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世报(天津)(1915.10 – 1949.01)电子版
主要责任者:刘益之
出版地:天津
出版时间:1915年10月01日至1949年01月13日
格式:JPG 文件大小:180GB
天津版《益世报》系比利时裔神父雷明远 Father Vincent Lebbe于1915年10月1日在天津创刊,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之一。天津版《益世报》出至1937年7月31日(No.7627)后,因第二次中日战争停刊。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1日,《益世报》返回天津复刊(No.9714),至1949年1月13日(No.10845)终刊。天津版《益世报》共发行8759号。
上世纪30至40年代,《益世报》持守自由主义倾向,在反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抵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方面,《益世报》的立场是鲜明的。坚决反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成为国内反抗日本侵略最激烈的大报。因此在1937年日本占领天津后被迫停办。
1915年,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雷鸣远创办了一份声名、地位仅次于《大公报》的《益世报》。当时正值老西开事件发生,《益世报》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积极报导和热情支持天津人民的反抗斗争,抨击法国的侵略行径,因而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销路因此大增。抗日战争爆发后,《益世报》先后迁到昆明、重庆等地出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影印出版的《益世报》,日前问世。这不愧为天津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件盛事,更是向天津建城6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旧日的天津,是中国的新闻舆论中心。曾几何时,民国的四大报纸《大公报》、《益世报》、《申报》、《民国日报》就有半壁江山落户津门。与《大公报》比肩齐名的《益世报》,作为津门报业的双子星座,在近代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其立论公正、秉笔直书、颇能反映民间疾苦的办报旨趣,自1915年筚路蓝缕草创到1949年闭馆停刊的三十余年间,成为民国乱世的激越清流。作为言论自由的平台和社会的喉舌,《益世报》留下了许多民国名流的妙手文章和往事钩沉。罗隆基、梁实秋、田汉、钱端升、张秀亚、范长江、张恨水、邓广铭……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与《益世报》紧紧联系在一起。1921至1922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受《益世报》的邀请,从遥远的欧洲为《益世报》写下了56篇海外通讯……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对“益世报(天津)(1915.10-1949.01)电子版”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首先介绍“益世报”的历史背景与出版历史,接着探讨其在天津及华北地区的重要影响力,特别是在新闻传播、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作用。随后,文章会详细分析其电子版的特点与现代价值,并通过对比其与其他历史报刊的异同,进一步揭示该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独特地位。最后,结合其历史作用与电子版的传播效益,本文将总结“益世报”的历史地位,并展望其数字化保存与传播的意义。
1、益世报的历史背景与出版历程
“益世报”创刊于1915年10月,是天津地区的一份重要报刊。其创办者秉持着“启蒙大众,传递时事”的宗旨,迅速在当时的报刊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1915年至1949年间,报纸历经了多次政治风云与社会变迁,成为天津及华北地区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
《益世报》的创办背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随着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动荡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传统的封建思想逐渐受到挑战,现代化的思想与社会潮流迅速席卷中国。在这一背景下,报纸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媒介,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益世报》顺应时代需求,发挥了其在思想启蒙与舆论引导中的关键作用。
在出版历程中,“益世报”不仅紧跟时事,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还专注于刊载时政评论、文化议题、社会动态等内容,广泛传播新思想、民主理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通过长期的编辑和经营,该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办报风格和影响力,成为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新闻传播的标杆之一。
2、益世报对天津及华北地区的影响力
“益世报”作为天津地区的一个重要报纸,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本地,更在华北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天津自清朝末期起就成为了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聚集了大量的国际商人与留学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成为了新思想的传播中心之一,而《益世报》正是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该报自创刊起,便秉承了传递时政、推动思想启蒙的使命,在天津及周边地区的读者中积累了广泛的影响力。《益世报》不仅关注国内重大新闻,也着力报道国际时事,尤其是与中国政治经济相关的全球事件,保持了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它在促进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民众对时事的认知、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益世报》还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报纸中刊载的诸多文化评论、文学作品、社会观察,促进了天津及周边地区文化氛围的多元化与现代化。尤其在民国时期,《益世报》为诸多文学家、文化人提供了发表见解与作品的平台,成为当地知识分子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
3、益世报电子版的特点与现代价值
随着科技的进步,纸质媒体逐渐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而“益世报”的电子版则是其历史延续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数字化保存和传播,电子版“益世报”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使这一历史报刊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继续发挥其学术与文化价值。
“益世报”的电子版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报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张报纸都得到了精准的数字化处理,使得其内容得以长久保存。对于历史学家、新闻学者及文化研究者来说,电子版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社会风貌、政治变动与文化趋势的宝贵窗口。
除了历史价值外,电子版“益世报”还具备了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电子化平台,学生和研究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查阅报纸的各类内容,进而加深对民国时期的理解与认知。与此同时,电子版的广泛传播使得这一历史文献不再局限于特定群体,而是可以被更广泛的公众所接触和研究,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提供了便利条件。
4、益世报与其他历史报刊的异同
与其他同期的历史报刊相比,“益世报”在办报理念、内容布局及社会影响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在办报理念上,《益世报》始终保持着“启蒙大众”的立报宗旨,这一点与许多偏重娱乐新闻的报刊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注重时政评论、文化议题及社会责任的报道,为民众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观察与反思。
在内容布局上,“益世报”注重新闻的多元化,涵盖了从国际大事到地方新闻的广泛内容。这种布局不仅满足了民众对时事的需求,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与娱乐信息,使报纸在民众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相比之下,许多当时的报纸要么单纯侧重政治新闻,要么专注于娱乐八卦,未能像《益世报》一样形成多角度的内容框架。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益世报》无疑是天津及华北地区新闻界的重要标杆之一。与其他报刊相比,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启蒙和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其为民众提供的新闻、评论和思想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时代的变迁。
总结:
通过对“益世报(天津)(1915.10-1949.01)电子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历史报刊不仅在其创刊时的社会背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在后来的数字化转型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作为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的重要新闻媒体,它为人们了解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动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通过电子版的形式,它的影响力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今天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
从《益世报》的历史与电子化发展来看,它不仅为历史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为现代人了解过去提供了重要途径。无论是作为历史文献的保存形式,还是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电子版的“益世报”都展现了其独特的现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