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全22册 2008清晰
《汉语大词典》PDF电子书全22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本书编纂历时十八年,先后有一千馀位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此项工作。全书正文十二卷(另有“附录·索引”一卷),总计二十二册,共收词语三十七万五千馀条,约五千万字,插图二千二百五十三幅。本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
《汉语大词典》198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以后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其馀各卷,至1994年“附录·索引”卷出版,标志着全书顺利完成。本书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现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完整地重印全书此次重印,考虑到尊重其历史原貌,我们对原书正文未作改动。
《汉语大词典》书目:
汉语大词典 第1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1卷 下汉语大词典 第2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2卷 下汉语大词典 第3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3卷 下汉语大词典 第4卷汉语大词典 第5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5卷 下汉语大词典 第6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6卷 下汉语大词典 第7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7卷 下汉语大词典 第8卷汉语大词典 第9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9卷 下汉语大词典 第10卷汉语大词典 第11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11卷 下汉语大词典 第12卷 上汉语大词典 第12卷 下汉语大词典 附录索引卷
《汉语大词典》出版说明:
《汉语大词典》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有关单位共同编写。参加编写初稿的约四百馀人,最后逐层修改定稿。从1975年广州召开的全国辞书规划会议到1986年第一卷出版,前后经历了十年多时间。
《汉语大词典》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是在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经周恩来同志批准,开始筹备并着手编写的;在十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不断得到中央及五省一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全体编写单位和编写人员同心同德,善始善终,才完成了这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十二卷,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馀万字。另有检索表和附录一卷。1979年9月间在苏州召开第一次编委会时,明确了它的编辑方针为“古今兼收,源流并重”。1980年在杭州召开第二次编委会,更进一步明确了它的专业性质,只收汉语的一般语词,排除兼容并蓄、无所不包的最初设想,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所收条目力求义项完备,释义确切,层次清楚,文字简炼,符合辞书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的要求。单字则以有文献例证者为限,没有例证的僻字、死字一般不收列。专科词只收已进入一般语词范围内的,以与其他专科辞书相区别。为编纂本书,搜集了七百多万张资料卡片,所引例证,都是从古今着作原书摘录下来的笫一手资料,准确可靠。
《汉语大词典》一开始就制订了详细的编写条例,并逐步完善,求得全书体例统单字采用部首检索法编排,在《康熙字典》214个部首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其他检字法如音序、笔画等一概列为附录。
在编纂过程中,工作委员会从行政的组织领导方面,为我们创造条件,协调关系,尽了最大努力;学术顾问委员会从学术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和帮助。参加编写工作的全休同志,不避寒暑,艰苦奋斗,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十年如一日,才使整个工程得以预期完成。
《汉语大词典》所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与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种宗教教义,都发生纵向或横向联系,考订源流,决非易事。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时时注意的是质量第一,尽可能做到正确、明晰,避免异说纷陈或模棱两可。但由于词目浩繁,时间紧迫,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有待于今后重版时修订补充。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围绕《汉语大词典 全22册 2008清晰》这一经典的语言工具书展开讨论,详细分析其内容结构、编纂背景、语言价值以及社会影响。首先,我们将从字典的整体框架入手,阐述其22册的组成和内容覆盖范围;接着,讨论该词典的编纂历程与编辑团队,探讨其如何集合众多语言学家和专家的力量,成为汉语辞书的巅峰之作;第三部分重点分析《汉语大词典》在语言学研究、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最后,我们将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分析该词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情况及其广泛影响。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力图全面展示《汉语大词典 全22册 2008清晰》这一工具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现代汉语词汇的集大成者,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该词典共分22册,收录了近30万条词目,覆盖了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各类词汇。作为一部大型的辞书,《汉语大词典》不仅包括常用词汇,还收录了大量的历史词汇、方言词汇及一些学术性、专业性的术语,使其成为了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工具。
词典的编排采用了条目式,按照汉字的字形排序,这使得查找词汇变得便捷。每个条目下不仅有词语的基本释义,还附有词语的词源、使用例句、同义词、反义词等相关信息。如此全面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语言学习和研究素材。
《汉语大词典》的一大特点是其在词汇解释的详细性和严谨性方面的突出表现。例如,在解释一些多义词时,词典会依照历史演变和语境变化提供详细的解释,避免了单纯的词语翻译,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词汇的多层次含义。
《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准备、资料收集与研究,最终于2002年完成了第一版的出版。这一过程经历了无数学者的辛勤努力和大量语言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其编纂团队由语言学家、文学专家、历史学者等组成,他们为词典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支持。
编纂团队的核心人物包括许多知名的语言学家,例如吕叔湘、黄伯荣等,他们不仅在现代汉语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还对古汉语、方言、外来词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正是这些专家的参与,保证了《汉语大词典》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大词典》不仅仅是一个现代词典,更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编纂过程中,团队成员广泛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典籍、地方志等文献,确保了对汉语词汇的全面覆盖与深度挖掘。因此,这部词典也具有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汉语大词典》不仅是学者进行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语言教育领域的珍贵资源。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它为语言学家提供了一个权威的词汇库,帮助他们进行语义分析、词源考证等工作。例如,学者们可以通过词典中的详细注释,追溯词汇的历史演变,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变化。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教育方面,《汉语大词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部全面的语言工具书,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词汇资源,还帮助他们掌握词汇的多重意义和使用场景。尤其是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这本词典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汉语的深层文化背景。
此外,《汉语大词典》还广泛应用于各类专业书籍的编写与研究中。在法学、医学、哲学等学科中,许多专业术语都可以在《汉语大词典》中找到权威解释,这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坚实的词汇支持。
《汉语大词典》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应用,成为许多领域人士的重要工具。例如,记者、编辑、作家等职业群体,经常借助这本词典进行准确的词汇使用,以确保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和生动。
此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电子版《汉语大词典》逐渐成为许多人查词、学语的必备工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在线平台也开始提供该词典的电子版本,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户。这一变化使得《汉语大词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版,也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语言使用的得力助手。
《汉语大词典》的出版和推广,不仅提升了汉语的研究水平,还进一步促进了汉语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许多外国人通过《汉语大词典》加深了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从而推动了中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总结:
总体而言,《汉语大词典 全22册 2008清晰》不仅是一部语言工具书,更是一部集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为一体的宝贵资源。它的出版和不断完善,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也为日常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这部词典的编纂和出版,也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成熟和发展。
通过对《汉语大词典》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促进汉语发展、推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对于学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部词典都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