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医经研究着作。4卷。清·秦皇士(之祯)撰。刊于1714年。本书重点论述并解答《伤寒论》原着中的不易理解的内容,使读者阅此书后明白于心,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表里兼邪三种情况。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而南方不可用,这种观点是片面不可取的。本书条理分明,文意简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其顺堂陈氏刻本、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 博古堂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 (1883) 上海味兰书屋刻本、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还读楼刻本、1915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1922年吴门宁瑞堂殷氏石印本、抄本 (佚年) 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作者简介
秦之桢,字皇士,又一字思烜(一作垣),是清代的一位着名医家,出生于清代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区)。他是明代名医秦昌遇的侄孙,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百家学问。秦之桢以救济苍生为己任,潜心研究医学,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疾病,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医学着述,其中最着名的包括《伤寒大白》四卷,出版于1714年,书中他强调在治疗伤寒病症时,若伴有饮食停滞(即挟食者),消食是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此外,他还编辑了《女科切要》二卷,虽然这部着作最初未完成,但在他去世后,由其门人须用恒编次,并由陈曰寿增补内容最终成书。秦之桢还曾整理并刊刻其伯祖秦昌遇的着作《症因脉治》四卷,此书于1706年面世,对后世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之桢晚年闭门谢客,专心致志于总结自己数十年的行医经验与学识,致力于着书立说,希望自己的医术不仅能治愈当下的患者,还能惠及后世。他的医学思想和着作体现了深邃的医学智慧和高尚的医德情操,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总论 伤寒热病总论
总论 验舌色论
总论 验口唇论
总论 验二便论
总论 辨脉论
总论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总论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总论 三阴经热病论
总论 三阴经寒病论
总论 阴症似阳论
总论 阳症似阴论
总论 宜发表论
总论 忌发表论
总论 宜清里论
总论 忌清里论
总论 宜和解论
总论 忌和解论
总论 宜吐法论
总论 忌吐法论
总论 宜温经论
总论 忌温经论
总论 宜攻下论
总论 忌攻下论
总论 宜消导论
总论 忌消导论
总论 宜补虚论
总论 忌补虚论
总论 误下不宜再下论
…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伤寒大白》是秦之桢创作的医学专著,它主要探讨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理论,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集结了古代伤寒治疗的经典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伤寒大白》一书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还对其临床表现、药物治疗以及方剂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这部电子书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伤寒病的复杂性,也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应对伤寒类疾病。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伤寒大白-秦之桢-电子书》进行详细分析,分别为书籍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简介、书中主要内容的梳理、伤寒治疗理论的创新以及电子书版本的特点与意义,最后进行总结。
1、书籍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简介
《伤寒大白》是由明代著名医学家秦之桢所著,专注于伤寒病的诊治。伤寒病自古以来便是中医临床中一个十分复杂且常见的疾病,而秦之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秦之桢的医术不仅继承了张仲景的经典《伤寒论》中的治疗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说。秦之桢本身是一位擅长伤寒、湿病、热病等治疗的名医,他的治病方法以精准的辨证施治和合理的用药而著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伤寒大白》不仅是明代医学的瑰宝,也是中医药学的重大贡献之一。该书在中医治疗伤寒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后世伤寒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秦之桢在书中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的结合,这对后来中医学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书中所提出的“伤寒三因”理论,依然被现代医学界所重视。
《伤寒大白》的出版,不仅是秦之桢医术的展示,也是中医伤寒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深刻的理论和临床指导为当时乃至后代的医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研究中医伤寒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资料。
2、书中主要内容的梳理
《伤寒大白》详细讲解了伤寒病的多种病因、病理以及临床表现,涵盖了从外感寒邪到内伤的多方面知识。书中首先对伤寒的不同类型、症状以及诊断标准进行了系统整理。根据不同的体质、病程和症状,秦之桢将伤寒病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对应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此外,秦之桢还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通过这些病例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型伤寒病的治疗方案,以及如何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方药。书中不仅列举了经典的方剂,还对其适应症和用药的剂量进行了详细解释,旨在为医者提供更为实际的治疗指导。
此外,书中也深入探讨了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秦之桢提到,伤寒病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使用,更应当注重整体辨证,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到病人身体的虚实阴阳。在书的后部分,秦之桢更是结合古代与当时新兴的医学理念,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治疗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伤寒病治疗模式。
3、伤寒治疗理论的创新
秦之桢在《伤寒大白》中提出了与《伤寒论》不完全相同的理论体系,尤其在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上做出了创新。例如,他通过对不同的伤寒病程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了“寒湿并病”和“内外邪气交加”两种新的病理模式。这一创新理论使得临床治疗更加精细,并能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做出差异化的治疗。
与张仲景的“伤寒论”相比,秦之桢更多地强调了药物与环境、气候的关系,认为季节变化、地域差异对伤寒的发生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湿气较重的地区,伤寒往往与湿邪结合更紧密,治疗时就需要在方剂中加入具有祛湿作用的药物。
同时,秦之桢还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提出了调整治疗方案的必要性。他强调,个体差异是治疗伤寒病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辨证施治的精确性尤为关键。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伤寒治疗的一刀切方式,为后来中医药学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4、电子书版本的特点与意义
《伤寒大白》作为一部传统的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电子书版本的呈现上,也具备了许多优势。电子书的出现,使得这本医学名著能够更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对于非中文背景的读者,电子书形式的出版使得翻译和注释更加方便。此版本通常配有详细的注解、参考文献和搜索功能,读者可以随时查阅相关内容。
电子书版本的另一大特点是多样化的阅读方式。通过电子设备,读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还可以在书中做标记、笔记,甚至与其他医学爱好者或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互动性和便利性,打破了传统纸质书籍的局限,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此外,电子书版本的《伤寒大白》通常会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加入一些图表、图片等多媒体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些难度较高的理论内容和治疗方法,尤其是在伤寒的诊断和治疗部分,图文并茂能够使其更加生动、易懂。
总结:
《伤寒大白》是一本具有极高医学价值的中医经典著作,秦之桢在其中所提出的伤寒理论和治疗方案,至今仍对中医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电子书版本的呈现,更多的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这一医学宝贵遗产,并从中受益。电子书不仅传承了古代医学经典,还融合了现代科技,使得这部著作更具现代化的阅读体验。
总体而言,《伤寒大白》不仅是中医药学的一部巨著,它对中医治疗学尤其是伤寒病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够获得伤寒病治疗的理论支持,也能在实际临床中得到帮助。对于医学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经典之作。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