均辑
    潘勖(汉)潘勖撰(清)严可均辑
    杨修(汉)杨修撰(清)严可均辑
    王粲(汉)王粲撰(明)冯惟讷辑
    王侍中集三卷附绿一卷(汉)王粲撰(明)张燮辑
    王侍中集(汉)王粲撰(明)叶绍泰辑
    王仲宣集四卷(汉)王粲撰(明)杨德周辑(清)陈朝辅增订
    王仲宣文抄一卷(汉)王粲撰(明)李宾辑
    王粲(汉)王粲撰(清)严可均辑
    王仲宣集三卷(汉)王粲撰
    王粲(汉)王粲撰 丁福保辑
    应玚(汉)应玚撰(明)冯惟讷辑
    应德琏集二卷(汉)应玚撰(明)杨德周辑(清)陈朝辅增订
    应玚(汉)应玚撰(清)严可均辑
    应德琏集一卷(汉)应玚撰
    应玚(汉)应玚撰 丁福保辑
    017
    汉(十七)
    陈琳(汉)陈琳撰(明)冯惟讷辑
    陈记室集集二卷附录一卷(汉)陈琳撰(明)张燮辑
    陈记室集(汉)陈琳撰(明)叶绍泰辑
    陈孔璋集二卷(汉)陈琳撰(明)杨德周辑(清)陈朝辅增订
    陈琳(汉)陈琳撰(清)严可均辑
    陈孔璋集一卷(汉)陈琳撰(清)丁晏辑 段朝端补
    陈孔璋集一卷(汉)陈琳撰
    陈琳(汉)陈琳撰 丁福保辑
    刘桢(汉)刘桢撰(明)冯惟讷辑
    刘公干集二卷(汉)刘桢撰(明)杨德周辑(清)陈朝辅增订
    刘桢(汉)刘桢撰(清)严可均辑
    刘公干集一卷(汉)刘桢撰
    刘桢(汉)刘桢撰 丁福保辑
    徐干(汉)徐干撰(明)冯惟讷辑
    徐伟长集六卷(汉)徐干撰(明)杨德周辑(清)陈朝辅增订
    徐干(汉)徐干撰(清)严可均辑
    徐伟长集一卷(汉)徐干撰
    徐干(汉)徐干撰 丁福保辑
    繁钦(汉)繁钦撰(明)冯惟讷辑
    繁钦(汉)繁钦撰(清)严可均辑
    繁钦(汉)繁钦撰 丁福保辑
    018
    汉(十八)
    襧衡(汉)襧衡撰(清)严可均辑
    傅干(汉)傅干撰(清)严可均辑
    傅干佚文(汉)傅干撰 张鹏一辑
    曹操(汉)曹操撰(明)冯惟讷辑
    魏武帝集五卷附录一卷(汉)曹操撰(明)张燮辑
    魏武帝集(汉)曹操撰(明)叶绍泰辑
    魏武帝文抄一卷(汉)曹操撰(明)李宾辑
    武帝(汉)曹操撰(清)严可均辑
    魏武帝集四卷(汉)曹操撰
    曹操(汉)曹操撰 丁福保辑
    蔡琰(汉)蔡琰撰(明)冯惟讷辑
    蔡琰(汉)蔡琰撰 丁福保辑
    丁仪(汉)丁仪撰(清)严可均辑
    丁廙(汉)丁廙撰(清)严可均辑
    梁鸿(汉)梁鸿撰(明)冯惟讷辑
    梁鸿(汉)梁鸿撰(清)严可均辑
    梁鸿(汉)梁鸿撰 丁福保辑
    019
    三国(一)
    袁涣(三国魏)袁涣撰(清)严可均辑
    王修(三国魏)王修撰(清)严可均辑
    刘廙(三国魏)刘廙撰(清)严可均辑
    文帝(三国魏)文帝曹丕撰(明)冯惟讷辑
    魏文帝集十卷附录一卷(三国魏)文帝曹丕撰(明)张燮辑
    魏文帝集(三国魏)文帝曹丕撰(明)叶绍泰辑
    魏文帝文抄一卷(三国魏)文帝曹丕撰(明)李宾辑
    文帝(三国魏)文帝曹丕撰(清)严可均辑
    020
    三国(二)
    魏文帝集六卷(三国魏)文帝曹丕撰
    文帝(三国魏)文帝曹丕撰 丁福保辑
    傅巽(三国魏)傅巽撰(清)严可均辑
    傅巽佚文(三国魏)傅巽撰 张鹏一辑
    殷褒(三国魏)殷褒撰(清)严可均辑
    邯郸淳(三国魏)邯郸淳撰(明)冯惟讷辑
    邯郸淳(三国魏)邯郸淳撰(清)严可均辑
    邯郸淳(三国魏)邯郸淳撰 丁福保辑
    王象(三国魏)王象撰(清)严可均辑
    王朗(三国魏)王朗撰(清)严可均辑
    锺毓(三国魏)锺毓撰(清)严可均辑
    吴质(三国魏)吴质撰(明)冯惟讷辑
    吴质(三国魏)吴质撰(清)严可均辑
    吴质(三国魏)吴质撰 丁福保辑
    华歆(三国魏)华歆撰(清)严可均辑
    曹子建文集十卷(三国魏)曹植撰
    021
    三国(三)
    曹子建集十卷(三国魏)曹植撰
    曹子建集十卷疑字音释一卷(三国魏)曹植撰
    022
    三国(四)
    陈思王集十卷(三国魏)曹植撰
    陈思王集十卷(三国魏)曹植撰
    陈思王集十卷附录一卷(卷一-二)(三国魏)曹植撰
    023
    三国(五)
    陈思王集十卷附录一卷(卷三-十附录)(三国魏)曹植撰
    陈思王集四卷(三国魏)曹植撰
    陈思王植(三国魏)曹植撰(明)冯惟讷辑
    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撰
    陈思王集(三国魏)曹植撰(明)叶绍泰辑
    024
    三国(六)
    曹子建文抄一卷(三国魏)曹植撰(明)李宾辑
    魏曹子建集二卷(三国魏)曹植撰(清)卓尔堪等辑
    陈王植(三国魏)曹植撰(清)严可均辑
    曹子建集十卷叙录一卷年谱一卷补遗一卷(卷一-六)(三国魏)曹植撰(清)朱绪曾辑
    025
    三国(七)
    曹子建集十卷叙录一卷年谱一卷补遗一卷(卷七-十 叙录 年谱 补遗)(三国魏)曹植撰(清)
    朱绪曾辑
    曹集铨评十卷逸文一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卷一-四)(清)丁晏撰
    026
    三国(八)
    曹集铨评十卷逸文一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卷五-十 逸文 年谱 附录)(清)丁晏撰
    陈思王植 曹植撰 丁福保辑
    曹子建诗笺二卷 古直撰
    曹子建诗笺定本四卷 古直撰
    027
    三国(九)
    陈群(三国魏)陈群撰(清)严可均辑
    明帝(三国魏)明帝曹叡撰(明)冯惟讷辑
    明帝(三国魏)明帝曹叡撰(清)严可均辑
    明帝(三国魏)明帝曹叡撰 丁福保辑
    高堂隆(三国魏)高堂隆撰(清)严可均辑
    杜挚(三国魏)杜挚撰(明)冯惟讷辑
    杜挚(三国魏)杜挚撰(清)严可均辑
    杜挚(三国魏)杜挚撰 丁福保辑
    李康(三国魏)李康撰(清)严可均辑
    管宁(三国魏)管宁撰(清)严可均辑
    刘劭(三国魏)刘劭撰(清)严可均辑
    缪袭(三国魏)缪袭撰(明)冯惟讷辑
    缪袭(三国魏)缪袭撰(清)严可均辑
    缪袭(三国魏)缪袭撰 丁福保辑
    夏侯惠(三国魏)夏侯惠撰(清)严可均辑
    桓范(三国魏)桓范撰(清)严可均辑
    曹羲(三国魏)曹羲撰(清)严可均辑
    王弼(三国魏)王弼撰(清)严可均辑
