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二十二问-昙旷-电子书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大乘二十二问-昙旷

作品简介

亦称《大乘二十二问本》。佛教着述。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尾题:“丁卯年(787)三月九日写毕,比丘法灯书。”罗列有关大小乘教理、教义、教史方面的问题共二十二个,诸如涅槃、三身、佛性、真如、空有、十地菩萨、三乘异同、部派分裂等等,然后以“谨对”答之。乃是昙旷为回答吐蕃赞普关于佛法之垂询而撰。解释深入浅出,是研究昙旷思想及吐蕃占领时期敦煌佛教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二十二问论部派分裂虽主要取材于《异部宗轮论》等着作,但也提供不少新材料,如部派的划分与律藏的关系、各部派的流布等,是研究后期部派的重要资料。研究者或认为《大乘二十二问》的出现与在桑耶寺举行的吐蕃僧诤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有疏漏。1992年有巴宙校勘、录文、研究与英译。

作者简介

昙旷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着名僧人,出生于河西建康(今位于甘肃张掖、酒泉之间),在佛教研究和传播上有着显着的成就。他早年出家后,专注于学习《唯识论》和《俱舍论》等佛教经典。随后,他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的西明寺深造,师从道氤法师,进一步钻研《金刚般若经》与《大乘起信论》等重要佛典。

学成之后,昙旷返回河西地区弘扬佛法,他的足迹遍布多地,包括在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等地,期间撰写了多部佛学着作,如《金刚般若经旨赞》、《大乘起信论广释》、《大乘起信论略述》等。至迟在宝应二年(763年),他到达敦煌,继续进行教学和着述工作,完成了《大乘入道次第开决》、《大乘百法明门论义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等重要文献。

昙旷的着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大乘佛教的研究方面。他的部分着作在近代于敦煌被发现,并被收录于大正藏的古逸部。晚年时,他还口述了《大乘二十二问》,以回应吐蕃赞普关于大乘佛教的疑问,显示了他在当时跨文化的佛教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昙旷的具体生卒年份不详,但其活动主要集中在8世纪中后期,是唐代佛教思想传播与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大乘二十二问》是昙旷大师所作的重要佛教经典之一,其中阐述了关于大乘佛教教义的核心问题。作为佛教哲学的重要文本之一,这部作品通过22个问题的形式,深入探讨了菩萨道的修行原则、佛法的深奥理论以及佛教实践中的各种疑难。昙旷大师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佛法的精湛理解,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大乘二十二问》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是昙旷大师的背景与作品的历史价值;其次是《大乘二十二问》中的哲学思想;接着是作品对大乘佛教修行者的启示;最后是《大乘二十二问》在现代佛教研究中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这些方面的详细讨论,本文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的智慧。

1、昙旷大师及其历史背景

昙旷大师,唐代高僧,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人物之一。昙旷的学术背景及其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使得他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昙旷大师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禅宗的思想创新上,还对大乘佛教的教义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大乘二十二问》作为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展示了他对佛教哲学和实践的深刻思考。

昙旷的生活背景也为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在年轻时便出家修行,广泛游历名山大川,拜访了许多佛教大师。这样的经历,不仅使得昙旷积累了丰富的宗教实践经验,也使得他对佛教经典的理解逐渐深入。这一背景,为《大乘二十二问》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尤其是在探讨佛教思想的本质时,昙旷以其广博的知识体系和独立的思考方式,展开了对大乘佛教深刻的讨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昙旷的贡献不仅限于《大乘二十二问》本身。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期,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和哲学思想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传播。昙旷大师通过其作品,不仅丰富了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也促进了当时佛教教义的普及与传播。《大乘二十二问》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昙旷个人思想的结晶,也是唐代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大乘二十二问》中的哲学思想

《大乘二十二问》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乘佛教的哲学核心,特别是对菩萨道的理解。菩萨道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教义之一,强调发愿度化一切众生,而非单纯追求自身的解脱。在这部作品中,昙旷通过提出22个问题,层层递进,展示了菩萨修行的深刻内涵。这些问题不仅触及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还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教义。

其中,昙旷对“空性”概念的探讨尤为深刻。在佛教中,“空性”指一切法无自性,万物皆依缘而生。昙旷在书中提出,空性并非虚无,而是一种超越常人认知的深刻现实。他强调,只有真正理解空性,才能突破二元对立的束缚,进入更高层次的智慧和解脱。这一思想对当时的佛教徒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佛教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另外,昙旷大师在《大乘二十二问》中还对“无我”与“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无我并不是完全的虚无,而是通过放下自我中心的执念,回归到宇宙本体的无碍状态。这样的思考方式,不仅符合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也对禅宗的“顿悟”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昙旷通过这些哲学问题的探讨,推动了佛教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3、《大乘二十二问》对修行者的启示

《大乘二十二问》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也是一本为修行者提供实践指南的经典。昙旷大师通过对22个问题的解答,提出了许多关于佛教修行的方法和技巧。他强调,修行者不仅要理解佛教的理论,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教义,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在修行方法上,昙旷特别强调“观照”与“念佛”的重要性。通过观照,修行者可以不断反观自己内心的执念,去除贪、嗔、痴的烦恼,从而进入无我境界。而念佛则是通过持名念佛的方式,将心念集中于佛号,进而超越世间一切虚妄,直达解脱的境界。昙旷认为,这些修行方法是修行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而非仅仅依赖于深山修行的僧侣。

此外,昙旷也在书中指出,修行者要时刻保持清净心,避免染污。他认为,世俗的欲望和情感常常干扰修行,导致修行者在道路上迷失。要想在修行中获得进展,必须保持内心的清净,才能在不断的修行中逐渐接近真理。昙旷的这些见解为当时及后世的修行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引,也使得《大乘二十二问》成为一部具有实践意义的佛教经典。

4、《大乘二十二问》在现代佛教研究中的影响

《大乘二十二问》不仅在昙旷所在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佛教研究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学术对佛教的深入探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部经典的思想价值,并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乘二十二问》对空性、无我、菩萨道等概念的深入探讨,依然是现代佛教哲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佛教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信徒所接纳与应用,这部经典的思想内容仍然为现代人提供了应对复杂生活的智慧。

此外,昙旷大师对修行实践的重视,也使得《大乘二十二问》在现代的禅修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在东方的传统禅修,还是在西方的佛教传播中,这部经典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都为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这些研究与实践,昙旷的思想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并继续影响着现代佛教的发展。

总结:

《大乘二十二问》作为昙旷大师的重要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不仅是理解大乘佛教哲学思想的钥匙,也是修行者在实际生活中修习佛法的重要指南。昙旷大师通过提出22个重要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佛教的核心教义,尤其是在空性、无我和菩萨道的理解上,提供了深刻的智慧。

本文通过从昙旷大师的背景、作品的哲学思想、对修行者的启示以及其现代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大乘二十二问》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佛教修行者,都能够从中汲取到智慧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修行之路。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传经阁传经阁
易学资料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