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国学课 20 哲学史纲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作 者:胡适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9272962
- 标注页数:295 页
- PDF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在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完成的博士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的基础上增订、修改而成的。于 1919 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全书共分12篇。第1篇《导言》,第2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因此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查看更多关于大师的国学课 20 哲学史纲的内容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大师的国学课 20 哲学史纲》这一主题展开,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哲学发展脉络、哲学思想的变迁、影响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大师如何将哲学史精髓提炼并呈现给现代读者。首先,文章从哲学史纲的结构及内容框架入手,分析其对中国哲学的系统梳理;接着,探讨了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经典哲学思想的变迁与演进;然后,讨论了哲学史纲中所展示的思想家与哲学流派的交替影响;最后,结合整体内容,评估哲学史纲对国学学习与现代哲学研究的启示与贡献。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阐述,本文力求让读者深入理解哲学史纲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哲学史纲》概述:结构与框架
《大师的国学课 20 哲学史纲》是一本将中国哲学史进行深入梳理与总结的经典之作。该书由一位深谙国学哲学的学者所编写,目标是为现代读者呈现一个系统化、条理清晰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共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轨迹。在书中,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每个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还指出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争论。
首先,《哲学史纲》通过将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分为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帮助读者清晰地把握各个时期哲学的特点。书中从先秦诸子百家开始,逐步过渡到汉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再到宋明理学的兴起,最后探讨近现代哲学的多元化发展。每一部分内容,都通过详尽的历史背景分析与哲学思想的传承发展,展现出中国哲学的宏大格局。
其次,《哲学史纲》并不单纯地列举哲学家及其思想,而是通过梳理思想背景与流派争论,揭示了哲学思潮如何互相交织、相互作用。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读者能够掌握哲学思想的演进脉络,也使得复杂的哲学史显得更加生动与具体。
2、哲学思想的变迁:从先秦到近现代
中国哲学的思想发展历程,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演变。《哲学史纲》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变迁做了详细梳理,展示了从先秦至近现代,哲学思想在各个历史节点的演化与变革。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观点既独立又相互影响。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两个主流方向。儒家推崇仁爱与社会伦理,道家则强调自然与无为而治,两者的对比,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考。
进入汉代后,儒家思想被官方采纳为治国理念,孔孟之道成为主流,儒学进入了以“天命”与“道德”相结合的新时代。而与此同时,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融合,使得中国哲学展现出一种包容性与多样性。例如,佛学传入中国后,逐渐与道家思想融合,产生了禅宗等新兴哲学流派,这一思想上的交汇,使得中国哲学的面貌在多个层次上得到了丰富。
进入宋明时期,理学成为主流,程朱理学提出“理一分殊”的观点,对后代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不仅强调天理和人伦的关系,还探讨了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理学的崛起,推动了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儒学与现代思想的碰撞奠定了基础。
3、思想家与流派的交替影响
《哲学史纲》不仅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还深入讨论了其中重要思想家的作用及其思想的交替影响。例如,孔子与孟子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伦理体系,孔子的“仁爱”理念和孟子的“性善论”奠定了儒学的道德基石。而道家的老子与庄子,则通过其“无为而治”的理念,对社会治理与个体修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流派。
此外,《哲学史纲》对“心学”的探讨也颇为独特。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并且强调“心即理”,这对明清哲学及后来的现代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阳明学派不仅反思人的内在自觉,也倡导个体从内心深处去寻找宇宙的理性与秩序,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自觉与自我意识。
书中还提到,近现代的哲学家,如陈独秀、鲁迅等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现代思想的引入,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这一时期,哲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古代经典的传承,而开始与西方哲学思想展开对话,融入了诸如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思潮,形成了跨文化的哲学讨论。
4、《哲学史纲》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哲学史纲》不仅是对中国哲学的回顾与总结,更为现代国学研究与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通过该书,读者可以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面对现代化的过程中,哲学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文思想相融合,能为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提供思路。例如,儒家的“和而不同”理念,可以帮助当代社会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寻求平衡。
此外,书中对于哲学思想如何跨越时空,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的探讨,对于当代哲学研究者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哲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体系,而是逐渐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方向发展。《哲学史纲》为现代哲学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镜鉴,提醒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忘对传统哲学的深刻反思。
最后,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哲学读物,《哲学史纲》不仅具备学术价值,更兼具实践意义。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中国哲学的智慧,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促使读者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思辨与反思的能力。这种哲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与人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总结:
通过对《大师的国学课 20 哲学史纲》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书中对各大哲学流派的详细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找到思想的指引。
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让我们能够从哲学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人类思想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更是一部思考史,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审视现在,并展望未来。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