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发行,作者:杨奎松、林蕴晖、辛石、沈志华、钱庠理、卜伟华、高华(因逝世而未完成其第七卷)、史云、李丹慧、韩钢(其第九卷尚未出版)、萧冬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2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1953-19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3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4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5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1962-19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6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8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孔(1972-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0历史的转折——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1979-1981)
第一卷 《断裂与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949-1952) *尚未出版
杨奎松 着 ISBN 978-988-172-741-1
第七卷 《创建「新世界」的顿挫——斗、批、改运动和林彪事件》 (1969-1971) *尚未出版
王海光 着 ISBN 978-988-172-747-3
第九卷 《革命的终结——从「阶级斗争为纲」到 「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6-1978) *尚未出版
韩钢 着 ISBN 978-988-172-749-7
“把当代中国惊心动魄的岁月转化为历史着作,是对中国历史学家的考验。”(总序)杨奎松.林蕴晖.辛石.沈志华.高华.史云·钱庠理.卜伟华.李丹慧.韩钢.萧冬连等十一位功力深厚的中国当代史家,历时七年,合力撰述。该书倚重档案、考订详尽、辨析充分、观点开放。
本书特点:
一套忠于史实、观点开放的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每卷约六十万字、八百页;完整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1981年的发展全貌。
· 各卷作者均是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国史研究专家,多次研讨,分工撰写,历时七年;各卷独立成篇,又首尾相贯。
· 以中央及地方档案史料的发掘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史实作出详尽考订和分析。
· 以时间为经,重大事件为纬,通史与专题相结合。既有反映高层决策和斗争的重大事件揭示,又有表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社会风貌和流行思潮的生动画面。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由港中大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重要历史著作,它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变迁。这本书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史的窗口。本书从中国革命的背景出发,历经建国初期的艰难岁月,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及其对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和政策,这本书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画卷,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伟大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港中大出版社出版的重磅作品,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首先,这本书继承了严谨的历史研究传统,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和珍贵文献,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书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历史,也涉及到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展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变化与发展。此外,作者在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中,能够深入探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多重因素,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其次,这本书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力图将历史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讲述政治历史时,作者并非单纯地描述权力斗争和政府更迭,而是深刻剖析了不同政治体制和政策对社会、民众及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在探讨经济史时,书中不仅关注到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还分析了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历史事件的层面,它还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书中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历史进行对比,揭示了中国特有的发展轨迹。例如,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特路径。这种对比研究使得本书在学术领域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全景式的历史呈现。书中的每个章节都系统地覆盖了中国现代史的重要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21世纪后的现代化进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并且以跨学科的视角进行解析,使得读者能够从宏观的层面上全面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具体来说,书中对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战争的创伤、经济的破坏和政治体制的不稳定。作者不仅回顾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艰难困境,还特别指出了在国家重建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关键措施及其长期影响。这一部分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新中国如何在内外压力中顽强求生并逐渐走向现代化。
接下来,书中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两个阶段的深度解析,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改革开放则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书中通过大量数据和实际案例,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政策变化及其带来的社会效应。这种全景式的呈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不仅是一部通史,它还深入剖析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例如,书中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这些事件的深远影响直接塑造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并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发展的方向。
其中,大跃进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书中对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史料的交叉比对,作者揭示了大跃进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实施过程中的错误决策,并深入探讨了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农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这种深度的历史研究,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到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及其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
此外,书中还特别关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尤其是对中国与美国、苏联的外交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对于全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其对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书中通过大量的外交文献和档案资料,全面呈现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要讲述的是中国过去的历史,但它也展望了中国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进行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作者对中国的经济转型、科技创新、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在保持国内稳定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竞争。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书中提出了中国在21世纪可能采取的新政策方向。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中国可能会迎来一次产业革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全球产业链的再布局。此外,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书中深入分析了环保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的变化趋势。随着经济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问题,如何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平与和谐,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书中的这部分分析,既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总结,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本具有深刻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著作,它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面梳理,展示了新中国从成立到发展的全过程。书中不仅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社会效应,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思考素材。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也为普通读者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变迁,深刻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历史走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