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梵名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
作者简介
世亲是《摄大乘论释》的作者。 《摄大乘论释》是一部对《摄大乘论》进行阐释的作品,而《摄大乘论》本身则是由印度僧人无着所撰写的重要佛教文献。下面将深入探讨《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名字与身份:世亲,古印度着名僧人。
学术贡献:世亲对《摄大乘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作品《摄大乘论释》对于理解原典具有重要价值。
《摄大乘论》的译本历史
北魏佛陀扇多译本:为《摄大乘论》的首个译本,共二卷。
南朝真谛译本:真谛所译的三卷本,对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玄奘译本:玄奘的译本同样为三卷本,其翻译质量高,影响深远。
《摄大乘论释》的译本情况
真谛译本:真谛除了翻译《摄大乘论》外,还翻译了《摄大乘论释》的十五卷本。
达磨笈多译本:隋代达磨笈多所译的十卷本。
玄奘译本:玄奘亦有《摄大乘论释》的十卷译本,其译文流畅清晰,篇幅精炼。
《摄大乘论》的结构与内容
结构特点:《摄大乘论》分作“十胜相”,按照佛教修行的境、行、果的次序排列。
主要内容:书中用唯识无尘思想观照整个佛教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宗教神学世界观体系。
在了解了《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后,可以进一步探讨该作品在佛教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首先,作为一部阐释性的着作,它对于后世学者理解《摄大乘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次,它的存在也反映了佛教文献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通过对原着的深入解读,世亲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佛学造诣,也为后来的佛教学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世亲作为《摄大乘论释》的作者,他的贡献在于对无着的《摄大乘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的工作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学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唯识三十论颂》是世亲菩萨所著的重要唯识学经典,通过30条论述阐明了唯识学的核心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意识的作用。电子书版本的《唯识三十论颂》不仅让读者更便捷地接触到这一经典,也提供了更易于理解的注解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佛教唯识学的精髓。本文将从唯识学的基本理论、世亲的哲学思想、电子书的学习优势、以及《唯识三十论颂》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一经典的深远意义,并结合其在现实中的影响做出总结。
1、唯识学的基本理论
唯识学,作为佛教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张“一切唯心造”,即世界的存在和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源于意识的作用。在《唯识三十论颂》中,世亲菩萨详细探讨了这种思想,指出万物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心识的作用。这一观点与西方的客观实在论有着显著的不同,唯识学认为我们的感知与认知能力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通过《唯识三十论颂》,我们可以看到世亲如何通过逻辑推演和哲学分析,将这一深奥的思想呈现给大众。
唯识学的根本教义认为,人类的所有感知、认知和思维过程都是由内在意识所构建的。这并不意味着外界不存在,而是外界的存在只是意识的一种反映。因此,《唯识三十论颂》强调了意识的无穷变化和复杂性,认为我们的世界由各种因缘条件组成,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背后心识的推动。世亲的这一哲学理论不仅仅是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也为哲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
此外,《唯识三十论颂》中的“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两大重要概念,也深入探讨了意识和世界的关系。依他起性指的是现象的产生依赖于条件和因缘,而圆成实性则强调意识的最终实现是超越一切相对存在的。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唯识学的世界观,还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考。
2、世亲的哲学思想
世亲菩萨的哲学思想深受印度瑜伽行派(瑜伽行唯识派)影响,他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唯识三十论颂》便是世亲菩萨对唯识学说的一次系统总结,展现了他对心识本质的独到见解。世亲认为,所有的烦恼与解脱都源自于心识的根本变化。他的思想体系强调整个世界的呈现,都是心识的一种表现,意识的觉知与状态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世亲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学术性的讨论,更是一种修行的实践指引。他在《唯识三十论颂》中提到,修行者需要深入认识自己的心性,观察内心的变化与波动,从而破除种种烦恼与无明。通过对意识流动的理解与观察,修行者可以达到心的净化与觉悟,这也是世亲思想的核心所在。
此外,世亲菩萨还提出了“八识论”的重要概念,他将意识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两种识分别代表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根源和储存所有业力的深层意识。在《唯识三十论颂》中,世亲深入分析了这两种识的功能与作用,并阐述了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生命历程。
3、电子书的学习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成为了现代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学习《唯识三十论颂》这类经典的哲学著作,电子书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首先,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或电脑等设备,随时打开经典文本进行深入学习,而无需携带厚重的纸质书籍。
其次,电子书通常会配有详细的注解与解读,这对于学习复杂的佛教哲学理论尤其重要。对于《唯识三十论颂》这样内容深奥的经典,电子书的注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术语和概念。例如,对于“心识的变化”这一核心思想,电子书中的注解可以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和现代哲学的对比分析,帮助读者在历史和现代哲学的语境中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电子书的互动性也是其一大优势。许多版本的电子书支持关键词搜索,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加深理解。同时,电子书平台也通常会提供注释、讨论区等功能,允许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这对于理解《唯识三十论颂》中的复杂思想尤为重要。
4、《唯识三十论颂》的现代应用
尽管《唯识三十论颂》是古代佛教哲学的经典,但它所揭示的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唯识学的“意识决定世界”的观点,与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部分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认知偏差如何影响人们的现实感知,唯识学则早在千年前就提出了类似的理论。
此外,《唯识三十论颂》中的“无常”、“无我”以及“缘起”的思想,能够帮助现代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惑与压力。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焦虑、困扰,唯识学所强调的无常和缘起观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一切现象的变化是自然的,无需过度执着,从而获得心理的平静与解脱。
最后,《唯识三十论颂》对现代人的修行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在快节奏、压力重重的现代生活中,通过对内心的反思和觉察,人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超越与内在的平衡。《唯识三十论颂》不仅是对哲学的思考,更是一条心灵修行的路径。
总结:
《唯识三十论颂》通过系统的阐述,向我们展现了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和世亲菩萨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其关于心识的深入分析,还是对现代生活的启示,都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经典的独特价值。同时,电子书形式的出现为学习这一经典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并促进了对其深层含义的理解。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个人修行,这本书都能为现代人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通过对《唯识三十论颂》的研究与学习,我们不仅能领会到古代哲学的智慧,也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实现内心的觉醒与成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