    司马懿(三国魏)司马懿撰(明)冯惟讷辑
    宣帝(三国魏)司马懿撰(清)严可均辑
    司马懿(三国魏)司马懿撰 丁福保辑
    何晏(三国魏)何晏撰(明)冯惟讷辑
    何晏(三国魏)何晏撰(清)严可均辑
    何晏(三国魏)何晏撰 丁福保辑
    韦诞(三国魏)韦诞撰(清)严可均辑
    麋元(三国魏)麋元撰(清)岩可均辑
    卞兰(三国魏)卞兰撰(清)严可均辑
    应璩(三国魏)应璩撰(明)冯惟讷辑
    应休琏集(三国魏)应璩撰(明)叶绍泰辑
    应璩(三国魏)应璩撰(清)严可均辑
    应璩(三国魏)应璩撰 丁福保辑
    应瑗(三国魏)应瑗撰(明)冯惟讷辑
    应瑗(三国魏)应瑗撰(清)严可均辑
    应瑷(三国魏)应瑗撰 丁福保辑
    夏侯玄(三国魏)夏侯玄撰(清)严可均辑
    程晓(三国魏)程晓撰(明)冯惟讷辑
    程晓(三国魏)程晓撰(清)严可均辑
    程晓(三国魏)程晓撰 丁福保辑
    傅嘏(三国魏)傅嘏撰(清)严可均辑
    傅嘏佚文(三国魏)傅嘏撰 张鹏一辑
    毋丘俭(三国魏)毋丘俭撰(明)冯惟讷辑
    毋丘俭(三国魏)毋丘俭撰(清)严可均辑
    毋丘俭(三国魏)毋丘俭撰 丁福保辑
    王肃(三国魏)王肃撰(清)严可均辑
    王昶(三国魏)王昶撰(清)严可均辑
    高贵乡公(三国魏)曹髦撰(清)严可均辑
    孙该(三国魏)孙该撰(清)严可均辑
    嵇中散集十卷(卷一-四)(三国魏)嵇康撰
    028
    三国(十)
    嵇中散集十卷(卷五-十)(三国魏)嵇康撰
    嵇中散集十卷(三国魏)嵇康撰(明)黄省曾辑
    嵇中散集十卷(三国魏)嵇康撰(明)黄省曾辑
    嵇中散集十卷(卷一-二)(三国魏)嵇康撰
    029
    三国(十一)
    嵇中散集十卷(卷三-十)(三国魏)嵇康撰
    嵇中散集一卷(三国魏)嵇康撰
    嵇康(三国魏)嵇康撰(明)冯惟讷辑
    嵇中散集(三国魏)嵇康撰
    嵇中散集六卷附录一卷(三国魏)嵇康撰(明)张燮辑
    嵇中散集(三国魏)嵇康撰
    嵇中散集(三国魏)嵇康撰(明)叶绍泰辑
    030
    三国(十二)
    嵇叔夜文抄一卷(三国魏)嵇康撰(明)李宾辑
    嵇康(三国魏)(清)严可均辑
    嵇中散集九卷(三国魏)嵇康撰
    嵇中散集佚文一卷(三国魏)嵇康撰(清)王仁俊辑
    嵇叔夜集七卷(三国魏)嵇康撰
    嵇康(三国魏)嵇康撰 丁福保辑
    吕安(三国魏)吕安撰(清)严可均辑
    阮嗣宗集二卷(三国魏)阮籍撰
    031
    三国(十三)
    阮嗣宗集四卷(三国魏)阮籍撰
    阮嗣宗集三卷(三国魏)阮籍撰
    阮籍(三国魏)阮籍撰(明)冯惟讷辑
    阮步兵集五卷附录一卷(三国魏)阮籍撰(明)张燮辑
    阮嗣宗集二卷(三国魏)阮籍撰
    032
    三国(十四)
    阮嗣宗集(三国魏)阮籍撰
    阮步兵集(三国魏)阮籍撰(明)叶绍泰辑
    阮嗣宗集二卷(三国魏)阮籍撰
    阮嗣宗文抄一卷(三国魏)阮籍撰(明)李宾辑
    嗣宗咏怀诗注四卷(清)蒋师爚撰
    阮籍(三国魏)阮籍撰(清)严可均辑
    阮嗣宗集四卷(三国魏)阮籍撰
    033
    三国(十五)
    阮籍(三国魏)阮籍撰 丁福保辑
    阮嗣宗咏怀诗笺定本一卷 古直撰
    锺会(三国魏)锺会撰(清)严可均辑
    文帝(三国魏)司马昭撰(清)严可均辑
    许靖(三国蜀)许靖撰(清)严可均辑
    孟达(三国蜀)孟达撰(清)严可均辑
    蜀丞相诸葛亮文集六卷存三卷(三国蜀)诸葛亮撰
    蜀丞相诸葛孔明文集六卷(三国蜀)诸葛亮撰
    诸葛亮(三国蜀)诸葛亮撰(明)冯惟讷辑
    诸葛丞相集二卷附录一卷(三国蜀)诸葛亮撰(明)张燮辑
     
    034
    三国(十六)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集二十一卷(卷一-十六)(三国蜀)诸葛亮撰(明)诸葛羲基辑
    035
    三国(十七)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集二十一卷(卷十七-二十一)(三国蜀)诸葛亮撰(明)诸葛羲基辑
    诸葛武侯集(三国蜀)诸葛亮撰(明)叶绍泰辑
    诸葛孔明文抄一卷(三国蜀)诸葛亮撰(明)李宾辑
    诸葛武侯集四卷首一卷(三国蜀)诸葛亮撰(清)朱璘辑
    036
    三国(十八)
    忠武志八卷(卷一-六)(三国蜀)诸葛亮撰(清)张鹏翮辑
    037
    三国(十九)
    忠武志八卷(卷七-八)(三国蜀)诸葛亮撰(清)张鹏翮辑
    忠武志十卷(卷一-五)(三国蜀)诸葛亮撰(清)张鹏翮辑
    038
    三国(二十)
    忠武志十卷(卷六-十)(三国蜀)诸葛亮撰(清)张鹏翮辑
    诸葛亮(三国蜀)诸葛亮撰(清)严可均辑
    诸葛忠武侯文集六卷首一卷(卷首-三)(三国蜀)诸葛亮撰(清)张澍辑(清)刘质慧校
    039
    三国(二十一)
    诸葛忠武侯文集六卷首一卷(卷四-六)(三国蜀)诸葛亮撰(清)张澍辑(清)刘质慧校
    诸葛武侯文集四卷(三国蜀)诸葛亮撰(清)张伯行辑
    武侯全书二十卷首一卷(卷首-一)(三国蜀)诸葛亮撰(清)赵承恩辑
    040
    三国(二十二)
    武侯全书二十卷首一卷(卷二-十)(三国蜀)诸葛亮撰(清)赵承恩辑
    041
    三国(二十三)
    武侯全书二十卷首一卷(卷十一-十八)(三国蜀)诸葛亮撰(清)赵承恩辑
    042
    三国(二十四)
    武侯全书二十卷首一卷(卷十九-二十)(三国蜀)诸葛亮撰(清)赵承恩辑
    诸葛亮(三国蜀)诸葛亮撰 丁福保辑
    虞翻(三国吴)虞翻撰(清)严可均辑
    骆统(三国吴)骆统撰(清)严可均辑
    暨艳(三国吴)暨艳撰(清)严可均辑
    张温(三国吴)张温撰(清)严可均辑
    薛综(三国吴)薛综撰(清)严可均辑
    胡综(三国吴)胡综撰(清)严可均辑
    谢承(三国吴)谢承撰(清)严可均辑
    纪隲(三国吴)纪隲撰(清)严可均辑
    姚信(三国吴)姚信撰(清)严可均辑
    陆凯(三国吴)陆凯撰(清)严可均辑
    韦昭(三国吴)韦昭撰(明)冯惟讷辑
    韦昭(三国吴)韦昭撰(清)严可均辑
    韦昭(三国吴)韦昭撰 丁福保辑
    华覈(三国吴)华覈撰(清)严可均辑
    陆景(三国吴)陆景撰(清)严可均辑
    闵鸿(三国吴)闵鸿撰(清)严可均辑
    张俨(三国吴)张俨撰(清)严可均辑
    晋(一)
