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三十三卷。道教经书。题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刘为嗣上清经箓四十五代宗师,号洞观微妙玄应真人,元朝人。前有元泰定元年(1324)集贤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序、泰定四年(1327)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序以及天历元年(1328)刘大彬叙录。据吴全节序,此书在茅山旧志的基础上前后凡二十年始成,凡十五卷,自汉晋而下及齐梁唐宋之书搜括无遗。据刘大彬叙录,此书增纂旧志历时十余年而成,凡十二篇十五卷。今《道藏》本为三十三卷,按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所说,因为《正统道藏》板式有定规,每卷字数不能过多,乃析为三十三卷。又依陈说,此书实即句曲外史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此志详审而有条理,非通常道士所能为。卷一至四是《诰副墨》,载汉哀帝至元仁宗历代诏诰。卷五为《三神纪》,述三茅君世系和传记。卷六至七是《括神区篇》,记山、峰、洞、水和坛石桥亭。卷八《稽古篇》记茅山古迹。卷九《道山册》录张鲁古本《道德经》、《上清大洞宝经》篇目、《上清大洞宝录》篇目、众真所着经论篇目和《通志·艺文略》茅山道书目。卷十至十二为《上清品》,系茅山宗历代宗师传略。卷十三至十四《仙曹署篇》记诸仙真职署。卷十五至十六《采真游篇》记山中历代修道有成者。卷十七至十八《楼观部篇》记宫观道院。卷十九《灵植俭篇》记山中神芝奇药和名木异卉。卷二十至二十七《录金石篇》录梁代至元代的碑文。卷二十八至三十三《金薤编》录齐梁至宋元各家诗及杂着。此书为研究道教茅山宗的重要史料。收入《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作者简介
刘大彬是元代的道士,号“玉虚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师,也是《茅山志》这本道教典籍的作者。
从生平背景来看,刘大彬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多民族交融、宗教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能够成为茅山宗的宗师,说明他在道教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号“玉虚子”,也反映出他追求道教中虚无缥缈的修行境界。
从学术贡献来看,刘大彬的最大贡献就是撰写了《茅山志》。这本书原为十二篇十五卷,后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析为三十三卷。这是一部关于茅山宗的历史和理论的百科全书,对于研究茅山宗乃至整个道教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身份,历史上却存在着争议。清代史学家钱大昕在《元史·艺文志》中着录了张天雨的《茅山志》十五卷,因此有人认为这本书实际上是张天雨所修,刘大彬只是窃取其名而已。但这一说法被后来的学者反驳,他们认为陈国符先生的这个“考证”有许多破绽,所谓刘大彬“窃取”张天雨的《茅山志》一事,很可能是他在百密一疏时泡制出来的一个“冤假错案”。
从历史影响来看,刘大彬的《茅山志》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茅山宗的历史和理论,还对茅山的地理、人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绘,是一部研究茅山宗乃至整个道教的重要资料。同时,这本书也是元代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宗教风貌和文化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刘大彬的《茅山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其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疑问。例如,关于作者的身份问题,就需要根据更多的史料进行深入的考证和分析。同时,由于历史的变迁,这本书的版本也经历了多次的更迭和发展,这也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加以注意。
总的来说,刘大彬是一位在元代道教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道士,他撰写的《茅山志》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道教典籍。然而,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身份以及版本发展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通过对《茅山志-刘大彬-电子书》的全面分析,探讨了该电子书在内容、形式、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意义。首先,文章介绍了《茅山志》这本书的基本背景,以及刘大彬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涵。接着,分析了该电子书在现代数字化阅读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和优势,展示了其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籍的便捷性与广泛性。随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茅山志》在历史学术和文化研究中的价值,尤其是在茅山道教和民间信仰领域的贡献。最后,文章总结了《茅山志-刘大彬-电子书》作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载体,对未来文化传承与研究的启示。通过对该电子书的全面评析,本文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视角。
1、《茅山志》简介及刘大彬的写作背景
《茅山志》是一本研究茅山道教历史和文化的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茅山的历史变迁、道教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茅山相关的民间信仰和传说。刘大彬,作为该书的作者,深受茅山道教文化的影响,致力于通过文字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总结。刘大彬的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使他能够在这本书中融入丰富的道教经典和民俗学研究成果。
刘大彬不仅是一位道教文化研究者,更是茅山道教的热衷传播者。茅山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道教圣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刘大彬的写作目的之一,是通过这本书,系统地记录茅山的历史资料,同时对道教的发展脉络进行学术性的梳理。他的研究方法严谨,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田野调查,使《茅山志》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充满了文化的深度。
《茅山志》在刘大彬的笔下,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道教文化的传世经典。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活的民间故事和信仰实践。在这本书中,刘大彬通过对茅山各个时期的记录,展示了茅山道教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变化与发展。这使得《茅山志》成为研究茅山道教及其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2、电子书的现代传播优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纸质书籍的局限性逐渐显现。电子书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凭借其便捷性、普及性和互动性,迅速成为当代读者的首选。在《茅山志-刘大彬-电子书》这一版本中,电子化的形式不仅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还大大提高了其传播效率。
《茅山志-刘大彬-电子书》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其便捷的获取方式。传统书籍的出版和发行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而电子书的发布则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方便地购买和下载,省去了寻找纸质书籍的繁琐过程。此外,电子书支持多种阅读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等,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使用。
除了便捷性,电子书还具有动态更新的优势。在《茅山志》的电子书版本中,随着新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出现,读者可以随时通过更新功能获取到最新的内容。这种动态更新的特点,不仅提升了书籍的长期价值,也让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紧密。与此同时,电子书还可以集成互动功能,如注释、链接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3、《茅山志》在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茅山志》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记载,它在学术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茅山作为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其历史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道教的起源与发展,还能从中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刘大彬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茅山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及其社会背景,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特别是在道教的研究领域,《茅山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道教自汉代以来发展迅速,茅山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圣地之一。通过对茅山历史的深入研究,刘大彬揭示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并通过多层次的叙述展示了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这不仅为学者提供了研究道教历史的基础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视角。
此外,《茅山志》还涉及到了茅山相关的民间信仰和风俗,尤其是在民间宗教活动方面的描述。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中国传统信仰体系、宗教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刘大彬通过田野调查与实地访问,深入了解了茅山信徒的信仰实践,特别是与道教相关的仪式和节庆活动,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茅山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4、文化传承与《茅山志》的现代意义
《茅山志》不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对茅山道教及其文化的一种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刘大彬通过这本书,不仅记录了茅山的历史与文化,更试图在现代社会中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尊重。在这一过程中,电子书的形式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通过电子书的传播,茅山的历史文化能够更广泛地进入公众视野。尤其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容易被边缘化或遗忘。《茅山志-刘大彬-电子书》的出版,使得茅山道教的文化得以保存并向更广泛的受众传递。电子书的传播不仅限于中国国内,还能够通过国际平台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交流。
在未来,数字化技术将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茅山志-刘大彬-电子书》作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载体,将继续发挥其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等方面的作用。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茅山道教的历史背景,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结:
《茅山志-刘大彬-电子书》是一本集历史学术性、文化传承性和现代传播优势于一体的书籍。它通过电子书的形式,将茅山道教的丰富文化遗产带给了更多的读者,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的价值,也为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刘大彬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记录,使得这本书在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作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载体,《茅山志-刘大彬-电子书》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读者中,这本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