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部25册
2009年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国古籍总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013年出版,由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联合编写,是收书最多的古籍目录,虽有不少错误,但瑕不掩瑜,可称世纪工程、惠泽学林。经部2册,史部8册,子部7册,集部7册,丛部2册,共26册。《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着并经写抄、印刷的历代汉文书籍为收集范围,汇聚各家馆藏记录,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以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类着录各书的书名、卷数,编撰者时代、题名及撰着方式,出版者、出版时地、版本类型及批校题跋等信息,同时标列各书的主要收藏机构名称。各部陆续付印告竣,随即推出全书索引。 [1]该书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所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
内容简介编辑 播报概述《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历时十七年,于二〇〇九年六月终告完成。这期间规划筹备、调查清理、编纂审订、校勘定稿、印制出版,几十家图书馆几百名专家学者,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但完成了“总目”巨着,而且加深了对中华古籍“浩如烟海”的认识,值得认真总结。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2]编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是文献学界、图书馆界多年的共同理想。中国历代有编纂史志目录、公私藏书目录的传统,并重视书目编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作用。史志与公藏目录多反映各朝皇家或官府的典籍积累,私家藏书目录则较多反映民间的文献收藏,两者各有局限,互为补充。收罗完备、着录详明、体例精严的总目录,惟有文献典籍大多归于公藏,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开展联合编目的当代,才有可能产生。近代以来,各大图书馆逐步积累的馆藏古籍记录与各学科专家合作编纂的专科目录,是《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大型书目,为《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提供了文献调查与收集、书目汇总与校订的成功范例。 [2]编纂特点《中国古籍总目》作为反映中国古籍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全面、最重要的成果,其编纂特点如下:一、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着录,第一次将中国古籍书目着录为约二十万种。二、着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三、着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四、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五、在编纂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六、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 [2]分类体系《中国古籍总目》在大构架上,弃用通行的二十二类中图分类法,而坚持采用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基础上形成的五部分类法,是一个明智而且科学的选择,因为唯有四部或五部分类法,才能确切反映中国古代图书学的学术观念与各部的内在学理联系。然而延用了千百年的四部分类法又非一成不变的,历代文献目录学家,对部下类属设置的调整增删,其实反映了各个时期对文献资料的视域拓展与学理深化。这是一种在传承中发展的过程。 [3]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和介绍了《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部25册》这一重要文献资源。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该丛书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文化价值以及对中国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意义。首先,文章介绍了这套丛书的起源及其编纂的历史背景,强调了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分析了丛书的内容结构与学术特色,详细探讨了其所涵盖的各类经典文献及其学术价值。文章还进一步讲解了该丛书在中国古籍保护与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指出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文章结合丛书的现实影响,归纳总结了它对当代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并展望了未来中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趋势。
《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部25册》是中国古籍保护和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其编纂始于20世纪末期,随着中国古籍保护事业的逐步推进,国家图书馆对馆藏的古籍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旨在为学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古籍资料汇编。通过这一丛书的编纂,学者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查阅到众多稀有且有学术价值的古籍,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持。
这套丛书的编纂是国家图书馆多年积累的文献资源的精心整理与系统呈现。经过多年审定、整理和出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该丛书涵盖了中国古籍的四大类目:经、史、子、集,每一部分都呈现了经典文献的详细目录、版本情况、释义等相关信息。它不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也是对中国古代文献学、书籍学及古籍版本学的深刻展示。
在编纂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与国内外多所学术机构合作,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逐步完善了古籍的版本校对与研究,确保了古籍的高精度与学术价值。这一过程凝聚了大量学者的心血,为中国古籍保护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部25册》对中国古籍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涵盖了经、史、子、集四大类目。每一类目中都包含了不同的经典文献,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例如,‘经’类中包括了《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经典典籍,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史’类则涵盖了大量史书,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丛书的内容结构严谨,每本书都依照不同的主题和学术领域进行划分,并详细列出每一部古籍的版本、编纂者、流传情况等。对每一部古籍的介绍不仅限于目录,还包括了文献学的分析、版本的考证,以及相关的学术评论。这种精细化的结构设计使得学者们可以更高效地查阅和研究每一部古籍,从而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丛书还具有很强的学术特色。例如,它不仅是古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还注重与现代学术研究的结合。每部古籍都配有详细的注释和释义,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色,使得《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不仅是一个文献工具书,也成为了研究中国古籍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部25册》不仅是中国古籍文献的集合,也是古籍保护与研究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古籍面临着损坏、遗失的危机,而这套丛书通过系统的整理与编纂,将大量珍贵的古籍资料以一种较为稳定和高效的方式保存下来,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丛书的发布有助于促进中国古籍研究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现代学者对古籍的研究不仅限于传统的文字解读,更涉及到古籍的数字化、版本的比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通过这套丛书,学者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得多种版本的古籍资料,这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丛书的出版推动了中国古籍在世界学术界的传播,增进了国际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关注。
此外,丛书的整理和出版也为中国古籍保护事业树立了标杆。通过精细的校勘、科学的存档和全新的出版模式,丛书不仅对当前的古籍保护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为后续的古籍保护和整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与各大研究机构的合作模式也展示了学术界在古籍保护方面的集体努力与成就。
《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部25册》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这套丛书不仅将古代文化遗产完整保留,更以一种现代化的形式将其呈现给当代读者。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形成了有效的对接,促使古代文献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与深入的研究。
对当代中国学术研究而言,这套丛书不仅是古籍研究的宝贵资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研究,学者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丛书的发布无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丛书的影响力还将进一步扩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使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访问到这套丛书,从而推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古籍的研究与传播。同时,这一丛书的出版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总结:
《国图馆藏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书部25册》作为中国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在历史、文化和学术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为中国古籍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现代科技与学术研究的背景下,这套丛书的出版和传播无疑为中国古籍的保护和研究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古籍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未来这套丛书的影响力将更加广泛,推动中国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