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全8册) 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62 M 解压密码:12345678
文件格式:PDF
作 者 :朱志荣 主编;朱志荣、朱媛 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8
中国美学史研究起初是在参照西方美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的。多年来,学者们从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美学理论史的角度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相关成果。但是,中国美学史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倡导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与美学理论史互补统一的研究方法。 由于审美意识是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基础,因此中国古代的艺术品、生活用品遗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通过口头传播的神话、传说、民歌、民谣等,一些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遗存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和相关信息,对它们进行解读、分析和概括,对中国美学史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它们将极大地扩大美学研究的范围,弥补文献材料的匮乏对美学研究所带来的限制,有利于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美学研究存在的片面之处、误解和武断现象,并多层面地、相互印证地更为合理地重构中国美学史。因此,中国美学史研究要充分重视中国审美意识史研究。
目录: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明代卷pdf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秦汉卷pdf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清代卷pdf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pdf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宋元卷.pdf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隋唐五代卷pdf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魏晋南北朝卷pdf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夏商周卷.pdf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全8册)PDF电子版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审美观念及其演变。通过对这一长时段的文化传统的细致分析,作者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规律,还深入探讨了影响中国审美观念的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及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因素。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阐述:第一,书籍的结构与内容布局;第二,审美意识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第三,中国审美意识与哲学思想的关系;第四,现代社会中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与变革。通过这些层面的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中国审美思想历史演进的框架,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性。
1、书籍结构与内容布局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全8册)》这部作品的结构极具严谨性,作者通过将中国审美历史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系统呈现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审美意识的演变。全书分为八个卷册,每个卷册集中探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审美主题,呈现出清晰的时间线条和脉络。第一卷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的审美观念,第二卷至第五卷则覆盖了汉唐宋明等主要历史时期,每一卷都兼顾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第六卷至第八卷则聚焦近现代中国审美意识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审美思想如何应对和调整。
在每一卷的内容安排上,作者不仅着眼于审美观念的变化,还深刻分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例如,在讨论唐代审美时,不仅涉及到诗词、绘画的艺术成就,还探讨了唐代盛世社会结构和经济繁荣对审美观念的影响。此外,每一卷都配有详细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便于读者深入了解相关背景。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部书籍既具备系统性又兼顾了细节的丰富性,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
此外,作者在书中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了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不仅为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思考审美的内涵。这样的多视角分析方法,使得《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不单纯是一本美学书籍,而是一本集文化、历史、哲学为一体的学术巨著。
2、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
中国审美意识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审美思想还处于一种相对原始的状态,但已经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对于美的初步认知。先秦的儒家、道家以及墨家的思想体系对审美意识的影响深远。例如,儒家思想提倡的“礼乐文化”强调形式和秩序的美感,道家则更加关注自然、无为的美学追求,而墨家的“兼爱非攻”理念则融入了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念。在这个时期,审美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创作,而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汉唐时期,中国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汉代的儒家复兴为审美思想的主流,强调礼仪和秩序的美学。而唐代则是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卓越,尤其是在诗歌、绘画、音乐等领域。唐代审美思想更加追求形式的完美与表现的张扬,强调个性与创意的表达。在这一时期,审美意识的范畴也逐渐扩展,不仅局限于视觉艺术,还包括了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宋代以后,随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理学的兴起,审美思想开始趋于内敛与理性。宋代的文人艺术强调意境的表达与自然之美的探索,诗词、山水画等艺术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到明清时期,审美意识则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化特征,尤其是在绘画、文学、园林等艺术领域,出现了大量自我表现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3、中国审美意识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与中国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政治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对审美中的和谐美感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则主张“无为而治”,其强调自然无为的审美观念影响了后来的山水画与诗歌创作。
随着佛教的传入,尤其是禅宗的兴起,佛教哲学对中国审美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禅宗提倡的“空”、“无”等哲学概念在中国审美中体现为简约、空灵的美学追求。这种对空灵的追求影响了唐宋时期中国艺术家在诗词和绘画中对“意境”的重视,使得中国艺术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既强调形式的美感,又注重内在精神的表达。
进入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冲击使得中国审美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的美学理论、艺术批评方法传入中国后,传统的中国审美观念开始面临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尝试将中西方的美学思想进行融合,探索新的审美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这一过程中,中国审美意识的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多元审美格局。
4、现代社会中的审美意识变革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审美意识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审美意识的变化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审美标准受到质疑,新的审美追求开始逐渐形成。例如,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的艺术创作更加注重表现个性和创造性,现代艺术的形式逐渐成为主流。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扩展,审美意识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大众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使得审美的标准趋向多元化,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不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现代科技和传媒的普及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审美体验,推动了审美意识的全球化和现代化。
然而,尽管现代社会的审美意识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革,但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价值观,如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等,依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中国审美意识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平衡点,这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为现代中国的审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总结:
通过《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全8册)》这部作品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审美思想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与哲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密切交织的复杂过程。从先秦时期的审美观念到近现代的艺术风格演变,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都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深化与转型。
这部作品对于中国审美意识的历史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底蕴,也为我们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可以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