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律相感通传》一书,道宣作于唐乾封二年 (667)。《法苑珠林》载:“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此传主要记载了有关律相感通之事,并附有天人交迹勤勤嘱累之事。据原本十卷删约成一卷。此传在流通过程中,转载传抄多有误作,特别是砖桥刻经处本,为讹特甚,特提醒读者注意。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本。
作者简介
道宣法师,唐代着名僧人,是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开山祖师,被誉为“律祖”。他俗姓钱,字法遍,关于他的出生地有一说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也有说法是丹徒(今属江苏)。道宣法师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圆寂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7年)。
自幼出家的道宣法师,15岁开始在长安日严寺跟随智頵律师学习,16岁正式落发为僧,20岁时在大禅定寺从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并随智首深入研习戒律达十年之久,主要学习《四分律》。他学识渊博,不仅精通律学,也广泛涉猎大乘与小乘佛法,对佛教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道宣法师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他对佛教戒律的研究与整理,其中最着名的着作是《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此书标志着汉传佛教律宗思想体系的确立,对后世佛教戒律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常住终南山的丰德寺,潜心研究和弘扬佛教戒律,因此被尊称为“南山律师”或“南山大师”。
除了律学之外,道宣法师还积极参与佛教文献的编纂工作,着有《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续高僧传》、《集古今佛道论衡》、《释迦氏谱》等诸多重要佛教文献,对保存和传承佛教历史与教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曾参与玄奘法师的译场工作,负责润文,显示出他在当时佛教界的重要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综上所述,道宣法师不仅是律宗的奠基人,也是唐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修行者,对中国乃至东亚佛教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律相感通传-道宣-电子书”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了其在佛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与价值。首先,通过对道宣法师的生平与其在中国佛教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律相感通传》的背景。接着,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电子书版本的优势,包括其内容呈现方式、易于传播的特点、为佛教信众提供的便利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分析,本文旨在全面展示电子书作为一种现代技术手段如何帮助古老的佛学经典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学习。最后,文章总结了道宣的佛教律学思想和电子书在当代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佛学的深入研究。
1、道宣法师的生平与贡献
道宣法师(596年-667年),字洪惠,号澄观,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大师。他不仅是中国律宗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律学的重要传承者。道宣法师在佛教律学的研究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他所编纂的《律相感通传》被认为是中国律宗的经典之一,影响深远。道宣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为后世的佛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道宣法师通过大量的经典整理与释义,推动了律学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得佛教的修行规范得以更加明确与普及。
道宣的《律相感通传》不仅是佛教律学的重要文献,它通过对佛教戒律的系统整理与阐述,详细描述了佛教修行中必须遵守的律法规范,对提高佛教僧团的整体道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时,道宣的工作帮助佛教各个派别之间形成了统一的律宗体系,奠定了中国律宗的基础。因此,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佛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道宣法师的生平不仅是一段佛教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得佛教经典与修行理论更加规范与系统化,开创了中国佛教律宗的辉煌时代。这一切,都为后来的佛学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与启示。
2、电子书的内容呈现优势
“律相感通传”作为一部佛教经典,通过电子书形式的出版,展现出了其无可比拟的内容呈现优势。与传统的纸质书籍相比,电子书在内容展示上更加灵活、便捷。佛教经典往往涉及大量的注释、解释及相关引经据典,而电子书可以通过超链接、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增加内容的互动性与立体感,使得读者不仅能阅读原文,还能快速获得与之相关的多层次信息。这种多维的内容呈现方式,有助于读者对经典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电子书版的《律相感通传》允许读者通过不同的搜索方式,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省去了传统书籍翻阅时的繁琐过程。例如,读者可以根据关键词快速查阅到道宣法师对于律宗的各项解释,甚至可以即时查看与之相关的其他经典资料,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此外,电子书的可调整字体大小、夜间模式等功能,还能帮助读者在各种环境下舒适阅读,避免眼睛疲劳。
电子书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在于其灵活的更新功能。随着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的学术成果的出现,电子书可以及时更新其内容,保证经典版本的及时性与学术的前沿性。这一点,传统纸质书籍无法做到,确保了佛教经典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3、电子书在传播中的便利性
电子书的传播优势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尤为显著。在过去,佛教经典的传播往往受限于物理书籍的出版与流通,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而通过电子书,全球范围内的信众和学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律相感通传》。这种便利的传播方式,大大扩展了经典的读者群体,促进了佛学思想的全球化传播。
对于佛教徒而言,电子书的传播使得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经典的学习。无论是在寺庙中修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轻松访问《律相感通传》的电子版。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忙碌的生活节奏使得他们难以抽出时间进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电子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佛教经典的学习更加灵活与可及。
此外,电子书还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电子书的开放式平台,佛学研究者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及不同版本的经典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无疑为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电子书对佛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电子书的普及不仅是佛教经典传播的变革,更为佛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的佛学研究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实地考察与纸质资料的整理,但这些工作常常受到资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通过电子书,佛学研究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多种版本的经典及相关资料,从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电子书的开放性平台和多样化功能,使得佛学研究者可以跨越国界与文化差异,进行全球范围的学术交流。通过电子书提供的互动式学习工具,研究者不仅可以快速检索经典内容,还可以与其他学者共同讨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探讨。这种开放的学术交流方式,为佛学研究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
电子书平台上不断增加的研究资料,也使得佛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多彩。学者们可以通过电子书接触到更多的佛学经典、学术论文以及现代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促进佛教思想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不仅对学术研究有所推动,也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通过对“律相感通传-道宣-电子书”的详细分析,本文展示了电子书形式在佛学经典传播中的独特优势。电子书不仅使佛教经典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也为佛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工具。道宣法师的律宗思想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得到了全新的展现,成为佛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总体而言,电子书的发展为佛学的传播与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也为信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佛学经典的电子化,是佛教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成果,必将在未来的佛学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