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全10册 2008清晰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全10册 2008清晰

Quantity

  •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全10册 2008清晰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PDF电子书全10册,由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年出版。
     
    我国中医古籍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进行过研究和整理工作,整体上的推动和进展很大。最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刷技术与文献检索手段的提高,中医古籍整理的规模加大,这对于继承中医学术、传播中医知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中医古籍文献专着中,也存在篇幅过大或原着中某些阐述、论点已明显不符合现实的状况。再者,历代相关学者虽不乏针对原着子以删节、改动、补充、校注、标点者,但仍有部分古籍名着存在令人遗憾的刊误或脱漏,甚或原着也有被妄改的一些内容。凡此种种,均须妥善厘定或勘误。
     
    在整理古籍的标点方面,近现代学者有的用旧式标点,有的用新式标点,而在同一种丛书中,则应完全一致方妥。对古籍的刊行出版,或按原书影印、排印,或重新设计、编刊,但往往不能完全忠实于底本。整理者可能将古籍原本,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过相应的改动:也有的增补了一些内容,甚至不限于个别文字、词句:有些甚或将书中的篇名、正文或原着中的按语做了一些改动。这样的结果,往往使原着失去了原貌。当然,新整理本和整理者总是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学术内涵,更方便于临床实际应用,但轻率地删改原文,的确应力求避免。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书目: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张氏医通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古今医鉴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验方新编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疡医大全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杂病广要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卫生宝鉴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外科正宗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仁斋直指方论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精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出版说明: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大致有五个方面:
    1.文献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对古代医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保存、点校、注释、语释、影印和出版。这一阶段的文献整理研究,给中医作了“留种”的工作。
    2.理论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卫生部或卫生署辖行政部门组织、集体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从1958年到上世纪末,共编写了六版教材,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阐释。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主要就是靠这套教材学习中医。
    3.临床研究:集中在对证的研究(证本质、证候学),再如辨证论治的规范化研究、中医病名研究、治则治法研究、方药研究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
    4.多学科研究:从古代哲学研究中医,如周易与中医、道学与中医;从哲学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生物全息理论等解释中医理论;从天文学、气象学、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来研究五运六气,还有从数学研究制作五行的数学模型等。
    5.实验研究:采用西医的若干理论指标分析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方药对一些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疗效;通里攻下方药对某些急腹症的疗效;活血化瘀方药对冠心病的疗效等,进一步深入到探讨八纲辨证的病理解剖学基础等,从早期的抑菌抑毒实验,到多方法、多层面、分子水平上更为微观的研究,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方药机理的探讨采用了另一条途径和方法。
     
    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工作,对某一理论、某些具体的理法方药的理论研究较多,从整体研究和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者少;从发展趋势上,以现代医学思路和方法指导者越来越多,以中医思路为指导,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研究者少,从中国医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的实践根基入手的更少。
     
    近年来,许多青年学生和初涉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提出阅读古籍,结合临床实用,感觉无从下手,有许多不便,有鉴于此,我们与诸多学者探讨以后,决定立足在不仅是给古医籍点校做一番“整容”,而是根据古籍的基础,在临床研究、实践上,做些印证的检索和说明的工作,这样做,第一是对古籍保护、流传有所促进:第二是对初涉临床者和青年中医学生提供深入研究的一些线索。这也是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对于繁荣中医文献,也许有一定益处。这种作法,得到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办公室的肯定和支持。
     
     
    《张氏医通》是一部综合性医科全书,本书主要论述内科及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证治。对所述病症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有关医论,结合作者临证实践加以阐述。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本书共为16卷,以病症分门,列专方3卷,并有方解;祖方1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全书内容较丰富,叙述系统,自刊行以来,流传颇广。
     
