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无着所造摄大乘论之注释书。(一)梵名Maha^ya^na -sam!graha-bha^s!ya 。世亲造。汉译本有三:(一)陈代真谛译,凡十五卷。天嘉四年(563)于广州制旨寺译出,慧恺笔录。又称梁译摄大乘论释,略作摄论释、梁释论。(二) 隋开皇十年(590),沙门达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译,凡十卷。题名摄大乘论释论,又称隋译世亲摄论。(三)唐代玄奘译。贞观二十一至二十三年(647~649)译出,凡十卷。世称唐译世亲摄论。以上三译均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其中,真谛译本阐示八识体一、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为隋唐二译所无,余相异处亦颇多。盖因世亲门下产生相异之见解,遂就其释论增添删削,故新旧译本之原本即有不同,而真谛于翻译之际,为使义理更明了,亦曾加以补充。本书主要为摄论宗所用,又唐代慈恩家专用玄奘译本,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现存注疏有摄论章、摄大乘论抄(假题)、摄大乘论疏、摄大乘论义记(以上真谛译注疏,为敦煌出土之断简)、摄大乘论天亲释略疏五卷(日僧普寂)等。
作者简介
世亲是《摄大乘论释》的作者。 《摄大乘论释》是一部对《摄大乘论》进行阐释的作品,而《摄大乘论》本身则是由印度僧人无着所撰写的重要佛教文献。下面将深入探讨《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名字与身份:世亲,古印度着名僧人。
学术贡献:世亲对《摄大乘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作品《摄大乘论释》对于理解原典具有重要价值。
《摄大乘论》的译本历史
北魏佛陀扇多译本:为《摄大乘论》的首个译本,共二卷。
南朝真谛译本:真谛所译的三卷本,对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玄奘译本:玄奘的译本同样为三卷本,其翻译质量高,影响深远。
《摄大乘论释》的译本情况
真谛译本:真谛除了翻译《摄大乘论》外,还翻译了《摄大乘论释》的十五卷本。
达磨笈多译本:隋代达磨笈多所译的十卷本。
玄奘译本:玄奘亦有《摄大乘论释》的十卷译本,其译文流畅清晰,篇幅精炼。
《摄大乘论》的结构与内容
结构特点:《摄大乘论》分作“十胜相”,按照佛教修行的境、行、果的次序排列。
主要内容:书中用唯识无尘思想观照整个佛教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宗教神学世界观体系。
在了解了《摄大乘论释》的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后,可以进一步探讨该作品在佛教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首先,作为一部阐释性的着作,它对于后世学者理解《摄大乘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次,它的存在也反映了佛教文献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通过对原着的深入解读,世亲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佛学造诣,也为后来的佛教学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世亲作为《摄大乘论释》的作者,他的贡献在于对无着的《摄大乘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的工作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学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通过对《摄大乘论释》一书的详细解读,探讨了世亲菩萨对大乘佛教教义的阐释及其电子书版本的独特意义。文章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摄大乘论释》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其次,深入探讨世亲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佛教哲学的贡献;然后,分析该电子书的特色与优势,尤其是如何方便现代读者学习和研究佛教经典;最后,结合《摄大乘论释》对佛教教义的解读,论述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帮助更好地理解世亲及其名著的现代价值。
1、《摄大乘论释》的历史背景
《摄大乘论释》是由印度佛教大师世亲菩萨所著,旨在阐述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和理念。世亲菩萨是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哲学,尤其是在印度及中国的佛教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摄大乘论释》这部作品是他深入探讨大乘佛教哲学和教义的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对后来的学者和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摄大乘论释》中的讨论,主要围绕“空性”与“菩萨行”的理论展开。世亲通过深入分析诸如“无我”、“空无”、“因缘生起”等佛教核心概念,展现了大乘佛教的独特视角。这本书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在印度,甚至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佛教界也得到了高度评价。世亲的解释方法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经典的新思路。
此外,世亲菩萨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唐代,唐代高僧如玄奘法师等对《摄大乘论释》进行了深入的翻译与研究,推动了大乘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实践。特别是《摄大乘论释》所提倡的“无我”和“空性”观念,成为了中国禅宗与华严宗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2、世亲菩萨的思想体系
世亲菩萨的思想体系深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影响,尤其是在空性与依他起的讨论中,世亲提出了“因缘生起”的核心理论。他认为,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这一观点对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解答“自性”问题时,世亲的论述为佛教思想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世亲特别强调“空性”概念的深远意义。他认为,空性并不是指一切事物的“消失”或“无存在”,而是指出一切事物的“无自性”。所有存在都是通过因缘和合而生,缺乏独立、自足的本质。世亲通过“空性”来解释佛教的诸多教义,如无常、无我等,提出了“因缘生起、空性显现”的重要观点,极大丰富了大乘佛教的哲学体系。
此外,世亲对“菩萨行”的阐释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他指出,菩萨不仅要依止空性而修行,还需要具足慈悲心与智慧,利益一切众生。世亲认为,菩萨行的根本在于“度众生”,而这一过程必须以智慧为导向,旨在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轮回,最终成就佛果。
3、《摄大乘论释》电子书的特色与优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大乘论释》作为经典佛教文献之一,推出了电子书版本,使得更多现代读者能够方便地接触和研究这部著作。电子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便捷性,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全球的读者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与学习。这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电子书版本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思想,还可以通过附加的注释、词汇解释等辅助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世亲菩萨的思想。例如,电子书中可能会加入一些关于佛教术语的解释,帮助不熟悉佛教的读者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同时,电子书还可通过搜索功能,帮助读者迅速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此外,电子书格式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元素,例如音频讲解、视频演示等,使得经典佛教教义的学习更加生动和互动。这种形式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经典佛教文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摄大乘论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摄大乘论释》所阐述的“空性”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导致焦虑、痛苦与不安。世亲菩萨通过对空性与因缘生起的深刻洞察,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自我或物质世界的表象。通过理解“空性”的真正意义,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减少烦恼与痛苦,提升生活的智慧。
此外,世亲对“菩萨行”的强调也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许多人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功,但这种自我中心的观念往往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世亲菩萨提倡的菩萨道,强调以慈悲为本,帮助他人,消除痛苦。这一理念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条解决人际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的道路。
总的来说,《摄大乘论释》不仅仅是一本佛教经典,它的教义与智慧可以为现代人提供深刻的哲学启示。通过学习其中的空性与菩萨行,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总结:
《摄大乘论释》是世亲菩萨的思想结晶,它不仅对大乘佛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南。通过这部经典著作,世亲菩萨的智慧为我们解答了许多关于人生、世界和自我本质的哲学问题。在电子书版本的帮助下,现代人能够更加方便地学习和研究这部经典,从而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总之,世亲菩萨的《摄大乘论释》不仅是一部佛教思想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内心平静与幸福的智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