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大系》PDF电子书全22册,由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汉字是一种伟大的发明。在“六书”的构造体例中,以象形、指事为基础原则的汉字直观地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的经验。形声、会意原则下产生的汉字,具有深厚的美学意味。汉字同时也具备灵活而强大的构词能力,这使得汉文化在同化新知、吸收新文化方面表现出卓越的特性。在历史上,至迟从公元三世纪起,汉字就已经越出今天中国本土的范围,开始在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区广泛传播并使用。
在历史上,至迟从公元三世纪起,汉字就已经越出中国本土的范围,开始在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区广泛传播并使用。汉字传播的历史,是文化自由交流的过程。内容包括:大学说;中庸说;论语集说;孟子定本;十八史略;史记列传;庄子翼等。
汉字传播的历史,是文化自由交流的过程。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千余年中,在韩国、日本等地区都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汉文学传统。这些域外的作者,用汉字讨论儒家的经典、记录自己的历史、创作诗文、甚至表达自己的宗教体验。在这千余年中,产生了大量的用汉字书写的典籍。这些典籍涵盖传统的“四部”分类,其中尤以诗文集为大宗。其中不乏优美的诗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直接组成部分。更有许多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反思与批评,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积极健康的文化主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参考材料。
《汉文大系》书目与作者:
大学说 安井衡 着
中庸说 安井衡 着
论语集说 安井衡 着
孟子定本 安井衡 订
笺解古文真宝 宋 黄坚 编
增注三体诗 宋 周弼 选 释园至等 注
笺注唐诗选 明 李攀龙 编选 碕允明 笺注
唐宋八家文读本 上 清 沈德潜 编选 三岛毅 评
唐宋八家文读本 下 清 沈德潜 编选 三岛毅 评
十八史略 元 曾先之 编次 陈殷 音释
小学纂注 宋 朱熹 编着 明 高愈 纂注
御注孝经 唐 李隆基 注
弟子职 春秋 管仲 着 唐 尹知章等 注
史记列传 上 明 凌稚隆 辑校 李光缙 增补
史记列传 下 明 凌稚隆 辑校 李光缙 增补
韩非子翼毳 太田方 述
老子翼 明 焦竑 辑
庄子翼 明 焦竑 辑
左氏会笺 上 竹添光鸿 会笺
左氏会笺 下 竹添光鸿 会笺
毛诗 汉 毛亨 传 郑玄 笺 宋 朱熹 集传
尚书 汉 孔安国 传 宋 蔡沈 集传
列子 晋 张湛 注
武经七书 清 孙星衍 吴人骥 同校
墨子闲诂 清 孙诒让 撰 户埼允明 考
荀子集解 清 王先谦集解 久保爱 增注 猪饲彦博 补遗
周易 魏 王弼 注 伊藤长胤 通解
传习录 三轮希贤 标注
礼记 汉 郑玄 注
文章轨范 海保元备 着
古诗赏析 清 张玉榖 选解
战国策正解 横田惟孝 着 附 安井衡 补正
淮南鸿烈解 汉 许慎 记
孔子家语 魏 王肃 撰
管子纂诂 安井衡 纂诂
晏子春秋 小柳司气太 校订
楚辞 宋 朱熹 集注 附 汉 王逸 注 岗松瓮谷 考
近思录 宋 朱熹 吕祖谦 编集 叶采 集解
《汉文大系》出版说明: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传统『六书』,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中,首象形、指事,对形象、事件的观察、拟议与抽象是汉字的基础。汉代学者许慎《説文解字»序説: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于是初造书契。古人受到自然界形象的发,由此有造字的灵感,这是很可信的推测。象形、指事作爲汉字的本体特征衍生出重大的文化成果。汉字固定的书写形式,不受方亠黄读音与语法规则的影响,这使它成爲不受地区语音差异影响的有效交流工具,古代『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与汉字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在象形、指事,甚至会意、形声的範畴中,汉字的很多基础字彙的解释都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社会生活的史实。汉字的书写形式本身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知识,这无疑会助长保守主义、经验主义的精神,虽然它的哲学后果还有待研究,但儒家『宪章、祖述』的精神气质与汉字特性之间显然有亲和性。就古代历史而亠一曰,中华文明能数千年一脉相承,遭受外来侵略与干扰仍不绝如缕,其中未尝不是汉字的无形之福。