    本书是由清代张于1695年撰写而成。张璐号石顽,生于1617年至1700年间,明清间江苏长洲县人,明按察使张少峰之孙。张潞自幼颖敏好学,博通经史,因久困场屋,遂弃儒习医。自《内经》、《伤寒论》至薛己、张介宾诸家,无不披览。甲申(1644年)世乱,遂隐居于洞庭山,着书自娱。离乡16年,辑医书一帙,书成而归故里,故名之日《医归》。诸同仁都督促张路将书刊印,张璐自思尚有未惬意之处,仅将其中《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先付刻行,说明他对仲景之学研究有得。康熙初,前明儒士多移志于医,谈医者比户皆是,医风大振。至康熙中叶,风气渐衰,张璐深以为忧,乃取《医归》残稿,从头检点。命次子张倬补其《目科治例》,三子张以柔补其《痘疹心传》,重成完璧,易名《医通》(即现在《张氏医通》)。书未付梓而张路发。《张氏医通》采取历代0余家着述,参考百余种书籍,历数十年,十易其稿而成。其书中所阐述内容多平实详备,从不标新立异。康熙44年(1705年),皇帝南巡至吴,张以柔持父书进呈,奉旨交御前儒医张睿查看,随在康熙47年(1708年)奉旨发同德堂,另为装订备览。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是一位有60多年临床经验和才学兼备的大医家,因此书中常能以理论联系实际,由博返约,颇切实用,有不少阐发,流传较广并且对于历代典籍能批判性地继承发挥,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不仅适合一般临床医师置之案头,也是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之佳作。本书共16卷。本书内容,主要叙述内科证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要儿各科。其中前12卷至婴儿门,共16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编纂方法,每病先列《内经》及《金匮》论述,次引诸家之说,结合张氏临床经验加以论述,最后附以治例。后4卷,为诸门方论,不分子目。《张氏医通》对很多疾病的论述和总结都给中医学留下了难得的、宝贵的医学参考资料。在眼科方面:《张氏医通·七窍门》中,列有“金针开内障”专节,详细讨论圆翳内障(白内障)的成因、症状、针拨内障的适应证与具体操作方法。对病人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反应,翳的颜色、形状、老嫩,以及眼球的硬度等都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并详细介绍了大小形状各异的金针、拨障时应注意的地方、并发症的处理等。并专列造金针一节,介绍金针的大小、粗细、刚柔等内容。书中提及瞳神内夹道(即虹膜与晶体间的狭容空间),是古代唯一明确指出这最关键的拨障路径者,对术中出血的原因,已明确指出是因进针后触及黄仁造成,此和现代临床观察一致,说明张氏对针拨内障这一重要并发症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骨科病的治疗方面:《张氏医通》对颈椎病的论述认为“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道挟脊而上,至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肩背痛者”。这里讲的观书、对奔久坐者易致肩背痛和脊背痛,与现代医学认为低头伏案工作者发生颈椎病的描写相一致,说明我国300多年前已认识到一些职业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姿势有关。并针对部位和发病原因辨证治疗颈肩痛:“肩背痛,背强,腰似折,项似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疼,当归拈痛汤。肩背一片冷痛,背游走疼痛,此有痰积也。有因寒饮代者,近效附子白术汤,或观书对奔而致肩背痛等,补中益气汤加羌防。”
     
    对于跟痛症的论述,《张氏医通》中提到:“肾藏精阴虚者,则足胫熟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着而肿,肥人,湿痰流注。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药,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现代跟痛症中足跟垫脂肪炎,以高龄患者居多,多以肾阳不足为特征。患者足跟冷痛,自觉无足垫,犹如骨头直接踏地,不能久站、久蹲,此乃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所致。临床病症以肾虚为多,所以全身用药重在益肾。这些论述都给临床医学予以很好地实践指导作用。
     
    在冬病夏治方面:“三代灸”为天灸中的一种。“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根据“内病外治”的原则,用某种中草药贴于相应的穴位上,通过经络、穴位而达到灸治效果。至于用“三伏灸”来防治肺系疾患,则首见于清代初期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张氏在书中较为详细记载了三伏灸疗法的时间及其药物等等。“三伏灸”较为强调时间,为每年夏季的三伏天。古医书记载:“伏日必是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应,肺在背: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气而应自然。”由此可见三伏灸有了时间治疗的理论依据。中医认为背部为五脏俞穴所会;胸腹为五脏六腑之所在,阴阳经络,脏腑胸腹背,经络相贯,气相通应,故防治大多取背部俞穴,利用三伏时节之炎热气候,人体之阳气(尤其是素以阳气偏虚之体)若得天阳相助,配以辛温、走窜、通经之药物,通过刺激相关穴位,使局部充血,起泡形成灸疮,以此达到疏通经络、温阳益气、驱散外邪,使肺气正常升降、温补脾肾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并且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给予介绍一白芥子涂法,用白芥子21克,延胡索12克,甘遂12克,细辛21克,共研细未,用生姜计120克调匀制药饼6只,将药饼放布上,用麝香1.5克拌匀,分别放在药饼中央,再将药饼贴于双侧百劳、肺俞、膏肓穴上,每次数贴2小时。于代天的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次,此法临床运用每见显效。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和改动。可谓开创肺系疾患冬病夏治之先河。
     