    王沈(晋)王沈撰(清)严可均辑
    何桢(晋)何桢撰(清)严可均辑
    向秀(晋)向秀撰(清)严可均辑
    袁准(晋)袁准撰(清)严可均辑
    程咸(晋)程成撰(清)严可均辑
    嵇喜(晋)嵇喜撰(明)冯惟讷辑
    嵇喜(晋)嵇喜撰 丁福保辑
    孙毓(晋)孙毓撰(清)严可均辑
    杨泉(晋)杨泉撰(清)严可均辑
    殷巨(晋)殷巨撰(清)严可均辑
    阮种(晋)阮种撰(清)严可均辑
    应贞(晋)应贞撰(明)冯惟讷辑
    应贞(晋)应贞撰(清)严可均辑
    应贞(晋)应贞撰 丁福保辑
    裴秀(晋)裴秀撰(明)冯惟讷辑
    裴秀(晋)裴秀撰(清)严可均辑
    裴秀(晋)裴秀撰 丁福保辑
    成公绥(晋)成公绥撰(明)冯惟讷辑
    成公绥(晋)成公绥撰(清)严可均辑
    成公绥(晋)成公绥撰 丁福保辑
    庾峻(晋)庾峻撰(清)严可均辑
    庾儵(晋)庾儵撰(清)严可均辑
    羊祜(晋)羊祜撰(清)严可均辑
    卢钦(晋)卢钦撰(清)严可均辑
    郄正(晋)郄正撰(清)严可均辑
    傅玄(晋)傅玄撰(明)冯惟讷辑
    傅鹑觚集六卷附录一卷(卷一-二)(晋)傅玄撰(明)张燮辑
    043
    晋(二)
    傅鹑觚集六卷附录一卷(卷三-六 附录)(晋)傅玄撰(明)张燮辑
    傅玄(晋)傅玄撰(清)严可均辑
    晋司隶校尉傅玄集三卷(晋)傅玄撰 叶德辉辑
    傅玄(晋)傅玄撰 丁福保辑
    鹑觚集二卷(晋)傅玄撰(清)李光廷辑(清)方濬师增补 张鹏一校补
    044
    晋(三)
    张载(晋)张载撰(明)冯惟讷辑
    张载(晋)张载撰(清)严可均辑
    张载(晋)张载撰 丁福保辑
    江伟(晋)江伟撰(明)冯惟讷辑
    江伟(晋)江伟撰(清)严可均辑
    江伟(晋)江伟撰 丁福保辑
    宣舒(晋)宣舒撰(清)严可均辑
    文立(晋)文立撰(清)严可均辑
    薛莹(晋)薛莹撰(明)冯惟讷辑
    薛莹(晋)薛莹撰(清)严可均辑
    薛莹(晋)薛莹撰 丁福保辑
    贾充(晋)贾充撰(明)冯惟讷辑
    贾充(晋)贾充撰(清)严可均辑
    贾充(晋)贾充撰 丁福保辑
    皇甫谧(晋)皇甫谧撰(明)冯惟讷辑
    皇甫谧(晋)皇甫谧撰(清)严可均辑
    元晏先生集二卷附录一卷(晋)皇甫谧撰
    皇甫谧(晋)皇甫谧撰 丁福保辑
    山涛(晋)山涛撰(清)严可均辑
    齐王攸(晋)司马攸撰(清)严可均辑
    盛彦(晋)盛彦撰(清)严可均辑
    杨义(晋)杨又撰(清)严可均辑
    杜征南集(晋)杜预撰(明)叶绍泰辑
    杜预(晋)杜预撰(清)严可均辑
    枣据(晋)枣据撰(明)冯惟讷辑
    枣据(晋)枣据撰(清)严可均辑
    枣据(晋)枣据撰 丁福保辑
    刘宝(晋)刘宝撰(清)严可均辑
    王濬(晋)王濬撰(明)冯惟讷辑
    王濬(晋)王濬撰(清)严可均辑
    王濬(晋)王濬撰 丁福保辑
    束皙(晋)束皙撰(明)冯惟讷辑
    束皙(晋)束皙撰(清)严可均辑
    束晳(晋)束皙撰 丁福保辑
    张敏(晋)张敏撰(清)严可均辑
    左思(晋)左思撰(明)冯惟讷辑
    左思(晋)左思撰(清)严可均辑
    左太冲集(晋)左思撰
    左思(晋)左思撰 丁福保辑
    左贵嫔(晋)左芬撰(明)冯惟讷辑
    左九嫔(晋)左芬撰(清)严可均辑
    左贵嫔(晋)左芬撰 丁福保辑
    夏靖(晋)夏靖撰 丁福保辑
    刘毅(晋)刘毅撰(清)严可均辑
    李密(晋)李密撰(明)冯惟讷辑
    李密(晋)李密撰(清)严可均辑
    李密(晋)李密撰 丁福保辑
    虞溥(晋)虞溥撰(清)严可均辑
    曹志(晋)曹志撰(清)严可均辑
    荀勖(晋)荀勖撰(明)冯惟讷辑
    荀勖(晋)荀勖撰(清)严可均辑
    荀勖(晋)荀勖撰 丁福保辑
    夏侯湛(晋)夏侯湛撰(明)(明)冯惟讷辑
    夏侯常侍集二卷附录一卷(晋)夏侯湛撰(明)张燮辑
    045
    晋(四)
    夏侯湛(晋)夏侯湛撰(清)严可均辑
    夏侯湛(晋)夏侯湛撰 丁福保辑
    卫恒(晋)卫恒撰(清)严可均辑
    孙楚(晋)孙楚撰(明)冯惟讷辑
    孙冯翊集二卷附录一卷(晋)孙楚撰(明)张燮辑
    孙楚(晋)孙楚撰(清)严可均辑
    孙楚(晋)孙楚撰 丁福保辑
    阎缵(晋)阎缵撰(清)严可均辑
    华峤(晋)华峤撰(清)严可均辑
    傅咸(晋)傅咸撰(明)冯惟讷辑
    傅中丞集四卷附录一卷(晋)傅咸撰(明)张燮辑
    傅咸(晋)傅咸撰(清)严可均辑
    傅咸(晋)傅咸撰 丁福保辑
    中丞集一卷(晋)傅咸撰 张鹏一校补
    夏侯淳(晋)夏侯淳撰(清)严可均辑
    蔡洪(晋)蔡洪撰(清)严可均辑
    刘颂(晋)刘颂撰(清)严可均辑
    胡济(晋)胡济撰(清)严可均辑
    张悛(晋)张悛撰(清)严可均辑
    张浚(晋)张浚撰(清)严可均辑
    王浑(晋)王浑撰(清)严可均辑
    卢播(晋)卢播撰(清)严可均辑
    应硕(晋)应硕撰(清)严可均辑
    锺琰(晋)锺琰撰(清)严可均辑
    邹湛(晋)邹湛撰(清)严可均辑
    046
    晋(五)
    张华(晋)张华撰(明)冯惟讷辑
    张华(晋)张华撰(清)严可均辑
    张司空集一卷(晋)张华撰
    张华(晋)张华撰 丁福保辑
    欧阳建(晋)欧阳建撰(明)冯惟讷辑
    欧阳建(晋)欧阳建撰(清)严可均辑
    欧阳建(晋)欧阳建撰 丁福保辑
    谢衡(晋)谢衡撰(清)严可均辑
    潘岳(晋)潘岳撰(明)冯惟讷辑
    潘黄集六卷(晋)潘岳撰
    潘黄门集六卷附录一卷(晋)潘岳撰(明)张燮辑
    潘黄门集(晋)潘岳撰
    潘黄门集(晋)潘岳撰(明)叶绍泰辑
    潘安仁文抄一卷(晋)潘岳撰(明)李宾辑
    047
    晋(六)
    潘岳(晋)潘岳撰(清)严可均辑
    潘安仁集五卷(晋)潘岳撰
    潘岳(晋)潘岳撰 丁福保辑
    裴楷(晋)裴楷撰(清)严可均辑
    张辅(晋)张辅撰(清)严可均辑
    张翰(晋)张翰撰(明)冯惟讷辑
    张翰(晋)张翰撰(清)严可均辑
    张翰(晋)张翰撰 丁福保辑
    陆冲(晋)陆冲撰(明)冯惟讷辑
    陆冲(晋)陆冲撰(清)严可均辑
    陆冲(晋)陆冲撰 丁福保辑
    蔡充(晋)蔡充撰(清)严可均辑
    李重(晋)李重撰(清)严可均辑
    吴商(晋)吴商撰(清)严可均辑
    仲长敖(晋)仲长敖撰(清)严可均辑
