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华书局)
册数:9册
大小:467.64M
格式:pdf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是中华书局在标点《二十四史》过程中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室在标点《二十四史》的同时编印了两套丛书,一套是“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另一套是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在点校本“二十四史”(连同《清史稿》)全部出书以后,不少研究者反映,是否可象过去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补编》那样,有计划地出版一些相关的研究参考书籍。古代史编辑室根据读者意见,计划在此后若干年内出一套“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并已拟定了一个大致选目。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辑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绿,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盼一部文献目录,我们讲中困目绿学须从这裹开始;讲中国目录学史,也必须从这裹开始。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古时,以易、诗、书、台、乐、春秋六者之术为六艺;文,指文百家之说而言。颇名思义,此志盖为包括六艺百家文献的总目绿。其内容分为:六羹、诸子、诗赋、兵害、敷术、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封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
2、史记志疑(梁玉绳)编辑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着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志疑
史记志疑
本书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3、史记探源(崔适 着 / 张烈 点校)编辑
《史记探源》对史书典籍《史记》进行研究,作为近代经学家的作者从《史记》属“今文经学”为立足点,对着作进行仔细的校阅与辨正。《史记探源》主要内容包括序证、卷二 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傅等等。
史记探源
史记探源
4、史记索隐引书考实(程金造)编辑
程金造先生,北京外国语学院中文部教授,一生研究《史记》,有专着《史记管窥》问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新建设》、《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研究《史记》的论文。本书系作者又一部关于研究《史记》的专着。
史记索隐引书考实
史记索隐引书考实
《史记》从两汉到晋,由于辗转传钞,字句之间颇有差异。晋徐广作《史记音义》,把那时不同的字句记录下来,其间的差别往往很大。六朝刘宋裴骃作《史记集解》时,十分感慨地说:“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譌舛杂。”那是五世纪时《史记》流传的情况。到了唐初,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时,《史记》本身的问题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引用了四百多种书籍来加以说明。而今时过千余年,其所引书大多亡佚,即有存者,而或与今本有异。考稽钩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这就是本书的作用。《史记索隐》引书,种类繁多,名称不一,至有将《吕氏春秋》误为《春秋》者。此类问题,作者均予解决,不为无功。该书不仅汇集了《索隐》引书的全部书名,而且还介绍了所引古书的基本情况。这也是研究《史记》的一个重要方面。读者可以从此了解司马迁当年撰写《史记》依据了哪些材料,由此可以加深对《史记》一书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史记》一书产生后,其它古籍怎样引用了《史记》。所以,本书在选题上虽较偏僻,读者面也不会太宽;却颇有学术价值,作者的这一工作仍是做得颇有意义的。
作者通过细致的工作,把《史记》全书的《索隐》引文,复原成四百多种古籍。特别是其中大部分书都早已亡佚,使读者可免于翻检之劳而从此稿看到这类佚书的大致面貌,此书对读者起到索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对每书所作的提要,内容丰富而又扎实,文字叙述简明扼要,在持论方面也较平允、严谨。如关于《尚书》孔注,该书引吴承仕之说作为结语。而吴氏对孔注有关部分的评价,则比清人的看法较为全面。
5、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赵超)编辑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是廿四史中唯一的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的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三百六十九人(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为》计算为宰相三百五十八人)凡九十八姓的世系,记录了唐代人物数万名。唐代高门巨阀,大多在录,其中许多人物及其字号、官爵是两《唐书》纪、传及其他文献材料不曾记述过的。它对于唐代历史、文学、社会诸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6、北齐地理志(施和金)编辑
《北齐地理志(套装全2册)》共五卷,分卷一河北地区(上)、卷二河北地区(下)、卷三河南地区(上)卷四河南地区(下)、卷五淮南地区。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北齐是一个较为特殊而又为时短暂的王朝。说它特殊,是因为北齐的实际立国者高欢虽说是个汉人,却因长期生活在北边怀朔镇,习俗类同鲜卑,是一个高度鲜卑化的汉人;他虽为实际立国者,却又在生前没有称帝,只是东魏的丞相,直到他儿子高洋为帝时,才追崇他为献武帝,后又改为神武帝,在这一点上,颇与当年的曹魏相类似。
北齐地理志
北齐地理志
7、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编辑
(清)梁玉绳 等撰 / 吴树平 等 点校
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
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
8、唐方镇年表(吴廷燮)编辑
唐自天宝,方镇始盛,权任之重,沿袭江左;节度之目,改由总管。观察、处置,本为采访,至德而后,开河诸道,多以节度兼领观察;江湖僻远,则以观察而带团练;邕容诸管,又名经略。质而言之,皆方镇也。
唐方镇年表
唐方镇年表
9、五代十国方镇年表(朱玉龙)编辑
本书收录方镇,以境土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之内、县受五代十国爵命者为断。交州静海军虽尝请命中朝和南汉,以今界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不收。契丹所属,在中国领域之内,以其已自立为国。且有吴廷变辽方镇年表在焉,亦不重录。丰州天德军、沙州归义军、凉州河西节度,欧阳氏不着于职方,然考之载记,质诸史实,天德军附庸于晋,沙、凉两镇归命中朝,皆有明征,故仍依例收入,并侧附五代诸镇之后。
五代十国方镇年表
五代十国方镇年表
本书内容由方镇年表和方镇附录两部分组成,方镇置发及节师除替资料详备者表之;遥置军镇、骤置忽发军镇、资料严重残关军镇,舍之则成关憾,表之则势有所难,凡此,悉汇而为方镇附录。庶臻完备,用便稽考。
年表引书一般直接引用原文,但亦间有不得已而撮述其大意者。引用原文时一律加引号。连续引用出处相同的文字,首条具明书名、卷数、篇名,此后仅标‘同上’二字。对在本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书,用简称,简黎书名见引用书目。
10、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编辑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11、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编辑
吴廷燮 撰;张忱石 点校
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
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
《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为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共分五卷,详细全面。
12、汉书食货志集释编辑
金少英 集释 / 李庆善 整理
汉书食货志集释
汉书食货志集释
金少英先生,浙江绍兴人。解放前历任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重庆大学、南京临时大学等院校教授;解放后人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七九年元月因病逝世,终年八十一岁。先生一生从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有汉简肊谈及其它、大金吊伐録校补、汉书食货志集释等遗稿。
13、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清张文虎)编辑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套装上下册)》(以下简称《札记》)是清代学者张文虎在金陵书局参加校勘《史记》时写的札记,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分类,一共五卷。张在校勘过程中使
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
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
用了自宋至清十七种版本,对异文的是非有所判断,并吸取了梁玉绳《史记质疑》、王念孙《读书杂识》等前人校订成果。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史记》即主要依据张文虎的校勘成果,以张校局刻本为底本,故而《札记》一书对于《史记》的文本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套装上下册)》由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77年整理出版,此次重印,可列入“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
