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医话。清周学海撰。六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已着录。是书撰成于光绪十七年(1891)。卷一证治总论,论述气血精神、升降出入、承制生化、虚实补泻等基本理论与证治法则;卷二分上下两编。上编形气类,论述六淫及三焦水道膀胱津液等。下编脉法类,论述脉理、脉位、脉象及怪脉、太素脉、结气伏热脉等;卷三卷四证治类,载寒、温、血、咳等五十余条篇;卷五方药类,论述部分方剂与药性功用;卷六评释类,载读《伤寒论》杂记、《内经》志疑等二十三篇,颇有阐发。如认为《伤寒论》中所论证治不外四种:伤寒初起本证、初起兼证、日久化寒或化热并误治等。书中分类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诊断、辨证施治等理论与临床问题,宗于经旨,颇多独到见解。为后人所重。文辞条达。有《周氏医学丛书》本,光绪二十四年皖南建德周氏藏版,《中国医学大成》本。
作者简介
周学海是清代着名医学家、出版家。他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还因其卓越的学术贡献而备受推崇。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个人背景
出生与家庭:周学海(字澄之),生于1856年,浙江建德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周馥曾为李鸿章的幕僚,后任两江总督,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日后的学术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与仕途:光绪十八年(1892年),周学海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浙江候补道。他的教育和仕途经历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典型发展路径,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
医学成就
医学着作:周学海着有《读医随笔》、《脉学四种》、《伤寒补例》、《形色外诊简摩》以及《重订诊家直诀》等作品。这些着作涵盖了医学理论、临床实践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他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兴趣和深入研究。
学术特点:特别地,他对于望诊和脉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如《形色外诊简摩》一书中,上卷专论望形,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形态的观察;下卷则阐论望色,如面色、目色、舌色等。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也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社会影响
医学界的影响:周学海的医学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传承的贡献:作为一位出版家,周学海还致力于医学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他的努力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医学资料,也为后人研究和传承中医学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中华医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周学海不仅是清代的一位杰出医学家,更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文化传承者。他的工作不仅深化了中医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读医随笔》是周学海医生对医学与人生的一系列深刻反思与笔记,电子书版本的呈现方式更便于读者随时随地获取这些宝贵的医学见解。本文将从四个主要方面对《读医随笔》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写作风格、医学观点、人生哲理以及对医学生的启示。首先,文章将探讨周学海在书中的叙事方式与文笔,如何通过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传达医学知识。其次,我们将分析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医学观点,尤其是对医生职业与患者关系的独特看法。接着,文章将关注周学海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特别是如何将医术与生活哲学融合。最后,本文还将探讨《读医随笔》对医学生及未来医生的启示与影响,帮助他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失人文关怀。通过这些分析,读者能够全面理解《读医随笔》的深刻内涵及其价值。
1、写作风格与叙事方式
《读医随笔》作为一部随笔集,周学海的写作风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通过轻松、幽默的笔调,将医学这一复杂的学科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写作方式让专业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不仅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例如,在书中的某些篇章,周学海会通过讲述自己与患者之间的真实互动,展示医学背后的温暖与人性,而非单纯的疾病治疗过程。
周学海的叙事方式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节的刻画。他善于通过小故事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而每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与人生哲理。在某些章节中,作者通过回顾自己曾经遇到的疑难病例,逐步剖析医学知识的应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这种叙事方式既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医学功底,也让人们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周学海的写作手法非常注重语言的简洁和流畅。在表达复杂医学概念时,他并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从而拉近了与非医学背景读者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写作风格不仅让书籍更具可读性,也使其在医学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少医学爱好者和学子的推荐书单之一。
2、医学观点与职业责任
《读医随笔》中的医学观点深刻而独到,体现了周学海对医疗行业的深思熟虑。书中,作者反复强调医生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者,更是患者心理的慰藉者。他认为,医生在治病的同时,必须关注患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尊重每个生命的尊严。这种看法打破了传统医学仅关注疾病治疗的狭隘视角,提出了“医学人文”的概念,认为医生应具备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和同理心。
书中还讨论了医生职业的责任感与道德底线。周学海提到,在医疗行业,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职业操守。在一些章节中,作者回顾了自己多年来从医的经历,阐述了自己对医生责任的理解。例如,他提到医生要保持对每一位患者的尊重,哪怕是面对一位病情无法治愈的患者,也应尽全力提供舒适的治疗和关怀。
此外,周学海在书中还分享了许多他在医学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伦理困境和挑战,如何在面对医疗失误、病患死亡等情况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以及如何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些内容不仅让读者了解到医生的职业挑战,还帮助医学生培养起应对复杂职业伦理问题的能力。
3、人生哲理与医学的结合
《读医随笔》并不仅仅是一部医学书籍,它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周学海通过对医学的思考,引出了许多关于生命、死亡、健康等重要主题。他认为,医学与人生息息相关,医学不仅仅是在诊断与治疗中体现,更是在理解生命本质、尊重人类命运的过程中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在书中,他通过回顾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医生职业与个人成长的相互作用。
周学海在书中提到,医生的职业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每一次面对患者的痛苦与疾病,他都会反思生命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例如,面对病患的死亡,周学海不仅仅是在感到医学的无力,更是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此外,作者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医生如何在不断应对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中,找到自我平衡和人生的方向。他强调,医学不仅是技术和理论的结合,更是一种心态和哲学的融合。只有具备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理解,医生才能真正走得更远,并帮助患者找到健康与希望。
4、对医学生的启示与影响
《读医随笔》不仅是周学海个人医学经验的总结,它还为医学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个人感悟,传递了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所需具备的素质。首先,周学海强调了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医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面对患者时,医生不仅要清楚地表达病情,还需要倾听患者的需求与担忧,以建立起信任的医患关系。
其次,周学海在书中提醒医学生,要保持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心。他提出,医学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持续积累和不断学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医疗环境中保持专业的水准。因此,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还要关注医学的最新进展,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最后,周学海还鼓励医学生在从医过程中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保持对人性和伦理的高度关注。他认为,医学并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但在不断的挫折和挑战中,医生应学会自我反思与成长,最终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有价值的医疗工作者。
总结:
《读医随笔》是一本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书籍,不仅展示了周学海个人的医学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了对医学、人生及职业的全面反思。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领略到医学的深邃与人性的温暖,理解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书中所传递的医学人文关怀与职业道德,对当代医学教育和医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读医随笔》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关于生命、健康和医学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医学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与感悟。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