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之基本问题 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作 者:冯治库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6241
- 标注页数:204 页
- PDF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中西哲人思想的梳理,指出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中外哲人所洞见的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并揭示了三种“无”的作用:纯无的作用在于和纯有一起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否定性的的无的作用在保证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不性无的作用在于告诫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理清了与三种“无”相关的虚假和错误的不可见的问题:与纯无相关的虚假由于纯无和纯有是同一的而不可见,与否定性的无相关的虚假由于“否定的即是肯定的”也不可见,与不性的无相关的错误(是非之非)由于是每个人的判断也不可见。本书还分析了常人对无的错误理解,以及对无的认识和把握波及文明的影响力,并指出由于对无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工作能让中西哲学在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使传统启迪新思。
查看更多关于无之基本问题 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的内容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在哲学中,“无”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贯穿了中西哲学的讨论。无,既是存在的对立面,也是存在本身的根源和基础。本文从中西方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无”的基本问题,分析了中西哲学在“无”的定义、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哲学功能上的差异和交汇之处。首先,文章对“无”在哲学史上的演变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中国哲学中“无”的概念,尤其是道家思想中的“无”如何与“有”互为依存。随后,文章探讨了西方哲学对“无”的理解,特别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中的“无”如何表现为生命的终结与意义的缺失。最后,文章结合哲学的“无用之大用”来探讨这一命题的深层意义,指出“无”不仅是哲学思想的无形之道,也为人类思考生命、存在及宇宙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对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本文旨在阐述哲学的“无”如何在思想的长河中发挥着看似无用却至关重要的作用。
1、“无”在哲学中的基本问题
“无”是哲学中一个复杂且多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有”的对立面,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探讨的起点。早期的哲学家常常将“无”与“有”进行对立,试图理解世界的根本结构。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无”的问题首次得到了系统的探讨,尤其是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在永恒的变化中流转,而“无”是这一变化的背景和动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也曾不同程度地涉及“无”的概念,但他们更倾向于将“无”视作存在的缺失或空白,而非独立的存在。
在中国哲学中,“无”的问题更为根深蒂固。道家思想,特别是《道德经》中,提到“无”作为宇宙的本源。老子认为,“无”是道的表征,“有”是从“无”中生发出来的。道家对“无”的理解并非简单的否定或空洞,而是一种包容、无为的力量,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所在。相比之下,儒家对于“无”的理解则较为保守,更多地强调“有”的现实性与社会的秩序。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探讨“无”的问题不仅是为了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无”这一概念去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意义以及存在的方式。因此,“无”的问题不仅涉及存在论,还与语言、思想、生命的意义等哲学领域紧密相关。
2、中国哲学中的“无”
在中国哲学中,“无”是一个极具深刻性和复杂性的主题,尤其是在道家思想中展现得尤为突出。道家学派通过“无”来理解和诠释宇宙的起源与万物的生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名天地之始”,即宇宙的始源是“无”,而一切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从“无”开始。老子的“无”并非否定存在,而是一种先天的无形状态,是道的体现。“有”与“无”在道家思想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正因为有“无”,才有“有”的显现,二者相辅相成。
道家思想中的“无”还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的法则,不加人为的干预。这种思想体现了“无”的哲学价值——通过放弃强烈的干预和控制,让万物按其自然的轨迹发展。在道家看来,“无”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是维持万物和谐与平衡的关键所在。通过“无”的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顺应自然,达致内心的平静和思想的圆融。
儒家思想对“无”的理解相对较为保守,它更注重社会的秩序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有形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尽管如此,儒家也未忽视“无”的哲学意义。例如,孔子提到“无欲速,无见小利”,在这里,“无”被视为一种避免过度欲望和个人利益的理性选择,从而使得社会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
3、西方哲学中的“无”
西方哲学对“无”的探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关注“无”的问题。赫拉克利特认为,“无”是变化的基础,而柏拉图则通过“无”来阐释理想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别。在他看来,感性世界中充满了无常与虚幻,而理想世界则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具有完整的存在性。
进入现代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无”表现得尤为突出。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深入探讨了“无”在人的存在中的地位,认为“无”是人类存在的内在特质。在萨特看来,“无”并不是一种空无的状态,而是人类自由的体现,因为正是这种“无”的存在,使得人能够选择、决定自己的生命意义。与此相对的是虚无主义思想,尼采的哲学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观点,认为传统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已崩溃,生活在“无”的空虚中。
西方哲学中的“无”常常被视为存在的对立面,意味着终结、空虚和消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无”没有价值,恰恰相反,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通过对“无”的思考,可以突破常规的世界观,打开更深层次的思维空间。例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人必须面对“无”的现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存的意义。
4、“无用之大用”——哲学的深层价值
从中西哲学的角度来看,“无”的概念不仅仅是哲学思考中的空白或缺失,它具有重要的哲学功能。正如“无用之大用”这一说法所示,哲学中的“无”往往在看似无用的状态中蕴藏着深刻的智慧。许多哲学家通过对“无”的反思,发现了超越“有”的思想深度,这不仅对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我们理解世界、生命及存在的意义具有启示作用。
中国哲学中的“无”并非简单的消极或否定,而是通过“无”的状态达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有”。例如,道家的“无为而治”,表面上看似无所作为,实际上却是一种让自然法则充分发挥作用的智慧。这种“无”的哲学强调通过减少干预,使事物自然地发展,从而实现最终的和谐与平衡。
在西方哲学中,“无”常常与自由、选择及存在的深层意义联系在一起。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必须面对“无”的空虚,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自由与责任。这种“无”的哲学思想表面上似乎揭示了人类的无力感和虚无感,但其实它提供了一种打破传统价值观束缚的可能,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存在的意义。
总结:
通过对“无”在中西哲学中的探讨,可以发现,尽管东西方文化对“无”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它们都认同“无”在哲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在道家的“无为”思想中,还是在西方存在主义的思维方式中,“无”都不仅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空洞概念,而是一种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存在方式。
从“无”的哲学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运作、人的自由与选择以及生命的本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