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共3册 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征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作者简介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届PrincetonGlobar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着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目 录《中国思想史 导论 思想史的写法》小引 思想史的写作思想史的意味——中国哲学史的形成——从谢无量、胡适、冯友兰到任继愈——对“哲学”和“哲学史”的疑问——哲学史真的适合叙述古代中国思想世界么——思想史的中心和边界在哪里——思想史究竟如何写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习惯——对“经典话语系统”中的思想史写法的三个疑问——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思想史的基盘或底线:长时段——文献资料范围的拓展与使用方法——重写思想史的前景与困境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学术与思想:近年来学界的一个争论话题——思想史的知识源头与背景:以数术史与经学史为例——知识的变动与思想的变动之间——知识影响思想的一些历史例证——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关于这一想法的来历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马王堆帛画的联想——探寻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历史源头处——天经地义: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合一: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或亲近自然的口号——天崩地裂:终极依据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变局——处处碰着它:朱熹直觉中领悟到的终极依据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学者评论”李学勤:《中国思想史》虽然也写了精英和经典的历史,但作者用浓彩描绘的,则是“一般思想史”。这就使得这部书,不仅在方法上,而且在视野上,也具有着全新的面貌……它以崭新的角度展示给人们的,是大家不那么熟悉的思想世界,更广泛、更深入地体现出研究的新意。邢贲思: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翔实,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研究扎实,十分难能可贵。王元化:葛兆光的这部思想史掌握的资料相当丰富。我们的思想史、学术史的撰写是非常贫乏的,过去也有人谈到重写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新写的文学史或思想史都可以称为“重写”……我想今天会上所说的“重写”,大概是指这部思想史在思想观念上要建立一种和过去不同的方法、观念和系统,要有一些新的发展或突破。朱维铮: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有整体性的思考,又有不少精辟的具体见解。学术史表明,有的时候,有人忽然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倒是会发现一些那个领域呆了很久的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我读兆光这本书,便常有这样的感觉。兆光是位认真的学者,在学风上很严谨。他的这部思想史,我认为他取得了几点前人不具备的成就。即使书中若干可议的部分,我也很佩服他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去探讨。葛剑雄:原来我们讲的思想史太窄,葛兆光现在把思想史拓宽了,至少已经拓宽到他所讲的信仰、知识结构。有人说这种写法外国早就有,我说他是创新,学术评价要鼓励这样的创新。不是说吸取了国际上的成果,或是受了什么启发,就不算创新。至少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有没有人系统地贯彻这样的思想,来写思想史,那应该说还没有。那么这一点就很了不起。周振鹤:葛着《思想史》的基本意义即是让我们知道原来思想史也可以这样写法,也可以这样研究……将思想做成历史的历史并不长,已出版的中国思想史的数量并不多,另写与再写的空间还很大。我想葛着的主要学术意义即在此,而不在于像某些人那样,以为自己的着作已达到“一书行而百书费”的水平。而且,即使是如同葛着的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也有被再写的可能,这才是学术发展的正常道路。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共3册)是葛兆光教授主编的权威性学术著作,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系统梳理,全面呈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脉络与发展,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多重思想流派与重要人物。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还探讨了这些思想与政治、文化、历史的关系。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在内容、结构、材料的丰富性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尤其在对思想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本文将从书籍的四个重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一,书籍的总体架构与内容;第二,书中的学术贡献与创新;第三,书中对思想史的解读方式;第四,书籍对读者的影响与价值。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由三册组成,分别覆盖了中国思想史的不同阶段。第一册从先秦至汉代,重点讨论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体系与代表人物;第二册则深入探讨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思想发展,尤其关注了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以及道教的演变;第三册则主要讨论了明清时期及近现代思想的变迁,包含了从理学到现代哲学思想的转型与冲突。整体来看,三册书籍系统地勾画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脉络,每一阶段的哲学思想都在其历史背景下得到阐释,充分体现了思想史与时代变迁的密切关系。
该书的章节安排科学合理,每一册的内容逐步展开,层层递进。每一章节不仅介绍了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与变革,还重点分析了代表人物的思想贡献与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例如,在第一册中,葛兆光深入剖析了孔子与孟子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对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进行了精辟的解释。第二册和第三册则更为注重历史条件下思想的互动,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哲学逐渐融入外来文化和思想的背景下,书中对中国思想的变革进行了有力的阐释。
此外,书籍在每一册的末尾,都会有对该阶段思想发展的总结,帮助读者把握整体脉络。此举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获得更清晰的结构感,理解每一思想流派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彼此交织、互相影响。总体而言,《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的架构紧凑、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是一部内容详尽且具有深度的学术著作。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的学术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在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重新解读和创新性分析上。首先,葛兆光教授对思想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和更新。例如,儒家思想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然而在该书中,葛教授提出了“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的辩证关系”,强调儒家不仅在维护传统秩序方面有突出作用,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变革产生过积极影响。这一观点刷新了传统对儒家的单一看法,给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其次,书中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跨学科”视野也是一大创新。葛兆光教授借助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维度面貌。特别是在探讨佛教与道教的本土化过程中,书中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解读,深入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此外,书中也大量引用了新近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提升了研究的史料深度与时代感,使得该书不仅是一部思想史,也是当代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最后,葛兆光教授在处理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关系时,也做出了颇具开创性的努力。在第三册中,作者特别关注了近现代思想的转型,详细论述了从清朝晚期到民国时期中国哲学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在西方哲学思想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进行自我反思与文化复兴。书中对五四运动、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潮流的解析,使得该书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延续,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思想的基础。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在解读中国思想史时,采用了独特的解构性方法,而非单纯的线性叙述。葛兆光教授强调思想的历史性、复杂性和多重性,拒绝将某一学派或人物绝对化或教条化。在分析儒家思想时,他并非仅仅呈现出孔子和孟子的经典教义,而是将其放置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揭示了儒家思想如何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这种解读方式在对其他思想流派的分析中同样得到体现。道家的思想并非被简单归结为“无为而治”的哲学,而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道家对自然、生命、政治的理解,展示了道家在中国思想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复杂性。此外,书中对墨家、法家的深入讨论,避免了对这些学派的片面解读,而是从思想史的全景视角,探讨了它们如何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与其他学派相互作用。
葛兆光教授的解读方式不仅关注思想的内涵,更注重思想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使得《中国思想史》不仅是一本哲学史著作,也是一本文化史、社会史的交叉性著作。通过这样的解读方式,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多维度特征,并能够将这些思想放置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思考。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的学术深度和结构严谨,使其成为了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参考书目。对于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与创新性的视角,是研究中国思想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书中的历史性解读和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思想史更加广泛和多维度的思考,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葛兆光教授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思想问题。书中不仅仅是对思想流派的介绍,还能够让读者在了解中国哲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这些思想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脉络。因此,这本书对于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乃至社会发展的读者,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和启发意义。
总之,《中国思想史》第二版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通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桥梁,它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思想的钥匙。
总结: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共3册,深刻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全貌,并且在学术性和创新性上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书中的跨学科视野、历史性解读和独特的分析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全新角度。同时,这本书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必备工具书,也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思想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