    牵秀(晋)牵秀撰(清)严可均辑
    裴頠(晋)裴頠撰(清)严可均辑
    石崇(晋)石崇撰(明)冯惟讷辑
    石崇(晋)石崇撰(清)严可均辑
    石崇(晋)石崇撰 丁福保辑
    何劭(晋)何劭撰(明)冯惟讷辑
    何劭(晋)何劭撰(清)严可均辑
    何劭(晋)何劭撰 丁福保辑
    卞粹(晋)卞粹撰(清)严可均辑
    索靖(晋)索靖撰(清)严可均辑
    陆士衡集十卷(晋)陆机撰
    陆士衡集十卷 (卷一-二)(晋)陆机撰
    048
    晋(七)
    陆士衡集十卷(卷三-十)(晋)陆机撰
    陆士衡集七卷(晋)陆机撰
    陆机(晋)陆机撰(明)冯惟讷辑
    陆平原集八卷附录一卷(卷一-五)(晋)陆机撰(明)张燮辑
    049
    晋(八)
    陆平原集八卷附录一卷(卷六-八)(晋)陆机撰(明)张燮辑
    陆士衡集(晋)陆机撰
    陆平原集(晋)陆机撰(明)叶绍泰辑
    陆士衡文抄一卷(晋)陆机撰(明)李宾辑
    陆机(晋)陆机撰(清)严可均辑
    (陆士衡集)逸文(晋)陆机撰(清)钱培名辑
    陆士衡集佚文一卷(晋)陆机撰(清)王仁俊辑
    陆机(晋)陆机撰 丁福保辑
    陆士衡诗注四卷 郝立权撰
    050 (晋)(九)
    陆士龙文集十卷(晋)陆云撰
    陆士龙文集十卷(晋)陆云撰
    陆士龙集十卷(卷一-二)(晋)陆云撰
     
    051
    晋(十)
    陆士龙集十卷(卷三-十)(晋)陆云撰
    陆士龙集四卷(晋)陆云撰
    陆云(晋)陆云撰(明)冯惟讷辑
    陆清河集八卷附录一卷(卷一-五)(晋)陆云撰(明)张燮辑
    052
    晋(十一)
    陆清河集八卷附录一卷(卷六-八附录)(晋)陆云撰(明)张燮辑
    陆士龙文抄一卷(晋)陆云撰(明)李宾辑
    陆云(晋)陆云撰(清)严可均辑
    陆云(晋)陆云撰 丁福保辑
    孙拯(晋)孙拯撰(明)冯惟讷辑
    孙承(晋)孙拯撰(清)严可均辑
    孙拯(晋)孙拯撰 丁福保辑
    嵇绍(晋)嵇绍撰(明)冯惟讷辑
    嵇绍(晋)嵇绍撰(清)严可均辑
    嵇绍(晋)嵇绍撰 丁福保辑
    孙惠(晋)孙惠撰(清)严可均辑
    郑曼季(晋)郑丰撰(明)冯惟讷辑
    郑丰(晋)郑丰撰(清)严可均辑
    郑丰(晋)郑丰撰 丁福保辑
    刘弘(晋)刘弘撰(清)严可均辑
    司马彪(晋)司马彪撰(明)冯惟讷辑
    司马彪(晋)司马彪撰(清)严可均辑
    司马彪(晋)司马彪撰 丁福保辑
    嵇含(晋)嵇含撰(明)冯惟讷辑
    嵇含(晋)嵇含撰(清)严可均辑
    嵇含(晋)嵇含撰 丁福保辑
    曹摅(晋)曹摅撰(明)冯惟讷辑
    曹摅(晋)曹摅撰(清)严可均辑
    曹摅(晋)曹摅撰 丁福保辑
    江统(晋)江统撰(清)严可均辑
    闾丘冲(晋)闾丘冲撰(明)冯惟讷辑
    闾丘冲(晋)闾丘冲撰(清)严可均辑
    闾丘冲(晋)闾丘冲撰 丁福保辑
    张协(晋)张协撰(明)冯惟讷辑
    张协(晋)张协撰(清)严可均辑
    张协(晋)张协撰 丁福保辑
    王赞(晋)王赞撰(明)冯惟讷辑
    王赞(晋)王赞撰(清)严可均辑
    王赞(晋)王赞撰 丁福保辑
    王旷(晋)王旷撰(清)严可均辑
    王浚(晋)王浚撰(明)冯惟讷辑
    王浚(晋)王浚撰 丁福保辑
    刘寔(晋)刘寔撰(清)严可均辑
    阮修(晋)阮修撰(明)冯惟讷辑
    阮修(晋)阮修撰(清)严可均辑
    阮修(晋)阮修撰 丁福保辑
    裴邈(晋)裴邈撰(清)严可均辑
    枣腆(晋)枣腆撰(明)冯惟讷辑
    枣腆(晋)枣腆撰 丁福保辑
    傅畅(晋)傅畅撰(清)严可均辑
    杜育(晋)杜育撰(明)冯惟讷辑
    杜育(晋)杜育撰(清)严可均辑
    杜育(晋)杜育撰 丁福保辑
    枣嵩(晋)枣嵩撰 丁福保辑
    挚虞(晋)挚虞撰(明)冯惟讷辑
    挚虞(晋)挚虞撰(清)严可均辑
    挚虞(晋)挚虞撰 丁福保辑
    挚太常文集一卷(晋)挚虞撰 张鹏一校补
    053
    晋(十二)
    王济(晋)王济撰(明)冯惟讷辑
    王济(晋)王济撰(清)严可均辑
    王济(晋)王济撰 丁福保辑
    潘尼(晋)潘尼撰(明)冯惟讷辑
    潘太常集二卷(晋)潘尼撰(明)张燮辑
    潘尼(晋)潘尼撰(清)严可均辑
    潘尼(晋)潘尼撰 丁福保辑
    庾敳(晋)庾敳撰(清)严可均辑
    山简(晋)山简撰(清)严可均辑
    顾荣(晋)顾荣撰(清)严可均辑
    阮瞻(晋)阮瞻撰(清)严可均辑
    郭象(晋)郭象撰(清)严可均辑
    刘琨(晋)刘琨撰(明)冯惟讷辑
    刘越石集(晋)刘琨撰(明)叶绍泰辑
    刘琨(晋)刘琨撰(清)严可均辑
    刘琨(晋)刘琨撰 丁福保辑
    贺循(晋)贺循撰(清)严可均辑
    贾彬(晋)贾彬撰(清)严可均辑
    卫展(晋)卫展撰(清)严可均辑
    王鉴(晋)王鉴撰(明)冯惟讷辑
    王鉴(晋)王鉴撰(清)严可均辑
    王鉴(晋)王鉴撰 丁福保辑
    周嵩(晋)周嵩撰(清)严可均辑
    熊远(晋)熊远撰(清)严可均辑
    干宝(晋)干宝撰(清)严可均辑
    干宝(晋)干宝撰 丁福保辑
    傅纯(晋)傅纯撰(清)严可均辑
    谷俭(晋)谷俭撰(清)严可均辑
    谷俭集一卷(晋)谷俭撰(清)陈运溶辑
    荀组(晋)荀组撰(清)严可均辑
    周顗(晋)周顗撰(清)严可均辑
    王廙(晋)王廙撰(清)严可均辑
    谢琨(晋)谢琨撰(清)严可均辑
    华谭(晋)华谭撰(清)严可均辑
    杨方(晋)杨方撰(明)冯惟讷辑
    杨方(晋)杨方撰(清)严可均辑
    杨方(晋)杨方撰 丁福保辑
    明帝(晋)明帝司马绍撰(清)严可均辑
    王敦(晋)王敦撰(清)严可均辑
    郭璞(晋)郭璞撰(明)冯惟讷辑
    郭弘农集二卷附录一卷(晋)郭璞撰(明)张燮辑
    郭弘农集(晋)郭璞撰(明)叶绍泰辑
    郭璞(晋)郭璞撰(清)严可均辑
    郭景纯集二卷(晋)郭璞撰
    郭璞(晋)郭璞撰 丁福保辑
    戴邈(晋)戴邈撰(清)严可均辑
    王隐(晋)王隐撰(清)严可均辑
    刘隗(晋)刘隗撰(清)严可均辑
    曹毗(晋)曹毗撰(明)冯惟讷辑
    曹毗(晋)曹毗撰(清)严可均辑
    曹毗(晋)曹毗撰 丁福保辑
    刘超(晋)刘超撰(清)严可均辑
    054
    晋(十三)
    张闿(晋)张闿撰(清)严可均辑
    卞壶(晋)卞壶撰(清)严可均辑