秦汉以后,中华文明发展壮大,自西徂东,由北而南。根据历史记録,至迟到公元三世纪后期,以汉字、儒家文化爲主体的中华文明就已经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地区。日本《古事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冖公元二八五年一,百济派学者王仁携带《论语等书籍至日本。汉字、汉文化很快在朝鲜、日本地区生根、发芽,到七世纪,日本已经出现本土的汉文学创作。八世纪中期,日本早期的汉诗总集《怀风藻》编纂完成,其中收録天皇、贵族、僧侣、儒士等贵族阶层汉诗作品一百七十余篇。在朝鲜地区,生活于九、十世纪之交的崔致远以宾贡进士身份游历中土,归国后被尊爲汉文学初祖,其诗文集《桂苑笔耕集》是关于晚唐历史、文学的珍贵文献。到十五世纪,朝鲜王朝初期的学者徐居正冖一四二○|一四八八一等编纂《东文选》正续编一百五十一卷,收録新罗、高丽、李朝初期的汉诗文作品。在大量的总集、别集之外,域外汉文文献也广泛涉及历史、舆地、儒学、佛教、医学等领域。
朝鲜、日本、越南历史上的汉文文献在当代学术语境中一般被统称爲域外汉籍,不同学者的定义略有出入。域外汉籍最狭义的範围,是指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典文献,自晚清以下,由于交通日渐便利,文人学者在中日之间往还,很早就注意收集中土失传的古典文献,一百多年来,成果颇丰。日本迴流的皇侃《论语义疏、释空海文镜秘府论、张鷟游仙窟等在学术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除了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典文献,域外汉籍也指域外翻刻的中国典籍,在从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千余年间,朝鲜、日本地区有过数次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热潮,其间翻刻了大量的中国古籍,其中源流分明,校刻精良者不乏校雠的价值。域外汉籍最广义的範围包括域外人士用汉字撰写的各种文献。严格説来,域外汉籍的狭义定义不免有过多人我计执的成分,这种计执也反映在研究格局中。对流失海外的中国典籍与域外翻刻中国典籍的研究,都属于传统的文献学範围。而大量的域外汉文着述,通常属于中华文明传播史、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的题目,其所受到的学术关注与其实际具有的文化含义严重不对等。
广义域外汉籍的内容,涵盖传统四部学术的範围,其中记録了大量的人类历史文明的经验。就中华文明的主体立场而言,域外汉籍是中华文明传播发展的生动记録,儒家经学,宋明理学中的朱熹、王守仁在朝鲜、日本地区都有可观的发展。在大量的域外汉籍诗文集中我们也不难听到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的嗣响。对于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来説,出于一种自然的情感,很难不把域外汉籍看作中华文明的有机部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文明正走出历史的低谷,我们要面向历史回答中华文明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文明历史的整体研究将是不可迴避的工作。研究域外汉籍,将使我们在新的材料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特微,这对于中华文明的更新、发展与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域外汉籍在历史上很早就引起本土学者的注意。朝鲜文献记载,在宋代就有官方向高丽王朝提出寻访典籍的要求,甚至『卷第不足者,亦须传写附来』。对域外汉籍文献的编辑,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明代曾刊刻明朝与朝鲜使臣的唱和作品皇华集》,是明朝与朝鲜『诗赋外交』的珍贵史料。明后期吴明济曾经随军出征,与朝鲜军民一道平定『壬辰倭乱』。吴氏在朝鲜发现当地士人『谦退揖让』、文章『淡雅可观』,宾主诗酒流连,相得甚欢。他回国以后,将收集的朝鲜诗人的作品编选爲朝鲜诗选》。在日本汉籍方面近代也有一些重要的编辑成果。晚清光绪八年,着名学者俞樾应日本岸田吟香之请,在一百七十余家日本诗集中取其『雅音」,编爲四十四卷《东诗选》,《诗选刊刻流通之后,受到日本汉文学者的高度重视。
当代学术中的域外汉籍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都先后成立了有关研究机构,组织学术会议,编辑文献目録,整理文献出版。中国大陆虽然理所当然应该成爲汉文化研究的中心,但域外汉籍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到了世纪之交,各种研究机构、刊物才纷纷兴起。在文献出版方面,有专门的研究集刊、访书志、目録整理以及学者的专题研究成果等。丛书文献的出版集中在流失海外的中国古典文献方面,重要成果如影印出版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整理出版的域外汉籍也有《国际儒藏》这样的大型项目,目前已经出版《韩国编四书部》。除此之外,尚有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其中杂收中土佚书与域外着述。
我们编辑的这套域外汉籍丛刊一一,选目在原则上只收録域外作者的汉文着述。如少数文献以对中国古典文献的评注的形式出现,则放宽原则,一併收録。由于出版条件的限制,本编分爲系列出版,目前正在编辑的系列包括《域外汉籍丛书》,将陆续出版《崇文丛书》汉文大系》甘雨亭丛书一一日本伦理丛书》等。在别集方面,正在编辑韩国汉文学集《日本汉文学集》,其他尚有总集、选集数种,将视卷帙大小,分辑出版。域外汉籍丛刊》的编辑、出版是一个长期工程,具体工作千头万绪,虽然我们有当仁不让的热情,但财薄力微,又学非专门,其中自不免纰漏与不足,恳切希望有关学者、出版界前辈以及读者能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