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疗看中国史 李建民编中华书局2012-07

内容介绍

本书的主轴在“中国史”,期待借由医疗、养生、疾病、卫生等史学新领域,重新反思中国历史发展核心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等等。医疗介入历史中的生老病死,涉入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生活态度与对健康的追求,包含人们对宇宙的想像及其政治的意涵,同时也呈现过去的医生团体与其他团体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国历史多层次的独特风貌。

作者介绍

李建民,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是中国古典医学史,曾在长庚医学院、台湾清华大学、台北大学任教。主要着作有《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旅行者的史学:中国医学史的旅行》等。

作品目录

导言 在风中——作为中国史的医学史

第一章 花东卜辞的病与死

一、前言

二、花东卜辞所见的疾病

三、治病的方法

四、花东卜辞卜疾病的文例

五、花东卜辞的死

六、结语

第二章 论早期中国医学论述之性质与目的——张家山《引书》结构研究

一、前言

二、古代中国写本中的清单

三、法律与行政目录

四、《引书》

五、结论

第三章 先秦两汉病因观及其变迁——以新出土文物为中心

一、引言——作为病因的鬼神

二、医学正典对“祝由”的重新定义

三、鬼神致病说的新发展

四、“注病”的年代——一个关于恐惧与治疗的故事

五、余论——“被忽略的中层”(Neglected Middle)

第四章 变化的身体——晋唐之间的小儿变蒸理论

一、前言

二、晋唐之间小儿医学的发展

三、晋唐之间的小儿变蒸理论

四、结论

第五章 刘禹锡与《传信方》——以唐代南方形象、贬官和验方为中心的考察

第六章 唐、宋时期僧人、国家和医疗的关系——从药方洞到惠民局

第七章 北攻伐,南保养——明代医学的风土观

第八章 医生与病人——明代的医病关系与医疗风习

第九章 从癞病史看中国史的特色

第十章 常山——一个“新”抗疟药的诞生

第十一章 中国食物疗养传统的形成与变迁

第十二章 史料的构成分析与整体研究

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医书中“禁忌”的变迁

第十四章 日据时期台湾医药关系管窥

第十五章 近代香港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841-1941)

Quantity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李建民编著的《从医疗看中国史》一书,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医疗的历史演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医疗与中国社会、文化及历史进程的紧密关系。书中不仅讲述了传统医学的发展,还探讨了医疗体系、医学思想、公共卫生及医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中国医疗历史的回顾,李建民揭示了医学与国家制度、社会变革以及民族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从而呈现出一幅丰富的历史画卷。本书不仅是医学史的研究,更是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医疗实践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与社会变迁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1、医疗与中国历史的深刻联系

《从医疗看中国史》通过分析中国医疗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医疗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从远古时期的巫医到汉唐时期的正规医学体系,再到宋元明清的医疗改革,李建民阐述了中国古代医疗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联系。例如,医疗体系的建立往往与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通过这一角度,医疗史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切入点。

在书中,李建民指出,中国古代医疗的发展呈现出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相互影响的特点。早期的医疗多与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紧密相关,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尤其是在汉代以后,医疗逐渐与官方制度接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这一变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对医学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的追求。

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医疗制度的分析,李建民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医疗体系如何影响国家治理和社会结构。比如,在唐代的开元年间,国家设立了“太医院”,标志着政府对医学的重视,也反映了唐代盛世的国力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医疗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体现了社会对于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关注。

2、医学思想的演变与变革

医学思想的演变是《从医疗看中国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书中详细探讨了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医学理论如何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受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早期医学经典,强调了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医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医疗实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在书中,李建民指出,《黄帝内经》对医学理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治疗方法上,还在于它提出了人类健康与自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随着历史的进程,医学思想也经历了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例如,宋代的“理学”影响下,医学与哲学、伦理学的结合更为紧密,产生了类似“气”的理论概念,而在明清时期,随着医学的逐步西化,外来的医学思想如解剖学、药理学等开始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医学思想不断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展现了文化融合的特点。

3、医疗体制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医疗体制的发展是《从医疗看中国史》讨论的另一个重点。从最初的民间治疗,到宫廷和官方设立的医疗机构,再到近现代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体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迁。

在古代,中国的医疗体制最早由各地的巫医和民间医生组成,但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逐渐成为政府管理的对象。例如,唐代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太医院,负责宫廷贵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承担了对社会民众的医疗指导职能。明清时期,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地方医疗制度,设立了医馆、药铺等医疗设施,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对公共健康管理的重视。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医学和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中国的医疗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开始,到民国时期的医疗改革,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体制的建设经历了由私人诊所向公立医院、从地方性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李建民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案例,详细分析了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如何与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紧密相连。

4、医疗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从医疗看中国史》还重点讨论了医疗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医疗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它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变动。李建民在书中指出,医疗制度的改革常常是社会变革的缩影,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经济发展及文化观念的变化。

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医疗多由家庭和地方势力主导,医疗服务的供给不均,且往往依赖于传承的家族医术。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化的推进,医疗逐步转向由国家主导的公共卫生体系,出现了大规模的医院建设、医疗保险制度和专业化的医生队伍。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力量、经济结构以及民众需求共同推动了医疗体制的转型。

此外,李建民还提到,医疗文化本身也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生变化。在古代,医学往往与道德、哲学紧密联系,而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学化的推进,医学逐渐走向专业化、技术化,医疗行为的伦理性、责任性也成为现代社会讨论的焦点。医疗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和制度上的变革,更是社会观念和文化认知的变迁。

总结:

《从医疗看中国史》一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到近现代医疗的历史演变,结合丰富的史料,展示了医疗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李建民通过对医疗制度、医学思想、体制建设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不仅仅是对医学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反思。通过对医疗与历史的互动关系的讨论,李建民成功地将医疗历史与社会政治、文化变革紧密结合,展示了医疗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国家与民众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9:20
下一篇 2024年11月24日 下午9: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