    诸葛恢(晋)诸葛恢撰(清)严可均辑
    荀崧(晋)荀崧撰(清)严可均辑
    温峤(晋)温峤撰(清)严可均辑
    梅陶(晋)梅陶撰(明)冯惟讷辑
    梅陶(晋)梅陶撰(清)严可均辑
    梅陶(晋)梅陶撰 丁福保辑
    葛洪(晋)葛洪撰(明)冯惟讷辑
    葛洪(晋)葛洪撰(清)严可均辑
    葛洪(晋)葛洪撰 丁福保辑
    王导(晋)王导撰(清)严可均辑
    孙盛(晋)孙盛撰(清)严可均辑
    沈充(晋)沈充撰(清)严可均辑
    锺雅(晋)锺雅撰(清)严可均辑
    虞预(晋)虞预撰(清)严可均辑
    应詹(晋)应詹撰(清)严可均辑
    李充(晋)李充撰(明)冯惟讷辑
    李充(晋)李充撰(清)严可均辑
    李充(晋)李充撰 丁福保辑
    范坚(晋)范坚撰(清)严可均辑
    陶侃(晋)陶侃撰(清)严可均辑
    王愆期(晋)王愆期撰(清)严可均辑
    孔坦(晋)孔坦撰(清)严可均辑
    郗鉴(晋)郗鉴撰(清)严可均辑
    庾阐(晋)庾阐撰(明)冯惟讷辑
    庾阐(晋)庾阐撰(清)严可均辑
    庾阐(晋)庾阐撰 丁福保辑
    张虞(晋)张虞撰(清)严可均辑
    庾亮(晋)庾亮撰(清)严可均辑
    彭城王纮(晋)司马纮撰(清)严可均辑
    应亨(晋)应亨撰(明)冯惟讷辑
    应亨(晋)应亨撰(清)严可均辑
    应亨(晋)应亨撰 丁福保辑
    谢沈(晋)谢沈撰(清)严可均辑
    庾冰(晋)庾冰撰(清)严可均辑
    庾翼(晋)庾翼撰(清)严可均辑
    何充(晋)何充撰(清)严可均辑
    王濛(晋)王濛撰(清)严可均辑
    刘恢(晋)刘恢撰(明)冯惟讷辑
    刘恢(晋)刘恢撰(清)严可均辑
    刘恢(晋)刘恢撰 丁福保辑
    刘惔(晋)刘惔撰(清)严可均辑
    袁乔(晋)袁乔撰(清)严可均辑
    徐禅(晋)徐禅撰(清)严可均辑
    黄整(晋)黄整撰(清)严可均辑
    刘遐(晋)刘遐撰(清)严可均辑
    张凭(晋)张凭撰(清)严可均辑
    徐彦(晋)徐彦撰(清)严可均辑
    江霦(晋)江霦撰(清)严可均辑
    卢谌(晋)卢谌撰(明)冯惟讷辑
    卢谌(晋)卢谌撰(清)严可均辑
    卢谌(晋)卢谌撰 丁福保辑
    殷融(晋)殷融撰(清)严可均辑
    王洽(晋)王洽撰(清)严可均辑
    谯王无忌(晋)司马无忌撰(清)严可均辑
    顾和(晋)顾和撰(清)严可均辑
    李颙(晋)李颙撰(明)冯惟讷辑
    李颙(晋)李颙撰(清)严可均辑
    李颙(晋)李颙撰 丁福保辑
    蔡谟(晋)蔡谟撰(清)严可均辑
    殷浩(晋)殷浩撰(清)严可均辑
    谢尚(晋)谢尚撰(明)冯惟讷辑
    谢尚(晋)谢尚撰(清)严可均辑
    谢尚(晋)谢尚撰 丁福保辑
    孙放(晋)孙放撰(清)严可均辑
    江逌(晋)江逌撰(明)冯惟讷辑
    江逌(晋)江逌撰(清)严可均辑
    江逌(晋)江逌撰 丁福保辑
    庾统(晋)庾统撰(清)严可均辑
    谢敷(晋)谢敷撰(清)严可均辑
    喻希(晋)喻希撰(清)严可均辑
    谢万(晋)谢万撰(清)严可均辑
    谢万(晋)谢万撰 丁福保辑
    罗含(晋)罗含撰(清)严可均辑
    范汪(晋)范汪撰(清)严可均辑
    支遁集二卷(晋)释支遁撰
    支道林集一卷(晋)释支遁撰
    支遁(晋)释支遁撰(明)冯惟讷辑
    支道林集一卷(晋)释支遁撰
    055
    晋(十四)
    支遁集二卷(晋)释支遁撰
    支遁(晋)释支遁撰(清)严可均辑
    支遁集二卷补遗一卷(晋)释支遁撰(补遗)(清)蒋清翊辑
    支遁(晋)支遁撰 丁福保辑
    王修(晋)王修撰(清)严可均辑
    庾龢(晋)庾龢撰(清)严可均辑
    郗超(晋)郗超撰(清)严可均辑
    郗超(晋)郗超撰 丁福保辑
    王述(晋)王述撰(清)严可均辑
    孔严(晋)孔严撰(清)严可均辑
    王胡之(晋)王胡之撰(清)严可均辑
    王胡之(晋)王胡之撰 丁福保辑
    简文帝(晋)简文帝马司昱撰(清)严可均辑
    桓温(晋)桓温撰(明)冯惟讷辑
    桓温(晋)桓温撰(清)严可均辑
    桓温(晋)桓温撰 丁福保辑
    郑袭(晋)郑袭撰(清)严可均辑
    王坦之(晋)王坦之撰(清)严可均辑
    袁宏(晋)袁宏撰(明)冯惟讷辑
    袁宏(晋)袁宏撰(清)严可均辑
    袁宏(晋)袁宏撰 丁福保辑
    孙绰(晋)孙绰撰(明)冯惟讷辑
    孙廷尉集二卷附录一卷(晋)孙绰撰(明)张燮辑
    孙绰(晋)孙绰撰(清)严可均辑
    孙绰(晋)孙绰撰 丁福保辑
    王彪之(晋)王彪之撰(明)冯惟讷辑
    王彪之(晋)王彪之撰(清)严可均辑
    王彪之(晋)王彪之撰 丁福保辑
    孙统(晋)孙统撰(清)严可均辑
    孙总(晋)孙总撰 丁福保辑
    王右军文抄一卷(晋)王羲之撰(明)李宾辑
    王羲之(晋)王羲之撰(清)严可均辑
    王羲之(晋)王羲之撰 丁福保辑
    056
    晋(十五)
    谢歆(晋)谢歆撰(清)严可均辑
    许询(晋)许询撰(明)冯惟讷辑
    许询(晋)许询撰(清)严可均辑
    许询(晋)许询撰 丁福保辑
    张望(晋)张望撰(明)冯惟讷辑
    张望(晋)张望撰(清)严可均辑
    张望(晋)张望撰 丁福保辑
    韩伯(晋)韩伯撰(清)严可均辑
    苏彦(晋)苏彦撰(明)冯惟讷辑
    苏彦(晋)苏彦撰(清)严可均辑
    苏彦(晋)苏彦撰 丁福保辑
    范宣(晋)范宣撰(清)严可均辑
    庾肃之(晋)庾肃之撰(清)严可均辑
    王忱(晋)王忱撰(清)严可均辑
    陈玢(晋)陈玢撰(清)严可均辑
    郗愔(晋)郗愔撰(清)严可均辑
    习凿齿(晋)习凿齿撰(明)冯惟讷辑
    习凿齿(晋)习凿齿撰(清)严可均辑
    习凿齿(晋)习凿齿撰 丁福保辑
    殷康(晋)殷康撰(清)严可均辑
    谢安(晋)谢安撰(清)严可均辑
    谢安(晋)谢安撰 丁福保辑
    孙嗣(晋)孙嗣撰 丁福保辑
    伏滔(晋)伏滔撰(清)严可均辑
    伏滔(晋)伏滔撰 陈蜚声辑
    殷允(晋)殷允撰(清)严可均辑
    谢玄(晋)谢玄撰(清)严可均辑
    王珉(晋)王珉撰(清)严可均辑
    范弘之(晋)范弘之撰(清)严可均辑
    孔汪(晋)孔汪撰(清)严可均辑
    褚爽(晋)褚爽撰(清)严可均辑
    王肃之(晋)王肃之撰 丁福保辑
    王徽之(晋)王徽之撰(清)严可均辑
    王徽之(晋)王徽之撰 丁福保辑
