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一名《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长篇小说。清张竹坡(1670—1698)评。竹坡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铜山(今江苏徐州)人。此书为《金瓶梅》评本,评者继承冯梦龙“四大奇书”之说,称此编为“第一奇书”,故名。张氏以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底本,用眉批、行间夹批、行内夹批形式揭示《金瓶梅》之艺术成就。以为该书为“世情书”、“史公文字”,而非淫书。充分肯定该书描绘市井社会逼真如画,刻画人物“各不相同”,艺术手法丰富多姿。书前有《竹坡闲话》、《金瓶梅寓意说》、《苦孝说》、《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冷热金针》等总评文字,每回前有“回评”。张氏因袭崇祯本对《金瓶梅词话》本有所改动,并在语言上对崇祯本小有润饰、改动,如改“胡僧”为“梵僧”、“虏患”,为“边患”,“金虏”为“金国”之类,或可能出于清初政治之考虑。日本人鸟居久靖谓“此书居于第一奇书中的善本”(《金瓶梅版本考》)。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本。一九八七年齐鲁书社出版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本。
作者简介
张竹坡(1670年-1698年),字子厚,号竹坡,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戏曲评论家。他是明末清初着名文人张岱的孙子,与吴敬梓、袁枚等人齐名。
张竹坡擅长诗词、散文、戏曲创作,尤其以戏曲评论见长。他的戏曲评论作品有《曲品》、《曲海》等,其中《曲品》是清代戏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曲品》共收录了50部戏曲作品,包括元代的《西厢记》、《琵琶记》等经典名篇,以及明清之际的一些优秀作品。张竹坡在评论中不仅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了评价,还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审美观点。
张竹坡的散文作品有《竹坡文集》,其中包括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游仙窟》、《游石湖》等。他的诗词作品则收录在《竹坡诗草》中,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张竹坡是清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戏曲评论家,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第一奇书序
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
第一回 西门庆热结十弟兄 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第二回 俏潘娘帘下勾情 老王婆茶坊说技
第三回 定挨光王婆受贿 设圈套浪子私挑
第四回 赴巫山潘氏幽欢 闹茶坊郓哥义愤
第五回 捉奸情郓哥定计 饮鸩药武大遭殃
第六回 何九受贿瞒天 王婆帮闲遇雨
第七回 薛媒婆说娶孟三儿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
第八回 盼情郎佳人占鬼卦 烧夫灵和尚听淫声
第九回 西门庆偷娶潘金莲 武都头误打李皂隶
第十回 义士充配孟州道 妻妾玩赏芙蓉亭
第十一回 潘金莲激打孙雪娥 西门庆梳笼李桂姐
第十二回 潘金莲私仆受辱 刘理星魇胜求财
第十三回 李瓶姐墙头密约 迎春儿隙底私窥
第十四回 花子虚因气丧身 李瓶儿迎奸赴会
第十五回 佳人笑赏玩灯楼 狎客帮嫖丽春院
第十六回 西门庆择吉佳期 应伯爵追欢喜庆
第十七回 宇给事劾倒杨提督 李瓶儿许嫁蒋竹山
第十八回 赂相府西门脱祸 见娇娘敬济销魂
第十九回 草里蛇逻打蒋竹山 李瓶儿情感西门庆
第二十回 傻帮闲趋奉闹华筵 痴子弟争锋毁花院
第二十一回 吴月娘扫雪烹茶 应伯爵替花邀酒
第二十二回 蕙莲儿偷期蒙爱 春梅姐正色闲邪
第二十三回 赌棋枰瓶儿输钞 觑藏春潘氏潜踪
第二十四回 敬济元夜戏娇姿 惠祥怒詈来旺妇
第二十五回 吴月娘春昼秋千 来旺儿醉中谤仙
第二十六回 来旺儿递解徐州 宋蕙莲含羞自缢
…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金瓶梅》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第一奇书”,其内容不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遭到了诸多批评。在这本书的研究和批评中,皋鹤堂与张竹坡的观点尤为突出。皋鹤堂通过对《金瓶梅》的分析,探讨其在社会、道德和文学价值方面的缺陷和局限性,而张竹坡则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文化意义。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张竹坡-电子书”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分析两位学者对《金瓶梅》的历史背景的探讨,其次是对其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批评,然后讨论其道德伦理的争议,最后深入研究其在文学价值上的贡献与不足。通过这样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脉络。
1、历史背景分析
在批评《金瓶梅》的过程中,皋鹤堂强调了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他指出,《金瓶梅》产生于明代社会,那个时代正值经济繁荣与人文思想的复兴。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变革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作品能够大胆地展现人性和欲望。
张竹坡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他认为《金瓶梅》不仅是对个人欲望的描绘,它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对人性的压制。他对明代社会的描绘,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通过两位学者的分析,读者不难发现,历史背景的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金瓶梅》的创作动机,也揭示了其时代的复杂性,为后续对人物和主题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2、人物形象批评
皋鹤堂在人物形象的批评中提到,《金瓶梅》中的角色往往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尤其是女性角色,如潘金莲、李瓶儿等,她们的形象既有悲剧色彩,又充满了人性弱点。皋鹤堂认为这些角色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压迫。
而张竹坡则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出发,他强调这些人物的性格塑造不仅仅是道德的缺失,更是对人性深刻的揭示。他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无情和个体的无奈。
在两位学者的讨论中,人物形象的批评不仅使得《金瓶梅》中的角色更加立体,也让读者反思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3、道德伦理争议
道德伦理一直是《金瓶梅》争议的核心。皋鹤堂在这一方面的批评非常犀利,他指出,作品中对性欲和权力关系的赤裸裸描写,常常使其受到道德的质疑。皋鹤堂认为,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人性的低劣,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与之相对,张竹坡则尝试为《金瓶梅》辩护,他认为虽然作品中存在许多道德缺失,但这恰恰是对人性真实的揭示,反映了人类在欲望与理智之间的挣扎。他强调,小说并不是简单的道德教训,而是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探讨。
通过两位学者的争论,可以看出《金瓶梅》在道德伦理层面的复杂性与多义性,这使得作品的解读不再简单,而是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4、文学价值评估
在对《金瓶梅》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估时,皋鹤堂强调其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地位。他指出,尽管该作品因其内容而饱受争议,但其艺术手法、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然而,张竹坡则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虽然《金瓶梅》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性,但其内容的低俗和对人性的扭曲却使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变得复杂。他觉得,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其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这两位学者的观点碰撞,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金瓶梅》在文学界的争议和重要性,从而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总结:
综上所述,皋鹤堂与张竹坡对《金瓶梅》的批评,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使得这部作品不再是一部仅仅因其内容而受到批评的书籍,而是成为了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学巨著。通过对历史背景、人物形象、道德伦理及文学价值的分析,读者能够全面理解《金瓶梅》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在探索《金瓶梅》的过程中,皋鹤堂与张竹坡的不同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这部“第一奇书”背后的深层文化与思想冲突。无论持何种观点,这部作品都激励我们思考人性、社会和道德的复杂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