14、清史稿点勘札记(马宗霍)编辑
上世纪60年代,马宗霍先生曾应中华书局之约标点《清史稿》,是后来通行之点校本《清史稿》之前身。
清史稿点勘札记
清史稿点勘札记
1974年,作者将“点阅时字句之间遇有可疑用朱笔识之于书眉者”迻录整理,撰成本书。这些札记对我们今天研读《清史稿》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5、元史本证(汪辉祖)编辑
元史本证
元史本证
16、明督抚年表(吴廷燮)编辑
明督抚年表
明督抚年表
17、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詹宗祐)编辑
“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是为配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而组织出版的一套学术着作,可供修订工作者及专业研究者参考。新旧《唐书》是“二十四史”中颇为重要的两部史书,学界关注度大,研究成果丰富,但存在成果良莠不齐,校订体例及方法不统一,缺乏相关资料的有效整理和利用等问题。本书作者多年致力于两《唐书》校订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并集结成本书,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帮助,减少翻检资料之苦。
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
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
18、南齐书校议(丁福林)编辑
本书拟利用内外证互相结合等方法,在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之基础上,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所存在的校勘及标点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全面考证辨析,力求得出较为准确之答案。以作为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的补充,也可供《南齐书》再版时参考,并使南朝历史的研究者能比较方便地获取较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南齐书校议
南齐书校议
19、唐书辑校(吴玉贵)编辑
《唐书辑校》是将《太平御览》引《唐书》的内容全部予以辑录并逐条编号,为进一步的科学整理和研究提供基础。并对所辑内容逐条进行“校注”,即以《旧唐书》为主,根据各种现存的唐代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太平御览》引《唐书》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纠正《太平御览》引《唐书》的文字错误的同时,能够通过这项工作帮助读者比较直观地了解《太平御览》引《唐书》与《旧唐书》、《册府元龟》及其它记载的异同,为对《旧唐书》进行文献学和史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另外,还对所辑内容进行了“还原”的工作,即找到《太平御览》引《唐书》的各条在《旧唐书》中的相关记载,并且将《旧唐书》没有相关记载的条目也明确加以标示,为研究和利用这些数据提供便利。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探讨“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这一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从文献资料的分类与内容、数字化存储与应用、学术研究的辅助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广泛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该丛刊对于历史研究及学术领域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其数字版的详细介绍,本文将探讨其在学术资源共享、历史数据检索、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并讨论数字化时代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最终,本文将总结“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概述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是对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进行整理、研究与补充的学术资源丛刊。它包含了大量的史料、注释、研究成果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二十四史本身涵盖了从《史记》到《明史》的中国历史全貌,而该丛刊的研究资料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学术讨论。
该丛刊的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广泛的学术性和系统性。每一卷书都对应着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部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并包含大量的考证资料和补充材料。这些资料的收集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还促进了学者们对古代中国历史的更为细致的理解。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通过数字化形式,使得原本仅能在特定图书馆或档案馆中查阅的珍贵资料,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检索与下载。学者和历史爱好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访问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数字化存储与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文献的存储和使用逐渐受到局限,而数字化存储为传统文献的保存、传播及使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将纸质版丛刊转换为数字格式,使得原本庞大的史料以电子版的形式得以保存与传播。
数字化的优势在于便于复制、传播和查阅。学者们无需亲自前往图书馆或档案馆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轻松获取相关资料。这种便捷性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效率,提高了史学研究的普及程度。
此外,数字化存储还可以提高历史文献的保护性。纸质文献的长期存放可能会受到湿气、虫害、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数字版则可以通过备份和加密等技术手段,确保文献的长期保存与安全。
3、学术研究的辅助作用
对于历史学者来说,“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是一个宝贵的工具,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原始史料,还提供了详尽的注释和背景资料,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古代历史的复杂性。这些研究资料覆盖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为学者提供了全面的研究视角。
此外,该丛刊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这些研究资料的学习,学者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原因与影响,推动历史学科的不断进步。
不仅如此,“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还提供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平台。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该平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促进学术界的相互合作与共识,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4、历史研究的广泛影响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史学界的研究工具,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二十四史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社会风貌。
该丛刊的研究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内容,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详实的教学参考资料,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的“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具有全球化的传播潜力。通过互联网平台,世界各地的学者、历史爱好者甚至普通读者都可以轻松接触到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互鉴。
总结: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是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学术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历史学者、教育者和历史爱好者都能够便捷地获取到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广泛开展,也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全球传播。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应用的深化,“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pdf电子版”无疑会在历史学研究与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将继续为学术界提供强大的支持,为历史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