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辑录了《传记文学》杂志所载的抗战亲历者回忆文章。这些亲历者既包括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等国军将领,也有参加过大小战斗的国军中下级军官。自93年“九一八事变”始,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战。本书选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对日受降五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用手资料为读者解密不为人知的战场细节,近景重现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 作者简介《传记文学》杂志,由刘绍唐先生一九六二年六月创刊于。杂志一向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超党派、超政治,摒弃旧有“完人思想”与“偶像崇拜”的框框,为现代史与传记文学开拓一个宽阔的领域,是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史长城”美誉。何应钦(890年4月2日-987年0月2日),中华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896—980),又名逸斌,字向华,清光绪二十二年(896年)9月2日出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客家人,爱国将领及抗日名将。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目录详情编 九一八事变王铁汉 “不抵抗”的抵抗 ——沈阳北大营守军团长关于“九一八”的回忆 -/002宁恩承 “九一八”之夜——《东北话沧桑》外一章 -/0刘博昆 “九一八”噩梦录 -/032John -B. -Powell 原着 尹雪曼 译 美国记者笔下的“九一八”(节选) ——《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主持人包维尔回忆录》之一七 -/049李 璜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义勇军(节选) ——《学钝室回忆录》之一章 -/058顾维钧 “九一八”前后与张学良的接触 -/074刘健裙 回忆马占山将军 -/087第二 -编 七七事变刘汝明 七七抗战与二十九军  - ——纪念卢沟桥事变二十七周年兼悼二十九军诸老友 -/096秦德纯 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 -/3刘健裙 我与宋哲元将军的几次交往 -/2宣介溪 追念宋哲元将军 -/3宣介溪 宋哲元与特殊的二十九军 -/40宣介溪 宋哲元将军的遗憾 -/5刘振三 从廿九军的起源说到宋明轩先生的为人 -/54刘振三 关于陈觉生及七七抗战的序幕 -/62张子扬 我与宋将军的一段工作经验及其报国的决心 -/65叶逸凡 印象深刻的三件事 -/69陶希圣 平津学界与廿九军 -/7楼兆元 记忆犹新的宋哲元的一段谈话 -/83宋哲元 同甘共苦就是团结一致的真精神 ——二十六年四月召集冀察政委会及所属各委员会职员讲话 -/86第三编 淞沪会战吴相湘 中国对日总体战略及若干重要会战 -/90张发奎 八一三淞沪战役回忆 -/209王公玙 抗日初期国军守浦东的回忆 ——并记我所知道的张发奎将军 -/26张柏亭 八一三淞沪会战回忆 -/23曾虚白 “八一三”忆往 -/250第四编 台儿庄战役侯象麟 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实录 -/262黎东方 台儿庄之战 -/276王仲廉 台儿庄战役的回忆 -/290萧自诚 台儿庄大捷忆往 -/300郭学虞 张自忠、李宗仁与台儿庄大捷&n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书《十四年 从1931到1945》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内容围绕中国近代史中极为关键的十四年历史进程,详细讲述了从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在日本侵略与二战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军事斗争、民族复兴等方面的关键历史事件与人物。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传记式叙述,作者试图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中国人民如何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抗争,最终走向胜利。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不屈精神的礼赞。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本书进行深入分析:历史背景的呈现、人物塑造与命运、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书籍的文学价值等方面,逐一展开讨论。
《十四年 从1931到1945》不仅仅是一本传记作品,它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精准还原,展现了1931至1945年间中国的重大历史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期间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与生死存亡的考验。作者通过细致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这十四年的风雨沧桑,感受那个时代的血与火。
在这段历史的框架内,中国不仅要应对外来侵略,还要克服内部分裂与动荡。书中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从屈辱到奋起的过程,不仅表现了战场上的英雄事迹,还揭示了国家、社会、人民如何在战火中不断磨砺,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种种经历。历史背景的呈现使得本书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深度。
作者通过描述1937年爆发的全面抗战,强调了这场战斗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斗争,更是一场全民族的动员。中国的抗战不仅局限于前线的作战,背后还有大量的民众支持、社会动员与国际外交的博弈,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历史大背景的一部分,使得《十四年 从1931到1945》成为一部多维度的历史作品。
本书中的人物塑造极具深度,尤其是那些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通过生动的传记形式,书中的人物从普通的抗日战士到国家领导人,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命运与历史地位。这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英勇奋战,或深思熟虑,或为国家命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书中对蒋中正、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他们的政治成就上,还深入探讨了他们在复杂历史环境中的思想变化与决策过程。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领导人的决策与命运如何影响着国家的走向。
此外,书中还关注了大量普通士兵与平民百姓的命运。正是这些普通人在背负家庭与国家命运的重压下,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与牺牲精神。这些细节的刻画不仅让读者对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也让人们更加感慨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智慧。
《十四年 从1931到1945》不仅描述了中国在抗战中的军事斗争,还深入探讨了这十四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从战前的动荡,到战争中的社会改革,再到战后的重建,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各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各阶层的民众从社会底层到知识分子,积极投入到支持抗战的行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抗战氛围。这种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与文化转型。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变革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在战后如何迅速恢复元气,走向新的政治与经济局面。
同时,书中对中国女性在抗战中的角色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承担着重任,更在社会与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一些女性英雄的刻画,书中揭示了中国女性如何在困境中展现出坚韧与智慧,成为国家生存与复兴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本传记文学作品,《十四年 从1931到1945》在文学表现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书中的语言简练而有力,结构严谨却不失灵动,细节描写生动鲜活,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每一个历史节点、每一个人物的抉择都充满张力。这种文学表现手法,让读者能够在享受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美感。特别是在对战争场景、人物内心活动以及社会变革的描写上,语言的凝练与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十四年 从1931到1945》的文学价值还体现在它的情感深度上。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刻画,书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顽强斗志与爱国情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对历史的回顾,还是对人性光辉的挖掘,这本书都提供了极具文学价值的反思。
总结:
通过对《十四年 从1931到1945》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在十四年抗战中的历史进程,还能理解在这段历史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与社会变革。书中通过生动的传记叙事,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事件堆砌,而是鲜活的、充满情感的生命历程。每个历史事件、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勇敢奋斗。
总体而言,《十四年 从1931到1945》是一本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魅力的作品,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抗战历史的全景式回顾,也让我们从更深的角度理解这段历史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适合历史爱好者,更适合任何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