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哲学史 下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作 者:冯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108044129
- 标注页数:1045 页
- PDF页数:5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两册,以中国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探索为线索,分为三大部分(三编):“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准备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形而上学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唯物主义阶段”。各部分主题一贯,一气呵成,详细叙述了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穿插其中的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通过对中国近代哲学史上不同人物、思想的深入探索、描述,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历程隐隐若现,从而最终导向中国近代哲学史发展的最高成就——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近代哲学史 下的内容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近代哲学史下篇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哲学家及其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哲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中国社会变革的需求,哲学家们通过吸收、批判、融合外来思想与传统文化,探索着如何解决国家与民族危机的问题。文章首先从四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哲学家进行探讨:一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二是哲学家如何应对民族危机,提出社会改造的方案;三是哲学家在文化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张力与挣扎;四是中国近代哲学家对道德与政治的思考,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重建。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文章全面呈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家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交锋中的思想轨迹和哲学贡献。
1、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与影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哲学思想大量涌入中国,尤其是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理念,通过翻译和留学等途径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西方思想的传入不仅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开放,西方哲学逐渐进入中国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维新派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等思想成为激进改革的理论武器。
例如,康德的理性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中国学者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康德的“先验的自我”思想,使得中国哲学家开始反思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对“人性”和“自由”问题的探讨。黑格尔的辩证法则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框架。正是这些西方哲学的思想,激发了中国哲学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的深刻思考。
然而,西方哲学的传入也引发了知识界的深刻争议。部分保守派认为,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尤其是儒家伦理与西方思想的对立。这种思想上的冲突与对抗,成为近代中国哲学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这些争论,逐步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也形成了对外来文化的审视和批判。
2、哲学家对民族危机的回应
在鸦片战争及后续的一系列民族危机面前,中国近代哲学家纷纷提出解决之道,他们的哲学思考不仅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的社会问题。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哲学家,提倡改革和现代化,力图通过政治、文化的重构来救国。他们借鉴西方的宪政思想,主张废除封建制度,推行君主立宪,以实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
与此同时,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提出了更多的革命性观点,主张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民主革命。陈独秀通过《新青年》杂志,提倡五四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号召年轻一代突破封建束缚,走向现代化。李大钊则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革命,认为只有彻底摧毁旧有的封建体制,才能解决民族危机。
这些哲学家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力求通过理论上的革新和政治实践的探索,唤醒国民的自觉,推动社会的变革。从他们的思考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如何在哲学理论与实际政治之间架起桥梁,以期寻找解决中国困境的道路。
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张力
中国近代哲学家在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往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徘徊。如何在不失去文化根基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成为他们无法回避的议题。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认为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礼教思想压制了个体的自由与创新,亟需改革。他通过文学批判社会,认为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根本因素。
然而,也有一部分哲学家如王阳明、冯友兰等,提出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和“心性”仍然具有现代意义。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可以与现代文明对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解释与现代哲学的融合,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冯友兰尤其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提倡“新儒学”的发展,主张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结合,既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又不抛弃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表现出中国哲学家在文化认同和现代化之间的深刻挣扎。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批判传统文化来解放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又力求保存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避免盲目跟风西方化。这种文化张力,成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中的重要特点。
4、道德与政治的现代思考
中国近代哲学家不仅关注社会改革,还在道德与政治的现代化上进行探索。五四运动后,如何重构国家与社会的道德体系,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许多思想家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忠孝、仁爱等思想,需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进行重构,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尤其是在政治方面,近代哲学家普遍主张摆脱封建专制,推进政治民主化。陈独秀在其思想中提到,国家应当基于平等与自由的原则来构建,而不是依赖君主集权。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理解自由、民主与个体权利,成为哲学家思考的核心问题。
同时,哲学家们也在伦理学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如何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伦理建设,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变革的基础。梁漱溟、冯友兰等哲学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重建,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总结:
中国近代哲学史下篇的研究,揭示了近代中国哲学家在民族危机、文化交锋和社会变革中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吸收西方哲学思想,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他们都在努力寻找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哲学路径。这些思想家不仅是哲学的探索者,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他们的思考和实践,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哲学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贡献,极大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他们的思想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对于今天的我们,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