    《张氏医通》对医学发展沿革的考察具有相当的价值。《张氏医通》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医疗状况,对我们研究历代医学发展沿革具有很好的作用。比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种痘的情形,婴儿门下,附有“种痘说”:“迩年有种痘之说,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并且具体记载了关于人痘接种的具体方法,张璐在《张氏医通》之“种痘说”中有云:“原其种痘之苗,别无他药,惟是盗取痘儿标粒之浆,收入棉内,纳儿鼻孔。…如痘浆不得盗,痘痂亦可发苗;痘痂无可窃,则以新出痘儿所服之衣,与他儿服之,亦能出痘。”这里已提到痘浆法、痘痂法、痘衣法,清中期后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是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开创了人类预防天花的新纪元。这样的记载可以很好地佐证中国明代已有种痘术之发明,保留了医学的历史资料。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围绕《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全10册 2008清晰》这一系列中医经典文献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本文对丛书的基本情况、出版背景以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该丛书的特点与价值,包括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新应用、对传统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丛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以及如何帮助现代中医医生提升诊疗水平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本文展示了该丛书对中医学科的推动作用以及它在当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对其未来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1、《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概述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是由中医药学者和专家们共同编撰的系列丛书,旨在将中医古籍中的经典内容与现代临床医学相结合,创新性地为中医临床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丛书由10册组成,内容涵盖了众多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治疗方法。出版于2008年,并以清晰的排版、准确的术语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现代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这套丛书的编写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存中医古籍的传统精髓,更是希望能够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切合时代需求的理论支持。在尊重和传承传统中医学术思想的同时,作者们力图将古籍中的精华与当代医学成果相结合,以便为中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现代解读,该丛书进一步推动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部集理论、实践、研究为一体的学术著作,《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的出版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中医师还是医学研究者而言,该丛书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它不仅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传统中医的理论,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治疗方案。

2、丛书的临床新应用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并推广了中医古籍在现代临床中的新应用。这些应用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方剂和治法上,还包括了中医药理论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创新性使用。例如,丛书中对一些常见的现代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提出了中医的诊疗思路和治疗策略,将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治疗参考。

此外,丛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许多新的治疗技巧和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辅助治疗方法的应用。这些治疗手段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治疗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以及恢复期的康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丛书中的创新性应用,为中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医在世界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支持。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在临床应用中的创新性,不仅在治疗方案的多样性上体现,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患者个体差异的精准把握。通过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现代化解读,丛书帮助临床医师在实际治疗中更加注重“辨证施治”,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这种新型的临床思维和方法,是中医临床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3、对传统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在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重要的创新和发展。丛书尊重并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但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和理论框架。例如,书中对“气”的定义和作用进行了重新诠释,结合现代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拓展了“气”在身体各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丛书还对经典的中医诊断方法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例如,通过引入现代医学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帮助临床医师更加全面、科学地进行中医诊断。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中医理论的融合,丛书提出了一个更加开放和灵活的诊疗体系,为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丛书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它突破了传统中医单一的治疗模式,强调综合调理、个体化治疗,并引导中医在多学科交叉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传统中医学科能够在现代医学框架中继续生长壮大。

4、丛书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力

作为一部中医经典文献的现代解读与应用之作,《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不仅在学术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也对中医学科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丛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它系统地整理和解读了大量中医经典文献,为广大中医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平台。丛书中的内容涉及中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大量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其次,丛书的影响力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丛书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生开始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中医经典,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诊疗中。这不仅提高了中医的诊疗水平,也帮助患者受益于中医治疗。丛书的临床新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不仅让传统中医更好地融入现代医学体系,也推动了中医的国际化发展。

此外,丛书的影响力还体现在中医教育体系中。许多中医院校将该丛书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与临床技术。通过丛书的学习和研究,学生能够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更为丰富的现代医学视野,从而为中医的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结: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全10册 2008清晰》作为一部集经典文献、临床应用、学术研究和现代创新于一体的中医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不仅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创新的治疗方案,也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丛书的深入研究和推广,现代中医得以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与现代医学接轨,推动了中医学科的全面发展。

未来,随着中医药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中医古籍的现代应用,丛书无疑将继续为中医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支持,成为中医临床与教育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6:21
下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6:22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