    王献之(晋)王献之撰(明)冯惟讷辑
    王献之(晋)王献之撰(清)严可均辑
    王献之(晋)王献之撰 丁福保辑
    谢道韫(晋)谢道韫撰(明)冯惟讷辑
    谢道韫(晋)谢道韫撰(清)严可均辑
    谢道韫(晋)谢道韫撰 丁福保辑
    戴逵(晋)戴逵撰(清)严可均辑
    孝武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撰(清)严可均辑
    祖台之(晋)祖台之撰(清)严可均辑
    徐邈(晋)徐貌撰(清)严可均辑
    王恭(晋)王恭撰(清)严可均辑
    殷仲堪(晋)殷仲堪撰(清)严可均辑
    王珣(晋)王珣撰(清)严可均辑
    弘君举(晋)弘君举撰(清)严可均辑
    伏系之(晋)伏系之撰(明)冯惟讷辑
    伏系之(晋)伏系之撰(清)严可均辑
    伏系之(晋)伏系之撰 丁福保辑
    伏系之(晋)伏系之撰 陈蜚声辑
    孔璠之(晋)孔璠之撰(清)严可均辑
    湛方生(晋)湛方生撰(明)冯惟讷辑
    湛方生(晋)湛方生撰(清)严可均辑
    湛方生(晋)湛方生撰 丁福保辑
    卞范之(晋)卞范之撰(清)严可均辑
    袁山松(晋)袁山松撰(明)冯惟讷辑
    袁山松(晋)袁山松撰(清)严可均辑
    袁山松(晋)袁山松撰 丁福保辑
    范宁(晋)范宁撰(清)严可均辑
    会稽王道子(晋)司马道子撰(清)严可均辑
    曾环(晋)曾环撰(清)严可均辑
    顾恺之(晋)顾恺之撰(明)冯惟讷辑
    顾恺之(晋)顾恺之撰(清)严可均辑
    顾恺之(晋)顾恺之撰 丁福保辑
    陶彭泽集五卷附录一卷(晋)陶渊明撰(明)张燮辑
    陶渊明(晋)陶渊明撰(明)冯惟讷辑
    057
    晋(十六)
    陶渊明集(晋)陶渊明撰
    陶潜(晋)陶渊明撰(清)严可均辑
    陶渊明(晋)陶渊明撰 丁福保辑
    陶靖节集十卷(晋)陶渊明撰
    陶彭泽集(晋)陶渊明撰(明)叶绍泰辑
    陶彭泽诗四卷(晋)陶渊明撰
    058
    晋(十七)
    晋陶靖节集四卷(晋)陶渊明撰
    辛昞(晋)辛昞撰(清)严可均辑
    何瑾(晋)何瑾撰(清)严可均辑
    桓玄(晋)桓玄撰(明)冯惟讷辑
    桓玄(晋)桓玄撰(清)严可均辑
    桓玄(晋)桓玄撰 丁福保辑
    刘瑾(晋)刘瑾撰(清)严可均辑
    殷仲文(晋)殷仲文撰(明)冯惟讷辑
    殷仲文(晋)殷仲文撰(清)严可均辑
    殷仲文(晋)殷仲文撰 丁福保辑
    王谧(晋)王谧撰(清)严可均辑
    卞承之(晋)卞承之撰(清)严可均辑
    周袛(晋)周祗撰(清)严可均辑
    殷阐(晋)殷阐撰(清)严可均辑
    卞裕(晋)卞裕撰(明)冯惟讷辑
    卞裕(晋)卞裕撰 丁福保辑
    徐乾(晋)徐乾撰(清)严可均辑
    刘程之(晋)刘程之撰(清)严可均辑
    释昙谛(晋)释昙谛撰(清)严可均辑
    谢混(晋)谢混撰(明)冯惟讷辑
    谢混(晋)谢混撰(清)严可均辑
    谢混(晋)谢混撰 丁福保辑
    羊徽(晋)羊徽撰(清)严可均辑
    羊徽(晋)羊徽撰 丁福保辑
    袁豹(晋)袁豹撰(清)严可均辑
    王诞(晋)王诞撰(清)严可均辑
    释僧肇(晋)释僧肇撰(清)严可均辑
    慧远(晋)释慧远撰(明)冯惟讷辑
    释慧远(晋)释慧远撰(清)严可均辑
    慧远(晋)释慧远撰 丁福保辑
    徐广(晋)徐广撰(清)严可均辑
    周续之(晋)周续之撰(清)严可均辑
    木华(晋)木华撰(清)严可均辑
    陈窈(晋)陈窈撰(清)严可均辑
    陈[王参](晋)[王参]撰(清)严可均辑
    王劭之(晋)王劭之撰(清)严可均辑
    傅充妻辛氏(晋)辛萧撰(清)严可均辑
    辛萧(晋)辛萧撰(清)严可均辑
    辛萧(晋)辛萧撰 丁福保辑
    孙琼(晋)孙琼撰(清)严可均辑
    前凉
    张骏(前凉)张骏撰(明)冯惟讷辑
    张骏(前凉)张骏撰(清)严可均辑
    张骏(前凉)张骏撰 丁福保辑
    谢艾(前凉)谢艾撰(清)严可均辑
    后赵
    王度(后赵)王度撰(清)严可均辑
    前秦
    王猛(前秦)王猛撰(清)严可均辑
    南朝宋
    孔欣(南朝宋)孔欣撰(明)冯惟讷辑
    孔欣(南朝宋)孔欣撰(清)严可均辑
    孔欣(南朝宋)孔欣撰 丁福保辑
    卞伯玉(南朝宋)卞伯玉撰(明)冯惟讷辑
    卞伯玉(南朝宋)卞伯玉撰(清)严可均辑
    卞伯玉(南朝宋)卞伯玉撰 丁福保辑
    伍缉之(南朝宋)伍缉之撰(明)冯惟讷辑
    伍缉之(南朝宋)伍缉之撰(清)严可均辑
    伍缉之(南朝宋)伍缉之撰 丁福保辑
    虞繁(南朝宋)虞繁撰(清)严可均
    张野(南朝宋)张野撰(清)严可均辑
    谢瞻(南朝宋)谢瞻撰(明)冯惟讷辑
    谢瞻(南朝宋)谢瞻撰(清)严可均辑
    谢瞻(南朝宋)谢瞻撰 丁福保辑
    武帝(南朝宋)武帝刘裕撰(清)严可均辑
    孔琳之(南朝宋)孔琳之撰(清)严可均辑
    蔡廓(南朝宋)蔡廓撰(清)严可均辑
    孔宁子(南朝宋)孔宁子撰(明)冯惟讷辑
    孔宁子(南朝宋)孔宁子撰(清)严可均辑
    孔宁子(南朝宋)孔宁子撰 丁福保辑
    何长瑜(南朝宋)何长瑜撰(明)冯惟讷辑
    何长瑜(南朝宋)何长瑜撰(清)严可均辑
    何长瑜(南朝宋)何长瑜撰 丁福保辑
    王叔之(南朝宋)王叔之撰(明)冯惟讷辑
    王叔之(南朝宋)王叔之撰(清)严可均辑
    王叔之(南朝宋)王叔之撰 丁福保辑
    傅亮(南朝宋)傅亮撰(明)冯惟讷辑
    傅亮(南朝宋)傅亮撰(清)严可均辑
    傅光禄集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南朝宋)傅亮撰(清)傅以礼辑
    傅亮(南朝宋)傅亮撰 丁福保辑
    059
    南朝宋(二)
    郑鲜之(南朝宋)郑鲜之撰(明)冯惟讷辑
    郑鲜之(南朝宋)郑鲜之撰(清)严可均辑
    郑鲜之(南朝宋)郑鲜之撰 丁福保辑
    颜测(南朝宋)颜测撰(清)严可均辑
    范泰(南朝宋)范泰撰(明)冯惟讷辑
    范泰(南朝宋)范泰撰(清)严可均辑
    范泰(南朝宋)范泰撰 丁福保辑
    荀昶(南朝宋)荀昶撰(明)冯惟讷辑
    荀昶(南朝宋)荀昶撰 丁福保辑
    王昙首(南朝宋)王昙首撰(清)严可均辑
    谢惠连集一卷(南朝宋)谢惠连撰
    谢惠连(南朝宋)谢惠连撰
    谢惠连(南朝宋)谢惠连撰(明)冯惟讷辑
    谢惠连集一卷(南朝宋)谢惠连撰
