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略称教诫律仪。又作行相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凡二十三章四六五条。卷首有自序,谓研钻义学之盛,诸善律仪渐趋废颓,然护持正法阐敷遗教,不能不重律规,故作此书。
作者简介
道宣法师,唐代着名僧人,是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开山祖师,被誉为“律祖”。他俗姓钱,字法遍,关于他的出生地有一说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也有说法是丹徒(今属江苏)。道宣法师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圆寂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7年)。
自幼出家的道宣法师,15岁开始在长安日严寺跟随智頵律师学习,16岁正式落发为僧,20岁时在大禅定寺从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并随智首深入研习戒律达十年之久,主要学习《四分律》。他学识渊博,不仅精通律学,也广泛涉猎大乘与小乘佛法,对佛教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道宣法师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他对佛教戒律的研究与整理,其中最着名的着作是《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此书标志着汉传佛教律宗思想体系的确立,对后世佛教戒律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常住终南山的丰德寺,潜心研究和弘扬佛教戒律,因此被尊称为“南山律师”或“南山大师”。
除了律学之外,道宣法师还积极参与佛教文献的编纂工作,着有《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续高僧传》、《集古今佛道论衡》、《释迦氏谱》等诸多重要佛教文献,对保存和传承佛教历史与教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曾参与玄奘法师的译场工作,负责润文,显示出他在当时佛教界的重要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综上所述,道宣法师不仅是律宗的奠基人,也是唐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修行者,对中国乃至东亚佛教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是道宣法师撰写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旨在指导初学比丘遵守律仪、提升修行素养。全书以清晰、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心性修养以及如何通过律仪实现内心的净化与解脱。道宣法师通过这部作品,不仅提供了律仪的详细解释,还强调了比丘在修行中的精神要求和行为规范。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进行详细分析:第一,律仪的基本框架;第二,比丘的修行要求;第三,律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四,律仪的内在精神与修行价值。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阐述,本文将全面展现道宣法师如何通过律仪教育来指导比丘的修行与生活。
1、律仪的基本框架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作为一部指导性书籍,其内容的核心是律仪的框架。道宣法师首先通过详细的分类,明确了比丘应遵循的不同律条,帮助新学比丘在入寺修行时,能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这些律条不仅仅是对比丘的外在约束,更是内心修行的体现。律仪的框架在此书中呈现为五个基本部分:行为规范、精神修养、日常作息、共修礼仪和戒律教诫。每个部分都清晰地界定了比丘应遵循的具体要求,帮助新学比丘在修行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首先,行为规范是比丘在寺院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道宣法师通过具体条文,要求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言行一致,尽量避免无意义的言谈和行为,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行为规范不仅涉及到外在的行为举止,还强调比丘如何通过内心的自我约束,避免产生烦恼和贪嗔痴的情绪。
其次,精神修养则是律仪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宣法师提出,修行的核心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净化。在律仪中,修行者需要时刻反观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心,做到心无旁骛。法师特别强调,比丘的精神修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修行与积累才能渐渐完善。
2、比丘的修行要求
比丘作为出家修行的僧侣,其修行要求不仅仅是律仪的遵守,更包含了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与实践。道宣法师指出,修行不止是对外在律仪的执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对佛法的体悟。在这方面,《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具体阐述了比丘在修行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三大要素:戒、定、慧。
戒律是修行的基础。比丘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戒律。道宣法师特别强调戒律对修行者的意义,不仅是对外界诱惑的防范,更是对自己内心无明与烦恼的控制。比丘应通过戒律的修持,避免陷入世俗的诱惑与执着,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定是修行的核心。道宣法师在书中指出,定力是比丘能够深入理解佛法的前提。通过长期的禅修和定力训练,比丘能够将心专注于当下,清除杂念,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专注。定力不仅是禅修的必要条件,也是比丘修行过程中获得智慧的基础。
慧则是修行的最终目标。道宣法师强调,慧的获得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修行的过程中,慧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丘需要不断地通过经典的学习与禅定的体验,去破除无明,体悟佛法的真谛。
3、律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道宣法师在《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中,特别注重律仪在比丘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他认为,律仪不仅仅是寺院中的规章制度,更是比丘在生活中的行为指南。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对待他人的态度,都需要符合律仪的要求。在此,法师详细阐述了比丘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在衣食住行方面,法师强调比丘应当简朴生活,避免奢侈浪费。道宣法师指出,出家人应摒弃世俗的享乐,追求简单、清净的生活方式,以便集中精力修行。衣食住行的简单并非意味着贫困,而是通过简朴的生活方式,减少外界的干扰,从而专注于内心的修养。
在与他人的交往方面,比丘应当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道宣法师特别提醒新学比丘,在与其他比丘或信众的交流中,要避免高傲与自大,应当通过言行举止展现出出家人的风范。通过保持谦逊,修行者不仅能够获得他人的尊敬,更能通过自身的行为规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4、律仪的内在精神与修行价值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不仅仅是一本讲解比丘行为规范的书籍,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精神与修行价值。道宣法师在书中强调,律仪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比丘超越自我,解脱烦恼,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律仪并非单纯的行为约束,而是内心觉悟的体现。
律仪的内在精神在于“心性净化”。道宣法师通过律仪的细节指导比丘如何净化自己的心性,使其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是修行中的大事,都可以通过律仪来修正自己的心态,使内心保持清净。
此外,律仪还有助于比丘培养“正知正见”。通过遵循律仪,比丘可以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正知正见不仅帮助比丘在修行中避免误入歧途,更能引导他们走向解脱之路。
总结: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通过道宣法师的精心编纂,不仅为新学比丘提供了行为规范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内心修行指明了道路。比丘通过律仪的遵守,可以实现身心的清净、智慧的增长,最终达到解脱的境地。
全书以简明而深刻的方式阐述了律仪对比丘修行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行为的规范,更是内心修养的指引。通过这部书籍,比丘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从而成就更高的智慧与解脱。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