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佛教论书。古印度世亲着,译者不详。一卷。是《六门陀罗尼经》的论释书。阐述了六门陀罗尼的六义:一、慧圆满;二、慈力清净;三、自性清净;四、令知他所作障;五、摄一切菩提资粮;六、彼果正知及真如。接着阐述了六义的另一种说法:一、于苦时摄取有情界;二、于乐时摄取有情界;三、于自断资粮障;四、于他断资粮障;五、积集一切资粮;六、积集资粮为自利满及显他利满。然后叙述了从正遍知而退的六因及以四净心开示该陀罗尼。最后讲述修行所得的六功德。全文篇幅不长,疏释简明扼要。本论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二十一卷。
作者简介
世亲是《摄大乘论释》的作者。 《摄大乘论释》是一部对《摄大乘论》进行阐释的作品,而《摄大乘论》本身则是由印度僧人无着所撰写的重要佛教文献。下面将深入探讨《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名字与身份:世亲,古印度着名僧人。
学术贡献:世亲对《摄大乘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作品《摄大乘论释》对于理解原典具有重要价值。
《摄大乘论》的译本历史
北魏佛陀扇多译本:为《摄大乘论》的首个译本,共二卷。
南朝真谛译本:真谛所译的三卷本,对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玄奘译本:玄奘的译本同样为三卷本,其翻译质量高,影响深远。
《摄大乘论释》的译本情况
真谛译本:真谛除了翻译《摄大乘论》外,还翻译了《摄大乘论释》的十五卷本。
达磨笈多译本:隋代达磨笈多所译的十卷本。
玄奘译本:玄奘亦有《摄大乘论释》的十卷译本,其译文流畅清晰,篇幅精炼。
《摄大乘论》的结构与内容
结构特点:《摄大乘论》分作“十胜相”,按照佛教修行的境、行、果的次序排列。
主要内容:书中用唯识无尘思想观照整个佛教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宗教神学世界观体系。
在了解了《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后,可以进一步探讨该作品在佛教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首先,作为一部阐释性的着作,它对于后世学者理解《摄大乘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次,它的存在也反映了佛教文献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通过对原着的深入解读,世亲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佛学造诣,也为后来的佛教学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世亲作为《摄大乘论释》的作者,他的贡献在于对无着的《摄大乘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的工作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学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六门陀罗尼经论-世亲-电子书》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其重要内容及影响。文章首先概述了该电子书的背景与核心思想,随后从四个方面深入讨论了其主要内容,包括六门陀罗尼的定义与意义、世亲菩萨的教义解读、经文的历史背景、以及该电子书的学术价值与现代意义。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全面分析,文章揭示了《六门陀罗尼经论》在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特别是其对当代佛学研究的启示。最终,文章总结了该电子书对学习佛教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作用,强调了经典文献在当代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性。
1、六门陀罗尼的定义与意义
《六门陀罗尼经论》是佛教中具有极高地位的经典之一,其中六门陀罗尼的概念占据了核心位置。六门陀罗尼原本是佛教的六种法门,指通过修持不同的陀罗尼法门,达到解脱与觉悟的目的。这六门包括:空门、无常门、无我门、苦门、集门和道门。每一门陀罗尼代表了佛教思想的不同方面,强调的是修行者如何从多角度理解并践行佛法,以实现智慧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六门陀罗尼的核心意义不仅在于理论上的阐释,更在于它对修行实践的指导作用。修行者通过对这六门法门的深刻理解,能够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执念与困扰,从而在面对困境时拥有更强的内心力量。例如,通过“空门”修行,修行者可以摒弃一切固定的观念与偏见,达到无执着的境地;而“道门”则引导修行者走向真正的觉悟之路。
此外,六门陀罗尼还强调了因果与解脱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修行过程中,六门陀罗尼帮助修行者理解生命的无常与因果律,促使他们从无明中解脱,迈向更为广阔的觉悟之道。因此,六门陀罗尼不仅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法门,也为广大佛教徒提供了实践佛法的具体指导。
2、世亲菩萨的教义解读
世亲菩萨是《六门陀罗尼经论》的作者之一,他的佛教思想对佛教哲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世亲菩萨的教义主要体现在他对佛法的深入分析和细致阐述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唯识学”理论。唯识学强调心识的作用,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由心识所构成的,外界的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心识的感知与认知。这一理论为佛教的心理学、哲学乃至实践修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六门陀罗尼经论》中,世亲菩萨通过对六门陀罗尼的解释,进一步阐述了“唯识”的思想。他认为,修行者应当通过深入理解心识的本质,去除心中的贪嗔痴三毒,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对佛法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在他看来,陀罗尼不仅仅是念诵的技巧,更是修行者心灵净化的重要手段。
此外,世亲菩萨强调了“无我”与“空”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对六门陀罗尼的修习,修行者可以逐步超越对自我存在的执着,体悟到一切法无我,最终达到涅槃的境地。这一思想无疑为后来的佛教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禅宗与藏传佛教的思想体系中,世亲菩萨的唯识学理论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六门陀罗尼经论》的历史背景
《六门陀罗尼经论》作为佛教经典之一,其产生与佛教思想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该经论的成书背景大致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至5世纪的印度,正值佛教思想经历了大乘佛教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诸多佛教大师对佛法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梳理和阐述,而世亲菩萨则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历史上,世亲菩萨的学术思想受到了印度大乘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在《六门陀罗尼经论》中提出的六门陀罗尼,实际上是对当时流行的佛教教义的一种深入总结与反思。在这种背景下,六门陀罗尼不仅成为了大乘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佛教经典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
此外,《六门陀罗尼经论》的历史背景还包括了佛教对“心识”与“空性”的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世亲菩萨之前,佛教哲学中的“空”与“无我”已有一定探讨,但世亲通过其《六门陀罗尼经论》进一步将这些思想加以系统化,为后来的佛教哲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六门陀罗尼经论》电子书的学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在现代数字化时代,传统佛教经典的电子化出版为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六门陀罗尼经论》的电子书形式,既继承了传统佛教经典的精髓,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使其得以广泛传播。这种数字化形式不仅方便了佛教徒对经典的学习,也促进了学术界对其内容的深入探讨。
电子书的形式使得《六门陀罗尼经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再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通过电子化,学者和佛教徒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经典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平台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互动与讨论,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此外,电子书的普及对于佛教经典的保护与传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传统的纸质书籍容易受到时间和物理环境的影响,而电子书的存储与传播方式大大降低了这些风险,保证了经典内容的长期传承。对于当代佛教研究者而言,电子书形式的《六门陀罗尼经论》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学术资源,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与思想启示。
总结:
《六门陀罗尼经论-世亲-电子书》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文献,其通过对六门陀罗尼的详细阐述,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佛教智慧。通过世亲菩萨的教义与唯识学的阐述,经典不仅为佛教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现代佛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此外,电子书形式的普及,使得这部经典更加容易被广泛学习和研究,进一步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六门陀罗尼经论》不仅是佛教经典中的瑰宝,也是当代佛教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为修行者提供了实践佛法的指南,为学者提供了研究佛教哲学的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