    谢法曹集二卷附录一卷(南朝宋)谢惠连撰(明)张燮辑
    谢法曹诗二卷(南朝宋)谢惠连撰
    谢法曹诗二卷(南朝宋)谢惠连撰
    谢惠连(南朝宋)谢惠连撰(清)严可均辑
    谢法曹集二卷(南朝宋)谢惠连撰
    谢惠连(南朝宋)谢惠连撰 丁福保辑
    谢元(南朝宋)谢元撰(清)严可均辑
    张镜(南朝宋)张镜撰(清)严可均辑
    孙康(南朝宋)孙康撰(清)严可均辑
    释慧琳(南朝宋)释慧琳撰(清)严可均辑
    王弘(南朝宋)王弘撰(清)严可均辑
    羊欣(南朝宋)羊欣撰(清)严可均辑
    谢康乐集一卷(南朝宋)谢灵运撰
    谢灵运(南朝宋)谢灵运撰
    谢灵运(南朝宋)谢灵运撰(明)冯惟讷辑
    谢康乐集八卷附录一卷(卷一-三)(南朝宋)谢灵运撰(明)张燮辑
    060
    南朝宋(三)
    谢康乐集八卷附录一卷(卷四-八 附录)(南朝宋)谢灵运撰(明)张燮辑
    谢康乐集四卷(南朝宋)谢灵运撰
    康乐集四卷(南朝宋)谢灵运撰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集部辑佚文献汇编 全100册 2018高清国图馆”这一文献资源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本文概述了该文献汇编的背景及其重要性,指出它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历史文化以及古籍修复等领域的贡献。接着,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该文献汇编的内容及其涵盖范围;二是汇编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三是高清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存与传播中的作用;四是该文献汇编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与影响。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深入探讨,本文不仅展示了“集部辑佚文献汇编”的学术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如何有效利用这一资源的指导。最后,本文总结了文献汇编的长远影响,并鼓励更多学者与研究人员深入探索这一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源。

1、文献汇编的内容与范围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 全100册 2018高清国图馆”是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一个重要文献资源工程,涵盖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主要来源于各类历代的丛书、辑佚文献以及珍贵的古籍典籍,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历史、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这一汇编中的文献资料涵盖了自先秦至清代的各类重要古籍,不仅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也包括了大量已经失传或遗失的佚文。

在文献的具体内容上,“集部辑佚文献汇编”分为多个子集,每个子集根据文献的性质和来源进行分类。包括经典文献、地方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古代地理志等。这些文献中有许多是历代名家编纂的版本,也是当代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此外,许多文献的首次汇集和出版,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该汇编中的文献大多为早期的木刻本、铜版本以及后来的线装本,虽然部分古籍经历了岁月的侵蚀,但由于高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这些文献得以较好保存和呈现。通过对文献的高清扫描,细节清晰可见,字迹保存完好,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这样的大规模文献汇编,不仅弥补了古籍流失的遗憾,也让那些难以接触到原本文献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研究。

2、文献汇编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不仅是文献保存的一项壮举,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再现。许多文献是历代文人辑录、注释或收藏的珍贵资料,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它们中的不少已经流失、遗失或者损坏。通过这一汇编,许多曾经消失或只有少量存世的文献得以重新呈现,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学、文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资源。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献不仅涵盖了古代的学术成果和文化艺术成就,还蕴含了许多未被完全理解的思想和知识。例如,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古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地方志中的历史记载等,都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此外,许多文献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学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面貌,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全面认知。