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启蒙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作 者:梁启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0855811
- 标注页数:353 页
- PDF页数:360 页
图书介绍:梁启超,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又是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曾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他的文章视角独特,令人深思。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很多词汇,皆始于梁启超先生。本书精选了一部分梁启超先生的文章,内容广泛,知识丰富。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人的启蒙的内容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核心——“学诗”这一文化现象,并分析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弊端,尤其是其中存在的语病问题。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往往从诵读诗歌开始,而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深深影响了语言表达的习惯。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表达方式影响了许多代人,但也让他们在语言使用上形成了不合时宜的定式思维。本文将从诗歌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诗歌语言的局限性、诗歌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现代教育对诗歌教育的挑战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中国人的启蒙教育中存在的语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议。
1、诗歌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儿童启蒙教育的起点。中国的古代教育体系强调通过学习诗歌来提升孩子们的文学素养、修养以及表达能力。许多古诗词在音韵、对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通过反复朗诵、记忆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培养语言的感知力和美感。尤其是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歌,语言精炼、韵律优美,使得儿童在朗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语言的美,还能逐步形成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感。
然而,诗歌的语言特性并非完全适合儿童语言能力的自然发展。许多诗歌词句在形式上高度凝练,常常压缩了语法和表达的完整性。比如,诗歌中常用的倒装句、典故、修辞手法等,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难度。儿童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而只是通过记忆和模仿来学习语句。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记忆力,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导致语言表达出现某些“语病”。
此外,诗歌中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儿童在早期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古诗中陈旧、甚至已经不再使用的词语的影响。这些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完全一致,可能会导致孩子在使用语言时,产生不符合当代语言规范的表达方式,进而形成语言上的“语病”。
2、诗歌语言的局限性
尽管诗歌在中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诗歌往往追求压缩与精炼,这使得它在信息的传递上相对简略,语法结构也往往不是直白清晰的。诗歌的语言往往简化了许多句法规则,或者省略了一些必要的词语,这种精简化的表达方式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如,古诗《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省略了“我”这个主语,使得句子在现代语言中显得有些不完整。对儿童来说,这种省略在初期可能会造成困惑。若孩子们习惯于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可能会在日常交流中犯下类似的错误,如省略主语或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导致语言表达出现问题。
另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也常常使得语言表达不够直接和清晰。例如,诗中经常使用隐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段,这些手法虽然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性,但对于儿童来说,这些复杂的修辞可能使得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变得抽象。儿童如果过度依赖这种抽象的语言方式,可能会忽略语言的实用性和清晰性。
3、诗歌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诗歌的学习,这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需要,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社会对文化修养的重视。在古代社会,学诗被视为培养君子气质、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要途径。因此,从小学习诗歌,成为了许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诗歌,孩子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技巧,还要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然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诗歌教育过于强调其文化意义,而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实际功能。诗歌中对义理的阐述往往比较抽象,且强调四字、五言、七言的固定模式,使得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模仿和背诵,而非通过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来学习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样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儿童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不能有效提升他们在实际沟通中的语言能力。
此外,由于古诗多涉及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许多诗歌的内容对于现代儿童来说,可能显得有些过时或脱离实际。比如,许多古代诗歌中涉及的礼仪、道德观念和社会背景,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尽管这些诗歌富有文学价值,但它们的教育功能往往显得有些局限,特别是在培养儿童实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上。
4、现代教育对诗歌教育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传统诗歌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强调孩子们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传统诗歌教育往往侧重于文字的背诵和文学修养的提升,忽略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如何平衡诗歌的艺术性与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教育更倾向于通过生活化、实用性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注重口语表达、日常交流中的语言训练,以及通过写作等方式来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清晰度。相比之下,传统诗歌教育中所强调的“文言”词汇和古老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使学生忽视实际语言表达中的简洁性和直接性。因此,现代教育者需要在保持传统诗歌教育艺术性的同时,减少其在实际语言能力培养中的局限性。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纸质书籍、诗歌背诵等教学方式,面临着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育手段的竞争。这些新型方式能够更加直观、灵活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因此,诗歌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教育手段,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自古以来就与诗歌紧密相连,诗歌在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语言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过度依赖诗歌作为启蒙教育的起点,也带来了一些语病问题。诗歌语言的简练与修辞手法虽然充满艺术性,但却可能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儿童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导致语言表达不够清晰、规范。
现代教育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语言表达的实用性和逻辑性。通过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能保持诗歌教育的独特魅力,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