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文献汇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提供了中国文化与历史研究的基础资料。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全球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与理解。通过广泛的数字化传播,全球学者得以便捷地访问这些珍贵的资料,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3、高清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存与传播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清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纸质文献容易受到潮湿、虫蛀、火灾等因素的影响,而高清扫描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还能够实现文献的高效存储、传播与共享。在“集部辑佚文献汇编”中,所有文献都经过了精细的高清数字化处理,确保了文献的原貌得以完整保存。

高清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保留文献的每一细节,还能将其制作成电子档案,便于学者进行远程访问。通过这一技术,学者们可以在不接触原件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这对于那些因种种原因无法亲自前往档案馆或图书馆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数字化后的文献可以进行搜索、标注和注释,极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高清数字化技术使得文献的保存不再依赖于物理存储。即使原文献因某些原因发生损坏,数字化版本依然可以被永久保存并使用。因此,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使得文献的传承更加持久和稳定。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未来学术研究的贡献。

4、文献汇编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与影响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 全100册 2018高清国图馆”对现代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首先,在历史学领域,许多经过岁月洗礼的历史记载和资料重新被学者们发掘与使用。这些文献为学者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全新视角,使他们能够从更为真实和完整的角度解读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次,在文学研究方面,这些文献汇编为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作品丰富,许多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下来。通过这一汇编,研究者可以重新审视那些遗失的经典,重新评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此外,汇编中包含的古代文人作品,也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最后,哲学、宗教以及艺术领域的研究同样受益于这一文献汇编。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宗教经典以及艺术成就,都蕴藏在这些珍贵的文献中。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学者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发现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内在联系,为当代哲学、宗教和艺术研究提供启示。

总结: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 全100册 2018高清国图馆”不仅是一次文献整理与出版的壮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象征。它通过高清数字化技术将珍贵的古代文献得以保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无论是在历史学、文学、哲学,还是在艺术、宗教等领域,该汇编的出版都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推动了各学科的发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珍贵古籍得以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未来,这一汇编将继续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丰富的资源,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所有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来说,“集部辑佚文献汇编”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宝库。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2:07
下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2: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